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目录 楔子 浴火重生——“收复失地运动”和西班牙帝国的草创 第一章 征服天堂——西班牙帝国控制墨西哥湾海权与在美洲的迅速扩张(上) 第二章 窃取乐园——西班牙帝国控制墨西哥湾海权与在美洲的迅速扩张(下) 第三章 强强联姻——哈布斯堡王朝入主西班牙的幕后故事 第四章 神圣同盟——西班牙与奥斯曼帝国在地中海的战略博弈 第五章 天主之名——查理五世时代的欧洲与地中海风云(上) 第六章 海陆拉锯——查理五世时代的欧洲与地中海风云(下) 第七章 少主秉政——腓力二世执政时期的西班牙帝国 第八章 欧洲坚盾——西班牙帝国与马耳他保卫战 第九章 星月弯刀——塞浦路斯攻防战和勒班陀海战(上) 第十章 义士捐躯——塞浦路斯攻防战和勒班陀海战(中) 第十一章 神圣长矛——塞浦路斯攻防战和勒班陀海战(下) 第十二章 盛极而衰——西班牙海权的全面没落 尾声 梦幻泡影
精彩页 严格意义上讲,无论是哥伦布还是亚美利加都不能被视作美洲大陆的发现者。因为根据近代考古学的发现,早在冰河时代,来自亚洲的移民便追随着苔原之上的猛犸象、野牛等大型食草动物的足迹,徒步穿越冰封的白令海峡,进入美洲大陆。尽管国内有人曾以哥伦布对北美原住民的错误称呼,而推导出原住民为商王朝遗民“殷地安人”的说法,最终被证明不过是一个笑话,但根据西方考古学家对印第安人齿形的分析,这些新大陆原住民的确可能来自于东北亚地区,与殷商文明同源。 得天独厚、缺乏天敌的自然环境,令印第安人在美洲大陆肆意生长、遍地开花。虽然世代居住于北美地区的部族依旧保持着渔猎为生、逐兽而居的原始状态,但逐步南迁至墨西哥和中美洲地区的部族最终孕育出了灿烂而畸形的农耕文明,而这一切都与他们种植的主要农作物——玉米有关。和水稻一样,玉米并非是天然形成的农作物,而是野生蜀黍类植物在人工干预下杂交而成的,而为了让野外如杂草般的植物进化成颗粒饱满的粮食,印第安人用了近4倍于人类文明史的时间,也无怪乎在古代玛雅的神话体系里,玉米不仅具有神格,还俨然是万物的主宰。 至今世人仍能在玛雅文明的遗址中见到长着玉米须一般的毛发,面带微笑、慈眉善目,手持玉米代表着丰饶与丰收的“玉米神”——尤姆·卡克斯。他不仅在众神的世界里自封为王,更用黄玉米与白玉米造出了人类的肉体,再用其他食物做成人类的四肢,赋予其生命。他的故事被印第安人编撰成著名的史诗《波波尔乌》,在悠悠岁月里,通过口口相传的方式一直延续至今。 为什么玉米能在古代美洲原住民的生活中扮演如此重要的角色?这不得不从这种植物自身的特性说起,玉米既能够轻轻松松地生长在郁郁葱葱的低海拔湿地,也能毫不费力地适应干旱少雨的山区,这样农民就可以在任何季节、任何地点种植这种植物。最重要的是,这种植物越是频繁收割,越是可以结出更丰硕更充足的果实。因此玉米迅速成为广受欢迎的农作物,辛苦付出的汗水总能有丰富的回报。 另外关键一点是,玉米是一种营养丰富的碳水化合物,能够迅速地补充人体损失的能量。当然尤姆·卡克斯并不只是一座高高在上的美丽雕像,他允许我们去真正体会古代美洲社会人们是如何思考社会本身及周遭环境的。就像玉米植株一样,收割季节时,玉米神的头颅就会被割下来,然后再重生,在每一轮新的生长季节都将青春焕发、活力充沛、健美茁壮。他象征着农作物种植、收获与补植这种生生不息的循环过程,同时也象征着另一种生命的循环——人类的出生、死亡与新生命的诞生这种生死轮回。 就如水稻的种植成就了东亚文明乐于守成、精雕细琢的性格一样,玉米的种植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美洲古代文明的进程。一方面,玉米的种植虽然并不受土地肥力的影响,但需要充沛的阳光,因此美洲古代文明无一例外的孕育了太阳神崇拜和对天文历法的浓厚兴趣,其中尤以玛雅文明最为著名。 另一方面,玉米虽然在种植阶段几乎不用太多的人工干预,且在一年内可以多次成熟,但由于富含脂肪酸的玉米不宜长期保存,即便是磨碎后的玉米粉也很容易变酸、变质,因此美洲古代文明大多规模不大,且在气候变迁中显得极为脆弱,即便是璀璨一时的玛雅文明,最终也在连续的干旱和生态环境的恶化中归于消亡。 墨西哥无疑是古代美洲文明的中心,但在辽阔的北美大陆和由安第斯山脉阻隔成西部沙漠、东部雨林两大生态体系的南美洲,同样孕育了颇具个性的人类文明。