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爱这个世界(1936-1968汉娜·阿伦特\布鲁希尔书信集)(精) |
分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西方哲学 |
作者 | (德)汉娜·阿伦特//海茵利希·布鲁希尔 |
出版社 | 贵州人民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作者简介 汉娜·阿伦特(1906—1975),德裔美籍犹太人,生于德国汉诺威。曾师从海德格尔和雅斯贝尔斯,在海德堡大学获博士学位。1933年因纳粹上台而流亡海外,于1951年获美国国籍。自1954年开始,阿伦特先后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普林斯顿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纽约布鲁克林学院开办讲座;她还担任过芝加哥大学教授、社会研究新学院教授。阿伦特以《极权主义的起源》、《在过去和未来之间》、《论革命》及《人的境况》等著作,为当代政治哲学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成为20世纪较具原创性和影响力的政治思想家之一。 目录 代序 前言 出版前言 第一部分 1936年8月—1938年10月 第二部分 1939年9月—12月 第三部分 1941年7月—8月 第四部分 1945年8月—1948年8月 第五部分 1949年11月—1951年6月 第六部分 1952年3月—1953年8月 第七部分 1955年2月—6月 第八部分 1955年9月—12月 第九部分 1956年10月—11月 第十部分 1958年5月—10月 第十一部分 1959年9月—10月 第十二部分 1961年2月—6月 第十三部分 1963年2月—3月和1968年9月 附:阿伦特、布鲁希尔生平大事记 附:一次基础课程的讲稿/海茵利希·布鲁希尔 精彩页 【汉娜·阿伦特自1935年起,在法国巴黎的犹太复国主义组织分支犹太移民组织做领导工作,这个组织为到巴勒斯坦生活的青少年作准备。为筹备世界犹太人大会,她于1936年8月来到日内瓦,在1937到1938年间她又一次来日内瓦休假,和1936年一样,她依旧居住在母亲的一个朋友家。】 1936年8月5日 巴黎 亲爱的: 我从克拉玛回到家中,还想和你继续我们的谈话,因为你的声音还萦绕在我的耳边。我把这封信发出去,好让它,而不是我陪你到日内瓦。它不该打扰你们在火车上谈正事(要是我,肯定会利用火车上的时间)。你到家后第一眼就能看到它,接受它带给你的问候。 现在,我正在找东西,准备我的材料,查阅歌德的一个“观点”,“是你搬动和挪放了我所有的工具吗”。是,或不是。搬动的位置恰到好处,更加贴切。我这样说,是为帮他们的忙,今天晚上我还要参加一个讨论,要给几个长着奇怪耳朵的笨家伙介绍我的“工具”,一是给我自己找些乐;二来也算为你送行。 好好干你的“事业”吧!休息好,保存体力。要是你的“事业”能燃起火花,那么,它就会照亮你的道路。 愿你什么都好。 你的海茵利希 1936年8月6日 日内瓦 我正在忙我的事情,你的信恰好填补了我的第一个空白。 (现在)我诚实依旧,向你描述一下被你英雄般地视为火花的“事业”。我的工作虽然重要,但却不乐观,这一切似乎都无法逃脱你的眼睛,你这个好事的家伙! 第一件大事是一位阿姨,或也可称为女友,她比我高出一头;胖一倍,准确地说应该叫壮实,她足足比我大35岁,那样子,真了不起。她带来了一个难题。忘了告诉你,她不是犹太人,她和我讨论西班牙问题。谈话间痛哭流涕,为自己是一个德国人感到耻辱。我为此和她争论起来。我们的争吵是在做官样文章,其实我非常喜欢她,因为,她给我留下了许多儿时美好的回忆。 我的大房间里放置了一张很大的办公桌。阳台面朝山峦叠嶂的罗讷山谷,背靠微微泛红的勃朗峰群山,景致很美! 爱喝酒的人在这里肯定高兴。不知是哪位女友发疯,准备了如此多的葡萄酒,都是些清醇、低度的白葡萄酒,很诱人。 以上这些都是我一夜想好要和你说的内容,还有诸如此类的事情,可我现在实在没有兴趣和你一一赘述。我感到疲惫,身体就像脱了一层皮。有时想起我对你说过的话就很难为情,“我是你的女孩”,其实我要说:我要是在10年前就和你相遇该多好!可我却有过做妻子的经历,真对不起你。 咬住你的敌人吧!今天就说这些。还有一件事:此地正播放萨尔斯堡乐团演奏的布鲁诺·瓦尔特音乐会。