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小橘灯(无删减)/名著阅读课程化丛书 |
分类 | 少儿童书-儿童文学-中国儿童文学 |
作者 | 冰心 |
出版社 | 开明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小橘灯》中的主人公虽然“只有八九岁光景”,但在父亲外出避难之后,她勇敢地承担起家庭的重担,独自照顾生病的母亲。“我”去探望时,她不但不露一丝愁容,反而“安慰我”,并做了一个“小橘灯”给“我”照路。她坚信,不久“爸爸一定会回来的”,“我们大家也都好了”,从中可以看出她对革命的胜利充满信心。小姑娘的坚强、乐观为“我”驱散了心灵的黑暗。即使生活困难,遭遇坎坷,也要保持乐观的心态,不要失却对光明的渴望和对未来幸福生活的憧憬。 作者简介 冰心(1900-1999),原名谢婉莹。诗人、作家、翻译家、儿童文学家。她崇尚“爱的哲学”,母爱、童真、自然是她创作的主旋律,代表作《繁星》《春水》《寄小读者》《小桔灯》等,影响了中国几代人。同时,她的译作《先知》《沙与沫》《吉檀迦利》等,也是公认的精品。 目录 我的中学时代 我的童年 腊八粥 童年的春节 我的一天 记一件最难忘的事情 只拣儿童多处行 祖父和灯火管制 小橘灯 六一姊 我的同班 一个忧郁的青年 忆意娜 感谢我们的语文老师 老舍和孩子们 我所钦佩的叶圣陶先生 纪念印度伟大诗人泰戈尔 一饭难忘 明子和咪子 我喜欢下雪的天 我喜爱小动物 我和玫瑰花 玻璃窗内外的喜悦 绿的歌 一只小鸟 灯光 丢不掉的珍宝 话说萝卜白菜 海恋 我家的茶事 书给了我快乐和益处 小家庭制度下的牺牲 离家的一年 每逢佳节 从北京到福州 少年造船厂 小朋友们体操、朗诵和木偶剧的表演 少年农场 少年园艺场 福建军区授衔典礼 从福州到厦门 国防最前线上 最可爱的人 两个少年工厂 仰望天安门 美的北京街头 记广州花市 花光和雪光 归来以后 祖国母亲的心 桥 说梦 我的家在哪里 梦的启发 一个奇异的梦 我的阅读课 养成教育之阅读新体验 养成教育之知行接力赛 序言 一、养成教育之简述 叶圣陶先生曾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 要养成习惯。”而养成教育,就是培养孩子养成良好习惯 的教育。具体来说,养成教育就是从行为训练入手,综合 多种教育方法,全面提高孩子的素质,从而达到其最终的 目的——形成良好的习惯。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教育家威廉·詹姆斯曾言:“播 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 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由此可见,习惯是 可以影响终身的一种力量。 养成教育包括各种习惯的培养,如良好的做人习惯、 做事习惯、学习习惯、生活习惯、思维习惯等。而青少年 时期是人生成长的重要阶段,也是养成良好习惯的关键时 期。青少年有其心理、思维等发展的特殊性,具有很强的 可塑性。因此,关于青少年的“养成教育”就显得尤为重 要。 二、养成教育之阅读 养成教育的研究成果表明,学生成就卓越的两个关键 内因是良好的学习习惯与学习个性,而学习习惯的培养是 学习个性形成的前提。正所谓“成也习惯,败也习惯”。 而阅读习惯是考量学习习惯与学习能力的基础维度之一, 其价值足堪重视。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课外阅读总量 达到400万字以上”,鼓励学生“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 ,读整本的书”。 因此,在养成教育的大框架下,我们着眼于阅读习惯 的培养和品格的塑造。