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目录 【上品】植物篇 菖蒲 菊花 人参 天门冬 甘草 干地黄 术 菟丝子 牛膝 茺蔚子 女萎 防葵 麦门冬 独活 车前子 木香 薯蓣 薏苡仁 泽泻 远志 龙胆 细辛 石斛 巴戟天 白英 白蒿 赤箭 巷闾子 菥萁子 蓍实 赤芝 黑芝 青芝 白芝 黄芝 紫芝 卷柏 蓝实 蘼芜 黄连 络石 蒺藜子 黄芪 肉苁蓉 防风 蒲黄 香蒲 续断 漏芦 天名精 决明子 丹参 飞廉 五味子 旋花 兰草 蛇床子 地肤子 景天 茵陈蒿 杜若 沙参 徐长卿 石龙刍 云实 王不留行 牡桂 菌桂 松脂 槐实 枸杞 橘柚 柏实 茯苓 榆皮 酸枣仁 干漆 蔓荆实 辛夷 杜仲 桑上寄生 女贞实 蕤核 藕实茎 大枣 葡萄 蓬藁 鸡头实 胡麻 麻黄 冬葵子 苋实 白瓜子 苦菜 【上品】矿物篇 丹砂 云母 玉泉 石钟乳 矾石 消石 朴消 滑石 空青 曾青 禹余粮 太一余粮 白石英 紫石英 五色石脂 【上品】动物篇 龙骨 麝香 熊脂 白胶 阿胶 石蜜 蜂子 蜜蜡 牡蛎 龟甲 桑螵蛸 【中品】植物篇 干姜 藁耳实 葛根 栝楼根 苦参 茈胡 芎劳 当归 麻黄 通草 芍药 蠡实 瞿麦 元参 秦艽 百合 知母 贝母 白芷 淫羊藿 黄芩 石龙芮 茅根 紫苑 紫草 茜根 败酱 白鲜 酸浆 紫参 藁本 狗脊 萆薜 白兔藿 营实 白薇 薇衔 翘根 水萍 王瓜 1地榆 海藻 泽兰 防己 牡丹 款冬花 石韦 马先蒿 积雪草 女菀 王孙 蜀羊泉 爵床 栀子 竹叶 蘖木 吴茱萸 桑根白皮 芜荑 枳实 厚朴 秦皮 秦椒 山茱萸 紫葳 猪苓 白棘 龙眼 木兰 五加皮 卫矛 合欢 彼子 梅实 桃核仁 杏核仁 蓼实 葱实 薤 假苏 水苏 水斯 【中品】矿物篇 雄黄 雌黄 石硫黄 水银 石膏 磁石 凝水石 阳起石 理石 长石 石胆 白青 扁青 肤青 【中品】动物篇 发爱 白马茎 鹿茸 牛角鳃 投羊角 牡狗阴茎 羚羊角 犀角 牛黄 豚卵 麇脂 丹雄鸡 雁肪 鳖甲 舵鱼甲 蠡鱼 鲤鱼胆 乌贼鱼骨 海蛤 文蛤 石龙子 露蜂房 蚱蝉 白僵蚕 【下品】植物篇 附子 乌头 天雄 半夏 虎掌 鸢尾 大黄 葶苈 桔梗 莨菪子 草蒿 旋覆花 藜芦 钩吻 射干 蛇合 常山 蜀漆 甘遂 白敛 青葙子 萑菌 白及 大戟 泽漆 茵芋 贯众 荛花 牙子 羊踯躅 芫花 姑活 别藉 商陆 羊蹄 篇蓄 狼毒 鬼臼 白头翁 羊桃 女青 连翘 石下长卿 兰茹 乌韭 鹿藿 蚤休 石长生 陆英 荩草 牛扁 夏枯草 屈草 巴豆 蜀椒 皂荚 柳华 楝实 郁李仁 莽草 雷丸 梓白皮 桐叶 石南 黄环 溲疏 鼠李 松萝 药实根 蔓椒 栾华 淮木 大豆黄卷 腐婢 瓜蒂 苦瓠 【下品】矿物篇 孔公孽 殷孽 铁精 铁落 铁 铅丹 粉锡 锡镜鼻 代赭石 戎盐 大盐 卤酰 青琅开 磐石 石灰 白垩 冬灰 【下品】动物篇 六畜毛蹄甲 燕屎 天鼠屎 刚鼠 伏翼 嘏蟆 马刀 蟹 蛇蜕 蜩皮 蟠蚴 蜣娘 蛞蝓 白颈蚯蚓 蛴螬 石蚕 雀瓮 樗鸡 斑猫 蝼蛄 蜈蚣 马陆 地胆 萤火 衣鱼 鼠妇 水蛭 木虻 蜚虻 蜚蠊 廑虫 贝子 索引表
精彩页 葛根 产地分布:分布于辽宁、河北、河南、山东、安徽、江苏、浙江、福建等地。 成熟周期:花期7~8月,果期8~10月。 形态特征:块根圆柱状,肥厚,外皮灰黄色,内部粉质,富纤维。藤茎基部粗壮,上部分枝,长数米,植株全被黄褐色粗毛。叶互生,具长柄,三出复出有毛,顶生叶片菱状卵圆形,先端渐尖,边缘有时浅裂。 功效:解肌发表出汗,开腠理,疗金疮,止胁风痛。 【原文】 葛根,味甘,平。主消渴;身大热,呕吐;诸痹;起阴气;解诸毒。葛谷,主下痢十岁以上。一名鸡齐根。生川谷。 【译文】 葛根,味甘,性平。主治消渴证,身体的严重发热,恶心呕吐,以及各种痹证,能使气、津液旺盛,解除各种毒素。