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推荐 坚守气节、自诩为“海上苏武”的叶名琛,为何最终还是背了“千古骂名”?严复的人生,因何最终拐了个弯?达·芬奇,真的是从现代穿越回去的吗?拿过诺贝尔文学奖的丘吉尔,他又有着怎样的另一面? 叶名琛、丁汝昌、沈荩、张作霖、黎元洪、严复、拉贝、丘吉尔、达·芬奇、格瓦拉……这一个个或熟悉,或陌生的名字背后,究竟有着怎样的人生?他们的故事又折射了什么样的时代? 在张玮抽丝剥茧般的描述中,史书上的一个名字、一件事,都能呈现出一幅幅生动而鲜活的画面,以自己的方式改变着历史,或者被历史改变着。历史不再是冷冰冰的年份和数字,而是一个个有温度的故事,一个个有血有肉的真实的人。 《历史的温度(3时代扑面而来转瞬即成历史)》作者张玮尽可能地用辩证的眼光,去还原那些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让看起来枯燥的历史,带着它的血肉、它的彷徨、它的闪光、它的信念,展现真实的温度。 作者简介 张玮(网名:馒头大师),毕业于复旦大学文科基地班。复旦中文系文学学士,新闻系新闻学硕士。现任上海市委机关报《解放日报》运营、技术中心总监。曾做过11年体育记者,采访过三届奥运会,两届世界杯和百余项世界顶级赛事。后担任解放日报报业集团数字传播中心主任,解放日报社新媒体中心主任、总经理等。 业余时间打理微信公众号“馒头说”,以“历史上的今天”为特色,每天推送一个历史小故事。 目前该微信公众号拥有近20万爱好历史的读者。获凤凰网和“一点资讯”颁发的2017年自媒体“年度内容突破奖”。 目录 自序 上篇 大变局时代 他坚守气节客死他乡,却为何还是背了“千古骂名”? 是非成败丁汝昌 末日孤舰“海圻”号:大清帝国的最后荣光 提督的决择:是死,是死,还是死? 中国第一个蒙难的新闻记者 一个皇帝的“过山车之旅” 双面张作霖 他当过两任中华民国大总统,你却未必了解他 严复的人生,为何最终会拐个弯? “名士”于右任 曾拥有诸多“第一”,但她未必被人记得 中篇 以国家之名 上海1937:一寸山河一寸血 1937,南京城里的纳粹旗 猎杀山本五十六 丘吉尔的另一面 “偷袭珍珠港”之后…… 1944,刺杀希特勒 纳粹德国其实“投降了两次”,你知道吗? 日本为什么会挨第二颗原子弹? 刺杀汪精卫 料得年年断肠处,不敢忆,长津湖 一个传奇女间谍的“七重面纱” 川岛芳子:从格格到间谍 下篇 人性的抉择 达·芬奇真的是从现代穿越回去的吗? 切·格瓦拉:一个符号化偶像背后的真实故事 人神之间吴清源 梵高之死 能称“时尚女王”的人不多,她算一个 一位女明星的神秘死亡 中国人最熟悉的那个欧洲公主,真的幸福吗? 戴安娜之死 俄罗斯方块:一款小游戏背后的隐秘故事 到底是谁发明了电话? 你知道当年在报纸登个广告有多难吗? 老祖宗考试作弊的那点儿事 哈得孙河上的奇迹 人类悲歌:切尔诺贝利核事故背后的阴影 巨轮沉没的那一刻…… 逃离德黑兰 附录 读者评论
