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沂蒙精神故事选/红色文化研究文库
分类 人文社科-政治军事-中国政治
作者 徐东升//孙海英//英伟//陈永莲//张光远
出版社 济南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徐东升、孙海英、英伟、陈永莲、张光远编著的这本《沂蒙精神故事选》是为了进一步深入宣传和弘扬沂蒙精神,扩大沂蒙精神的影响,更好地发挥沂蒙精神在推动改革发展中的重大作用,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不断推向前进而编写的弘扬革命精神系列丛书之一。本书分为理想信仰篇、水乳交融篇、艰苦创业篇、无私奉献篇四编,讲述了一个个丰富生动鲜活的故事案例,比如坚定的共产主义战士赵镈、智勇双全的孤胆女英雄侍振玉等等,让广大读者了解沂蒙的革命历史,深刻理解沂蒙精神的科学内涵和时代价值,从而增加沂蒙精神育人的艺术性和感染力,并让使这一宝贵的精神财富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
目录
第一编 理想信仰篇
坚定的共产主义战士:赵铸
视死如归的抗日女英雄:辛锐
为中国抗日战争捐躯的国际友人:汉斯·希伯
智勇双全的孤胆女英雄:侍振玉
大义凛然、慷慨就义的中华好儿女:陈若克
和鬼子同归于尽的抗日英雄:武善同
英雄图谱:气壮山河的大青山突围
为共产主义事业牺牲一切的叔侄:刘晓浦 刘一梦
同鬼子血战到底的西山前保卫战
让敌人闻风丧胆的英雄连队:高金大队
英勇不屈的“中华抗日第一村”:渊子崖
可歌可泣的龙须崮暴动
忠心报国的中华好男儿:刘永良
永载史册的苍山暴动
一门两英烈:李清漪 李清潍
英雄主义史诗:孟良崮战役
第二编 水乳交融篇
力挽狂澜,打开山东抗战新局面:刘少奇在沂蒙
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罗荣桓在沂蒙
舍小家为国家的“沂蒙母亲”:王换于
践行群众路线的楷模:王东年
拥军模范“沂蒙红嫂”:明德英
不顾个人安危,救治八路军战士的沂蒙红嫂:祖秀莲
支前模范:“沂蒙六姐妹”
心中有大爱,送四儿一女上战场的中华好母亲:王步荣
人民子弟兵的好母亲:李自兰
唱出全国人民心声的革命歌曲:《跟着共产党走》
巾帼不让须眉:“女子火线桥”
歌唱祖国、歌唱人民的红色经典民歌:《沂蒙山小调》
奋不顾身的“陈毅担架队
以身相许,激励男儿奋勇杀敌的奇女子:梁怀玉
第三编 艰苦创业篇
扫除文盲新方法:高家柳沟新做法
深受群众欢迎的学习新模式:“庄户学”
妇女能顶半边天:村姑都进“识字班”
充分发挥农民的首创精神:王家坊前新经验
第一个敢于吃螃蟹的人:吕鸿宾与全省第一个农业生产合作社
立下愚公移山志,敢叫日月换新天:“厉家寨是一个好例”
九间棚精神的旗帜:刘嘉坤
爱党拥军多奉献:朱呈镕
道德楷模,齐鲁骄傲:胡玉萍
感动中国人物:戚洪桂
第四编 无私奉献篇
时代先锋,道德楷模:山东好人李云广
时代的弄潮儿:金锣集团掌门人周连奎
爱党爱国爱人民的“沂蒙红哥”:王振玉
一心扑在工作上的人民好警察:孙剑锋
见义勇为,舍己救人的英雄:李学国
最美大学生:“临大学子”刘秀祥
最美基层干部:王传喜
拥军爱民新“红嫂”:于爱梅
心系兰田,大有可为:王士岭
新时代民营企业家:赵志全
序言
临沂市境内有沂山和蒙山,所以临沂市连同周
边部分地区被人们习惯上称为沂蒙山区。沂蒙山区
是山东建党较早的地区之一。中共一大代表、山东
中国共产党的最早组织者和领导者王尽美,就是沂
蒙山区莒县北杏村(今属诸城市)人。1927年春,
沂蒙地区第一个共产党组织——沂水支部诞生。之
后,许多党的地方组织相继成立。自从有了中国共
产党,沂蒙人民在黑暗迷茫中看到了革命胜利的曙
光。他们在实践中认定,中国共产党是全心全意为
人民谋利益的政党,只有坚定不移地跟着共产党走
,才能翻身得解放,穷人才能过上好日子。所以,
沂蒙人民以极大的革命热情,义无反顾地投身于中
国共产党领导的伟大革命斗争中。
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沂蒙山区成为全国
著名的抗日根据地和解放区之一。中共山东分局领
导八路军山东纵队、一一五师和地方武装,在沂蒙
人民的大力支持下,创建了以沂蒙山区为中心的山
东抗日根据地。老一辈革命家刘少奇、陈毅、罗荣
桓、徐向前、粟裕等都曾在沂蒙山区战斗和工作过
。在1955年和1965年,中国人民解放军两次授衔的
十大元帅、1600余名将军中,就有3名元帅、400余
名将军曾在蒙山沂水间转战过。这里的每一座大山
都燃烧着革命战争的烈火,每一寸土地都流淌着革
命烈士的鲜血。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培育下,沂
蒙人民与山东党政军一起,共同创造了水乳交融、
生死与共的沂蒙精神。
在艰苦卓绝的革命战争年代,沂蒙人民与共产
党及其领导的人民军队血肉相连,生死相依,鱼水
情深。为了支援革命战争,沂蒙人民踊跃参军,奋
