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最后的乡绅家族》里,作者浓墨重彩地描写的还是自己的父母,这两位从旧时代走过来的知识分子,与他们同时代的知识分子一样,满腔热情地扑向新中国的怀抱,但政治的变幻很快就使他们的命运发生了变化,他们的热情被冷遇,他们的忠诚被漠视,他们的痛苦不是来自物质的贫困和疾病的折磨,而是来自不被信任和被边缘化甚至被划入敌人的阵营。而到了他们的晚年,他们的幸福感也绝不仅仅来自物质生活的富足,而更多地来自政治的平等和子女的学业有成,以及学优则仕的旧的道统在子女身上的实现。 彰显了一个家族家风的形成与家风对这个家族的后代所产生的影响。这是近年来颇受关注的问题,也是迫切需要研究和倡导的问题。这不但涉及到家族的兴旺,更涉及到家族成员的人格完善,更进一步地说,没有干百万计的乡绅家族的纯朴周正、好学上进的家风引导,一个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是不可能实现的。因此,方教授这本小书也就具有了重要的意义。 作者简介 方李莉,Fang Lili holds a PhD from the Department of Art History at the Central Academy of Art and Design. She completed her post-doctoral research at the Anthropology Research Institute of Peking University under the tutelage of Mr.Fei Xiaotong. She is currently director of the Art Anthropology Center at China Art Research Institute and vice president, research fellow and doctoral advisor of the Chinese Culture Research Institute at China Art Research Institute. She is also a member of the National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Preservation Experts Committee and president of China Art Anthropology Society. In addition to art anthropology research and education, she is also dedicated to the preservation of cultural heritage. In recent years, she has completed a significant number of field investigations and written various books. 目录 引子 上篇·乡绅家族 存心堂 家族的信条 乡绅阶层 曾祖父方恒岭 军人家庭 中篇·我的父亲 父亲方子磁的童年生活 社会的动荡与命运的转折 马列主义指引的人生 青春年华与边远山区 回归故乡 两地分居与子女教育 “文革”的苦难 新生活的开始 退休后的暮年生活 儿孙的教育 活着,就是为了展现美好 下篇·我的母亲 母亲李玉华的早年生活 进入穷山僻壤的贵州 人生的低谷 贫困的生活 对子女的教育 对孩子们的支持与期待 在北京大学的生活 父母的金婚 最后的日子 父亲对母亲的怀念 尾声 后记
