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南仁东是新时代的第一个“时代楷模”,本书真实生动地反映了南仁东“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一生。
南仁东是勇担民族复兴大任的“天眼”巨匠,他为科学事业奋斗到生命的最后一刻,用无私奉献的精神谱写了精彩的科学人生。中共中央宣传部2017年11月17日向全社会公开发布南仁东的先进事迹,追授他“时代楷模”荣誉称号。这是新时代的第一个“时代楷模”。
2.“弘扬爱国奋斗精神,建功立业新时代”,本书通过南仁东一桩桩鲜明事迹,有力诠释了什么是知识分子的责任与担当。
南仁东从壮年走到暮年,用尽半生做一件事,用科学魂浇筑大国重器。面对新的征程、新的使命,需要在知识分子中弘扬这种传统、激发这种情怀。南仁东留下的不仅是“天眼”这座有形的财富,还有许多精神上的丰富遗产。
3.作者权威:本书由国家一级作家、著名学者王宏甲倾情力撰。
王宏甲经过长时间的走访,在南仁东生前的同事、学生及亲朋好友那里掌握了大量第一手资料,翔实生动,细节充沛。同时该书插入了10余幅珍贵照片,图文并茂。作者将南仁东的功业与贡献,放在整个人类天文历史上考察,视野开阔、纵横捭阖、大开大合。这种微著并重的写法,可谓独树一帜,气势磅礴,使得该书成为一部极具说服力和感染力的长篇报告文学。
4.本书是向中华人民共和国70周年华诞隆重献礼之作。
本书写南仁东一生,主题着力于写伴随着南仁东一生的“我和我的祖国”,他生于1945年,在新中国长大,是新中国培养的博士、科学家。他将自己的一切都献给了国之重器“中国天眼”。他去了,但他的故事将激励着千千万万的青少年继往开来,去创造自己的有益于祖国和人民的人生。
5.本书是中宣部2018年主题出版重点出版物。
2018年中宣部从1545种主题出版选题中优中选优,最终确定了重点主题出版物选题61种,《中国天眼:南仁东传》入选,本书也同时被中科院、中国作协、中国科协联合列为重点创作项目,在扉页一并收入吴为山创作的南仁东塑像图。
6.本书已被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科学院、贵州省委宣传部、吉林省委宣传部选定改编电视连续剧,本书作者王宏甲担任总编剧。
《中国天眼:南仁东传》是再现“天眼”巨匠南仁东一生的长篇报告文学。南仁东经过二十二年的奋斗,终于建成“中国天眼”,一举达至该领域世界最先进。该书讲述了南仁东少年努力读书,青年刻苦钻研的时光,而尤为全面地呈现了他勇于为祖国的科学创新担当重任,乃至奋斗到生命最后一刻的爱国情怀、科学精神、高尚情操与优秀品格。进入壮年,南仁东将全部余生献给了“天眼”事业。南仁东的一桩桩鲜明事迹,有力诠释了什么是知识分子的责任与担当。
本书通过南仁东建成“中国天眼”的经历,也展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当中的集体主义,展现了中国人民不计功利、共克时艰的精神境界。在为“天眼”选址、建造“天眼”的整个过程中,在二十二年的艰苦岁月里,贵州省四千多万各族父老乡亲,与“天眼”建设团队风雨同舟,不离不弃,以各种令人感动的方式表达着他们的支持,付出了难以想象的牺牲。南仁东几乎参与了建设“天眼”的每个环节,而这是与人民群众的支持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南仁东故去了,但南仁东的故事将激励着千千万万的青少年继往开来,去创造自己的有益于祖国和人民的人生。
王宏甲 当代文学家、著名学者。福建建阳人。中国作家协会报告文学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2004年首批入选全国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作品曾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鲁迅文学奖、徐迟报告文学奖、冰心散文奖、中国图书奖、解放军全军新作品一等奖等。所著《智慧风暴》《新教育风暴》对中国新世纪教育转型产生重要影响。2016年在中央电视台大型纪录片《长征》中担任电视总撰稿。
