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廷敬,一个略带神秘色彩的人物。他曾在清
朝的官场中占有重要位置,也曾是康熙最为信赖甚
至于依赖的人。他对清朝的发展做出了很多的贡献
,然而关于他的史料却并不多。人们不禁会发出疑
问,他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能够让一朝君王称之
为“完人”,却又如此低调。
翻遍各种史料,对于陈廷敬的记载主要有为人
谨慎,为官清廉,精通经学,知人善任,以民为本
,严惩贪官,整顿科举风气,钻研学术,专心修书
几方面。从这些特点上看,此人似乎并没有什么独
特之处,他所具备的这些特点是每朝每代的优秀官
员都具备的特点。但细读其经历,并结合历史背景
仔细研究之后,才发现其中的道理并不是看上去那
么简单。
三岁看小,七岁看老。史书中对于陈廷敬的童
年没有过多的笔墨,但却让人从几个细节上发现了
他性格形成的端倪。陈家是书香世家,并且世代乐
于行善,关爱百姓。陈廷敬自小学习儒家思想,并
受到长辈们传统美德的熏陶,在这样的环境里,成
长为一名正直不阿、心系天下的人也是很自然的事
情。
惊人的天分和不懈的努力让陈廷敬迅速成长为
一名青年才子,在科举考试中取得了名次,有了进
入朝廷进修的机会。他的才学和品性令他先后得到
两位皇帝的赏识,尤其是康熙对他格外崇拜和尊重
。
陈廷敬一生洁身自好,无论朝中局势如何动荡
,他都不为所动,不与任何人同流合污,也不与任
何人正面为敌,是以虽然有不少人视他为绊脚石,
却也动他不得。在朝中,他先后经历了两场大的变
动,一场是明索之争引发的朝局变动,一场是因被
张淠案所牵连不得不主动请辞。观其结局,明索之
争对陈廷敬并没有产生任何影响,而他在张汧案中
的表现又令康熙更加欣赏他,并对他心存愧疚。由
此可见,陈廷敬在为人处事方面有着不同常人的智
慧。
在混乱中,陈廷敬总能置身事外,以客观的角
度去分析事件的起因、经过和其真正的性质,也能
预料到可能产生的结局。所以他才能够在大风大浪
中保持安稳。虽然官场的水深不可测,他却从未翻
过船。
陈廷敬懂得因时制宜,因事制宜。在治贪时,
他从不手软;在治世时,他却强调仁德。陈廷敬一
生曾任过多个职位,都察院、刑部、吏部和礼部都
曾有涉足。无论在哪个部门,哪个职位,他都坚守
着自己的原则。在其位,尽其责,忠其朝而非忠其
君,心系百姓而非自己,不贪,不诓,保持中立,
不结党羽。在这样的原则下,陈廷敬能够一直独善
其身,令人挑不出一点毛病,也抓不到一丝把柄。
在学术方面,陈廷敬最为人所知的成就是由他
组织编撰的《康熙字典》,但除此之外,他的经学
著作、文学著作,以及各种类型的文章也有许多。
在经学著作中,他对儒家经典进行了新的诠释,令
人豁然开朗。在文学著作中,他创作了各种风格和
内容的诗词,写了许多意义深刻的文章。
终其一生,陈廷敬是位智者、学者,也是位贤
者。无论是做学问还是做人,他都有太多值得我们
学习的地方。
刚正耿直,不忘初心
用心做人,踏实做事
一心为国,兢兢业业
清廉为官,两袖清风
公正治世,严惩恶行
慧眼识人,勇荐贤才
钻研学术,精益求精
哲学处世,方圆自得
后记
陈廷敬本名陈敬,字子端,号说岩、悦岩、月
岩、午亭、半饱居士、午亭山人,生于明崇祯十二
年(公元1639年),后因与一同期进士重名,为免
误会频生,向皇帝请求更名,得到皇帝允许后改名
为陈廷敬。
陈廷敬出生于山西省阳城县。陈氏家族世代习
儒,家教严格,祖上有多人考取功名,为官扬名。
陈廷敬从小耳濡目染,对求学有着强烈的渴望,三
岁起在母亲的口授下学习《毛诗》和《四书》,六
岁时初显天赋,十岁时令其塾师自叹不如而请辞。
1651年,陈廷敬参加童子试,名列榜首,后于1657
年中举人,1658年中进士,人庶吉士馆进修,学习
满文。
1661年,康熙即位,见陈廷敬才学出众,于三
月破格任他会试同考官,并于同年五月授他秘书院
检讨之职。次年,陈廷敬因病请假回家休养,一养
就是三年。在此期间,他一边养病,一边侍奉父母
、研究诗作。1665年,陈廷敬回京,任原职,自此
正式开始了他的仕途。
1669年,陈廷敬升为国子监司业、内弘文院侍
读。次年,陈廷敬由内弘文院侍读升至内秘书院侍
读,同时仍任国子监司业,又被授以奉政大夫。
1671年,陈廷敬改为翰林院侍讲,转侍读,升侍院
讲学士。康熙非常看重陈廷敬的为人和学识,于
1672年任命陈廷敬为日讲起居注官,负责记录自己
的言行起居,同时为自己答疑解惑。
1675年,在工作中兢兢业业的陈廷敬得到康熙
进一步赏识,被升为经筵讲官,为康熙讲经,频频
出入南书房。陈廷敬自小受儒家教育,后又喜好经
学研究,常对儒家经典有高人一筹的独到见解,康
熙对其所解之经颇为赞同,也对其人更加尊重,两
