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上古汉语语法纲要》以春秋至战国中期的语言为主要描述对象。全书分为十一个章节,从古汉语语法研究的理论与实际、句子的结构基础、论元、上古汉语的功能范畴等方面展开论述,完整陈述了梅广先生在上古汉语语法体系方面的研究成果。该书以生成语法的框架来解释上古汉语语法问题,开风气之先,对汉语历史语法的研究具有很高的学术参考价值。 目录 导言 第一章 古汉语语法研究的理论与实际 1.1 语法与古汉语研究 1.2 虚词与语法学 1.2.1 虚词“言” 1.2.1.1 句首的“言” 1.2.1.2 句中的“言” 1.2.2 “言”与“而” 1.2.3 “言”的“我”义 1.3 语句分析与古书阅读 1.3.1 断句 1.3.1.1 《大学》的“阙文误字” 1.3.1.2 数读中的真读 1.3.2 结构多义 1.3.2.1 《中庸》“忠恕违道不远” 1.3.2.2 《中庸》“所以行之者一也” 1.3.2.3 《庄子·齐物论》“奚必知代而心自取者有之” 1.3.3 虚词与文义解释——以“焉”为例 1.3.3.1 有先行词的复指 1.3.3.2 文义的复指 1.3.3.3 承上文,如同谓语前“焉”“爰”的时间连词用法:于是 1.3.3.4 有无句中的“焉” 1.3.3.5 状语词尾,犹“然” 第二章 句子的结构基础——句法学略说 2.1 句法和语法 2.2 生成语法学 2.3 句子成分分析 2.3.1 直接成分分析 2.3.2 树型结构 2.4 句子的建构 2.4.1 基本运作 2.4.2 命名(1abeling) 2.4.3 词组 2.4.3.1 基本结构 2.4.3.2 结构关系 2.4.3.3 结构的延伸 2.5 论元结构(argument structure) 2.5.1 论元结构上的加接(adjunction) 2.5.2 轻动词结构(1ight verb structure) 2.5.2.1 轻动词 2.5.2.2 施事、致事和增价结构 2.5.3 语言的综合性与分析性 2.6 句子结构中的关系 2.6.1 语法和语义关系 2.6.2 格位 2.7 移位 2.8 指称 2.8.1 语言中的指称成分 2.8.2 句子成分之间的同指称关系(co-indexing relations) 2.8.3 隐性代词pro第三章 偏正结构:条件旬 3.1 条件的非实然与实然 3.2 假设复句 …… 第四章 主题句 第五章 并列结构及其发展:“而”字式 第六章 句子的延伸——句段结构 第七章 主动句、受动句、被动句 第八章 “于/於”介词组的演变及谓语结构的发展 第九章 论元结构(1):受动与致事 第十章 论元结构(2):增价与双宾语结构 第十一章 上古汉语的功能范畴 引用书目 音序索引 笔画索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