序言 时隔11个月,《历史的温度3》又和大家见面了 。 其实按照我的公众号“馒头说”的存稿量,一 口气再出个5本大概没有什么问题,但总觉得,还是 细水长流比较好。就像现在这样:每年有一到两本 书和大家见面,写序的时候,就像给大家写信一样 ,聊聊家常,唠唠嗑。 首先有一件事要向大家说声抱歉:在顽强抵抗 了两本之后,第三本实在是坚持不住了——书涨价 了。 其实早在第一本书出版之前,我和出版社就有 过争论,最后他们听从了我的意见,把价格牢牢按 在了50元以下。我也知道,以这样的装帧和厚度, 这个价格确实不算高,但我个人希望,相对于其他 方面的回报而言,能有更多的人愿意读这本书,这 是我最看重的。在坚持了第二本同样定价之后,这 次我的出版社编辑告诉我:“实在顶不住了……这 两年纸张成本上涨实在太夸张,同样装帧的书,页 数比我们少的,都卖到68元一本了……” 说实话,我对出版社也感到有点歉疚。所以, 经过协商,第三本的价格有所上调,最终定在了58 元一本,实在是不好意思了。 这次的第三本书,一共收录了39篇文章。和前 两本一样,分类始终是个难题:因为写公众号的时 候,是按照“历史上的今天”写的,而不是按照书 的模板规划的,写到哪件事就是哪件事,所以一旦 归纳成书,还是有点难度。 好在我的编辑还是有水平的,硬是分成了“时 代”“国家”“人性”这三大类,然后“排排坐, 分果果”,挑了一批文章进去,基本上还是比较贴 切的。当然,熟悉我的读者都知道,题材还是相对 集中在中国的近代,当然,本书这次也收录了不少 外国的故事。 于是就要说到本书的“上篇”那个名字:“大 变局时代”,还是很感慨。 即将过去的2018年,确实是一个多变之年—— 无论从大环境,还是小环境。尤其是临近岁末年终 ,一批名人相继离世,其中也包括我尊敬且喜欢的 作家。如果你今年在搜索引擎输入“一个时代的终 结”,估计能搜出好多条完全不一样的新闻。 其实,哪一年又不是这样呢?时代总是在不断 前进,有人登台,有人离场。 对于我个人来说,2018年也是变化很大的一年 。在这一年里,我告别了职场,开始尝试一种全新 的生活。(其实在第二本的自序里,我已埋了伏笔 。)而“馒头说”的公众号也运营到了第三个年头 ,以365天为一年,我已经完成了“二周目”,正在 向自己定下的目标前进——一年中的每天都至少写 过一篇“历史上的今天”。(目前可能还差30多天 。) 当我在写这篇自序的时候,手机上的微信群图 标正在闪烁。 经过长期考虑,今年我还是创建了属于“馒头 说”和“历史的温度”系列图书的读者群,大家在 里面聊古谈今,热闹非凡。我在建群时说过一句话 : “缘分真的是一个很奇妙的东西。大家来自天 南地北,之前互不相识,却因为一个共同的兴趣爱 好走到了一起,然后进了群,感觉就像已经认识多 年的朋友。” 是啊,在这个呼啸而来的时代面前,我相信我 们每个人难免会感到有些无所适从,甚至有些茫然 失措。而除了自己内心的坚强之外,身边有一群志 同道合、心意相通的人能一起沟通、分享和相互鼓 励,也应该是激励我们勇敢前行的一个重要动力吧 。 而我就是这样一个幸运的人:通过在公众号上 写文章,得到了一批不断鼓励我写下去的读者,而 通过书的出版,又结识了更多志同道合的读者。 今年读过一本小说,是日本作家石田衣良写的 《孤独小说家》,书中那位男主人公第一一次去做 签售,一方面觉得很忐忑,一方面又觉得毫无必要 :为什么要去见读者呢? 但等他真的到了书店,看到了那些虽然人数不 多,但是专门前来,甚至从外地赶来的书迷,从老 人到孩子,从公司白领到家庭主妇,有的还带着礼 物,他顿时觉得原本距离遥远的“读者”顿时一个 个都鲜活起来,感觉真正和他们产生了联系,所以 愿意满足他们每一个要求,并且心怀感激。 这份对读者的感激之情,也正是我的感受。 这两年多来,我自己也经历了不少事,每天下 班之后继续写文章更新公众号,往往要凌晨3点才能 人睡。有时候我也会问自己:还坚持得下去吗?但 还是一路走了下来,我想,那是因为有你们。 在《历史的温度3》问世之际,再一次感慨自己 的幸运——能得到各位读者一直以来的宽容、鼓励 和支持。 谢谢你们! 2018年11月17日凌晨 于上海