在密西西比河流域,曾长期存在着修筑土墩为城市的卡霍基亚文明,但最终在欧洲人来到美洲的一个多世纪之前,这个文明和玛雅文明一样毁灭于环境的变迁。而在南美洲西部滨海沙漠地区则有以渔业为生的莫切人,也曾孕育出以沙漠金字塔为代表的莫切文明。不过最终这种文明毁于厄尔尼诺现象所引发的洪水。 当然相较于天灾,过度发展所引发的战争对于古代美洲文明而言,往往是更为致命的。在古代玛雅文明的神话体系中既有玉米神尤姆.卡克斯这样的善神,更有形如吸血蝙蝠一般的狩猎及战争之神——扎马尔冈。正是秉承着这位“恶神”的旨意,以战俘为人牲的血腥祭祀在美洲大陆延续了数千年,而随着玛雅文明的崩溃,在墨西哥地区迅速崛起的阿兹特克人更将这一陋习发挥到极致。 P23-26 导语 百余年间,西班牙凭借着从新大陆源源不断输入的资源一跃成为世界性大国,依靠强大的海权,西班牙建立起势力遍布全球的殖民帝国。赵恺著的《西班牙--海上霸权成就的第一日不落帝国(1492-1598)》从哥伦布1492年率领船队发现新大陆开始,直至1598年,腓力二世离世,着重讲述了西班牙百余年的海权兴衰。 序言 这套“海洋帝国”系列其实缘起一场对“丝绸之 路”的讨论,除了陆上丝绸之路之外,还有一条海上 丝绸之路,它以广州或泉州为起点,途经中南半岛和 南海诸国,穿过印度洋,进入红海,抵达东非和欧洲 。当西方大航海时代兴起之后,西方沿着这条海上丝 绸之路来到中国进行贸易,这也同时促进了西方海上 强国的兴起。顺着这条丝绸之路的脉络,我们的“海 洋帝国”系列为什么会有西班牙、葡萄牙、荷兰、英 国、美国这五介国家的原因就非常清晰了。这些国家 都曾经通过制霸海洋盛极_时,也曾沿着海上丝绸之 路与中国发生过非常密切的关系。研究这些国家为何 强盛又为何衰落,可以让我们以史为鉴,勇创新的未 来! 经历了长达7个世纪的“收复失地运动”之后, 最终在纷乱的伊比利亚半岛之上,催生出了卡斯蒂利 亚一阿拉贡联合王国这一奇异的存在。如果在格拉纳 达城外,女王伊莎贝拉一世不曾慷慨地资助热那亚人 哥伦布,那么所谓的西班牙帝国可能转瞬即会崩塌。 正是通往美洲大陆和全球的新航线,令西班牙人暂时 放弃了与法国人无休止的拉锯战。而来自阿兹特克、 印加等印第安文明废墟之上的财富,更令马德里一跃 成为欧洲至高无上的主宰。连神圣罗马帝国的掌门人 ——哈布斯堡王朝都不得不施展“美男计”,迎娶据 说患有精神疾病的西班牙公主胡安娜。 在胡安娜之子查理五世统治时期,西班牙帝国坐 拥着欧洲超过一半的领土。无论是兵强马壮的法国, 还是控制着地中海的奥斯曼帝国,均无力撼动查理五 世的霸权。但一场突如其来的宗教战争令整个帝国由 盛转衰,以至于查理五世不得不重新将自己的帝国分 裂为东、西两部分,以排除“不良资产”,而正是这 一次壮士断腕的抉择,最终促成了西班牙帝国在其子 腓力二世时期达到全胜。 在希腊近海勒班陀海域重创奥斯曼帝国海军的西 班牙“无敌舰队”,缘何最终覆灭于寒风凛冽的北海 之中?为何曾无数次击败法国重甲骑士的西班牙方阵 ,却无法击败尼德兰的“森林乞丐”?除了国王的软 弱无能之外,海权又怎样影响着一个帝国的兴衰成败 ?本书或许将给您一个不一样的答案。 最后,感谢曹锦林、曹燕兰、曾柯杰、常在、陈 翔、褚以炜、杜颖达、傅仰哲、顾凤娟、管钢、胡滨 、姜海洋、景迷霞、李湖光、李家训、李金海、李楠 、李瑞梅、李巍、李玉华、廖文静、刘萌、刘啸虎、 马千、孟驰、潘星汉、任立民、宋国胜、孙昊、汪枫 、王顺君、王豫刚、王钻忠、翁伟力、吴田甜、吴焉 、肖倩、许天成、薛贺、薛莹、杨昊、杨志民、俞彬 彬、张宏轩、张捷闻、张俊、张雪琴、张一钡、张子 平、章毅、赵恺、赵屏远、蔡晨、周泉、朱茜、朱涛 ,在本书编写过程中给予的支持与帮助!
内容推荐 在近代欧洲,西班牙曾有过辉煌的时刻,它最早建立了人类历史上“日不落”帝国。它借助于发现新大陆、首次环球航行等大航海活动,通过殖民美洲等核心行动,缔造了史无前例的辉煌,其中西班牙无敌舰队更是声名远扬,名垂青史。赵恺著的《西班牙--海上霸权成就的第一日不落帝国(1492-1598)》对西班牙如何一步一步走向海权大国的历程加以考察和分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