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画魂(潘玉良传)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石楠 |
出版社 | 江苏文艺出版社 |
下载 | |
简介 | 作者简介 石楠,安徽太湖人。1958年毕业于太湖中学。历任安庆市图书馆古籍管理员,安庆市文化局戏剧创作研究室专业作家。中国作协名誉委员,安徽省作协名誉副。1982年开始发表作品。著有长篇小说《》《生为女人》,中篇小说集《弃妇》《晚晴》《石楠女性传记小说选》,散文集《爱之歌》《寻芳集》,长篇传记小说《美神——刘苇传》《寒柳——柳如是传》《一代明星舒绣文》《从尼姑庵走上红地毯》《刘海粟传》《张恨水传》《另类才女苏雪林》。作品获安徽文学奖、《清明》文学奖、红烛奖等十余项奖。2005年被评选为当代传记文学作家。 书评(媒体评论) 石楠的传记小说,已成为中国文坛不可忽视的文 艺现象。对此,苏中先生曾有精到的评说:“以《画 魂》为代表的石楠的传记小说系列,是作家借鉴古人 经验,独自探索出的新型小说体例。”循着这一理论 逻辑向前推衍半步,我姑称这种“新型小说体例”为 “石楠体”传记小说。其理论与实践意义,则有待文 艺理论界去进一步发掘。 ——钟扬(文学评论家) 石楠的《画魂——潘玉良传》《美神——刘苇传 》《寒柳——柳如是传》和《从尼姑庵走上红地毯》 等,把传记文学推向了“真”与“美”结合的更高境 界,为新时期传记文学发展提供了丰富经验。 ——盛英(文学评论家) 石楠坚持现实主义,又没有拒绝采用浪漫主义的 隐喻手法……作者精心安排了一个场面:潘玉良看见 了弓身匍匐在江岸拉上水船的纤夫,产生了某种模糊 的预感,她写道:“也许真正的人生,就在那些艰难 的路上。”我以为,这是对潘玉良毕生遭遇的高度概 括,是点题的笔墨,是不可等闲视之的哲理精华。” ——公刘(著名诗人) 后记 我看潘玉良的画 我写《画魂:潘玉良传》之前,没有见过她的画,就 是印刷品也没见过。在采访潘赞化儿媳彭德秀女士时,我 才第一次见到了潘玉良的一幅油画《自画像》和印成名信 片的三尊雕塑头像照片,其中的一尊就是美髯飘逸的《张 大千头像》。我看到的《张大干头像》虽然只是照片,却 让我心灵受到了审美的强烈震撼,那是青铜铸就的诗啊!那 有如瀑布磅礴而下的潇洒长髯犹似凝固的乐章,我深深地 爱上了这尊雕像。若非深厚的素描功力,是绝不可做出这 样美到极致的作品。 由于《画魂:潘玉良传》的影响,福建三明市有位从 事旧物回收的先生,给我寄来了从1929年第十五卷第七号 《妇女杂志》上撕下来的“女青年艺术家”专栏中的几页 。上面刊有潘玉良在全国首届美展上展出的多件作品中的 两件:《顾影》和《灯下卧男》。上面还刊有对她艺术成 就高度评价的短文。同时发表了潘玉良的《我习粉笔画的 经过谈》,这是目前仅见的潘玉良公开发表的唯一文字。 这是我第二次读到她的印刷作品。这两幅作品都是她用彩 色粉笔创作的人体,一男一女。人物的神态自然,让人能 窥见他们的内心世界。这两件作品都是她在罗马国立美术 学院求学时的作品。从中体现出她深厚的素描基本功力。 1983年,在上海一位朋友的帮助下,我读到了1934年 4月中华书局出版的《潘玉良油画集》,里面刊了她45幅作 品,黑白印刷。每幅作品,都有透明纸印制的作品说明, 这对我了解她的绘画艺术很有帮助。比如,封面《自画像 》说明日:“1928年绘于上海。