导语 张玮著的《历史的温度(3时代扑面而来转瞬即成历史)》从宏大的叙事,走向历史的细节,寻找时代的真实故事。当历史风起云涌,风云人物又如何改变时代,或被时代改变? 亦庄亦谐的文字,丰富的历史知识,活色生香的历史故事。 一个个历史小故事,讲述课本之外的过去时光。读完多一些典故,涨一些知识,变成有趣的人。 裸脊锁线装帧(封面和内里不黏在一起,详见封面图),能完全翻开摊平,比胶装更牢固,内文双色印刷。 书评(媒体评论) 细细读来,历史是很有意思的。过去发生了很 多事情,我们一点点探究,才知晓其中的缘由。透 过历史,看到了正义、邪恶、温暖与力量。我们经 历的每一天,都将成为历史的一幕。 ——猫小5(豆瓣读者) 越来越多的躲在平静文字背后的历史,都在他 细致的挖掘和尽可能客观的叙述中慢慢释放出温度 。内容翔实,生动有趣,态度温和,三观端正。夜 读需要的就是这种令人既舒服,又有所感悟,可以 在安静的夜晚慢慢咀嚼个中滋味的书。 ——鸽子爱自由(当当读者) 读过不少人文历史类的书,这本有点不同,每 个故事都让人想一口气读完。叙述朴实、朗朗上口 ,又不乏深度,带给人的思考点到即止;文字温柔 又有力量,是一本不错的历史类读物。很想推荐给 身边和我一样爱看书、爱历史的人。 ——3***锋(京东读者) 首先,欣赏作者的历史观,把一切交给历史, 客观评述,反而增强了说服力;其次,佩服作者对 于一个历史事件、人物全方面的信息搜集,多角度 、立体地展示,更好、更全面地还原了历史;最后 ,由客观事实引申出感慨、思考、反省,最终的点 睛赋予了历史以温度。 ——亚马逊读者 真的很喜欢《历史的温度》,知道《历史的温 度2》出了就马上跑来买。可读性很强,完全不枯燥 ,是我读过的最有趣的历史类书籍。作者的文字很 舒缓,将历史娓娓道来。作者没有用很强烈的个人 主观色彩来引导你的观点,而是很客观地在讲述历 史。哪个年龄段的人都适合看,尤其对高中生挺好 ,可以积累作文素材。 ——y***i(天猫读者)
精彩页 严复的人生,为何最终会拐个弯? 在清末,中国涌现出了第一批“睁眼看世界的人”,他们痛定思痛,最先看到别人先进的地方,检讨自己的不足,提出改革的方案。但是,在那个三千年未遇之大变局的舞台上,即便是最先睁眼看世界的人,始终都能把握得住方向吗? 1 1921年10月27日这一天,在福州的郎官巷,一位69岁的老人离世了。 这个老人,生前曾享有盛名。康有为说他是“精通西学第一人”,梁启超说他是“于中学西学皆为我国第一流人物”,胡适评价他为“介绍近世思想的第一人”。 但在晚年,他的一个行为却又让不少人不解,乃至非议。 他叫严复,我们知道他,是因为历史教科书告诉我们,他翻译了《天演论》。 但其实,他值得我们了解更多。 2 严复本应该成为一名海军军官的。 严复出生于1854年1月8日,福建人。他的父亲是一名医生,但在严复13岁那年,父亲因为在抢救一名霍乱病人时被传染,结果不治身亡。父亲是家里的顶梁柱,严复家顿时就陷入了困顿。 就在这一年,当时的船政大臣沈葆桢(林则徐的女婿)在福州马尾创办福州船政学堂,对外招生。按严复家里的期望和他自己的意愿,他应该走上一条参加科举考取功名的道路,但和母亲商量了之后,严复毅然选择了这个当时传统家庭都不愿意报考的新式学堂。 