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胡秋原(从抗战巨笔到两岸破冰人)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裴高才
出版社 九州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裴高才著的这本《胡秋原(从抗战巨笔到两岸破冰人)》叙介了胡秋原的家世、求学、流亡、笔舌生涯与参政议政岁月,生动地刻画了人物鲜明的个性,反映了其八十年间对国家民族始终不渝的爱心、忧心、苦心和诚心,艺术地再现了胡秋原这位文坛奇士的卓异历程。
作者简介
裴高才,湖北黄陂人,作家、文化学者。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会员、黎黄陂研究会理事长。著述以传记与文化类见长,达千万言。其《田长霖传奇》《首义大都督》《首义精魂》《理学双凤》分别获国际、国内奖,《无陂不成镇》《“铸剑”先驱》《程颢程颐传》先后在中国台北、中华文化论坛首发与研讨。享有“世界杰出华人文艺家”“具有突出贡献的作家”称号。传略与业绩入编《中国作家辞典》《世界名人录》《100个人的中国梦》等。
目录
海峡精禽赤子心
“文艺自由”着先鞭
早期“保钓”举旗人
走近文星“自由人
楔子:台海“破冰”第一人
金秋共览西窗月
携手攀谈话今昔
彼此神交六十载
一、少年望鲁怀壮志
耕读传家六百载
端午出世承道统
前川望鲁圣人邦
入学对句语惊人
少年立下鸿鹄志
二、武汉红都“小超人
武汉加入共青团
前川中学风波起
《武汉评论》“小超人
党务干校小教员
《中国学生》新主编
三、弃理从文露头角
巧帮陈昌浩“过关
白色恐怖遭追捕
插班复旦中文系
“文学论争”挺鲁迅
上海出版处女作
四、留学探究“艺术论
东渡扶桑求真知
“早稻田”组“白沙社
杭州拜访熊十力
蔡元培题亲笔信
名著作为定情物
北平结识朱自清
五、“文艺论战”发先声
弃学抗日编《号外》
勃力组织“抗日会
“文艺论战”硝烟起
“自由人”左右开弓
苏汶出手呜不平
六、鲁迅神交“自由人
鲁迅笔下“第三种人
张闻天拨乱反正
并蒂花开结同心
催生社会史论战
七、“福建事变”走英伦
“福建事变”掌文宣
《人民日报》鼓喉舌
香港蒙难遭囚禁
负笈英伦会群英
八、《救国时报》牵红线
莫斯科编《救国报》
杨之华串门谈往
为“八一宣言”润色
国共密谈当“月老
主动告别莫斯科
九、欧侨抗战吹鼓手
和平运动著雄文
“西安事变”发宏论
旅美喜闻烽火动
十、汉口《时代》鼓喉舌
海外归来赴国难
《时代日报》总主笔
《抗战文艺》著雄文
江城幸会陈独秀
十一、重庆行营捉刀人
山城推为参政员
见证陈独秀晚境
挥泪诗祭王礼锡
十二、参政议政展胸襟
县长软禁胡康民
周恩来急电解救
襄助营救冯雪峰
亲临前线劳三军
山城诗会熊十力
十三、奋不顾身卫国权
奋笔上书蒋介石
中苏谈判发传单
单刀赴会赫尔利
质询外长王世杰
十四、告别政坛酬旧志
返乡办学承父志
前川中学选立委
全家分批到香港
十五、仗义执言真性情
忘年至交于右任
竭力捍卫繁体字
“伦敦风波”停党权