飞跃的感觉
2012 年 8 月 21 日,国际天文学联合会第二十八届大会开幕式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开幕。这是国际天文学联合会自 1919 年成立以来,第一次在中国召开这样的大会。
来自世界八十八个国家和地区的两千多名天文学家代表会聚北京。时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的习近平出席开幕式,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致辞。
习近平在致辞中讲道:
我们看到,天文观测的每一次重大发现,都不断深化着人类对宇宙奥秘的认识;天文科学的每一项重大成就,都极大丰富了人类知识宝库;天文学与其他学科交叉融合实现的每一次重大突破,都对基础科学乃至人类文明进步带来现实的和长远的深刻影响。
南仁东在本次大会上,听到习近平在致辞中还讲道:目前正在建设五百米口径射电望远镜,并在空间天文和南极天文等重要前沿研究领域取得重要进展。
国际天文学联合会主席罗伯特?威廉姆斯在开幕式上致辞。中国科学院院长白春礼、中国科协常务副主席陈希等出席了开幕式。
这次大会,贝尔来了。南仁东又一次与贝尔见面交谈,两人对 FAST 建设及其未来观测脉冲星等宇宙奥秘的前景交换了意见。南仁东还建议贝尔给中国的中学生讲课。
本届天文学联合会大会期间,习近平接见了国际天文学联合会主席威廉姆斯及贝尔等天文学家。
2012 年 12 月,FAST 台址开挖与边坡治理工程通过验收。
FAST 工程有三大自主创新,其中之一就是选准独一无二的贵州天然喀斯特巨型洼地,使之稳固地成为全球最大射电望远镜的可靠台址。它具有如下特点:地貌最接近 FAST 造型,工程开挖量最小。周围高山环绕,能有效屏障山外人为的电磁波干扰。利用喀斯特地质渗水的特点,设计建造洼地排水通道接通另一个更低的洼地,使自然排水系统达到双重保障。
FAST 选址,前后十多年,南仁东反复考察,似乎不惜时间。
工程一经开工,就以很快的速度向前推进。
2013 年 12 月 31 日,这是本年的最后一天。
FAST 工程圈梁合龙。
试想一下,这个球状反射面相当于 30 个足球场,相当于 8 个北京鸟巢,它面对着高远的天空,此处该多么空旷。鸟巢的建筑高度是 69 米, FAST 球状反射面从底部到顶部的垂直高度是 138 米,正好是鸟巢的两倍。高原的风,在如此空旷的高空该有多大,可以称之长风浩荡。
埃及胡夫金字塔是世界上最大的金字塔,顶端原高 146.5 米,现高 136.5 米,底座每边原长 230 余米,现长 220 米。就是说,这个世界最大的望远镜口径 500 米,垂直高度超过现存的胡夫金字塔。圣彼得大教堂是世界上最大的教堂,米开朗琪罗设计的穹隆是教堂最高处,顶高正好是138米。
再说一遍,南仁东设计的世界最大的射电望远镜,垂直高度也是 138米。这是巧合吗?
六十八岁的南仁东,穿着工装,戴着安全帽,第一个在高高的圈梁上,迎着寒风环圈跑起来。就像他在青年时代,在清华的体育场上那样跑起来。
想象一下,在两倍于鸟巢那么高的圈梁上跑起来,在埃及最大的金字塔塔顶的高度上跑起来,那是什么感觉?
“跑起来像小孩一样,像飞跃那种感觉。”FAST 工程馈源支撑系统副总工程师潘高峰也在圈梁上,他这样说。
没有人劝阻得了他。FAST 圈梁合龙,这是 FAST 工程的第一个里程碑。
在这高高的圈梁上跑起来,这是属于南仁东的时刻。
紧紧跟在他身后的是一只狗。
这是一只流浪狗,南仁东特别喜欢它身上有种不一样的野性。南仁东不管自己在吃什么都会与这狗分着吃。人们看到坐在砖头上吃饭的南仁东,有时与这只狗,目光相视良久,好像彼此能看懂对方。
南仁东管它叫“凼凼”,大伙儿都叫它“凼凼”。
凼凼好像知道南仁东是这里最重要的人。
“可能因为南总跑工地跑得最多吧!”
