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书山有路勤为径/季羡林留给孩子的人生启蒙书 |
分类 | 少儿童书-启蒙益智-低幼读物 |
作者 | 季羡林 |
出版社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古今中外赞美读书的名人,不可胜数。张元济先生有一句简单朴素的话:“天下第一好事,还是读书。”“天下”而又“第一”,可见他对读书重要性的认识。《书山有路勤为径》专题讲述季羡林先生如何对待读书、如何写作、如何做学问,他的坚持不懈和笔耕不辍足以为当下青少年的楷模。 作者简介 季羡林(1911-2009),字希逋,又字齐奘,山东临清人,语言学家、东方文化研究专家、散文家,被称为“学界泰斗”。1934年毕业于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翌年作为交换研究生赴德国哥廷根大学学习梵文、巴利文、吐火罗文等,1941年获哲学博士学位。1946年归国,任北京大学东方语言文学系主任,开拓中国东方学学术园地。曾任北大副校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南亚研究所所长等职。 目录 天下第一好事,还是读书 开卷有益 坐拥书城意未足 我最喜爱的书 对我影响最大的几本书 书的好与坏 藏书与读书 抓紧时间多看书 丢书 读点中外文学作品 读书妙趣 一、我和东坡词 二、我的美人观 三、漫谈刘姥姥 四、评《家》 论写作 我的处女作 我的心是一面镜子 从拿来主义谈到借鉴 要反映社会中的新风气 语言与文字 语言混乱数例 作品的人性 散文的价值 作文的“诀窍” 中学生的作文 文章的打磨 文章的题目 我写散文 文采和风格 写作要实事求是 存真 文章的长短 努力提出一些新问题 获奖有感 封笔问题 附:《清华园日记》 做学问 我害怕“天才” 研究学问的三个境界 学术大师能不能够超越? 天下学问之事 学术研究是一场接力赛 放眼世界 我们应该多学习外国语言 我和外国语言 一、小学开始学英文 二、初中正式学英文 三、高中阶段加学德文 四、大学加学法文五、留德十年学俄文、阿拉伯语、南斯拉夫语 研究梵文、巴利文 学外语 精华与糟粕 多研究点历史 我们面对的现实 一、生活的现实 二、学术研究的现实 老马识途 三思而行 真理愈辨愈明吗? 我的“半瓶醋” 人的一生是一个学习过程 后记希望在你们身上 出版后记 序言 给我机会让我对少年同学们说几句话,我简直觉得是 莫大的幸福。我也是有过少年时代的;但是,到了今天, 再回忆起那个时代来,云烟渺茫,真是恍如隔世了。 当我还是少年的时候,我并不觉得少年特别幸福,特 别可爱。有时候,反而有些愤愤不平之意,很想赶快长大 成人,好同大人分庭抗礼。以后进入青年、中年。辛稼轩 词说:“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 词强说愁。”他这里说的“少年”,据我理解,实际上是 指青年,甚至是中年的一部分。我在青年时期,愁滋味识 得颇为充分。但我不赋新词,因而也不爱上层楼,只是觉 得人生艰难而已。我对别的青年或中年,除了至亲好友之 外,几乎是漠不关心的。然而时间只是流逝,一转瞬间, 自己已经进入老境,再引辛稼轩的词:“而今识尽愁滋味 ,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我的心情完 全不同,我没有什么愁可说,也用不着说“天凉好个秋” 。只是对于少年儿童,感情却越来越深,深的程度可以说 是同年龄成正比。这一点,在我青少年时代,是完全无法 想象的。 这是什么原因呢?原因大概是,自己一进入老年,想的 问题就多了起来。我从不叹老,也不嗟贫,认为“长江后 浪推前浪,世上新人换旧人”,这是自然规律,用不着嗟 叹。不过自己毕竟有了一把子年纪,迟早会向地球告别的 。