仗义执言挺雷震
十六、“文星”官司四十载
卷入“中西文化论战
对簿公堂硝烟起
《中华杂志》辟阵地
双方缠讼有输赢
十七、早期“保钓”举旗人
“保钓运动”响号角
遥相呼应父子兵
全球华人齐声援
引导青年识途马
十八、“乡土文学”呵护者
当面质疑夏志清
“乡土文学”起纷争
路见不平拔刀助
把握论争大方向
十九、海峡精禽赤子心
力倡两岸“和”与“合
创立“中国统一联盟
北京幸会“太子军
邓颖超肺腑之言
二十、会友访古缕缕情
旧友新知喜相逢
北大演讲展魅力
沪蓉旧地访故友
抗战老友忆往昔
二十一、情系桑梓还夙愿
黄陂母校迎归客
木兰故里还夙愿
我辈今登黄鹤楼
二十二、左右开弓斥“两独
“开除党籍”发声明
“立法院”武攻文卫
左右开弓斥“两独
遏制“本土化”逆流
尾声:半分喜悦半分凉
“一人麻将”痴迷者
著作等身太太贤
子女接力闯美国
立身处世义为本
胡秋原简明年谱

参考文献
附录:胡秋原魂归故里
序言
走近文星“自由人”
裴高才
胡秋原是一位享誉中外的作家、史学家与思想
家,邓颖超生前曾称赞“胡先生对故土充满眷念之
情,爱国之心令人敬佩”(人民网2003年8月1日,
《1988年9月15日,邓颖超会见台湾“立法委员”胡
秋原》)。作为同乡后学,为这样一位大儒作传,
经历了一个渐进过程。
早在20世纪30年代,胡秋原就以“自由人”蜚
声上海文坛。而我第一次知道“胡秋原”这个名字
,则是在70年代读中学时语文课本上的《辱骂和恐
吓决不是战斗》一文里。只不过,那时他是一个“
反面”人物出现在课文的注释里。但这位鲁迅笔下
的“第三种人”,却让我铭记于心。
我有幸认识传主是在1988年。先是9月13日晚间
的新闻联播里,他作为台湾上层人士首次公开访问
大陆,被誉为“两岸破冰第一人”。当央视播音员
将其祖籍湖北黄陂(pj)误播成湖北黄“坡”时,
在我脑海里留下了难忘印象。10月5日,先生一行返
乡重游母校,我正好一睹了先生鹤发童颜的风采。
他们一行参观了坐落在校园内、凝聚着胡家三
代情结的一栋小洋楼。此楼是其父胡康民创办前川
中学后新建的一栋教学楼。民国大总统黎元洪为该
校的首任董事长,胡秋原则是该校的首届毕业生。
1946年,他返乡恢复前川中学,被推为校长;他为
校歌填词,立校训“勤、仁、诚、勇”,并请著名
书法家与诗人于右任题书。80年代,黄陂县教研室
设在这座楼里,我在那里工作了两个年头,对此楼
有着特殊感情。从此,我就开始搜集有关胡氏的资
料。
1992年7月,我调台办工作,又值传主到香港参
加“两岸和平统一讨论会”后,再度访问北京。次
年,他还给木兰山诗词楹联学会潘安兴寄来了七律
《忆木兰山》一诗墨宝。由于他生于木兰山麓,自
幼曾游览过木兰山,并以木兰精神明志。于是,我
写了一篇数千字的《胡秋原的木兰情》。此文不仅
被《上海文化报》、金陵之声、海峡之声等媒体采
用,还被评为湖北省涉台优秀作品。这也是我的第
一篇关于胡秋原的文章。
胡秋原毕生特立独行,如何把握定位这位颇具
争议的人物是创作的一大难点。在一般人看来,胡
秋原早年曾参加共青团和国民党,后来又退出;中
共执政初,他逃到台湾,改革开放后,他又回来谈
统一。他是不是一位“墙上一棵草,风吹两边倒”