“可能因为南老师到哪里,都有人向他汇报工作。”
不管南仁东走到哪里,凼凼都跟随到哪里。南仁东每次要离开基地,都要喝止它:“你就在这里,看工地。”
它好像能听懂,停下来了,嘴里发出人们听不懂的声音。
每次,南仁东回基地,还没进大门,凼凼就知道了,立刻奔迎出去,然后与南仁东形影不离。
工地上不止一只流浪狗,有十多只。凼凼最高大,是这群狗的首领。南仁东来,不仅凼凼迎出来,一群狗都跟着迎接出来。但更多时候,凼凼不许别的狗跟着,这个狗群体好奇妙,不清楚它们是怎么达成规矩的。总之,南仁东上工地的时候,只有凼凼跟随着。张海燕讲,有人说:“同科学家在一起,狗都变聪明了。”
2014 年 11 月,FAST 馈源支撑塔制造和安装工程通过验收。
馈源支撑塔,就是周围山上的六座大铁塔。最低的 112 米,最高的 173 米,每一座塔安装完成,南仁东都要爬到塔顶去。
“我每个铁塔都要去爬一遍。我要上去看一看。”
这一年,南仁东已经六十九岁。先前那个走路带风、说话声如洪钟,还喜欢与人掰手腕的南仁东发生了不小的变化,人们感到他说话中常有停顿,还能听到他说话的喘息声。他的饭量也明显减少。许多人都劝阻他:“别爬了,太高了!”
“确实太高了。”
“风都会把人刮下来。”
但是,同样没有人能劝阻得了他。于是选了李辉、黄琳两个年轻人陪南老师爬。就在南仁东的下方,紧随着南仁东的脚步,时刻准备保护南老师。
是那种两边带护栏的斜的铁梯子。依然是那身工作服,依然是那顶安全帽,还有那副近视眼镜,这就是南老师的全副武装。南仁东威武得就像一个征战的将军。他抓住了铁梯子的扶手,开始爬了。这时,就在铁塔边的凼凼,嘴里发出声音,跑去用嘴亲南仁东的脚。
“凼凼也想跟南老师爬塔。”有人说。
南仁东一定是懂它,喝止它。它就在塔下坐着,始终抬头看着南仁东往上爬。
“我走不了那么快,要休息一会儿。”南仁东精确地知道他爬到了哪里,刚刚爬到一半,他就停下脚说。
“南老师,我们就爬一半吧。”李辉说。
“不,一定要爬上去。”
李辉是 FAST 工程馈源支撑系统的副总工程师,站在高高的馈源支撑塔上,俯瞰群山,三年前南老师带他来这塔基踏勘时的情景历历在目。那年南老师六十六岁了,在曲折难行的陡坡上带着年轻人爬上爬下,身上的白色汗衫完全湿透了,满脸密密麻麻的汗珠在阳光下发亮,汗水流过他的胡子,从下巴滴下来。他还独自攀上小窝凼的陡峭山峰……现在,老师的汗水又滴到李辉始终朝上看的脸上。
跟着老师往上爬,黄琳也感到震撼。两个年轻人跟着老师爬到塔顶都不免喘息,南仁东爬到了塔顶,还去推动塔顶的大滑轮,看它们的灵敏度。
黄琳说:“我感觉南老师不是用力气爬的。”
李辉说:“感觉南老师爬塔,就像拥抱自己的孩子。”
2014 年还有件事应该写在这里。
这年 2 月春节后,大家还在北京,学生们想给南老师过一个七十虚岁的生日。南仁东是满族人,有阳历、阴历和满历的三个生日。究竟是哪一天,大家都不知道。他岁届花甲的时候,学生们就提出要给他过六十岁生日,他不同意。
“不要做这些,有时间去看点书。”他说。
这一次学生们反复说,都这么多年了,大家也聚一下。由于南仁东无论如何都不会同意去宾馆吃饭,大家就在正月十五这一天,中午在食堂里准备了一桌,把南老师请去。
“本来也要吃午饭不是?”学生说。
南仁东去了。这是他一生中教学生、带博士,由学生们给他过的唯一一次生日。学生们送给老师一本纪念邮册,邮票是纪念古代名画的。
学生们还买了生日蛋糕,里面有个皇冠样的纸帽,学生们拿着往老师头上戴。据说南仁东皱了一下眉头,还是戴上了。我的面前现在就放着他们那天中午的一张合影。坐在前排中间戴着那顶“皇冠”的就是南仁东。照片上的人,前排左起是:李会贤、苏彦、南仁东、张海燕、朱丽春,是南仁东和女生,后排左起是:金乘进、朱文白、钱磊、岳友岭、甘恒谦,都是男生。