葛的种子,主治长期下痢达十年以上者。又叫作鸡齐根。产于山川河谷地带。 【集解】 疗伤寒中风头痛,解肌发表出汗,开腠理,疗金疮,止胁风痛。 《名医别录》 治天行上气呕逆,开胃下食,解酒毒。(甄权) 治胸膈烦热发狂,止血痢,通小肠,排脓破血。还可外敷治蛇虫咬伤,毒箭伤。《日华子诸家本草》 杀野葛、巴豆等百药毒。(徐之才) 生食:堕胎。蒸食:消酒毒。作粉吃更妙。(陈藏器) 作粉:止渴,利大小便,解酒,去烦热,压丹石,外敷治小儿热疮。捣汁饮,治小儿热痞。《开宝本草》散郁火。(李时珍) [发明]陶弘景说:生葛捣汁饮,解温病发热。 朱震亨说:凡癍痘已见红点,不可用葛根升麻汤,恐表虚反增斑烂。 【百草堂】 葛根入药,常用于清热之配伍药。如果解肌退热,用于风热感冒,配以桑叶、菊花等,亦可配麻黄、桂枝,用于风寒感冒有项颈强硬者。若止泻,可用于治疗热性的腹泻、痢疾,则配黄芩、黄连同用。葛根如煨用,可治脾虚泄泻。葛根也可用于做菜,粤菜中就有葛根清肺汤,此汤具有清肺热、肠热,治疗肺炎、痧疹、百日咳的功效。 栝楼根 【原文】 栝楼根,味苦,寒。主消渴,身热;烦满大热,补虚安中;续绝伤。一名地楼,生川谷及山阴地。 【译文】 栝楼根,味苦,性寒。主治消渴证,身体发热,胸中烦满严重发热,具有补养虚损、安和内脏的作用。能接续筋骨折断伤。又叫作地楼。产于河谷地带或山阴之地。 【集解】 苏颂说:栝楼各地都有。三四月生苗,引藤蔓。叶像甜瓜叶而窄,作叉,有细毛。七月开花,像葫芦花,为浅黄色。结的实在花下,大小如拳,生时为青色,至九月成熟后为赤黄色。其形有的正圆,有的锐而长,功用都相同。根也叫白药,皮黄肉白。 李时珍说:栝楼根直下生,年久者长数尺。秋后挖的结实有粉,夏天挖的有筋无粉,不能用。它的果实圆长,青的时候像瓜,黄时如熟柿,山上人家小儿常食。果实内有扁子,大小如丝瓜子,壳色褐,仁色绿,多脂,有青气。炒干捣烂,水熬取油,可点灯。 梧楼根(天花粉) 【修治]周定王说:秋冬采根,去皮切成寸许大,用水浸,逐日换水,四五天后取出。捣成泥状,用绢袋滤汁澄粉,晒干用。 李时珍说:味甘、微苦、酸,性微寒。 徐之才说:与枸杞相使,恶干姜,畏牛膝、干膝,反乌头。 [主治]除肠胃中痼热,八疸身面黄,唇干口燥短气,止小便利,通月经。《名医别录》 治热狂时疾,通小肠,消肿毒,乳痈发背,痔瘘疮疖,排脓生肌长肉,跌打损伤瘀血。《日华子诸家本草》 【发明】李时珍说:栝楼根昧甘微苦酸。其茎叶味酸。酸能生津,所以能止渴润枯。微苦降火,甘不伤胃。前人只说它苦寒,似乎没有深究。 【酉草堂】 栝楼根就是现在人们所说的天花粉,栝楼皮清肺化痰,宽中利气;天花粉清热化痰,养胃生津,解毒消肿。二药配伍,药效倍增,荡热涤痰、生津润燥、开胸散结、润肺止咳甚效。 栝楼根的鲜品提取物用于中期妊娠引产、宫外孕、恶性葡萄胎、绒毛膜上皮癌。 P214-217 导语 高海波、谭兴贵主编的《图解神农本草经》内容依据清代顾观光的辑本,同时参考多方资料,专家执手重磅打造力求原汁原味。 全面汇总中草药,详细图文资料,便于查找收录;大量手绘中草药彩图再铸经典;深入探讨,中药理论精髓四气五味对症配方、用法、功效一目了然。 序言 《神农本草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经典 著作。 传统中药里也包含动物类和矿物类等其他种类 药物,但植物类占绝大多数。如本书中所录药物共 365种,其中植物药252种,动物药67种,矿物药46 种。因此,“本草”在古代成为中药的代称,“本 草经”之称由此而来。本书撰写约在战国时期,其 作者不可考。由于《帝王世纪》有“炎帝神农氏, ……,尝味草木,宣药疗疾,……,著本草四卷” 之说,使人认为本书作者为神农氏,因此本书被称 为《神农本草经》。