式的人物?我带着这一问题,深入研究了他一贯倡
导的“人格、民族与学问三大尊严”和“超越前进
论”的思想以及他在国家民族的重要关头不顾个人
安危挺身而出的义举后,这才发现他万变不离其宗
:是一位超党派的爱国学者。于是,我就撰写了万
余字的胡秋原评传《国格·人格·学问》,并抱着
试一试的心理寄给他,请他修订。一个月后,他不
仅给我寄来了资料,还写了洋洋万言的回信,对原
稿从历史事件到字词句作了眉批和尾批。从而让我
认识了一个严谨治学的胡秋原。此后十余年,我们
书信、电话、传真不断,渐渐地建立起忘年之交。
随着自己研究不断深入,我逐步走近其内心,走近
他所处的时代和世界。我因此开始撰写有关他的中
篇传记,并在两岸及香港的数十家媒体发表。
美国知名传记作家艾德尔认为,传记文学应采
用场面化和故事化的叙事方式,但不允许材料的虚
构。同时,可借助弗洛伊德和福尔摩斯相结合的方
法,把传主生平同其作品文本互证、互释,探寻传
主的个性特征。所以,在这部传记中,我试图运用
艾德尔的传记理念,首先从“耕读传家”破题。因
为“耕读传家”既是传主的家训,也在民间深入人
心,流传甚广。这里的“耕”可理解为勤劳以安身
;“读”即是知书以立命。胡秋原的“三大尊严”
的形成,就是在“耕读传家”的启迪下,从他中学
毕业的一篇文章——也是他生平第一篇印刷文章中
,展露出端倪的。
同时,立足以多重史料作支撑,通过图文穿插
互证、情景交融的叙事方式,表现传主生平以天下
兴亡为己任,在中华民族的重要历史关头,先忧后
乐,践行“三大尊严”着先鞭的豪情壮举。诸如,
当中共主张全民抗日时,他参与编辑《救国时报》
;当中共提出和平统一祖国主张时,他以实际行动
推动……蒋介石消极抗日,他参加了反蒋抗日的“
福建事变”;一旦老蒋同意抗日,他立即共赴国难
;当蒋氏政权与苏联签订出卖主权的《中苏友好同
盟条约》时,他奋不顾身地反对;有人主张“全盘
西化”,他旗帜鲜明地反对,并提出了“超越论”
;当岛内“台独”与“独台”甚嚣尘上时,他左右
开弓痛斥歪理邪说……从而,给读者一个可亲、可
感、可叹的胡秋原。
爬梳两岸原始档案发现,胡秋原是一位服膺“
俄国马克思主义之父”普列汉诺夫文艺理论的作家
与文化学者。他的文艺论著代表作、洋洋七十万言
的《唯物史观艺术论》,是他闯入文坛的扛鼎之作
,也是鲁迅与他惺惺相惜的理论基础。鲁迅对胡秋
原的影响始于《新青年》刊发的《狂人日记》,彼
此互动于“革命文学”论争与“文艺自由论辩”:
或应和,或赞赏,或赠照,或规劝;即使是鲁迅身
后数十年,胡秋原仍通过演讲,撰文或出版专著感
念鲁迅。拙文《左联八十载,书祭“自由人”》一
文在《中华读书报》刊发后,曾在读者中引起共鸣

关于胡秋原对台湾“乡土文学”的贡献,不久
前远行的台湾著名作家陈映真曾动情地写道:“在
那危急的时刻,掀开了他(胡秋原)的襟袖,遮掩
了衙门官府所要追捕的书生,挽救了台湾当代文学
。”
末了,我想起了胡先生的一通来信。信中云:
“我长年伏案,工作只是看书、思想和写文……我
手无斧柯,只有一支笔。我只能,亦必须尽一个中
国读书人的责任!”这是传主书生报国的独白,也
是那一代爱国文化人的真性情。
导语
胡秋原是谁?