序言 家国之情 ——《最后的乡绅家族》读后杂感(代序) 方李莉教授是我在中国艺术研究院的同事,她将书稿 《最后的乡绅家族》发给我看,并希望我看后发表一点看 法。 这本书应属自传体家族史一类,亲切而随和,读来饶 有趣味,也不时为书中人物的命运起伏而感叹唏嘘。 由此书我联想到,所谓国家、民族的历史,最终还是 要落实.到一个个的家族里,而家族的历史,归根到底还 是人的历史。所以,国家民族的历史也就是人的历史,人 的行为的历史,人的情感的历史,人所创造的文化艺术的 历史。而每个人、每个家族的命运,又与国家民族的命运 紧密相连。由小见大,由个人而家庭,由家庭而家族,由 家族而国家,这大概也是人类学、社会学研究的路径吧? 方教授这本书中涉及的人物跨度百年,她用自己的体 验描写父辈,用父辈的回忆和讲述展示祖辈,用祖辈留下 的楹联匾牌以及治家名言开启尘封的历史,一个家族的瓜 瓞绵延,就这样枝枝蔓蔓地被勾勒出来。客观地说,方教 授的家族并不是名门望族,家族成员中既没有达官显宦, 科举时代也没有秀才之上的功名荣衔,这只是一个深明读 书重要、恪守儒家道统的普通的乡绅家族。但这样的家族 ,是维持旧时代乡村社会稳定和正道的最重要的力量,从 某种意义说,中国封建制度之所以能延续数千年而不衰, 正是依靠着这样的家族发挥的压舱石般的作用。 方教授在这本书里,浓墨重彩地描写的还是自己的父 母,这两位从旧时代走过来的知识分子,与他们同时代的 知识分子一样,满腔热情地扑向新中国的怀抱,但政治的 变幻很快就使他们的命运发生了变化,他们的热情被冷遇 ,他们的忠诚被漠视,他们最大的痛苦不是来自物质的贫 困和疾病的折磨,而是来自不被信任和被边缘化甚至被划 入敌人的阵营。而到了他们的晚年,他们的幸福感也绝不 仅仅来自物质生活的富足,而更多地来自政治的平等和子 女的学业有成,以及学优则仕的旧的道统在子女身上的实 现。 方教授这本书,彰显了一个家族家风的形成与家风对 这个家族的后代所产生的影响。这是近年来颇受关注的问 题,也是迫切需要研究和倡导的问题。这不但涉及到家族 的兴旺,更涉及到家族成员的人格完善,更进一步地说, 没有干百万计的乡绅家族的纯朴周正、好学上进的家风引 导,一个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是不可能实现的。因此,方教 授这本小书也就具有了重要的意义。 莫言 2019年5月10日
导语 本书为作者的家族史,共分为三个部分,分别为乡绅家族、我的父亲、我的母亲,主要以家族史及父母经历为主线,以个人史、家族史映射大的国家时代背景下的社会变迁、人生起伏。讲述了在当今社会变革下,原来的乡绅家族逐渐进入城市,旧有的乡土中国体系逐渐消解,家族已成为“最后的乡绅家族”。 后记 书写完了,虽然写的是家族,但仍然是以我的父母为 主角。我的父母虽然普通,但是他们有信仰,他们和许多 传统的中国人一样,重视读书,重视为国效力,重视要将 自己的生命变得更有价值,重视代际传承,重视孩子教育 等。也就是这些信仰,让他们克服了人生种种的困苦,一 路走来,经历了自己人生的灾难,也承受了国家政治经济 变迁时给普通人带来的磨难。当然,到中年也享受到工作 成就上的喜悦,到晚年孩子们还算努力,基本达到了他们 心中的期望。这就是人生,可以说还算是不错的人生。 母亲走了,父亲还活着,今年要满89岁了,现在和我 生活在一起。我告诉他,从85岁以后,他的生日年年都是 大生日,年年我们都要为他大庆。我们要赞美我们的生命 ,要赞美我们的生活,人活着不仅会经历苦难,也会拥有 幸福和快乐。我要让父亲的晚年感受到这一点,因此,这 本小书是为父亲89周岁而写的,希望在他生日的那一天献 给他。 后记照例是要写点感谢的话,写一点纪念的话。首先 ,在这里我要纪念一下我的祖母沈金清,她是一个贤惠的 传统妇女,是她在祖父去世后将父亲抚养成人,也是她在 我们一家遇到困难时,收留了我和大弟弟与她一起生活; 在这里我还要纪念我的伯父方乐达和伯母冯定一,还有姑 姑方洁和姑父孙成,在我们幼小、生活困难的时候,是他 们的帮助和关心让我们得到顺利的成长。尤其是姑姑,在 伯父和父亲由于成分不好不能照顾祖母时,是她担起了照 顾祖母的重担,我们和祖母生活在一起,也就是和她生活 在一起,没有她的接纳,没有姑父的许可,那是不可能的 。还有,在那样苦难的年代,祖母还活到了90岁的高龄, 姑姑立下了汗马功劳。还有伯母,我们在祖母身边时,她 也和我们住在一起,许多时候都是她照顾我们,所以我们 都叫她“好姆妈”。另外,我的堂叔方新,也是我难以忘 却的,当年就是他把父亲介绍到黄坛瓷厂工作的。