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菰蒲深处/汪曾祺自编文集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汪曾祺
出版社 上海三联书店
下载
简介
作者简介
汪曾祺(1920-1997),江苏高邮人,沈从文的高徒,中国现当代著名作家、戏剧家、小说家,京派文学小说的代表人物及传人,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
汪曾祺早年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熏陶,1939年考入西南联大中国文学系,师从沈从文先生。曾任中国作家协会理事、顾问,北京剧作家协会理事。他在短篇小说和散文创作领域成就颇高,充溢着浓郁的中国味道和灵性美质,语言平和质朴、清新隽永、娓娓而来、如话家常。著有短篇小说集《邂逅集》《羊舍一夕》《晚饭花集》,散文集《蒲桥集》《故乡的食物》《逝水》,京剧剧本《范进中举》《沙家浜》(主要编者之一),文学评论集《晚翠文谈》等。作品被译成多种文字介绍到国外。
目录
自序
小学校的钟声
鸡鸭名家
异秉
受 戒
大淖记事
岁寒三友
王四海的黄昏
故里杂记
故乡人

晚饭花
皮凤三楦房子
鉴赏家
八千岁
故里三陈
昙花、鹤和鬼火
故人往事
桥边小说三篇
关于《受戒》
《大淖记事》是怎样写出来的
精彩页
小学校的钟声
瓶花收拾起台布上细碎的影子。瓷瓶没有反光,温润而寂静,如一个人的品德。瓷瓶此刻比它抱着的水要略微凉些。窗帘因为暮色浑染,沉沉静垂。我可以开灯。开开灯,灯光下的花另是一个颜色。开灯后,灯光下的香气会不会变样子?可做的事好像都已做过了,我望望两只手,我该如何处置这个?我把它藏在头发里么?我的头发里保存有各种气味,自然它必也吸取了一点花香。我的头发,黑的和白的。每一游尘都带一点香。我洗我的头发,我洗头发时也看见这瓶花。
天黑了,我的头发是黑的。黑的头发倾泻在枕头上。我的手在我的胸上,我的呼吸振动我的手。我念了念我的名字,好像呼唤一个亲昵朋友。
小学校里的欢声和校园里的花都融解在静沉沉的夜气里。那种声音实在可见可触,可以供诸瓶几,一簇,又一簇。我听见钟声,像一个比喻。我没有数,但我知道它的疾徐,轻重,我听出今天是西南风。这一下打在那块铸刻着校名年月的地方。校工老詹的汗把钟绳弄得容易发潮了,他换了一下手。挂钟的铁索把两棵大冬青树干拉近了点,因此我们更不明白地上的一片叶子是哪一棵上落下来的;它们的根须已经彼此要呵痒玩了吧。又一下,老詹的酒瓶没有塞好,他想他的猫已经看见他的五香牛肉了。可是又用力一下。秋千索子有点动,他知道那不是风。他笑了,两个矮矮的影子分开了。这一下敲过一定完了,钟绳如一条蛇在空中摆动,老詹偷偷地到校园里去,看看校长寝室的灯,掐了一枝花,又小心敏捷:今天有人因为爱这枝花而被罚清除花上的蚜虫。“韵律和生命合成一体,如钟声。”我活在钟声里。钟声同时在我生命里。天黑了。今年我二十五岁。一种荒唐继续荒唐的年龄。
十九岁的生日热热闹闹地过了,可爱得像一种不成熟的文体,到处是希望。酒阑人散,庭堂里只剩余一支红烛,在银烛台上。我应当夹一夹烛花,或是吹熄它,但我什么也不做。一地明月。满宫明月梨花白,还早得很。什么早得很,十二点多了!我简直像个女孩子。我的白围巾就像个女孩子的。该睡了,明天一早还得动身。我的行李已经打好了,今天我大概睡那条大红绫子被。
一早我就上了船。
弟弟们该起来上学去了。我其实可以晚点来,跟他们一齐吃早点,即使送他们到学校也不误事。我可以听见打预备钟再走。
靠着舱窗,看得见码头。堤岸上白白的,特别干净,风吹起鞭炮纸。卖饼的铺子门板上错了,从春联上看得出来。谁,大清早骑驴过去的?脸好熟。有人来了,这个人会多给挑夫一点钱,我想。这个提琴上流过多少音乐了,今天晚上它的主人会不会试一两支短曲子。嚯,这个箱子出过国!旅馆老板应当在报纸上印一点诗,旅行人是应当读点诗的。这个,来时跟我一齐来的,他口袋里有一包胡桃糖,还认得我么?我记得我也有一大包胡桃糖,在箱子里,昨天大姑妈送的。我送一块糖到嘴里时,听见有人说话:
“好了,你回去吧,天冷,你还有第一堂课。”
“不要紧,赶得及;孩子们会等我。”
“老詹第一堂课还是常晚打五分钟么?”
“什么?——是的。”
岸上的一个似乎还想说什么,嘴动了动,风大,想还是留到写信时说。停了停,招招手说:
“好,我走了。”
“再见。啊呀!——”
“怎么?”
“没什么。我的手套落到你那儿了。不要紧。大概在小茶几上,插梅花时忘了戴。我有这个!”
“找到了给你寄来。”
“当然寄来,不许昧了!”
“好小气!”
岸上的笑笑,又扬扬手,当真走了。风披下她的一绺头发来了,她已经不好意思歪歪地戴一顶绒线帽子了。谁教她就当了教师!她在这个地方待不久的,多半到暑假就该含一汪眼泪向学生告别了,结果必是老校长安慰一堆小孩子,连这个小孩子。我可以写信问弟弟:“你们学校里有个女老师,脸白白的,有个酒窝,喜欢穿蓝衣服,手套是黑的,边口有灰色横纹,她是谁,叫什么名字?声音那么好听,是不是教你们唱歌?——”我能问么?不能,父亲必会知道,他会亲自到学校里看看去。年纪大的人真没有办法!P1-4
导语
《菰蒲深处》是一本描写作者汪曾祺的家乡旧人旧事的小说集,充满真情实感。
书中人物大多真有其人,事也大多真有其事。翻开这本《菰蒲深处》,就象展开一幅幅旧时代风俗人情的浓泼重彩的长桢画卷。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他那封闭的家乡小城的深深眷念和旧日生活情景的缅怀。作者的描述是用一种说故事的口吻,娓娓道来的。就象在一个细雨绵绵的午后,几个友人,围坐在带竹檐的阳台上,听一个饱经风霜的老人,叙述家乡旧事。听者跟随着故事里人物的命运忽喜忽忧,不能自己。
序言