作为”自由人”,他曾与瞿秋白、鲁迅、胡适、李敖等论战,笔墨官司打了七十余载;作为爱国者,他弃学抗日、捍卫外蒙、首访大陆、左右开弓斥”两独”,先后被下狱、流放、革职;作为”超越派”,他与国、共两党分分合合,是20世纪颇具争议的人物,曾刮起过阵阵”胡秋原旋风”。
裴高才著的这本《胡秋原(从抗战巨笔到两岸破冰人)》为我们讲述的就是他的传奇人生。
后记
我自幼喜欢阅读名人传记作品,先后泛读过一
批古今中外名人传记佳作。尤其是读了司马迁的《
史记》、罗曼·罗兰著《名人传》即“三大传”(
《贝多芬传》《米开朗基罗传》和《托尔斯泰传》
),朱东润著《陆游传》与《张居正大传》等之后
,激发了我的创作热情。没想到,几经小试牛刀,
一歪打正着,自己成了一名传记写手。2014年5月,
竞以传记作家身份忝列国家重点图书《100个人的中
国梦》。
回顾自己三十年的笔耕生涯,大抵经历了三个
阶段:先是即兴而作,大多是散文随笔;其次是约
稿作文,多为纪实文字。并于1998年始换笔用电脑
写作;再次是创作两岸文化交流作品,以人物传记
与文化专著为主。先后发表了几百位古今中外的名
人的中短篇传记,出版了三十部长篇文学作品。
关于《胡秋原传》,目前海峡两岸有两个版本
,一是台湾女作家张漱菡所写胡秋原的“半生风云
”,一是本人所写的胡氏全传。我写此传除同乡机
缘外,还有几次刺激。那是在一次学术研讨会上,
我同一位武大教授谈及胡秋原时,这位教授竞对知
名校友胡秋原一无所知。又一次,央视记者到前川
中学旧址采访我时,随机采访了一名教师,这位教
师对前川中学的来历,答非所问。顿时,一股强烈
的责任感敦促我为这位乡贤作传。
多年前,我随作家团出访,几位朋友对我说,
大陆尚未出版胡秋原传,若不趁胡公在世作传,有
些史料大有丢失的可能。于是,我通过与胡先生进
行书信和电话交流,他说“我们是真正的黄陂老乡
”,大陆传与台湾传正好相得益彰。并给我寄来了
一些题签的图书与资料。随后,我认真研读其部分
著作、口述资料以及其故交人士的回忆录,还采访
了他的家人、同事与研究专家等知情人士,写成几
个中短篇文稿并寄给他审定,他逐字逐句修改,后
相继在《人民日报·海外版》《中华读书报》《文
汇报》《团结报》《人物》《台湾研究》等报刊发
表。
时至2002年底,应湖北某出版商之约,我拿出
了39万字的初稿《胡秋原全传——世纪风云人物胡
秋原》,拟推出上下卷。接着,北京某出版商从市
场营销的角度考量,建议拿一个20万字以内文稿,
故形成了第二个版本《胡秋原画传》。出版发生变
故后,我将此稿带到武汉市第五届长篇小说笔会上
.请著名作家、批评家涂怀章教授审定、指教。同
时,还通读了传记诗学的开拓者艾德尔创作的、美
国当代传记经典之作《詹姆斯传》。从中得到启发
,形成了此次推出的第三个版本。
时至2010年6月中旬,笔者应邀于武汉大学参加
“纪念胡秋原先生诞辰一百周年学术研讨会”。我
亲耳聆听了两岸著名学者陶德麟、冯天瑜、郭齐勇
、毛磊、刘源俊的学术报告,还与两岸研究胡秋原
的中心学者,如著名哲学家、中国国际汉字研究会
会长李敏生,台湾知名学者刘源俊、尉天骢、姜新
立诸公面对面交流,受益匪浅。尤其是与刘源俊先
生相知相交七八载。
到了2016年夏秋之际,台湾《传记文学》杂志
提前预热,分四期连载了拙作《胡秋原抗战“四重
奏”》6万字,而且由著名文化学者、传记文学出版
社社长成嘉玲在杂志的扉页亲笔签名评介。
回望拙作的形成过程,不能说我已经准确地把
握了胡秋原。因为他的阅历太丰富、学贯中西,自
己才疏学浅,我们又相隔于海峡两岸,难以对他进
行透彻了解。所以,只能说我把自己所知道、所理
解的胡秋原,毫不保留地奉献给读者。
毋庸置疑,在撰写此传的过程中,得到了胡氏
家族三代人的鼎力支持,其中胡念苏、胡才茂等提
供的胡氏族谱与相关图片,首次披露了胡秋原一些
鲜为人知的史料;也借鉴了包括张漱菡女士在内的
一批研究胡秋原的作家与学者的成果,参阅了有关
胡秋原的自述、文集、论著和回忆录数十种。在此
谨表深深的谢忱!