其时在座多人,为潘玉良 画像,引起了她的兴会,即提笔调色自绘之,一小时即完 成,观者无不赞她手腕异常灵动敏捷,用色丰富,以黄色 为主,混合其它色彩盛多,首次出品于南京市教育局绘画 展览会。” 刊在首页的是《我之家庭》。这幅画的背后,隐藏着 一个女人的深爱和一件艺术品兴亡的悲怆故事。潘玉良嫁 给潘赞化后没有生育,她希望潘赞化不要因为有她而冷落 原配方氏。1919年她瞒着潘赞化而又以潘之名义,多次写 信给方氏,接她到上海与他们共同生活。方氏到了上海, 玉良又逼着潘赞化与方氏同居,并说,如果得子也算是她 的儿子。次年,方氏果然生了潘牟。(潘赞化在记载潘玉良 大事的诗中有一首《迎妇生子》的诗说:“几回青鸟使申 江,避席亭间扫玉床。大礼躬行迎旧妇,天津牵遣小牛郎 。”1928年,玉良学成回国后,就把潘牟带在身边,共同 生活达九年。她爱她的这个家庭。1931年深秋,潘玉良自 绘了这幅家庭肖像。1937年,她第二次出国时,将这幅她 的得意之作和很多作品留给了潘赞化。这些作品在抗战前 都运回了桐城潘家,藏于潘家阁楼上,土改时,遭遇火灾 ,大部分作品被毁。但《我之家庭》却幸免于难。但未逃 过“文革”这一难,因为害怕潘玉良这个海外关系的祸及 ,在万般无奈下,自毁之。悲也! 我真正看到潘玉良的绘画原作.是她遗物运回祖国之 后。 《画魂:潘玉良传》在1982年4期《清明》杂志发表 后,潘玉良成了家喻户晓的人物,读者纷纷给国家文化部 门写信,要求运回她的遗作。1983年,国家有关部门派访 法画家侯一民、汤小铭清理潘玉良的遗作。1984年4月16日 ,运回祖国。我是在省博物馆特辟的潘玉良绘画陈列厅, 首次观赏到她的绘画原作。 玉良的绘画有她独有的特色,她的油画,色彩浓艳, 用笔大胆,有着丰富的色感和一挥而就的抒情气息。她的 人物画气势磅礴,肌肉丰满,富有弹性,特别是女人体, 仿佛能看到皮肤下的血脉,就是变形的女体也很美。她的 一些自画像,情绪婉丽,转侧见情。中国的风情,民间舞 姿,一一被她写入油画小幅,《扇舞》《放风筝》《捉迷 藏》都非常有情趣,诗意流溢。就是那些大幅的裸体人物 ,更是大胆淋漓地勾描。她的静物小品,给人生机圆美的 感觉,有如塞尚,呈现着一花一世界的境界。如《牡丹》 《瓶花与梨》《黄菊花》《芍药与面具》《白郁金香》《 月季与扑克》等等。那些古色古香的花瓶,梦一般的郁金 香,青花瓷瓶中的一丛向日葵,黄菊花或丁香,无不如一 首首小诗。它们的美,顷刻可以渗透你的灵魂,只用看一 眼,你的心就会立刻感到宁静和美。她自称的“玉良铁线 ”的线描画,那些线,确有“紧劲联绵,循环超忽”之致 ,她用她的“铁线”勾勒的“女人体”,她所作的潘赞化 的白描肖像等等,一笔运旋,气脉不断,简净而凝重。她 虽然吸收了西画传统和印象派以来多种绘画技艺,但整个 风调还是中国的。从总体来看,她是有意识地在将中国画 的线,织入西画纷繁的彩色之中,而比较之下,她的中国 画则常以西画之风调融入传统写生之中,以国画写人体、 画静物,使用油画背景来烘染,以印象派的点彩诸多技法 ,施于中国画,是她大胆的新创。 潘玉良终其一生探求“中西艺术于一冶”,代表着绘 画发展的一种潮流,赋予了她的绘画以明快的时代色彩。 她留学八年,有着深厚的素描基础和传统功力,但她绝不 拘泥于传统。