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本书基于历史资料、地方档案、民间文献、口述历史记忆,对贵州东南部都柳江流域九个侗族村寨构成的传统社会组织自清代中期以来的变迁做了细致而微的考察,并探讨了侗人以关系界定历史的历史观念。在此基础上,通过人类学田野调查,观察并理解这一区域性社会组织内部群体结合的结构性范畴、礼俗规范、人群关系和日常实践,以呈现侗人集体生活的结构化过程。最后,以该地方人群进入现代性情境中与更广阔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体系的遭遇作为落脚点,阐释了传统社会组织的关系结构和社会规则如何通过人们的反思性实践,在现代变迁中延续与转型,以及生活于其中的侗人如何因应并达至自我人生意义的实现。 作者简介 孙旭,新疆五家渠人、重庆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人类学研究中心副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历史人类学、族群与区域文化。先后在中山大学人类学系获得法学学士(2009)、法学硕士(2011)和法学博士学位(2014)。长期关注清代中期以来贵州东南部都柳江流域侗族的社会组织、人群关系及其历史变迁。近期关心的研究问题包括“两高”(贵广高铁、夏蓉高速)修建和贯通背景下侗族社会整体变迁、都柳江流域侗族传统社会组织参与乡村治理创新、贵州黔东南州黎平县侗族“款词”的收集和整理、无文字民族的历史观念。 目录 导言 第一章 时空与人群:流域背景、款组织活动与南江人的历史记忆 第一节 “四脚牛”:南江河流域的款组织 第二节 “四脚牛”内部的组织及其运作——历史片断与历史记忆的同构 第三节 “中心的中心”:“七佰南江”与南江 小结 第二章 制度变迁与社会生活(1952-2013):南江人群关系的微观政治 第一节 “坠地”的理想:国家基层政权建设与集体的重构 第二节 从“统治”到“管理”:国家政治转型与治理困境 小结 第三章 人群结合的结构性范畴:人群归类、身份认同与行动界限 第一节 房族:基于血缘和地缘的内向凝结 第二节 “宁老”与“腊汉”:基于年龄的文化阶序 第三节 “寨子”:集体观念下的转换逻辑 小结 第四章 集体的“生产”:侗寨集体活动的结构化过程 第一节 决定与准备:多重关系促生的岑吾寨古楼、球场修建 第二节 建造过程:实践在个体与集体之间 第三节 贺楼及后续:侗寨中的自我治理与政府治理 小结 第五章 细碎的文化:集体中的礼俗规范与日常实践 第一节 “爱面子”“讲礼性”:侗人的自我修养 第二节 “讲闲话”“好议论”:个体行为集体化 小结 第六章 流动的人:卷入市场的人群关系与日常生活 第一节 走出去,1992:打工的历程与生活 第二节 “传统的手”:不能远离的家乡 第三节 等不到的财富:“发展主义”下的焦虑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导语 本书是一个立足当下,在跨越时空的情境下,对黔东南一个侗族款组织中的人群关系与日常生活进行研究的成果。 本书通过房族、侗寨、年龄群体的结构规范,以及侗人基于此的人群关系的构建与日常实践,就侗人的社会文化生活及结构与个体之间的辩证关系,展开进一步的探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