当年家 庭生活困难,父亲心情不好,方新堂叔经常到家里来看父 亲,还约上方安堂叔一起,到家里聊天,给了父亲很多安 慰。现在这些亲人们都已作古离开了我们,趁写这本小书 的机会纪念他们。 其次,我还要感谢那些现在还健康地活着的帮助过父 母的亲友们。方家是一个大家族,我的祖父有三兄弟,还 有三姐妹,因此,父亲有许多的堂兄妹和表兄妹。在父亲 困难时这些亲友们给予了我们许多的帮助,如方曝堂叔和 鲍素云婶婶,以前在市防疫站工作,离父母住的地方比较 近,又懂得医术,在我们姐弟都远在北京时,是他们经常 关照父母。直到现在他们还经常给父亲打电话,给了父亲 不少安慰。还有叔叔方奋、方复、方安、方筠,姑姑方庄 、方榴、方娥、方敬、方慧、方清、方珠、方霞,以及众 多的表兄弟姐妹们这些都是老父亲常常惦记,常常挂在嘴 边的亲人,每次接到他们的电话父亲都很高兴。无论是父 母的困难和高兴,他们都共同分担。尤其是这几个堂叔, 几乎成为父亲远在北京晚年生活最重要的聊天对象,老兄 弟们相互关心,结成了非常深厚的兄弟情谊。每到父亲生 日或春节,我们都让父亲坐在电话机前,等候着亲友们的 电话,不仅有兄弟姐妹,还有子侄辈、孙儿辈的电话,可 以说是其乐融融。 这让我想起有关我们家祖屋——“存心堂”的解释: “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礼 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这是我们的祖训,“爱 人”“敬人”构成了家庭的和睦,构成了亲人们的相互扶 持。这样的祖训扩展开来也成为我们民族性的一部分,中 华民族绵延不断皆从此来。 再次,我还要感谢我的丈夫朱乐耕,他虽是外姓人, 但和我结成夫妇以后,就与我共同孝敬父母。20世纪90年 代,母亲生病不断,住院不能完全报销,尤其是肾脏透析 全部自费。当时我还在读博士后,朱乐耕每个月给父母 2000元人民币,90年代的2000元对于我们来讲是笔大钱, 那个时候的钱很值钱,而且当时我们的收入远不如今天, 可以说我们是倾其所有。后来母亲去世,父亲一直跟我们 一起生活,朱乐耕还常常给父亲买衣服,包括鞋袜。在北 京生活无法享受社保,看病无法报销,朱乐耕常对父亲讲 ,我们就是您的社保,有病您就放心治。他的孝道,让父 亲晚年的生活安乐,无后顾之忧。弟弟也很孝顺,在远方 的大弟弟经常打电话来问候,在北京的小弟弟每个周末都 来看父亲,给父亲零花钱。所以我们开玩笑,中国的“养 儿防老”在父亲身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中国人对父母的 孝道、对兄弟姐妹的关爱,应该在我们这一代得到延续, 人之所以为人,就是因为人有情、有义、有关爱,有做人 的准则和信仰。 最后,我还要感谢的是人类文化的不断向前推进,过 去的、让我们伤感的时代绝不会在今天重复,因为今天的 中国人已经胸怀世界,放眼全球,知道我们民族的未来、 民族的文化应该如何延续和继承。
精彩页 引子 每天看着父亲逐渐衰老,我突然觉得自己应该为父母写点什么,我是一个做人类学研究的学者,做过许多的口述史,描述过不同文化语境中许多人的生命史,但却往往疏忽了自己身边的亲人。 想想父母,他们也曾是国家的热血青年,他们也曾满怀着理想参加新中国的建设,把满腔的热情抛洒在国家的这片土地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三反五反”“反右”“大跃进”、“四清”运动、“文革”,直至改革开放,他们经历了我们国家的每一次转折、灾难与发展,他们的命运也是国家的命运,以及千百万个中国知识分子命运的缩影。他们是平凡的人,但是在不平凡的岁月的冲刷下,他们的人生凸显出的却是不平凡的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和精神追求。 记得小时候,父母每天晚上都要记账,上面有他们每天的开销、每个月的收入和支出。他们非常仔细地使用着他们的每一分钱,因为略有疏忽就有可能用不到月底,全家人都要挨饿。