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座山都有自己的传奇故事,如山上的草木,随岁月而枯荣。无数传奇故事,大大小小、围聚缠绕,编织成一部南京城的历史,有大历史,也有小历史。
与南京镇日厮守,每天睁开眼,阅读的就是它。用眼睛、用耳朵,用脚步、用鼻子,阅读的方式多种多样。我在这里读到了胜地遗迹,读到了名贤奇士,也读到了旧闻和新语。人已远,事已渺,然而旧地犹在,江山如故,徐韵依然,这样的阅读近乡士,接地气。
本书是程章灿教授关于南京的随笔集。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山围故国(旧闻新语读南京)(精)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程章灿 |
出版社 | 南京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简介 | 内容推荐 每座山都有自己的传奇故事,如山上的草木,随岁月而枯荣。无数传奇故事,大大小小、围聚缠绕,编织成一部南京城的历史,有大历史,也有小历史。 与南京镇日厮守,每天睁开眼,阅读的就是它。用眼睛、用耳朵,用脚步、用鼻子,阅读的方式多种多样。我在这里读到了胜地遗迹,读到了名贤奇士,也读到了旧闻和新语。人已远,事已渺,然而旧地犹在,江山如故,徐韵依然,这样的阅读近乡士,接地气。 本书是程章灿教授关于南京的随笔集。 目录 小引 第一辑 佳丽地 两座读书台,一个文化传统 以讹传讹的萧景墓 栖霞山山神 南京有座蛤蟆城 岩壁上的名字 古墓派衣冠冢分舵 南京先贤祠 戴镣铐的燕子 燕子矶水神 饭头、园头及古林寺的传说 乌龙潭的“及时雨” 细柳巷的故事 雨花石的旧名 栖霞山:枫叶为什么那样红? 行走江湖须知 南京哪个大学? “文革”印记:红彤彤的南京区名 笫二辑 前朝盛事 最高领导人看望《元史》课题组 颂圣是个技术活儿 文青朱厚照及其CP 那一夜,牛首山山灵夜吼 朱厚照导演作品 “戏说”明武宗下江南 南京为苏东坡祝寿 浩劫后的那场江南乡试 访碑作为一种生活方式 渔樵旧侣知相忆 两江总督怎样办教育 诗意的韭菜 南京的酒和酒令 第三辑 旧迹郁苍苍 “晋代衣冠成古丘”猜想 不殴妓的老干部不是好诗人 晚知书画真有益 金陵布衣赛诗 李叔同的“前尘影事” 老南京对联 老南京门联中的六朝气 豁蒙楼七老联句 程千帆师与对联 写给大报恩寺的三副对联 石头城下长板桥 “九如”是什么? 第四辑 王谢邻里 这样的爹不坑白不坑 美女莫愁的隔壁老王 金陵奇人刘虚白 那时的建业关山 树上的诗人 沈周、祝枝山和唐伯虎的秋香 诗人左臂的一枚万历古钱 柳如是的弓鞋与竹刻大师的技艺 袁才子乱判葫芦案 “坐井观天”的井天斋 黄云鹄何许人也? 诗人胡翔冬先生佚事 写在陈寅恪挽王国维联的边上 序言 紫金山、青龙山、栖霞山、清凉山、将军山、牛首山 、方山、幕府山、顶山,东西南北,群山围绕故国。 故国,既是政治上的故都,也是文化上的故乡。 每座山都有自己的传奇故事,一如山上的草木,随岁 月而枯荣。无数传奇故事,大大小小,围聚缠绕,编织成 一部南京城的历史,有大历史,也有小历史。 北宋大词人周邦彦曾任溧水知县,我说不清他在溧水 有何政绩,却牢牢记住了他那首《西河·金陵怀古》: 佳丽地。南朝盛事谁记?山围故国绕清江,髻鬟对起 。 怒涛寂寞打孤城,风樯遥度天际。 断崖树,犹倒倚。莫愁艇子曾系。空余旧迹郁苍苍, 雾沉 半垒。