对阅读习惯的养成进行细目化,以 期让孩子“首习善读,进而善思,终而善行”。 三、养成教育之经典名著阅读 “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可以总 结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要大量阅读整本的好书;另一方 面则是在这个前提之下,养成爱好读书的习惯。 书籍的价值,因人们不同的价值选择和现实需求,会 有不同的判断标准。但是,公认的“好书”,首选必定是 经典名著。在浩如烟海的中外经典名著中,哪些名著更适 合青少年阅读?怎样阅读这些名著?如何更好地培养阅读 习惯?针对这些问题,我们推出了“养成教育·经典名著 阅读”丛书,将尝试去一一面对阅读活动中可能出现的林 林总总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四、“养成教育·经典名著阅读”丛书 本套丛书是根据中小学学生学习规律,以及阅读和教 学需求,遴选国内外经典文学著作,并围绕“养成教育” 理念,依照“养成教育”方法精心打造而成,旨在引导学 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培养良好的品格。 本套丛书特色栏目与“养成教育”方法相结合,如下 : “养成教育之品格教育”——根据本书的主题,提炼 出多个成长关键词。学生通过整本书阅读,细细体会,逐 步接受优秀品格的教育,助力成长。 “养成教育之阅读规划”——根据学生的阅读习惯和 每本书的具体情况,制订了较为科学的阅读规划,培养学 生持之以恒的阅读习惯。 “精读章节(篇)”——重点选择入选教材的章节( 篇)和经典章节(篇)进行精读设计,针对文中的关键之 处、文笔精华及写作技法等做精要点评,或以问题的形式 启发学生思考。这些内容随文批注,让学生对精读内容进 行更深入的了解。文后设置“感悟与分享”和“思考与讨 论”板块,让学生在阅读后有所思、有所悟、有所获。 “我的阅读课”——包含了“养成教育之阅读新体验 ”和“养成教育之知行接力赛”两个重要的实践内容。前 者对应名著的内容,设置一些切实可行的阅读拓展活动, 这样,既可以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本书内容,又能开拓视 野、增长见识;后者主要是对品格教育进行检验,将读书 与实践有效结合,让学生做一些有意义的实践活动,涵养 重要的人生品格。 “导读”与“无障碍阅读”——“导读”以兴趣导入 ,引导学生进行有效阅读。“无障碍阅读”对难解字词、 专有名词等进行注音、释义,帮助学生扫除阅读障碍。 “中考考题直通车”——统编教材必读书目和新课标 推荐阅读书目中,指定的中考必考名著,附中考真题汇编 ,检验学生的阅读效果。直击考点,助力备考。 阅读是最佳的成长路径之一,也是“养成教育”的有 效实践,我们希望通过本套丛书让广大的青少年读者汲取 丰富的成长养料,也希望我们的工作为读者打开新的阅读 视野。愿你我同行,一起感受经典的魅力! 导语 在被铺天盖地的绿色包围时,“我”想到创作一支“绿的歌”,献给生活在社会主义祖国的青年们;回国以后,发现首都一改往日的暗淡,变得容光焕发,“我”深受感染,决定以后为创作社会主义现实文学而努力奋斗;看到崭新的社会主义建设正在飞跃发展,“我”深情地呼唤海外侨胞回归祖国,为建设社会主义大厦贡献力量。这些行为,无不体现出作者赤诚的爱国之心,令人动容。爱国,就要心怀祖国、奉献社会。 精彩页 我的中学时代 因为整理信件,忽然翻出我的一位中学同学,在七十年代给我写的末一封信。她写:小谢: 记忆力真是一件奇妙的东西!你的声音笑貌和我们中学时代的一切,在我病榻上的回忆中,都是那样出奇地活跃而清晰……这几句话又使我十分激动,思潮久久不能平静下来!的确,在我十几年海内外的学校生活中,也就是中学时代,给我的印象最深,对我的性格影响也最大。 