有什么理由吗?最大的理由其实就是沈葆桢贴出的招生章程:“凡考取者,饭食及医药费全部由学堂供给;每月给银四两,还有奖学金;五年毕业后可进入水师领工资。” 每月四两银子,已足以养活全家,诱惑实在太大了。 严复是以笔试第一名的成绩考进福建船政学堂的。他的同学都有谁呢?报出名字,大家都耳熟能详:邓世昌、林泰曾、刘步蟾、方伯谦——没错,严复的同学们,后来撑起了大半支北洋舰队。 在船政学堂的五年里,严复系统学习了英文、数学、电磁学、光学、热学、化学、天文学和航海术等课程。1872年,严复以最优等的成绩从航行理论科毕业,然后上舰实习。 也就是在这一年,他将自己的名字改为严复,字几道。 当然,福建船政学堂的这五年对严复的改变,绝不是一个名字那么简单。可以说,这是严复人生的第一次重大转变—— 从一个一心想学好八股文考科举的学子,转成了一个迫切想了解近代西方科学的青年。 3 1877年,23岁的严复出国了。 他是作为中国海军选拔出的12名最出类拔萃的人员,公费派往英国皇家海军学院学习航海术的。 到了英国后,刘步蟾、林泰曾、蒋超英三人直接上舰实习,剩下的9名学生参加了皇家海军学院的考试,其中严复、方伯谦、林永升、萨镇冰(此人后来做到清朝海军总司令、民国海军总长)等6人通过了入学考试,成了这所皇家海军学院创建以来的第一批外国留学生。 严复在英国前后待了两年,在这两年里,严复提升的绝不仅仅是在航海术方面的知识,而是对整个西方社会的认识。 在清朝驻法国公使郭嵩焘的提携下,严复和同学们一起去法国巴黎参观了“世界博览会”,大受震动。严复还利用休息日去旁听英国法庭的开庭,看到原告和被告坐在一间房间里,有专门的律师为双方辩护,这种闻所未闻的景象,让严复“归邸数日,若有所失”。 严复开始渐渐思考一个问题:西方比我们强,真的只是靠“船坚炮利”? 带着这个问题,他和年长他35岁的驻法公使郭嵩焘成了“忘年交”,因为两个人的观点在这一点上完全一致:中国如果只是学习西方列强的海军、陆军,只是买船、造炮、练兵,那只是学了皮毛,是不可能富强起来的。 1878年,一年前考进英国皇家海军学院的6名中国学生都以优异的成绩修完了学业,在郭嵩焘的提议下,严复被点名再留下学习一年。 在多出来的这一年里,严复读了大量当时在欧洲非常流行的书,这些书的作者,是达尔文、赫胥黎、亚当·斯密、斯宾塞、卢梭、孟德斯鸠…… 1879年7月,严复再次以“头等”的成绩从皇家海军学院毕业。按照原来的计划,他应该再到英国的军舰“纽卡斯尔”号上去实习一年。但是,国内来电,召他尽快回国。 原来,福州船政学堂急需人才,需要他回去当老师,传授自己的所学。 于是,严复收拾行囊,启程回国。 这时候的他,已经经历了第二次转变—— 从一个渴望学习西方先进知识的青年,到一个已经对西方社会乃至政治制度有所了解,并慢慢建立了自己的思想体系的人。 4 严复回国后没多久,就被调到了天津北洋水师学堂任教。 北洋水师学堂是一所新式海军学校,严复在校任教期间,培养了一批大牛的人物,比如后来当上中华民国大总统的黎元洪、后来成为南开大学校长的张伯苓、著名翻译家伍光建等。 不过,一场颠覆整个中国命运的战争,打破了严复安心教书育人,让中国富强起来的幻想。 这场战争,就是1894年的中日甲午战争。 甲午战争对严复而言,有着远超普通人的刺激和伤害:在北洋舰队里有无数他的同学、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