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本书以上海的中心建设历程为例,认为新兴全球城市地位的迅速提升,并非单纯依靠外部资本、技术与分工体系,而是更多依托城市自身的内生作用和自主战略选择,以本土的优势要素资源吸引外部资本,方能更好地推动全球要素的地方化配置。 作者简介 方书生,1980年生,安徽枞阳人。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复旦大学历史学博士、理论经济学博士后。主要研究方向为近代中国经济史、经济地理,承担国家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与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撰有博士学位论文《近代经济区的形成与运作:长三角与珠三角的口岸与腹地(1842-1937)》、博士后报告《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空间的演化与机制(1840—2008)》,参与撰著《中国百年经济拼图:港口城市及其腹地与中国现代化》。 目录 引言 长期经济增长中的创新引领 第一部分:老工业基地时期的创新引领(1949—1977) 第一章 创新引领与老工业基地的形成及演化 第一节 计划经济下创新方向的切换 第二节 经济发展中创新引领的再现 第三节 老工业基地与创新引领的演化 第二章 计划经济下的创新引领 第一节 技术创新及其表现 第二节 组织、制度与国家创新 简评 三种类型的创新及其组合 第二部分:迈向全球城市时期的创新引领(1978—2019) 第一章 改革开放以来创新引领的四个阶段 第一节 创新引领的准备(1978—1989) 第二节 创新引领的新起步(1990—2000) 第三节 创新引领的展开(2001—2011) 第四节 创新引领的深化(2012—2019) 第二章 迈向世界城市的创新引领 第一节 创新引领下的城市功能演化 第二节 改革开放进程中的创新引领 第三节 科技创新成长中的创新引领 简评 迈向全球城市中的创新引领 第三部分:上海创新引领的形式与机制 第一章 理论指向与历史背景 第一节 创新以及创新的形式 第二节 近代上海创新引领的表现 第二章 老工业基地创新引领的形式与机制 第一节 基础:技术创新 第二节 顶层设计:制度与国家创新 第三节 实现形式:综合创新 第三章 迈向全球城市的创新引领形式与机制 第一节 基础:技术创新与对外开放 第二节 顶层设计:制度与国家创新 第三节 实现形式:综合创新 简评 两种创新引领的异同 结语 创新引领上海经济的长期增长(1949—2019) 附录 参考文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