人关系日益亲密。
陈廷敬在朝中身份地位与日俱增,却始终恪尽
职守,不骄不躁,对朝臣百姓一视同仁。他品性高
洁,不贪且治贪。康熙信任他,先后授他礼部侍郎
、吏部左侍郎、都察院左都御史、工部尚书、户部
尚书、吏部尚书等朝中要职,他均尽职尽责,公正
严明,令朝中贪官无不惧怕。
在朝期间,陈廷敬奉命编纂《明史》《平定朔
漠方略》《咏物诗选》等,又有多部自创著作和诗
文集如《午亭文编》《丁丑诗卷》等。陈廷敬在七
十岁时按照惯例,主动提出致仕申请,康熙却不予
接受,以其负责的编撰工作未完成为由,继续将他
留在朝中。1710年,陈廷敬奉旨主管《康熙字典》
的编撰任务。
1712年,陈廷敬病情加重,同年四月,陈廷敬
病逝,康熙亲赐丧银及棺木,作祭文及挽诗,并派
皇子代祭。
总而言之,陈廷敬一生不曾经过太大的波折,
与其为人处事的智慧不无关系。身居高职却不变初
心,钻研学术却不自傲。在提及陈廷敬时,后人念
及他的贡献,敬称他为“大清相国”,康熙也曾用
“几近完人”来形容他。
本书将要讲述的便是这位清初传奇人物不平凡
的一生,希望各位读者能够从中领悟到一些难能可
贵的为人处事之道,提升个人内在和生活品质,令
此生无憾。
他号称“大清相国”,更被一代圣君康熙帝称为“几近完人”。他屹立政坛58年,28次升迁,辅佐康熙半个多世纪,成为康熙倚重的大臣。他深谙处世之道,立身为本,为学从政,无可指摘。他就是陈廷敬。 陈雪编著的《对话陈廷敬(精)》讲述的便是这位清初传奇人物不平凡的一生,希望各位读者能够从中领悟到一些难能可贵的为人处事之道,提升个人内在和生活品质,令此生无憾。
关于正义,《辞海》中的解释是:“对政治、法律、道德等领域中的是非、善恶做出的肯定判断。作为道德范畴,与‘公正’同义,主要指符合一定社会道德规范的行为。人们的行为是否符合历史发展规律和最大多数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判断行为是否符合正义的客观标准。”
凡是促进人类社会进步与发展,维护公共利益和他人正当权益的行为,都是正义行为。然而在社会的发展过程中,有不少人为了一己私欲,不惜采用不正当手段,暗地使诈,伤害他人,做了许多有碍社会发展的非正义行为。
在清朝,官场黑暗,朝廷关系盘根错节,姻亲关系也非常复杂,不但存在于官员之间,还存在于官员和皇室之间。许多达官贵人一旦家中女儿到了适婚之龄,便会想方设法将其送入宫中,希望她能嫁人皇室,为自己铺一条捷径,添一份保障。一旦某一家官员的女儿嫁给了皇帝,做了嫔妃,便全家风光,身份地位都不同以往,即使再有过失,地方官看在皇帝的面子上,也会网开一面。
此外,还时有皇室女子下嫁官员之家。如此一来,朝中众臣的关系就更加复杂。在这样的局面下,很多官员在处理朝中问题时都小心翼翼。那些沾了皇亲的官员开始有恃无恐,一错再错,而负责处理他们案件的官员因为顾忌皇家颜面,明知对方有罪,也不敢轻易定罪,担心一不小心踏错,就前途尽毁,再无挽回的机会。
陈廷敬是他们当中的一个特例。在他心中,对便是对,错便是错,绝不可因私人原因更改对正义的判断和对罪恶的裁决。他的正义不是纸上谈兵,而是切切实实地体现在了生活中的每一处。他在上任之后,一直坚持伸张正义,只要是犯错之人,无论是权贵,还是皇亲国戚,哪怕是皇帝本人,他也会明白地指出,毫不含糊。虽然他的正义使许多权贵对其恨之入骨,甚至想要他的性命,可他从来没有怕过,也没有退让过。
当全朝之人都怕得罪了当朝大臣明珠而招致杀身之祸时,只有陈廷敬一人敢向皇帝示意,明珠包庇下属,买卖官位,贪污甚重,最后使得明珠受到查办。若非陈廷敬一身正气,又有勇气,他怎会将此事上报于皇帝。要知道,明珠在朝中的地位之高,年历之久,都不是他能比拟的。即使他已经成为皇帝心中的良臣,皇帝也极有可能因为不舍旧部而视之不理,到头来,吃亏的还是他自己。
为官后期,在国库铜料亏空案中,陈廷敬也不畏强权,为了彻查此案,每日在铸币厂吃住。几经努力,陈廷敬终于找出了亏空的源头。陈廷敬的这种勇气和正义感,无论在哪个时代,都是社会最需要的品质。
想要成为一个有正义感的人,首先要为人正直,其次要养成遵守制度和规则的习惯,这样才能在任何情况下都保持一颗正直的心,行正直之事。一个正义的人不会为了自己的利益去伤害他人,侵犯他人的基本权利、名誉、财产,乃至隐私。有些事表面上看起来没有损害他人利益,但只要稍微仔细想一下,就会发现它的本质也是以损害他人利益为基础的。
P2-3
陈雪编著的《对话陈廷敬(精)》通过对陈廷敬生活智慧、人生目标、社交技巧、学术生涯等方面的讲述,让读者了解到这位清朝帝师、一代名相的成功人生是如何获得的,从而确立高洁的人生目标,脚踏实地,修炼自身,厚积薄发,收获属于自己的成功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