:舒曼、勃拉姆斯,由维也纳交响乐团演奏。 汉娜 1936年8月7日 巴黎 我最亲爱的: 没有你的第一天就这样过去了。“没有你的日子就不成日子”。阿尔诺·霍尔兹。这样说过。可以说一天是统一的,独立的,这种说法正确无疑;可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人们可以把很多外面的东西扯进来放在这一天里,这样,它至少又被乱糟糟的事物填充,是时间的过道。(人就是这样,不管是从内到外;还是从外到内,他总是能挺过去的,拉比这样说。) 巴黎的天空认为,由于你不在,它就没有理由快乐。我完全同意它的观点,也就容忍了它乌云密布,同时对我本人的糟糕状况也感到释然。我认识到,我该当如此。噢,康德的女信徒!当然,这里还包含了一点点人的尊严。上苍,它的不公一如从前:把你的远离当作借口,为公正与不公而洒下苦涩的泪水。而我正相反,我正(按照自己的法则)追寻正义,努力将邪恶扫进边角处的一堆,集中对其发力鞭挞,使之变成肥沃土地的养料;同时,我将把自己的敌人统统毁灭掉,连同他们的房子、女人、孩子、婊子、畜生、无赖等所有属于他们的一切。 我不能和你一道去享受阳光灿烂的地中海,去晒黑我的皮肤;而只能在这里大谈地中海上空那虚幻的云彩。我这头愚笨的牛,既然上不了西班牙的斗牛场,那就让我过一过嘴巴的瘾。 小女孩,你怎样看待信仰问题?昨天党里’来了一位圣人,说服我要“坚信”党的领导,因此要坚信党的“重要性”。我对信仰作了如下声明:“如果要我相信某人,我肯定不会相信希特勒或者某个画成油墨画的头像;我只会相信‘圣灵降孕’。那样,至少我会有一种实在的感觉,并生出一种快乐的臆想:如果受孕将无法草草行事,那么每一次过程都会让人优哉游哉。”他们肯定已经把我视为一个可怕的、真正的无神论者,而准备弄死我的身体,来为我的灵魂祈祷。很遗憾,你不在我身边为我作证我是多么的“信奉神灵”,尽管仅仅是一个贫困的异教徒! 让我们换一个话题吧!人民阵线变成了法国阵线,不管在字面上还是在实际上都已名副其实。如果再生出一个阿雷曼德阵线,而不建造一座国际的堡垒,那么,我也可以表现得谦虚一些,声明自己为犹太阵线即可。 国家社会主义的概念是我从Blubo课上了解到的(其意思是:带着工人和犹太人的鲜血进入大地):一种用无 导语 见证思想者的孤独与勇气,披露犹太女哲学家阿伦特在纳粹肆虐时代的艰难历程和情感世界,半数女性读者尖叫着熬夜一口气读完! 跨越32年的独特情感,极权斗士袒露个人爱情的书信集; 无删节简体中文版全新升级,著名学者林贤治亲笔万言代序推荐; 书信涉及两个人的爱情、当时的时局、欧洲的文化,适合不同读者群体的需要; 影响20世纪人类命运的偶像级女性精神大师变身女萌主倾诉内心; 精装版封面精美,值得珍藏。 序言 沉思与反抗——纪念汉娜·阿伦特100周年诞辰 林贤治 美国政治学者汉娜·阿伦特的著作,有八种汉译本, 不同的传记数种。虽然她的主要著作《极权主义的起源》 在大陆未见出版,但是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她的名字及 主要的思想,已为广大读者所知悉。 阿伦特于1906年10月14日生于德国汉诺威的一个犹太 人家庭。她的父母都是社会民主党成员,母亲还是卢森堡 的崇拜者。她在马堡和弗莱堡大学攻读哲学、神学和古希 腊语,后转至海德堡大学,先后师从海德格尔和雅斯贝尔 斯,深受存在主义哲学的影响。1933年,纳粹上台后,参 与犹太复国主义的秘密活动,一度被捕,后流寓巴黎。在 法国,她继续为犹太组织工作。1940年与流亡的共产主义 者海茵利希·布鲁希尔结婚。同年,被关进居尔集中营, 法国沦陷后,同母亲和布鲁希尔一同逃往马赛,次年前往 美国。总的来说,她是喜欢美国的,“二战”胜利后,大 批德国知识分子返回德国,她坚持留了下来。在这里,她 最先为犹太文化重建委员会工作,曾任舍肯出版社编辑、 芝加哥大学教授,并在多所大学开设讲座。其间陆续出版 多种政治学著作及其他著作,主要有:《极权主义的起源 》《人的境况》《论革命》《共和的危机》《耶路撒冷的 艾希曼:一篇关于平庸的恶的报告》《黑暗时代的人们》 等。1975年12月4日,因心肌梗死发作,病逝于纽约寓所。 阿伦特的政治学者的形象是在美国完成的。作为学者 ,她大大拓宽了政治科学的论域,譬如“极权主义”论, 便极具原创性质,它取自时代经验,为亚里士多德以来的 政治学经典所未见。由于她坚持自由写作,因此不能不打 破经院式的“学术规范”,她的绝大多数著作,以评论和 随笔的形式出现绝非偶然。