后人学者对其作者也有其他观 点,但均无考据。历史上的炎帝神农氏和黄帝轩辕 氏一样,作为中华民族的先祖,与其说他是卓越的 个体,不如说他是我国古代先人集体智慧的代表。 我们对大自然万物及其和人体生命之间的关系认识 ,贯穿于人类实践经验的始终,所以从这个角度上 看,《神农本草经》也算名副其实。 《神农本草经》全书共四卷,第一卷为关于药 物的总论,二至四卷为药物各论。 在总论部分,提出了药物按照药效和性质进行 分类的方法,将其分为上、中、下三品。另外,和 《黄帝内经》中提出的君臣佐使的组方原则类似, 本书也将药物以朝中的君臣地位为喻,来表明其主 次关系和配伍法则。书中对药物性味也有详尽的描 述,指出药物有“寒、热、温、凉四气”和“酸、 咸、甘、苦、辛五味”,它们是药物的基本性质, 在使用中针对疾病的寒、热、湿、燥等不同性质选 择用药。药物相互配伍选择需参考药性的生克关系 ,了解药物的归经、走势、升降、浮沉,形成中药 组方。 在药物各论部分,共载药物共365种,其中上品 120种,主要是一些药性相对平和的无毒药,以滋补 营养为主,可以长期服用,既能保健防病又能强身 延年;中品120种,药性相对上品较强,表现为无毒 或有小毒,多数具有补养和祛病的双重功效,但一 般不适宜长期服用;下品125种,药性猛烈,克伐正 气,表现为有毒或剧毒,是以祛除病邪为主,用量 和用法需严格控制,一般要在专业医生的临床处方 指导下,按照病邪的症候特点使用。 作为我国最早的药物学专著,由于历史和时代 的局限,《神农本草经》也存在一些缺陷,如在道 家“神仙不死”观念的主导下,收入了服石、炼丹 、修仙等内容,并把一些剧毒的矿物药如丹砂、雄 黄等列为上品之首,认为长期服用有延年益寿的功 效,如朴硝“炼饵服之,轻身神仙”,太一余粮“ 久服耐寒暑,不饥,轻身,飞行千里,神仙”,泽 泻“久服……能行水上”,而以我们现代观点来看 ,这些显然是荒谬的。但书中对药物性质的定位和 对其功能主治的描述是比较准确的,总体上是符合 客观规律的,书中提出的大部分药物学理论和配伍 规则以及“七情和合”原则,在几千年的用药实践 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因此,它被誉为中药学经典著 作,成为传统中医药工作者案头必备的工具书之一 。 《神农本草经》文字精练古朴,却将中药理论 精髓非常准确地表达出来。因此,该书不仅是中药 学的开山和扛鼎之作,也是中华民族传统国学中的 一枝奇葩。 《神农本草经》原本早已失传,但由于它对药 物学的巨大影响,在中国医学历史上不少药学著作 都采录过它的原文,从而其内容得以被辗转抄录保 存。而在后世采录过程中,每一次都会在其基础上 进行发挥和补充,这使不同辑本在内容上存在一定 差异。本书主要依据清代顾观光的辑本,同时参考 1982年国家中医古籍整理出版规划的马继兴版《神 农本草经辑注》,对各味药物的描述参考了《中医 临床必读丛书合订本·本草卷》。 本书为大众科普版本,内容结构上除了对原文 翻译并对药物性状进行简单描述,还穿插了一些中 药的传说和小故事,以使读者在了解知识的同时, 更能获得文学性和趣味性的阅读体验。由于编者的 认识水平有限,如有解释不当之处,还望大家见谅 。另外,本书内容仅供对健康或传统中医药感兴趣 的读者朋友们学习参考,所涉及药物还请在专业医 生的临床指导下使用。
内容推荐 《神农本草经》是我国现存药物学经典著作,全书分为上、中、下三品,共载药物365种,是传统中医药工作者案头必备的工具书之一。高海波、谭兴贵主编的《图解神农本草经》精选《神农本草经》原著中300种草药植物物手绘图,并对植物的根、茎、叶、花、子等部位做详细的解读说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