她主张“古人中 目录 《画魂》今年二十三 前言 第一章 凄苦的年少岁月 一、贫家 二、出生 三、孤女 四、被卖 五、青楼 六、良缘 第二章 新婚 一、“莲花”女 二、“挖藕”人 三、上海行 第三章 迈向艺术之路 一、荆山之璞 二、“美”的勇士 三、裸女风波 四、留学欧洲 第四章 载誉返国 一、遭忌 二、创新 第五章 坎坷生涯 一、屈辱 二、痛别 三、故人 第六章 历尽沧桑 一、我是中国人 二、困厄 三、情谊 四、家书 五、扬名 六、深意 第七章 晚年 一、思 二、“缘 三、病 四、归 附录 刘海粟谈潘玉良 代后记:我看潘玉良的画 精彩页 第一章 凄苦的年少岁月 一、贫家 迷人的古城扬州,像个端庄典雅的美人,运河诚挚地追逐着她,给她送来无尽的财富和秀色,因此她在我们悠远的历史中,曾经有相当的一段时间,风采照人。世传扬州出美女,也许不假;扬州孕育才华,这倒是真。在她丰腴而肥美的土地上,产生过不少才华横溢的优秀人物,有李孩、徐锴、徐铉、李邕以及以《春江花月夜》传唱千古而闻名的张若虚,在19世纪末,她又养育了一个在世界画坛享有盛名的女儿。可是,随着运河碧波飘来的,不全然是春风满城郭,入耳尽笙歌的繁华和欢乐,还有唐代诗人李敬的那首著名的诗歌: 汴水入淮利最多, 生人受害亦相和。 东南四十三州地, 取尽脂膏是此河。 运河上飘荡的歌声,渗浸着酸楚;运河上飞扬的笑语,夹藏有泪珠。她不仅带走了母亲甘醇的乳汁,使慈母逐渐干瘪;她还流走了父兄的脂膏,给弟妹留下了不尽的贫穷。 扬州广储门外有条石砌的街,它的结构很像苏州的街道,前门临街,后门濒水,颇有“人家尽枕河”的风味。徘徊在这条溜滑而又高低不平的石板路上,可以听到缓缓的流水声,也可远眺以史阁部衣冠冢而闻名的梅花岭上挺拔遒劲的古梅。就在这个美丽的所在,住着一户张姓人家。 张家以自产自销毡帽为生。这种帽子以毛毡为主要原料,上面绣有图案,在扬州已风行了几个世纪。张家男的是个世代的手工业者。他憨厚、勤劳,挣得了一点资本,开了这爿小店。他娶了个聪明、能干的妻子,已养了个十岁的女儿,过着淡饭粗衣的小康生活。他们不用请人,一切自己动手,男的制帽,女的绣花。他们的毡帽以花色新颖而远近闻名,得到顾客的称誉,销路很畅。外乡的客人从运河上来,都争相订购他家的毡帽。“眼看张家就要发起来了!”邻居们背地里议论。 可是,好景不长,一天,一个外埠商人满面春风地登门拜见。他大大赞扬了张家毡帽的好处,特别称赞了女主人的刺绣技艺,要求订立包产包销合同。老实巴交的手艺人,听到赞语,心里痒爬爬的,立刻同意了这个客户的要求。客人答应供给张记帽店毛毡,价格优惠,按合同他包销张家产品。于是,张家所有的产品随着外埠客人从运河上流走了!日子一天天过去,却不见从运河上运来毛毡。可怜的张记主人,面对着一纸合同,还相信这种所谓的“君子协定”。商人以恪守信用为本,信用都不守,那还算人?他像热锅上的蚂蚁,常常焦急地在运河边上翘首张望,恍惚徘徊。几个月过去了,他拿着合同,去找同行打听,谁知一看大名,人家就悄悄告诉他,这人是当今知府大人的舅子。他想去官府告这个不守信用的骗子,好心的同行却劝慰他:“吃了亏算了,再不要惹火烧身,只怕吃不了兜着走。” 他一气,卧床不起。妻子带着十岁的女儿,拖着即将临月的沉重的身子,支撑着欲坠的小店。她希望腹中是个男孩,她认为男孩比女孩有出息,可以读些书,有了知识,就不易被别人愚弄,丈夫之所以受骗,就是因为不识字。男孩子读了书,如果有些长进,还可以谋个一官半职,即使丈夫身体不好,不能再做,以后生活也有个依靠。她越想生个男孩,就越觉得腹中的躁动有股男孩子的冲动,她把她的预感悄悄告诉了丈夫,想让丈夫得到一点安慰,从此身体好起来。丈夫虽然是个没有喝过墨水的人,心地却忠厚善良,他理解妻子的心曲,苦笑着对她说:“生男生女,我都欢喜。”妻子似乎得到安慰了,微微地笑了一笑。P1-3 导语 从孤儿、雏妓、小妾到艺术的追求者、中国最高学府的教授,再到世界艺坛出名的艺术家。