夜深月过女墙来,伤心东望淮水。 酒旗戏鼓甚处市?想依稀,王谢邻里。燕子不知何世 ,向 寻常、巷陌人家,相对如说兴亡,斜阳里。月过女墙 ,人隔淮水,佳丽南朝,旧时燕子,背后隐藏着多少传奇 故事,说不尽,读不完。南京这一部厚厚的史书,周邦彦 是认真读过的,《西河·金陵怀古》就是他的读书笔记。 每个生活在南京的人,每个路过南京的人,都有这样 一篇读书笔记,只不过有的人写下来,有的人藏在心里。 《山围故国》是我的读书笔记,是阅读南京的一组随笔, 是近十年间陆陆续续写下来的。 二十岁那年负笈南来,没想到就在南京长住了下来, 不知不觉,至今已经三十六年矣。弹指一挥间,逝者如斯 夫! 与南京镇日厮守,每天睁开眼,阅读的就是它。用眼 睛、用耳朵、用脚步、用鼻子,阅读的方式多种多样。我 在这里读到了胜地遗迹,读到了名贤奇士,也读到了旧闻 和新语。人已远,事已渺,然而旧地犹在,江山如故,馀 韵依然,这样的阅读近乡土,接地气。 “旧闻”就是当年的新闻,“新语”或将成为他日的 历史。我眼中的“旧闻”,大多是细碎的枝节;我笔下的 “新语”,大多是丛残的故事。只有细小的陈迹和旧事, 没有宏大,也不时尚。小有小的好处,具体而真切,一篇 两三千字的文章,惟小是务,不知其馀。五世纪的南京, 曾经产生过一部《世说新语》,一千多条,都简短而隽永 ,我的“旧闻新语”是邯郸学步,东施效颦。 《山围故国》共收录文章五十五篇,都是“旧闻”或 是“新语”,分为四辑:“佳丽地”“前朝盛事”“旧迹 郁苍苍”“王谢邻里”。书名和辑名都是从周邦彦词中“ 挦撦”来的,未经词人许可。山很沉重,故国更沉重,我 希望借助婉约词人的笔墨,为这个沉重的话题添加一点轻 灵。如果不能,那就权当向“阅读南京”的周邦彦前辈致 敬吧。 这些文章的初稿,曾经贴在我的新浪博客(“廿年远在 帝王州”)之上,二稿迁移到我的个人微信公众号(“金陵 帝王州”),现在终于以纸本的形式,在线下与大家正式见 面。昔年孟母三迁,为的是替儿子寻找最佳的成长环境。 我对自己这些小文章的敝帚自珍之情,庶几近之。 十三年前的《旧时燕——一座城市的传奇》,应该算 是我的第一本阅读南京的笔记。十三年太久。我希望下一 本读城笔记,不需要等待那么长时间。 2019年5月4日 导语 本书是程章灿教授关于南京的随笔集,收入其关于南京的随笔近五十篇。全书共分四辑,分别为佳丽地、前朝盛事、旧迹苍苍、王谢邻里。作者用通俗易懂、深入浅出却又旁征博引的笔法,书写了南京的名胜古迹、历史故事、名人轶事等,古今融合,充满趣味。 精彩页 于金陵城东之仙霞庐两座读书台,一个文化传统 古人常借住寺庙读书,图的是清静。北宋中期,原籍福建福清的年轻人郑侠(1041--1119),跟随担任江宁府监税的父亲来到南京,就选择在清凉寺读书。清凉寺西偏有一座瑞像阁,小郑就借住在那里。那时的清凉寺不仅清静,而且凉快,是个适合读书的好地方。九百年后,广州路西延,新辟的马路将车水马龙和人语喧嚣带到了山门之前,但入山稍深,仍是一片清凉之境。 那时候,后来官至宰相的王安石(1021—1086)也住在南京。论岁数,他是郑侠的前辈;论家世经历,他有一点跟郑侠相同:都是因为父亲在此做官,才定居南京。郑侠读书异常刻苦,只有冬至和元日才回家看看父母,其他时间都在寺里用功。这事传开来,远近皆知,王安石也听说了,对这个好学的年轻人,他不免有些好奇。 有一天,王安石派学生杨骥带上酒食,上清凉寺看望郑侠。那天正好遇上大雪,唐代人说,“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雪一下,这问话就显得多馀了。