还有家里的油票、粮票、豆腐票、布票、肉票等,许多的票证都被父母仔细地收着,因为万一丢失,全家也会挨饿。我们需要天不亮就去排队买肉,有时需要头一天就搬着凳子去占地方。那时的中国是一个物质贫乏的国家,我们是在那样的环境中长大,而我们的父母却在那样的环境中度过了他们的大半辈子。 在那样艰苦的年代,是什么精神支撑了父母的生命轨迹?这是我在写作中一直在追问和追寻的。我们家世代书香门第,可以说是“读书”二字延续和维系了我们家的传统,无论是多么困难的年代,父母教育我们、督促我们的都只有“读书”二字。在当代人看来,读书是为了学知识,学知识是为了掌握一门谋生的本领,让自己未来可以从事一个更加高尚的职业,故有“知识就是力量”之说。在西方的二分法中,知识和信仰、价值观是分离的;但对于中国人来说,知识是力量,信仰也是力量,而且是合二为一的。所以中国人常说,读书明理,读书不仅是为了谋生,还是为了明白人生的哲理,为此,对于中国人来讲,“读书”甚至成为一种人生的信仰。 父亲说,我们老家的堂名叫“存心堂”,“存心”一词出自《孟子·离娄下》,其解释是:“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这里讲的君子,就是受过教育的读书人。在古代,未必每个读书人都是君子,但要想成为君子,首先就要读书,没有读过书的人是很难成为君子的。所谓文质彬彬,所谓知书达理,都是因为读书受过教育,懂得道德规范,懂得仁义待人,懂得礼貌待人,进而懂得爱人、敬人。因此,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理念,因为,只有读过书、受过教育,才会成为一个有知识、有道德和有修养的人。因此,读书不仅与知识有关,也和道德修养有关。 正因为有如此的信念,读书成为父母生命中的重要部分,无论是他们自己还是对我们的教育;无论是反右、“文革”,还是叫嚣着“知识越多越反动”的时代,他们都只有一个坚定的信念,那就是永不中断地教育孩子读书与学习。正是家有书香代代传,才让父母没有沉沦、没有气馁,一直平安地走到生命的终点。 是什么让父母如此执着于读书?是否与家庭的传统或者中国读书人的传统有关系?这也是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我父亲出生在江西省都昌县三汊港石门楼方家村,曾祖父是当地有名的乡绅,曾经是清末的秀才。乡绅阶层是中国封建社会一种特有的阶层,这一阶层的作用、价值在于能在皇权和民众之间起到一个自下而上、自上而下的通道作用。他们一方面在维护皇权的道统和正统方面起到重要的作用,以维持社会的正常秩序;另一方面,他们又可将民众的意愿和疾苦上述给最高的统治阶层,以便社会的公平能得到一定的改良。 在中国传统社会,一个人要获得功名必须参加科举考试,考试及第后即使不能为官,也能在村民中获得较高的威望。在家族中及生活群体里的威望,并不仅在于权力的大小、金钱的多少,还在于学问和品行。我之所以将这部家书的名字定为《最后的乡绅家族》,是因为我们的家族世代书香门第,也的确是当地有名望的乡绅家族。包括我曾祖母的家族和我祖母的家族,也都出过秀才,都是当地的乡绅阶层。和父亲的谈话使我对传统中国的这一特殊阶层产生了兴趣。同时,我也一直在思考乡绅家族的传统特征,我认为,其特征一:重视读书、提高自我修养;特征二:重视教育培养下一代;特征三:注重品行端正,维持自己在群体中的道德威望。这样的传统一直延续到我的祖父和父亲,而到我们这一代,随着社会结构和文化的改变,许多传统也就淡化了。但正是父亲还秉承了当年中国知识分子“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传统,才使我和弟弟这一代人从小养成了很好的读书习惯,最后都受到了较高的教育。 这本书在记录父母生活的同时,也回忆了我自己的青少年时代。但这本书的主角不是我,而是我的父母。弟弟说,如果这本书是演故事片,他们分别就是男一号和女一号,我们都是群众演员,是为了配合他们而出现的。父母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