我的中学生涯是在一九一四一一九一八年度过的(那时的中学是四年制)。十四岁的年纪,正是感情最丰富,思想最活泼,好奇心最强,模仿力和可塑性也最强的时候,我以一个山边海角独学无友的野孩子,一下子投入到大城市集体学习的生活中来,就如同穿上一件既好看又紧仄的新衣一样,觉得高兴也感到束缚。我用好奇而谨慎的目光,盯着陌生环境中的一切:高大的校舍,新鲜的课程,如音乐、体操,和不同的男女教师…… 但是我最注意的还是和我同班的年龄相仿的女孩子。她们都是梳髻穿裙,很拘谨,守纪律,学习尤其刻苦。一同上了几天课,她们就渐渐地和我熟悉起来。因为我从小听的说的都是山东话,在课堂上听讲和答问都有困难。她们就争着教我说北京话。(那个头一个叫我“小谢”的同学,是满族人,语音尤其纯正。)我们也开始互相谈着自己的家庭和过去的一切。她们大多数是天津、通县、保定等处的小学升上来的(她们都是寄宿生),数学基础比我好,在国文上我又比她们多读了一些,就这样我们开始互帮互学,我觉得我有了学习和竞赛的对象。那时我是走读生,放学到家打开书包,就埋头做功课,一切“闲书”都顾不得看了。 就这样紧张而规律地过了四年中学时代。我体会到了“切磋琢磨”的好处,也得到了集体生活的温暖。四年之末,我们毕业班的同学才有十八个人。毕业后有的上了大学,有的参加了工作,我们约定大家都努力学习,好好工作,还尽量保持联系。此后的年月里,我们风流云散④,也都有了自己的人生经历。但无论在天涯在海角我们惊喜地遇见,共同回忆起中学时代这一段生活时,我们总会互相询问:我们每一个人是否都完成了中学时代的志愿,做一个对国家对人民有益的人? 一九八三年四月十六日。 我的童年 我生下来七个月,也就是一九。一年的五月,就离开我的故乡福州,到了上海。 那时我的父亲是“海圻”巡洋舰的副舰长,舰长是萨镇冰先生。巡洋舰“海”字号的共有四艘,就是“海圻”“海筹”“海琛”“海容”,这几艘军舰我都跟着父亲上去过。听说还有一艘叫做“海天”的,因为舰长驾驶失误,触礁沉没了。 上海是个大港口,巡洋舰无论开到哪里,都要经过这里停泊几天,因此我们这一家便搬到上海来,住在上海的昌寿里。这昌寿里是在上海的哪一区,我就不知道了,但是母亲所讲的关于我很小时候的故事,例如我写在《寄小读者》通讯(十)里面的一些,就都是以昌寿里为背景的。我关于上海的记忆,只有两张相片作为根据,一张是父亲自己照的:年轻的母亲穿着沿着阔边的衣裤,坐在一张有床架和帐楣的床边上,脚下还摆着一个脚炉,我就站在她的身旁,头上是一顶青绒的帽子,身上是一件深色的棉袍。父亲很喜欢玩些新鲜的东西,例如照相,我记得他的那个照相机,就有现在卫生员背的药箱那么大!他还有许多冲洗相片的器具,至今我还保存有一个玻璃的漏斗,就是洗相片用的器具之一。另一张相片是在照相馆照的,我的祖父和老姨太坐在茶几的两边,茶几上摆着花盆、盖碗茶杯和水烟筒,祖父穿着夏天的衣衫,手里拿着扇子;老姨太穿着沿着阔边的上衣,下面是青纱裙子。我自己坐在他们中间茶几前面的一张小椅子上,头上梳着两个丫角,身上穿的是浅色衣裤,两手按在膝头,手腕和脚踝上都戴有银镯子,看样子不过有两三岁,至少是会走了吧。 父亲四岁丧母,祖父一直没有再续弦,这位老姨太大概是祖父老了以后才娶的。我在一九一一年回到福州时,也没有听见家里人谈到她的事,可见她在我们家里的时间是很短暂的。记得我们住在山东烟台的时期内,祖父来信中提到老姨太病故了。当我们后来拿起这张相片谈起她时,母亲就夸她的活计好,她说上海夏天很热,可是老姨太总不让我光着膀子,说我背上的那块蓝“记”是我的前生父母给涂上的,让他们看见了就来讨人了。她又知道我母亲不喜欢红红绿绿的,就给我做白洋纱的衣裤或背心,沿着黑色烤绸的边,看去既凉爽又醒目,母亲说她太费心了,她说费事倒没有什么,就是太素淡了。的确,我母亲不喜欢浓艳的颜色,我又因为从小男装,所以我从来没有扎过红头绳。现在,这两张相片也找不到了。P1-4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