2015 年 2 月 4 日上午,FAST 工程安装了最后一根钢索,大跨度索网安装合龙,这意味着 500 米口径射电望远镜支撑框架建设完成。
FAST 工程的第二个自主创新是,创造性地运用主动变形反射面技术,实现电磁波聚焦接收,做到精确获取宇宙射电波信息,而能够将数千个反射面板连接起来,使之实现变形的就是索网。
FAST 索网是世界上跨度最大、精度最高、抗疲劳性能最强的索网结构,也是世界上第一个采用变位工作方式的索网体系。
你已经看到,不仅它的研发制造是 FAST 工程的主要技术难点之一,安装工程的技术难度也非常大。
500 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也就是 500 米口径的半球状索网结构。 FAST 工程总工艺师王启明说,你想象一下,一般的起重机、吊车,如何能把这些工件运到 100 多米高、500 米跨度的这样一个空间去安装操作?这就需要自己来解决特种安装设备和技术问题。
前文说过,索网难题最终要在建设现场解决。FAST 共有 6670 根主索、2225 个主索节点及相同数量的下拉索。索网总重量约 1300 余吨,主索截面有16 种规格,截面面积介于 280 ~1319 平方毫米之间。8895 根钢索,每一根都有自己的使命、固定位置和安装顺序,绝对不能搞错。为此在生产中就给每一根钢索做了“身份证”。在建设现场,根据设计要求对号入座,把所有钢索准确无误地“编织”成一张半球形的柔性索网,这就是前所未有的索网工艺。技术工人们在这样一个大跨度的巨大空间里作业,难度很大,也非常壮观!
正是在 FAST 工程需求的牵引下,参与建设的我国相关顶尖企业,研发技术得到巨大提升。随着索网诸多技术难题的不断攻克,形成了 12 项自主创新性的专利成果,其中发明专利 7 项。也是在攻克这一世界性难题的过程中,建立了高精度索结构生产体系。这种生产体系已经在港珠澳大桥斜拉索等其他项目中得到应用。这些新产品、新技术的运用,使更多企业承建工程的能力得到跨越性加强。这些都是 FAST 对我国科技进步、生产建设的巨大贡献。
索网工程完成,也是 FAST 工程中具里程碑意义的成就,大家都很激动。张蜀新为此做了一个介绍工程进展的汇报片。2015 年 3 月 6 日晚饭后,张蜀新对南仁东说:“我很想有一首诗配画面,你写一个吧。”南仁东当时没说行不行。第二天早上,他把一首诗给了张蜀新,就是以下这首:
春雨催醒期待的嫩绿
夏露折射万物的欢歌
秋风编织出七色锦缎
冬日下的生命乐章
延续着,它的优雅
大窝凼,大窝凼
时刻让我们发现
时刻给我们惊奇
感官安宁万籁无声
美丽的宇宙,太空
以它的神秘和绚丽
召唤我们踏过平庸
进入它无垠的广袤
就在这年 3 月,没有人知道南仁东是什么时候离开工地回北京的。但是,凼凼知道。南仁东离开工地那天凌晨,凼凼追着小车跑。据说还是南仁东喊停车,打开车门对凼凼说,不许追,你回去!凼凼才回去了。
迄今,除了国家天文台领导和南仁东的亲人,也没有别人知道他在北京哪家医院做了肺癌切除手术。据说,南仁东的疾病当时是 FAST 最高机密。
此时,索网难题才真正解决不久。FAST 还只见一个框架,能精确获取宇宙射电波信息的反射面板还没有完成,被看作天眼“眼球”的馈源舱也没有升空,被视为 FAST 整个神经系统、思维系统的综合布线还没有开始……南仁东病倒了,FAST 还会发生什么问题吗?