但是地球决不停止转动,人类也不会停止进步,光明就 在前面,希望在于将来。二三十年以后,担负起伟大建设 任务的不就是今天的少年吗?因此,年龄增加一岁,对青少 年的感情就增加一分。这种心情,我不说,青少年是未必 知道的。而且我这种心情,我相信,也有一定的代表性, 决不会为我一人所垄断。 就在这样的背景下,我能有一个机会对少年同学们说 几句话。我认为是一种幸福,不是很自然的吗? 人人都有一个少年时代。尽管年龄还有一定的差距, 各个人的少年时代也不会完全相同。比如,我在旧社会生 活过一段时间。旧社会的那种情况,旧社会的“愁滋味” ,我都或多或少地尝过而且“识得”。这种滋味,今天的 少年,做梦也不会梦到的。今天的少年有福了。你们是在 蜜水中成长起来的。这有好的一面,也有坏的一面。好的 是,你们的身体和精神都发育正常而健康,没有受过挫折 或打击。坏的是,你们社会经历太少,对好多事物,无从 比较,难以鉴别。本书中所收的文章,有的记述了我童年 时代的一些经历。我相信,你们从中可以了解一些过去时 代的情景,也许能间接识得一些旧时代的“愁滋味”。你 们可以拿这些文章当作镜子,从中照见你们和我们的不同 ,过去和现在的不同。这会有利于扩大你们现在的远远超 过我们当时水平的知识面,对社会认识更深刻,对生活体 会更全面。 你们听说过“代沟”这个名词吗?看样子,这是从外国 翻译过来的一个名词。意思是两代人之间的鸿沟。我同你 们从年龄上比起来,已经不是两代人,而可能是三代或者 更多的代。我们之间有一条“沟”,这是很自然的,用不 着大惊小怪。我们只有承认这个事实。 但是我们之间难道就没有共同的语言、共同的感情了 吗?我认为,还是有的。我一生在教育界工作,天天同学生 接触。我一向自认为是了解同学的。可是最近几年以来, 我却越来越感觉到我们彼此互不了解,特别是我不了解学 生。我常常以此为苦。但是我在这里想着重说一句:也并 不是在所有的问题上都互不了解。在一些问题上,我们是 心心相通的,比如爱国主义,就是其中之一。 我同别的人一样,也是既有优点,又有缺点的。我常 常剖析自己,剖析自己的优缺点何在。我认为有一点是值 得提出来的,就是热爱我们社会主义的祖国。我头脑里有 时候也有一些畅想曲。我曾幻想,有朝一日,如果在祖国 与个人生命之间非有所抉择不行的话,我究竟选择什么?我 的回答简单而又坚决:祖国。即使把我烧成了灰,我的每 一个灰分子也是热爱祖国,决不变节的。这当然都是瞎想 ,不过也略能表达我的心情。在这方面,我同许多大学生 是有共同感情的。一提到振兴中华,他们就立刻来了劲。 这不是一个有力的证明吗? 你们少年同学怎样呢?我没有同你们谈这个问题的机会 ,我不敢说。但是我坚决相信,你们也会同你们大学生哥 哥姐姐是一样的。你们也热爱我们的祖国。这一点是环境 决定的。中国过去是一个受剥削受压迫的国家,我们的知 识分子大多数之所以有强烈的爱国心,其根源就在这里。 你们当然没有识得旧社会那种愁,但是你们从家长、老师 那里,从父辈、祖父辈那里,也会了解到,感觉到这一点 的,所谓潜移默化、耳濡目染者就是。你们从这一集子中 的某一些文章中也能领会到这一点的。如果真是这样的话 ,我就会感到无限的欣慰。我在本文开始时,写出的那一 句话,“给我机会让我对少年同学们说几句话,我简直觉 得是莫大的幸福”,就不至于落空。 导语 “季羡林留给孩子的人生启蒙书”共5册,精选了季老涉及成长历程、读书写作、家国情怀、生活态度和人生真义等主题的篇章,旨在用季老自己的文章诠释他伟大的一生及其对生命意义的思考。通过这套书青少年将见证一代大师的成才历程,并从中汲取养分,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书山有路勤为径》是其中一册。 后记 为了帮助当代青少年了解一代大师季羡林先生,全景 展示季老刻苦律己、发奋求成的可敬精神和心念祖国、即 使在最困难的时候也不曾丢掉自己的良知的高尚品德,以 及他对于人生、家国、社会等方面的独特思考和大智大慧 ,引导孩子追随大师的步伐,我们编选了这个书系。 