勇参战,毁家纾难,勠力支前。“最后一粒米做军
粮,最后一块布做军装,最后一个儿子送战场”,
这就是当年沂蒙人民拥军支前的真实写照。尤其是
沂蒙妇女表现最为突出,她们送子、送郎参军,缝
军衣、做军鞋、碾米磨面烙煎饼,抬担架,救伤员
,涌现出了用自己的乳汁救护八路军伤员的“沂蒙
红嫂”明德英,抚养革命后代的“沂蒙母亲”王换
于,孟良崮战役中支前模范“沂蒙六姐妹”等一批
英雄模范人物。她们的无私奉献精神,至今仍感人
至深、催人泪下。据不完全统计,仅在解放战争期
间,沂蒙全区460万人口中,就有20万人参军,120
万人次支前参战,10万多人牺牲。可以说,沂蒙大
地“乡乡有红嫂,村村有烈士”,沂蒙人民用鲜血
和生命谱写了一曲曲感天动地的英雄凯歌。
新中国成立后,沂蒙人民响应党的号召,坚定
不移地跟党走社会主义道路。他们传承革命战争年
代的革命热情和拼搏精神,意气风发、斗志昂扬地
投身于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沂蒙儿女自
力更生,艰苦创业,以愚公移山的精神,兴修水利
,大搞农田基本建设,重整沂蒙山河,发展生产,
建设家园。从20世纪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沂蒙地
区先后兴建了1000多座大、中、小型水库,使水旱
灾害大大减轻。同时,沂蒙人民以严谨求实的态度
,在科学种田上进行大胆探索,使农业生产连年丰
收。20世纪60年代,沂蒙地区成为全国知名的两个
农业先进地区之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沂蒙
人民高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把革
命传统和现代精神结合起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
,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与时俱进,加快发展,到
1995年底,一举在全国18个连片扶贫地区中率先实
现整体脱贫,基本上解决了温饱问题。在这个基础
上,沂蒙人民乘胜前进,以敢为人先的宏大气魄,
继续开拓奋进,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搏击风浪。昔
日的革命老区变成了今天的“物流之都”,一大批
名牌产品走出了沂蒙山区,打入国内国际两个市场
,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跨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沂蒙精神是沂蒙党政军民在长期的革命与建设
过程中共同铸就的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崇高精神
,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党和国
家的宝贵精神财富,是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
育的有效形式和生动载体,是激励中国人民自强不
息、顽强拼搏、昂扬奋进,不断攻坚克难,从胜利
走向胜利的强大精神动力。无论是革命战争年代、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还是改革开放的新时期
,沂蒙精神都是中国人民不可或缺的精神支柱。
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临沂考察时指出:“
沂蒙精神与延安精神、井冈山精神、西柏坡精神一
样,是党和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要不断结合新的
时代条件发扬光大”,“山东是革命老区,有着光
荣传统,军民水乳交融、生死与共铸就的沂蒙精神
,对我们今天抓党的建设仍然有十分重要的启示作
用。”沂蒙精神也是老区人民人生观、价值观的集
中体现。传承沂蒙精神,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引领社会思潮,对于统一思想,鼓舞士气,凝聚力
量,坚定沂蒙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
坚持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富裕文明的大
美临沂,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青年学生是祖国的希望和未来,实现中华民族
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担将历史地落在他们肩上。我
们编写这本沂蒙精神故事集的目的,就是通过一个
