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记 谭嗣同生在清朝末年民族危机十分严重、民族资本主 义初步发展的时代。他是戊戌变法的积极参加者和领导者 ,是改良主义运动中的左派和急先锋。他提出了有唯物主 义倾向、有辩证法因素的哲学思想;他勇敢地向封建伦常 冲决,向君主专制挑战,向旧事物进攻,他的思想里有着 革命的因素。他为了挽救垂危的民族,为了祖国社会的进 步,在紧要关头,毫不犹豫,挺身而出,把宝贵的生命献 给了祖国。他的思想和行动,给予我国资产阶级旧民主主 义革命很大影响,在中国近代思想史上留下了光辉的篇章 。 当然,这样评论谭嗣同,并不等于说他没有缺点和错 误。由于他所处的时代,他所受的教育,特别是他所代表 的阶级利益的限制等等原因,他的思想有许多矛盾。他一 方面主张“仁”就是“以太”,是物质,是变化的;但另 一方面却又说:仁,是万物的本源,是唯心的。可见他的 哲学观点是不彻底的。他一方面渴望革命,向往革命,一 方面却又害怕革命,怕“战乱一起,无法收拾”。他痛骂 清朝统治者,却又希望通过光绪皇帝来实现他的理想。他 痛恨帝国主义,却又对帝国主义存有幻想,他希望联络日 本,请日本来支持变法。他看不到人民大众排山倒海的力 量,看见的只是个人。由于这种思想上的局限性,因而在 实际行动上,他始终没有跳出改良主义的圈子,他的政治 活动最后不得不失败。 谭嗣同虽然有这些缺点和错误,但我们不能苛求于他 。从主要方面来看,他毕竟是近代中国向西方寻求真理的 先进人物之一,是一位进步的思想家、政治活动家和爱国 者;他为祖国的进步贡献出了鲜血和生命,他的历史功绩 是应予肯定的。
目录 一 一位爱国者和思想家的成长 二 向西方寻求救国真理 三 积极参与戊戌变法 四 决意牺牲,从容就义 五 中国近代思想史上放异彩的《仁学》 六 结束语
精彩页 一 —位爱国者和思想家的成长 在北京宣武门外大街南口,有一个北半截胡同。胡同内有一所大门向东开的宅子,这就是1898年戊戌变法时候,维新派人物经常往来的地方之一——“浏阳会馆”。院子里有一排坐西朝东的房子,就是当年谭嗣同的书斋——“莽苍苍斋”。人们走过这里,就会情不自禁地想起戊戌变法时候,那位资产阶级改良派里最激进的政治活动家谭嗣同。他为了挽救我们民族的危亡,为了我们祖国的进步,在变法失败后,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谭嗣同,字复生,号壮飞,湖南省浏阳县人。他的父亲是清朝的大官,做过湖北巡抚。1865年3月10日(同治四年二月十三日),谭嗣同诞生在北京宣武门外烂漫胡同。他五岁开始读书。十岁时,跟随当时具有爱国思想的知识分子欧阳中鹄学习。他后来的思想和行动,受这位老师的影响很大。 谭嗣同十一岁那年,北京发生了白喉传染病,他被传染上了,病势十分严重,昏迷了三天,才苏醒过来。他的字叫复生,就是因此而取的。在这次白喉流行中,他的母亲、大哥和姐姐在五天之内相继死去。以后,他受到庶母的虐待。冷酷的家庭生活,经常刺激着他,在他童年的心灵里,就已萌生了憎恨封建家庭、反抗旧势力压迫的思想。 谭嗣同少年时候,还曾跟随当时很有名气的侠客大刀王五学习武术。在王五的辛勤教导下,他练就了一身好武艺。谭嗣同后来自己叙述说:“我从小就打拳踢腿,舞刀弄剑,热爱武艺。因此,动作灵活,手脚利落;长大后,能弯弓射箭,更喜欢骑马驰骋。”他写过这样一首诗: 平生慷慨悲歌士, 今日驱车燕赵间; 无限苍茫怀古意, 题诗独上井陉关。 诗的大意是:我是禀性豪爽、侠心义胆的人。如今风尘仆仆,在祖国北方的河北山西等地往来奔走。雄浑的山川,莽莽的平野,使我情不自禁地想起了许多古往今来的英雄事迹。我独自来到井陉关上,这是汉朝韩信用兵,打了大胜仗的古关隘。我在这里题诗,抒发壮烈的情怀。 这首诗,意境宏大,同时也是他当时实际生活的一个写照。 谭嗣同十三岁时候,跟随父亲去甘肃。往以后几年里,他曾几次来往于甘肃和湖南。在祖国的西北,他和他二哥嗣襄、表哥徐蓉侠等人,有时站在无边无际的原野上,眺望浑圆的落日和多彩的云霞。有时跃马弯弓,率领百十个健儿,大声疾呼,追逐猛兽。傍晚,就在沙漠上支起帐蓬,点起篝火,横七竖八地坐着躺着。或者弹琵琶,纵情高歌,整夜欢呼。有一次,正当数九隆冬,雪花纷纷飘落,他在漫天风雪中,不顾饥渴劳累,连续七昼夜,骑着马奔驰了一千六百里路程。一路上,经过高山深谷,悬崖峭壁。回来时候,两腿被马鞍磨破,鲜血把裤裆都染红了。看到的人都心惊胆战,而他却满不在乎。这种浪漫的无拘无束的生活,锻炼了他不畏强暴不怕困难的性格。 