然而,在充满激情的表达中, 却又无处不显现着她固有的沉思的气质。她是从哲学走向 政治学的。 在实证主义学者看来,阿伦特的著作当有许多不够严 谨或者偏颇的地方,事实上,她在生前便遭到不少这样那 样的诋毁。可是关键的是,她及时地介入现实,把她的思 考集中到带公共性的问题、“人的处境”问题上面,直逼 时代的核心。她确信,真正的思想者不在于完成,而在于 打开。不是由自己终结真理,先知般地把真理交给人们, 而是打开思考之门,让自己和人们一道在思考中行动,这 正是阿伦特作为一个现代学者不同于传统学者的地方。 在确立个人身份的时候,阿伦特并不把自己看作是纯 粹的德国人,或者是纯粹的犹太人,而是一个德国的犹太 人。她拒绝被德国文化同化,同时拒绝犹太复国主义。对 美国来说,她也是“外来的女儿”。她要做一个边缘人、 局外人、“有意识的贱民”。学者总是喜欢标榜“价值中 立”,而她争取的,唯是身份的独立而已,价值倾向却是 鲜明的。对自由的渴望,使她始终坚持独立批判的立场, 不惮于自我孤立。关于艾希曼审判是最突出的例子。我们 看到,她不但从中挑战广大社会的惯常的善恶观念,“美 化”屠夫和公敌,而且把矛头直接指向受害者团体——自 己所属的种族团体——犹太人委员会以至全体犹太人,终 至于众叛亲离,这需要何等超迈的道德勇气!她固然不是那 类埋首于专业的麻木的学者,但也不是那类与时俱进的聪 明的学者,而是逆流而上的反抗的学者。她反潮流,反抗 她的时代,因为她确信,她所处的时代是一个极端的时代 、黑暗的时代。 极权主义:群众运动、组织、宣传与恐怖 20世纪人们最为刻骨铭心的经验,就是在极权主义统 治下的生活。阿伦特于1949年完成的《极权主义的起源》 第一次系统地描述了这一人类境况,并通过对传统社会的 比较研究,在理论上做了深入的总结。全书共分三部:第 一部为“反犹主义”,第二部为“帝国主义”,第三部才 说到“极权主义”。前面两部对欧洲18世纪以降的历史进 行多个方面的考察,指出极权主义的崛起,乃是人类文明 的一次大崩溃过程,实际上是全书的一个前奏。所以,雅 斯贝尔斯建议从第三部读起。最后一部对极权主义的起因 和条件、表现形态和特点做了缜密的分析,指出这是“我 们时代的重荷”,并且警告说,极权主义并未终结于纳粹 主义和斯大林主义的终结。 …… 作为时代的沉思者,阿伦特无疑同样是其中优秀的一 员。如果从专业爱好来说,她应当埋首于哲学研究;事实 上,直到临终前,她仍然进行着严肃的哲学思考。她的最 后一部未竟的著作,就是《精神生活》。她本人声称,她 的主要活动方式是思考,她不是一个长于行动的人。在弥 漫着斗争气息的日子里,她没有成为一名革命者或是抵抗 运动的成员,然而,她的思考却不能不一再地被现实政治 问题——人类生存最急迫的问题——所打断。这样的思考 不同于一般学者的思考在于,它并非服务于知识的目的, 而是与实际生活于其中的世界密切相关,是对于生存意义 的探寻。阿伦特试图通过思考打破现实——主要来自体制 ——的遮蔽,阻止人类作伪和行恶,敞开广大的公共空间 ,这样的思考,不能不带上批判与反抗的性质。在《人的 境况》中,她承认:“事实上,在专制条件下行动比思想 来得容易。”为了人类的自由生存,她为自己选择了最孤 立、最需要坚忍、最艰难的工作:思考。在《黑暗时代的 人们》的序言末尾,阿伦特如此表达她的信念:“即使是 在黑暗的时代中,我们也有权去期待一种启明 (illumination),这种启明或许并不来自理论和概念,而 更多地来自一种不确定的、闪烁而又经常很微弱的光亮。 这光亮源于某些男人和女人,源于他们的生命和作品,它 们在几乎所有情况下都点燃着,并把光散射到他们在尘世 所拥有的生命所及的全部范围。像我们这样长期习惯了黑 暗的眼睛,几乎无法告知人们,那些光到底是蜡烛的光芒 还是炽烈的阳光……”阿伦特爱这个世界,她和她的著作 ,就是这样一种充满温暖的光辉,使我们在黑暗中感知人 性和真理的存在而深受鼓舞。 2006年8月21日 内容推荐 《爱这个世界(1936-1968汉娜·阿伦特\\布鲁希尔书信集)(精)》是阿伦特所有作品中唯一能表现女性的敏感、温柔、依恋的文字记载。这些书信记录了她和她的丈夫海茵利希30年间充实的生活经历,让我们看到,他们夫妻间的爱情是他们在阴霾、险恶中最安全的港湾。 在书中,我们不仅可以了解到阿伦特的思想渊源,把握她的思想脉络,认识作为一个学者的她,还可以生动地认识作为一个人、特别是作为一个女人的她,让我们看到这位伟大的学者其实是一个充满激情,时刻渴求爱,珍视友谊的人。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