在编选过程中,除了根据章节主题,重新拟定了一些 文章的题目,以及考虑到时代背景的变化,对部分文章做 了少量的删改外,我们本着保持原汁原味原貌的原则,对 选取的文章内容乃至词语、标点用法尽量予以了保留。由 于编者的水平所限,选取的篇目和撰写的内容难免会有不 准确不恰当的地方,敬请方家指正。要想真正了解季羡林 先生作品,我们建议读者购买季羡林先生未删减的原著, 如《季羡林全集》。 图书出版过程中,我们不仅得到了由资深出版人王佩 芬女士发起的季羡林读书会的大力帮助,更得到了中央重 点新闻网站央视网的大力支持,授权我方使用央视网的相 关视频链接,我们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本书编者 2018年9月28日 精彩页 什么人需要读书呢?在将来人类共同进入大同之域时,人人都一定要而且肯读书的,以此为乐,而不以此为苦。在眼前,我们还做不到这一步。如今有个别的“大款”,也同刘邦和项羽一样,是不读书的。不读书照样能够发大财。然而,我认为,这只是暂时的现象,相信不久就会改变。传承文化不能寄希望于这些人身上,而只能寄托在已毕业或尚未毕业的大学生身上。他们是我们的希望,他们代表着我们的未来。大学生们肩上的担子重啊!他们是任重而道远。为了人类的继续生存,为了前对得起祖先,后对得起子孙,大学生们(当然还有其他一些人)必须读书。这已是天经地义,无须争辩。 根据我同北京大学学生的接触和我对他们的观察,绝大多数的学生还是肯读书的。他们有的说,自己感到迷惘,不知所从。他们成立了一些社团,共同探讨问题,研究人生,对人生的意义与价值感到兴趣。他们甚至想探究宇宙的奥秘。他们是肯思索的一代人,是可以信赖的极为可爱的一代年轻人。同他们在一起,我这个望九之年的老人也仿佛返老还童,心里溢满了青春活力。说这些青年不肯读书,是不符合实际情况的。 读什么样的书呢?自己专业的书当然要读,这不在话下。自己专业以外的书也应该“随便翻翻”,知识面越广越好,得到的信息越多越好,否则很容易变成鼠目寸光的人。鼠目寸光不但不利于自己专业的探讨,也不利于生存竞争,不利于自己的发展,最终为大时代所抛弃。 因此,我奉献给今天的大学生们一句话:开卷有益。 古今中外都有一些爱书如命的人。我愿意加入这一行列。 书能给人以知识,给人以智慧,给人以快乐,给人以希望。至今我的藏书已经发展到填满了几间房子。除自己购买以外,赠送的书籍越来越多。我究竟有多少书,自己也说不清楚。比较起来,大概是相当多的。搞抗震加固的一位工人师傅就曾多次对我说:这样多的书,他过去没有见过。学校领导对我额外加以照顾,我如今已经有了几间真正的书斋,那种卧室、书斋、会客室三位一体的情况,那种“初极狭,才通人”的“桃花源”的情况,已经成为历史陈迹了。 有的年轻人看到我的书,瞪大了吃惊的眼睛问我:“这些书你都看过吗?”我坦白承认,我只看过极少极少的一点。“那么,你要这么多书干嘛呢?”这确实是难以回答的问题。我没有研究过藏书心理学,三言两语,我说不清楚。我相信,古今中外爱书如命者也不一定都能说清楚。即使说出原因来,恐怕也是五花八门的吧。 真正进行科学研究,我自己的书是远远不够的。也许我搞的这一行有点怪。我还没有发现全国任何图书馆能满足,哪怕是最低限度地满足我的需要。有的题目有时候由于缺书,进行不下去,只好让它搁浅。我抽屉里面就积压着不少这样搁浅的稿子。我有时候对朋友们开玩笑说:“搞我们这一行,要想有一个满意的图书室简直比搞四化还要难。全国国民收入翻两番的时候,我们也未必真能翻身。”这决非耸人听闻之谈,事实正是这样。同我搞的这一行有类似困难的,全国还有不少。这都怪我们过去底子太薄,解放后虽然做了不少工作,但是一时积重难返。我现在只有寄希望于未来,发呼吁于同行。我们大家共同努力,日积月累,将来总有一天会彻底改变目前这情况的。古人说:“前人种树,后人乘凉。”让我们大家都来当种树人吧。P4-7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