据汪曾祺先生的子女汪朗、汪明、汪朝统计,
老头儿一辈子,自行编定或经他认可由别人编选的
集子,拢共出了二十七种。严格一点,不妨将前者
称为“汪曾祺自编文集”。
自编文集,文体比较单纯:基本都是短篇小说
、散文和随笔,偶有一点新、旧体诗,还有一本文
论集,一本人物小传。时间跨度,却大得出奇:第
一本跟第二本,隔了十余年;第二本跟第三本,又
隔了差不多二十年;第一本小说集《邂逅集》跟第
一本散文集《蒲桥集》,更是隔了整整四十年。…
…谁实为之,孰令致之?说来话长,不说也罢。汪
先生享年七十七岁,1987年之前的六十六年,他仅
出了四本书。汪氏曾自我检讨说:“我写得太少了
!”
1987年始,汪老进入生命的最后十年。这十年
,就数量而论,是他创作的高峰期,占平生作品泰
半。同时,也是出书的高峰期。除1990年、1991年
两年是空白外,每年都有新书面世。1993年、1995
年,更是臻于顶峰,合计接近两位数。这固然反映
了汪先生的作品受到各方热烈欢迎乃至追捧,但也
不可避免地导致若干集子重复的篇什较多——这似
乎是一个悖论,并非个别现象。
我曾写道:
无缘亲炙汪曾祺先生,梁某引为毕生憾事。他
的作品。是我的至爱。读汪三十余年,兀自兴味盎
然,爱不释手。深感欣慰的是,吾道不孤,在文学
市场急剧萎缩的时代大背景下,汪老的作品却是个
难得的异数,各种新旧选本层出不穷,汪粉越来越
多。在平淡浮躁的日常生活中,沾溉一点真诚朴素
的优雅、诗意和美感。大约是心灵的内在需求罢。
那么,有无必要与可能,出版一套比较系统、
完整、真实的“汪曾祺自编文集”,提供给市场和
读者呢?答案是肯定的。
汪老去世已逾二十一年,自编文集旧版市面上
早已不见踪影,一书难求。倒也间或出过几种新版
,但东零西碎,不成气候。个别相对整齐些的,内
容却肆意增删,力度颇大,抽换少则几篇,多则达
到十余篇甚至二十多篇,旧名新书,面目全非,是
一种名实不副不伦不类的奇葩版本。我一直认为,
既然是作者自编文集,他人就不要、不必且不能擅
改。至于集子本身的缺憾,任何版本,皆在所难免
,读者各凭所好就好。
本系列新版均据汪老当年亲自编定的版本排印
,书名、序跋、篇目、原注,一仍其旧,原汁原味
。只对个别明显的舛误予以订正。加印时作者所写
的序跋,均作为附录。这套货真价实如假包换的“
汪曾祺自编文集”,相信自有其独特的价值和生命
力。

《菰蒲深处》是汪曾祺的一部短篇小说集。收
入的全部作品,均以故乡高邮为背景,写的是“本
乡本土”的“故人往事”,“所反映的是一个已经
消逝或正在消逝的时代”。他对所谓“乡土文学”
的概念和“乡土文学作家”的帽子,则颇多保留。
除了正文和例有的自序,末尾还收有两篇创作谈,
事关著名短篇《受戒》和《大淖记事》,娓娓而谈
,金针度人。
高邮是个水乡。“泱泱的水气”,是本书至为
显著的特质。作者写故乡,感情浓烈,笔法清俊,
诗意盎然,几乎篇篇有新意,篇篇见精彩。具备基
本阅读和审美能力的读者,很难不被感染。
书名的由来,作者曾有说明——得自高邮乡贤
、苏东坡高足秦少游的七绝《秋日》。全诗如下:
霜落邗沟积水清,
寒星无数傍船明。
菰蒲深处疑无地,
忽有人家笑语声。
新版据浙江文艺出版社1993年6月版印制。
内容推荐
汪曾祺的小说常以水为背景。他记忆中的人和事多带有点泱泱的水气。人的性格亦多平静如水,流动如水,明澈如水。因此他截取了秦少游诗句中的四个字”菰蒲深处”作为这本小说集的书名。《菰蒲深处》以汪曾祺故乡高邮为背景,书写熟悉的故乡人和故乡事,发掘卑微生命里的坚韧,恬淡而自足,机智而淳朴。包含《异秉》《受戒》《大淖记事》《岁寒三友》等名篇。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12:0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