在十九岁以后的十年里,他为了广泛地考察风土人情,物色英雄豪杰,曾去过遥远的新疆,漫游了黄河两岸、大江南北和台湾等省。他走的路共有八万多里。祖国的辽阔幅员和壮丽山河,开阔了他的眼界,扩大了他的胸怀,加深了他对祖国的热爱。与此同时,他也看到了从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在国内外反动派的压榨下,农田荒芜,市井萧条,人民饥寒交迫等悲惨情景,这又使他为祖国的灾难,人民的痛苦而叹息,而悲愤。在漫游中,他还结识了不少知名人士和秘密会社的下层人物。所有这些,都使他逐渐地认识了当时社会的真实而貌。 P1-6 导语 谭嗣同生在清朝末年民族危机十分严重、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的时代。他是戊戌变法的积极参加者和领导者,是改良主义运动中的左派和急先锋。他的思想和行动,给予我国资产阶级旧民主主义革命很大影响,在中国近代思想史上留下了光辉的篇章。 序言 戊戌变法是不成熟的改革运动 戴逸 甲午战争的失败对中国影响之大,刺激之深,是前所 未有的。真正有了亡国灭种的切肤之痛。康有为的上书皇 帝虽还没有看到,但许多知识分子看到了,起了很大的觉 醒作用。报刊、学会、学堂在各地纷纷涌现。各种工厂也 开办了很多,连新科状元张謇也跑回家乡,开办大生纱厂 ,搞实业救国去了。当时有一个值得注意的新趋势,即商 办工厂多了,也就是私营企业多了,官办、官督商办少了 。事实证明官办工厂弊端重重,效率低,很多亏损倒闭, 洋务时期和后来张之洞办的民用企业就是这样。当时中国 资本主义的发展,都是戊戌变法运动的物质基础。 戊戌变法虽然是一次不成熟的改革运动,但它也是当 时社会的需要和必然,因为有了一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有了一点社会传媒(报刊)和群众团体(学会)的出现, 有了一批先行的思想家的鼓吹(如薛福成、王韬、郑观应 ),特别是有了甲午战争失败的刺激,人心激愤,人心思 变,这就是戊戌变法必定会发生的原因,但是不知道怎样 变。当时经济很幼稚,改革主体没有发育成长,没有改革 理论,完全套用外国的经验,而并不适用于中国的现实。 当时中国改革的群体力量尚未成长,“改革”就像在母腹 中躁动欲出的婴儿,但当时中国还没有一位强有力的改革 领袖,光绪帝和康有为就来充当不称职的“接生婆”。康 有为登高一呼,群起响应。康是一个大智大勇的人,他既 看到了改革的迫切性必要性,又甘冒千万人的反对,举起 改革的大旗,不避艰险,勇敢向前。他既是第一个发出呐 喊,呼唤改革,又是知识上性格上有缺陷的改革者。由于 这些缺陷,导致改革的夭折,但即使没有他那种冒失作假 、不慎重的性格缺陷,戊戌变法也不会成功。因为守旧派 和维新派的力量对比太悬殊了,改革运动尚未成熟,未成 熟的改革运动才产生了软弱的光绪和康有为这样未成熟的 改革家。 …… 好几位先生都用“睡”和“醒”来形容19世纪中国人 的情形,这确是很形象的比喻。中国国门关闭甚紧,专制 统治日久,不知世界大势,不识新鲜事物,浑然入梦。拿 破仑就曾说过:东方的中国像一头正在睡觉的大狮子,最 好别去惊醒它,要是它醒来,世界会因而颤抖。大家说中 国近代多次遭到外国入侵的战争,每一次战争,中国人因 受刺激而醒了一下,但随后又睡着了。确实如此,19世纪 中国睡着的人太多了,睡觉的时间太长了,很多人长期在 昏昏入睡,从未醒来。例如,戊戌变法时,全国督抚中除 了陈宝箴、张之洞以外,哪一个是清醒的?有的人是先睡 后醒的,如翁同龢;有的人是先醒后睡的,如康有为。戊 戌变法以后,站在原地不动,时代在前进,康有为就落后 了,成了保皇派。总之,在那个时代睡觉的人太多,只有 孙中山是清醒的,始终站在时代的前列。这是由于封建传 统意识太浓厚,根深蒂固不易摆脱,所以当时梁启超说要 “开民智”,写了《新民说》,孙中山说要唤起民众,毛 泽东说“重要的问题是教育农民”,他们很看重要提高全 体人民的素质。 2006年12月25日 (选自《在(通纪·戊戌变法)学术研讨会上的讲话》 ,收入《涓水集》)
内容推荐 谭嗣同早年曾在家乡湖南倡办时务学堂、南学会等,主办《湘报》,又倡导开矿山、修铁路,宣传变法维新,推行新政。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谭嗣同参加领导戊戌变法,失败后被杀,年仅33岁,为“戊戌六君子”之一。本书就是书写了谭嗣同的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