于是,宾主饮酒赋诗,其乐融融。郑侠写的诗题为《瑞像阁同杨骥雪夜饮酒》: 浓雪暴寒斋,寒斋岂怕哉! 书随更漏尽,春逐酒瓶开。 一酌留孔孟,再酌招赐回。 酌酌入诗句,同上玉楼台。 雪下得很凶猛,不过也没什么可怕,对雪读书,看雪饮酒,别是人生一乐。这诗有个性,但真正称得上有文采的,只有“书随更漏尽,春逐酒瓶开”二句。两句诗相互配合,有了第二句,才显得第一句写的不是书呆子;有了第一句,才显得第二句写的不是酗酒的酒徒——端的是有志向,也有抱负;有胸怀,也有气魄。虽然有句无篇,但单凭这两句诗,已经让王安石对郑侠刮目相看了。第二年,二十七岁的郑侠考中进士,王安石对他就更加器重了。 王安石执政之后,很想提拔这位年轻人,可是,郑侠对王安石施行的新法却很不以为然。他屡次上书,公开反对青苗法,又画了一幅《流民图》,讽刺王安石新法造成民不聊生的局面。他还写了一首《和荆公何处难忘酒》,直言不讳地批评王安石,一点不留情面: 何处难缄口,熙宁政失中。 四方三面战,十室九家空。 见佞眸如水,闻忠耳似聋。 君门深万里,安得此言通。 区区一个监门小吏,芝麻绿豆大的官,却忧念国事,竟敢摸老虎屁股,挑战深受皇帝宠信的宰相,那后果可想而知。郑侠被罢官免职,去职之时身无长物,只剩下一把拂尘,人们因而称他为“一拂先生”。到了南宋嘉定十四年(1221),有位名叫商硕的官员为了纪念他,就以书堂为祠,称为“一拂祠”。 郑侠字介夫,好侠而刚介,他的名字正如他的性格。到了南宋,政治形势变了,批评王安石变法的人越来越多,人们着手为郑侠平反,开始讨论他的谥号。有人说,既然他人如其字,那就干脆以字为谥,于是谥号就确定为“介”。所以,有时候他也被人们称为“郑介公”。据《景定建康志》记载,南宋时代,建康府学祭祀的二十六名先贤中,就有一拂先生郑侠。万历中,先贤祠迁到中华门外普德寺后山,祠先贤四十一名,不是生于金陵的,就是游宦往来于金陵的,那里面就有一位“宋监安上门郑介夫侠”。 万历年间,焦竑主持重修一拂祠,致敬前代这位有气节的读书人。他请郑侠的福清同乡叶向高撰写记文,此举有特殊的纪念意义。在祠庙重修后不久,福建诗人徐□(特殊字体)来到这里,拜谒同乡前贤郑先生的祠庙: 先朝祠宇枕嶙峋,此日重瞻庙貌新。 击柝监门称小吏,画图伏阙上流民。 万言抗疏宁辞死,一拂还家岂厌贫。 只为青苗三日雨,却羞苹藻几千春。 清代钱塘诗人陈文述《秣陵集》中,也有《一拂清忠祠》一首: 生平忠爱郑监门,清宦归来一拂存。 曾写流民讽新法,可怜安石枉争墩。 诗前另有小序,说明此祠的位置与来历。南京籍诗人王友亮《金陵杂咏》中也有《一拂祠》一题,称祠在“清凉山下,祀宋监门郑侠,去官之日,惟持一拂,故名”,说法与陈文述相同。陈文述、王友亮都是乾嘉时代人,陈文述颇有一些诗名,但是说实话,这两首诗写得不怎么样,诗序倒有些史料价值。 清凉山周边历来是读书的好地方。晚明时代,清凉山上有耿定向、焦竑等人创办的崇正书院,一拂先生祠就在崇正书院旁边。这座祠庙,明代人或者称之为“郑侠读书堂”,见明人陈沂《金陵世纪》;或者称之为“郑介公书台”,见晚明孙应岳所撰《金陵选胜》。 书台也好,读书堂也好,总之,位置都是在城西。郑介公读书台与城东南的周处读书台遥遥相望,代表了南京读书史上两个自具特色的文化传统:一个敢于挑战威权,一个勇于改过自新。两个传统,也可以说就是一个,那就是“读书改变命运”。P7-13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