自古以来,人类一直生活在空气中却看不见空气,也看不见电磁波。距今一个半世纪前,英国物理学家麦克斯韦论述了电磁波的存在。后来有人发明出无线电。它能穿过枪林弹雨,能飞越高山大海,能在所有的自由空间里传播。1993 年,国际无线电科学联盟(URSI)第二十四届大会在日本东京召开。专家们讨论着,该如何把无线电更充分地应用到人类生活的一切领域。
就在这个大会的一个会议厅里,另有一些人在讨论,由于地球上无线电的大量使用,越来越多的电波干扰了外太空信号的接收,再这么下去,人类会被自己发出的无线电波封锁在地球里,无法对浩瀚宇宙做更深入的探索。于是他们提出:要抓紧建造新一代功能超强的大射电望远镜。
这些人是谁?
他们是这个大会“射电天文专门委员会”的天文学家。什么是射电天文?我想可以这样表述,人类天文学可分作三大时代:用眼观天的第一时代,用光学望远镜观天的第二时代,用射电望远镜观天的第三时代。
天文学对人类社会进步的影响,超出很多人的认识。
天文学是人类最古老的自然科学,因掌握天时才有农耕时代。中国因古代天文学发达而创造了世界上最辉煌的农业文明。直到大航海时代,凝聚着中国天文智慧的罗盘,仍指引着郑和、哥伦布去打开大海之门。
哥白尼、伽利略用光学望远镜观天,由此催生的科技进步竟开启了工业时代。若不信,再看看牛顿,他写过《光学》,还发明了反射望远镜,他的万有引力定律也是从天文学分娩出来的。
今属第三时代。世界各国的射电天文是怎样的状况?
英国的射电望远镜最早发现了脉冲星,有人因此获了诺贝尔奖。德国有 100 米口径的可转动射电望远镜。美国 350 米口径的射电望远镜,被评为人类二十世纪十大工程之首。难道它比原子弹、氢弹更厉害?它的重要性被认为超过阿波罗登月。
为什么?这里说明的正是:它对整个自然科学的影响,是其他一切发明所不能相比的。
在上述讨论中,射电天文先进的国家,声音就大。中国的声音较小。1993 年,中国最大的射电望远镜口径只有 25 米。
澳大利亚、荷兰、日本、印度的声音都比中国响。印度在赤道附近建造的巨型米波射电望远镜,由 30 台 45 米口径的旋转抛物面天线组成。欧美天文学家在说:“如果不抓紧建造新一代大射电望远镜,将来就只有到月球的背面去建造了。”
大家都认为,造这样的超级大射电望远镜,一国难以实现,要多国联手,于是决定成立国际大射电望远镜工作组,这个工作组由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中国、法国、德国、印度、荷兰和俄罗斯的十国代表组成。
南仁东没有参加这次国际大会,他在北京。得知情况后,他向中国科学院提出,我们要抓住这个机会,争取把“大射电望远镜”建到中国来。这可能吗?
那时没有人会想到,二十多年后,一个世界最大的 500 米口径射电望远镜会出现在中国贵州。它标志着中国在天文第三时代又挺进到世界天文的前沿。南仁东用自己的全部生命换来了它。当然,缔造它的还有成千上万的科研人员、工人和中国悠久的文化精神,它是当今中国综合国力的体现。
2018 年 12 月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