著名科学家、时任上海大学校长的钱伟长教授
,得知拙作行将出版,通过秘书寄来了题词。当第
一次印章效果不理想时,又再次补印。北京大学东
方学大师季羡林教授的题词,更给拙作添彩。台湾
孙中山先生纪念馆首任馆长、台湾文化大学教授童
启祥先生,生前不是常常电话交流,就是为笔者充
当“信使”,将一封封传真亲自送到胡家。真让人
感动!时年97岁的原十九路军某部政治部主任,且
与秋公早年一起参加“中国社会史论战”的复旦大
学朱伯康教授,收到笔者请求作序函电后,在一周
内就寄来。我赴京拜访时年93岁的民革中央名誉副
主席贾亦斌将军时,他不仅亲自作序,还常常与笔
者进行电话联系。胡先生仙逝,他又重新修改了序
言。著名诗人、学者王士毅教授,生前对全文进行
了认真审定。遗憾的是,这五位前辈均已作古。此
次拙作的出版,算是献给他们灵前的一枝书玫瑰吧

不仅如此,台湾“中央大学”前校长余传韬教
授亲笔题词。武汉大学前校长、著名哲学家陶德麟
教授,惠赐了于1988年接待胡先生的赠诗手迹。著
名文化学者冯天瑜先生抱病激情点评,长期研究胡
秋原并与之交往多年的台湾著名文化学者、东吴大
学前校长刘源俊
书评(媒体评论)
传主热爱祖国,关心国家和民族的命运,是贯
穿于全书的突出主题。书中关于胡秋原不顾个人利
禄安危,对关乎国家民族利益的大事挺身而出的章
节,读后,其爱国之切,忧国之深,谋国之忠,常
有催人泪下难以自已者。
——民革中央前常务副主席贾亦斌
秋原先生“破冰之旅”还乡时,余与先生在武
昌东湖晤谈甚欢。21世纪初,余撰《“封建”考论
》,研习秋原先生关于社会史论战的论文,深佩先
生卓见。现罗高才君著作,展示秋原先生多彩人生
,读来感慨系之。
——武汉大学人文社科资深教授冯天瑜
裴高才笔下的胡秋原,每个章节无不呼应着时
代的潮流,写出了传主敢着先鞭的种种事迹。作者
目光敏锐,书中表现的史实、史裁,以及史笔、史
识,均值得称道。,
——中国新文学学会副会长、中南财经政法大
学教授古远清
高才兄长期致力于两岸文化交流,他著述的胡
秋原全传,既与三十多年前张漱菡著《胡秋原》,
相得益彰,又荟萃了两岸史料,归还了传主的历史
公道。
——(台北)东吴大学名誉教授、前校长刘源

读《胡秋原传》,让人脑海里浮现出传主的音
容笑貌,他那仿佛被春光刺得睁不开的双目,在老
人特有的慈祥中透出淡淡的温婉和善良。
——上海作家竹林
精彩页
这时表面上满口国家民族,一腔忠义孤愤的直系军阀头目、时任两湖巡阅使的吴佩孚,为了让直系势力永远控制九省通衢,就来一个孤注一掷,派出主力并自己亲自督阵,与北伐军在粤汉铁路要冲汀泗桥和贺胜桥激战,整个武汉三镇是炮火连天。结果北伐军的叶挺独立团攻克了汀泗桥和贺胜桥,紧接着于9月上旬攻克汉阳和汉口,经过一番浴血奋战,终于在10月10日“光复”了武昌。
北伐军占领武昌和广东国民政府迁鄂之后,武汉成为当时国民革命的首都,是全国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中心。湖北也成了“全国民族解放,光明的革命势力向黑暗的反革命势力进行斗争的根据地”。
也许是吉人自有天相,在北伐军攻打武昌期间,胡康民被放了出来,下榻汉口商行,亲友们闻讯后纷纷去为胡康民压惊。