个丰富生动鲜活的故事,让当代青年学生了解沂蒙
人民的光荣革命历史,深刻理解沂蒙精神的科学内
涵和时代价值,从而使这一宝贵的精神财富一代一
代地传承下去,让当代青年学生成长为合格的社会
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担负起新的历史使命,为实
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导语
徐东升、孙海英、英伟、陈永莲、张光远编著的这本《沂蒙精神故事选》共收了50个能够体现沂蒙精神的故事,包括《视死如归的抗日女英雄:辛锐》《力挽狂澜,打开山东抗战新局面:刘少奇在沂蒙》《道德楷模,齐鲁骄傲:胡玉萍》等。作者编写此书的目的是通过一个个丰富生动鲜活的故事,让当代青年学生了解沂蒙人民的光荣革命历史,深刻理解沂蒙精神的科学内涵和时代价值,从而使这一宝贵的精神财富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让当代青年学生成长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担负起新的历史使命,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精彩页
1941年11月,日军纠集5万人马,对沂蒙山区进行“扫荡”。八路军115师和山东纵队,奋力抗敌。山东分局直属机关编为几个大队,凭借沂蒙山的有利地形,坚持游击斗争。辛锐率五大队的一个分队20多位女同志随部队转移。11月30日,辛锐的丈夫陈明在大青山阻击敌人时壮烈牺牲。同日,辛锐所在的分队在猫头山与日军遭遇,为掩护同志们撤退,她小腹部中弹,紧接着两个膝盖骨受重伤,右膝盖骨全部被打掉。
当晚,她被抬到山东纵队第二卫生所驻地——火红峪村。当时的火红峪村只住着聂凤智和聂凤举兄弟两家。二所的同志将她抬到聂凤智家。剧团小演员徐兴沛来护理她,见她伤得这样重,眼泪夺眶而出。他紧紧抓住她冰凉的手,哭着说:“团长,您受伤了!”辛锐慢慢睁开眼,轻轻地说:“小徐,别难过,革命就免不了流血牺牲。”由于医药奇缺,她的伤处虽经包扎治疗,但仍不时疼痛难忍,每次剧痛,辛锐都要昏迷过去。
在聂凤智的提议下,徐兴沛和二所的同志又将辛锐送到距聂家半公里远的鹁鸽棚洞隐蔽。在洞中,徐兴沛把煮好的母鸡和花生端到她面前。她刚吃了两三口,又疼得昏迷了过去。徐兴沛急忙叫醒她,一边喂她鸡汤,一边告诉她附近的地形。这个山洞四周乱石纵横,很隐蔽,山洞左上方有个孔,可以看到附近的两个山洞,周围民兵布上了地雷。
说话间,只听“轰”的一声,原来是搜山的鬼子踩响了地雷,接着是一阵机枪声,鬼子们号叫着:“八路的有,快快出来!不出来,死了死了的!”鬼子的喊声和脚步声越来越近,已经走到洞顶的大石板处,徐兴沛担心敌人发现洞口,拿起枪就要冲出去把鬼子引走。辛锐两手抓住他的胳膊,镇静地说:“要沉着!”……鬼子没有发现他们。
辛锐在鹁鸽棚洞住了16天,伤势渐好,但双腿已残疾,不能走路。12月16日这天,二所的同志把她接到聂凤举家,帮她洗澡,换洗衣服。
第二天早晨,一股撤退的日军路过这里,包围了火红峪村。二所的两个同志和老聂兄弟急忙抬着辛锐往外突围。但敌人已经追上来了,机枪打个不停。辛锐就说:“你们放下我。”抬辛锐的人不肯:“不行,我们的任务就是把你转移出去。”日军那边一个劲地喊:“抓活的!抓活的!”辛锐着急地说:“现在不可能了。你们放下我,咱能躲一个就躲一个,能留一个就留一个。”二所的两个同志是一男一女,女同志叫韩波,她死死不放手,但辛锐自己坚持,从担架上滚了下来。韩波和那个男同志只好将身上的手榴弹给她留下,一共三颗手榴弹。他们把她放在两个大石头之间,翻过一个小山包匆匆离开了。
辛锐把手榴弹放在胸前,用棉被裹着前胸,背靠着大石头坐在地上。 鬼子叫喊着“女八路”冲了上来,辛锐扔出一颗手榴弹。一个鬼子军官上来了,命令士兵冲上去捉活的,辛锐又扔出一颗手榴弹。鬼子大喊:“枪毙!”一颗子弹射中了辛锐。当围上来的鬼子企图拉开辛锐身上的被子时,突然一声巨响,第三颗手榴弹在鬼子中间炸开了。
当晚,老聂兄弟把辛锐的遗体偷偷地回来,把她埋在两堆大石头中间,立了个碑。二所的医护人员给辛锐开了个追悼会。
辛锐这个坚定的、英勇的、不怕流血牺牲的女战士,把自己年仅23岁的生命奉献在了沂蒙山区这片红色的热土上。辛锐追随她的丈夫而去,他们年轻的生命连同他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永远留在了大青山!但他们对革命的无私奉献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却穿越时空、历久弥新,成为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心中永远的丰碑。
P6-7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17: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