一个为人类贡献了大量美的财富的艺术家,却是个从泥淖中挣扎出来的苦命女人。古今中外的名人中,她算是一个非常特殊的典型。它近乎神话,却又是真实得触目惊心!一个没有受过最基本的正规教育的青楼女子,在艺术上取得那么大的成就,在艺坛上赢得那么高的声誉,可以想象她在追求艺术的道路上经历了多少艰难险阻。当代传奇传记文学作家石楠经典之作,倾力再现潘张玉良的传奇一生。本书此次的再版,致敬经典,以飨读者。 序言 巴黎,世界著名的都会,它像一块精雕细琢的翡翠, 系在美丽的塞纳河的腰带上。又以它独特的艺术气质,吸 引着成千上万的艺术追求者,以云集世界众多的艺术家而 著称。 1977年7月22日,巴黎众多的艺术沙龙,笼罩在一片 悲哀之中,一个人们热爱的女艺术家告别了人世。在安眠 着许多杰出艺术家的墓地,新添了一座宏伟的墓碑,平滑 如镜的黑色大理石墓碑上,镶嵌着长眠者的白色大理石浮 雕像。雕像的下方,悬挂着十几枚造型各异而又美观的奖 章;右边是一行用中国汉隶体镌刻的碑文:“艺术家潘玉 良之墓(1899一1977)”。安葬那天,墓前鲜花遍地,中国 大使馆献的花圈陈放在醒目的地方。墓地云集着不同肤色 、不同国籍的美的追求者和法国人民,人们手里捧着象征 哀思的翠菊和紫红色康乃馨花束,表情悲哀,流淌着思恋 的泪水。艺术界的朋友以最诚挚的感情悼念她;以最能慰 藉她的方式安葬她。遗憾的是,墓前听不到她儿女的悲咽 和亲人的哭泣,只有塞纳河在低声呜咽。人们在赞美她。 “她是第一个以雕塑作品走进巴黎现代美术馆的中国艺术 家,在这世界艺术珍品的宝库中,占有一席位置。”“她 把她的生命和所有的才华,全部奉献给了人类的艺术!”“ 她被誉为两艺齐名的艺术家,她对现代艺术的贡献和她在 画坛上所占的地位,是她奋斗不息,砣砣追求取得的。” 可是,这个美的富有者,却得不到命运的宠幸,以至临终 的时候,也还未能实现归乡梦,只得带着浓浓的忧思和对 祖国缱绻的恋情,长眠在异国的土地上。 能够想象吗?为人类贡献了大量美的财富的星座,却是 个从泥淖中挣扎出来的普通女人。 孤儿——雏妓——小妾——艺术的追求者——中国最 高学府的教授——世界艺坛出名的艺术家。 古今中外的经传中,她算是一个非常特殊的典型。 它近乎神话,却又是千真万确的真实! 它是奇迹,近乎神话般的奇迹! 一个没有受过最基本的正规教育的青楼女子,在艺术 上取得那么大的成就,在艺坛上赢得那么高的声誉,可以 想象她在艺术上付出多么艰辛的劳动,在坎坷的道路上经 历了多少艰难险阻。 闭目,可想她砣砣跋涉的身影; 静耳,能听到她坚定的足音; 音影交融,汇织成一股感情的洪流,撞击着颤动的心 扉,轻唱起一首追求人生价值的歌。 内容推荐 潘玉良,中国著名女画家、雕塑家。年少时父母双亡,14岁被卖到妓院。后被同盟会会员潘赞化重金赎出,供其学习西洋绘画。1921年潘玉良考得官费赴法留学,先后入学里昂中法大学、国立美专、巴黎国立美术学院等,曾与徐悲鸿同学。在法期间,作品陈列于罗马美术展览会,曾获意大利政府美术奖金。1929年归国,曾任上海美专及上海艺大西洋画系主任,后任中央大学艺术系教授。1937年后旅居巴黎,画作及雕塑作品享誉国际。 著名作家石楠根据潘玉良从小妾到名画家的坎坷一生,还原潘玉良以非凡的意志力,一生与命运做斗争,终成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画家的过程。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