胡秋原见到父亲后非常兴奋,连忙问他是怎样出狱的。胡康民向他讲述那有惊无险而一波三折的过程。
原来胡康民在新军服役时,有一位同事叫马维生,当时是直系军阀驻鄂军将领刘玉春的参谋,得知胡下狱后,便问清缘由,得知是刘某陷害,就放他出狱。因当时武昌还在直系军手中,全城戒严,没有通行证是出去不了。所以他又亲自弄了一张通行证,让胡赶快出城。
胡在武昌城内有一亲戚王先生得知胡有一张通行证,担心在城内不安全,就急于想与胡一同混出城去。当他们一同来到城门时,发现把守城门的哨兵盘查很严,不仅在验证,还要搜身。由于王氏不仅没有证,而且身上带有一本围城日记,他害怕自己被逮着,就神色紧张地说要上厕所。
这一下引起了哨兵的怀疑,便跟踪到厕所,结果发现他把日记丢人粪池中。等哨兵捞起日记,发现上面都是咒骂直系军阀的。人证物证俱在,不仅王先生被逮捕,胡康民也作为同伙嫌疑关押起来。
少顷,王被绑到菜市口,给活活砍死。幸亏,王先生一口咬定不认识胡,再加上胡镇定自若,看不出什么破绽,才解除了对他的嫌疑。不过,通行证被没收了,又把他送回监狱。好在马维生得知后,再次帮他搞了一张通行证,他才大难不死,租了一条木筏回到汉口。
令胡康民意想不到的是,他出狱后发现自己在被捕前买的一张彩票已经中奖了。只是他在狱中没有领取,出狱后经交涉仍然有效。他干脆将这奖金用来请客,答谢社会各界对他的帮助。
胡康民出狱后过了两年平静的日子,继续投身到教育事业之中。不料到了1928年3月,白色恐怖笼罩着黄陂,军队常驻前川中学校内,教学大受影响。此时的国民党新任县长梅某与一些邪恶势力沆瀣一气,强行将县署迁入校内。表面上以“防止共产党闹事,军事紧急”为借口,实际上是背地里请了阴阳先生看风水,说前川中学所在地风水好,搬进去可以官运亨通。
正在此时,胡康民又接到老家急信,说长女胡清心病危。等他连夜从县上回到湾里,推开大门时,只听得女儿一声惨叫,便停止了呼吸。
胡康民经不起接二连三的打击,在家大病了一场。由于爱女心切,胡康民在家养病期间,特地对胡秋原兄弟说:“长姊自幼对你们兄弟爱护有加,如今她早去了,没有后人。我今天在这给你们立个规矩,你们兄弟中成家后生育的第一个男儿,就过继到你们长姊名下为后……”
胡秋原兄弟对父亲的交待言听计从,接下来次子业永首先成婚,他生育的第一个男婴胡贤炯,就过继到胡清心名下为后。正是这个缘故,本来胡贤炯应称胡秋原为大伯,但由于他过继在胡清心名下,所以他时至今日一直称胡秋原为大叔。又由于胡秋原是长子,且他认为大姐最疼他,所以他一直把胡贤炯放在自己身边抚养,直至赴美留学,成家立业。
到了1929年,胡康民再次拿着当年开办前川中学的县政府批文到省政府上诉。省政府经过调查后,胡康民胜诉,并勒令县政府搬出前川中学。而且省教育厅长还专门给胡康民颁发了校产的批文。
当胡康民持省政府的批文到县政府讨回校产时,县政府却拖着迟迟不执行。几天后,县政府即派人到胡康民设在前川中学的商店,对胡进行软硬兼施,希望胡康民放弃校产。遭到了胡康民的断然拒绝。
P40-41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6 18: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