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简介 卡伦·霍妮(Karen Horney,1885-1952),德裔美国心理学家和精神病学家,精神分析学说新弗洛伊德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霍妮是社会心理学的早倡导者之一,她认为人类的精神冲突与社会环境联系密切,从根本上来源于与基本焦虑相关的心理冲突,而与性有关的异常心理只是其表现之一,并非所有的心理问题都与性有关。 霍妮比阿德勒、荣格更尖锐地批评了弗洛伊德学说的局限,更强调文化和社会因素在人格形成中的作用,并且更明确地把治疗精神病的关键归之于改变社会环境,因此她的理论比阿德勒、荣格的更进一步。 霍妮是精神分析学说发展史中举足轻重的人物,代表作有《精神分析的新方法》《我们时代的神经症人格》《自我分析》《我们内心的冲突》《神经症与人的成长》《女性心理学》等。 后记 怎样解决神经症冲突 我们对神经症冲突给人格带来的损伤认识得越多,就 越发意识到真正解决这些冲突有多么的重要。然而我们同 样意识到,这些问题是无法单凭理智的决定、回避或意志 力来解决的。那么我们该怎么办呢?办法只有一个:对人 格中引发这些冲突的条件加以改变,这样才能解决冲突。 这种方法不仅激进,而且非常困难。我们之所以会竭 尽全力寻找捷径,就是因为改变自己实在太困难了。或许 这就是为什么患者和其他人经常会问:是不是只要看到了 自己的基本冲突,就足够解决问题了?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 即便分析师在分析的初期就已经对患者的分裂状态有 所判断,而且能够帮助患者认识到这种分裂,但依然无法 立刻见效。此时,患者不再迷茫,开始了解到导致自己痛 苦的真正原因,察觉到内心的各种冲突,但这也只能在一 定程度上缓解患者的痛苦,他还无法将这种认识应用于自 己的生活中,他依然处于分裂状态。他只不过是从分析师 那里听到了这个事实,然后接受了它,就好像一个人听说 了一个陌生的消息,他知道这个消息是真实的,但意识不 到它跟自己有什么关系。患者无意识地保留着旧我,这就 导致他的新认识无法见效。在无意识中,他坚持认为分析 师夸大了他的冲突;他之所以会出现问题,都是因为外界 的干扰;他可以借助爱情或事业的成功来消除痛苦;他可 以通过离群索居来避免发生冲突;遵守两个相反的原则对 庸人而言是不可能的,但他的意志力和智慧却足以战胜困 难。此外,他会无意识地认为分析师是江湖骗子,专治不 存在的病以换得荣誉,或者,分析师只是善良的笨蛋,根 本不知道患者已经无可救药。这说明,面对分析师的建议 ,患者只会以绝望来回应。 从患者的这些保留可以看出,他或者要固守自己特有 的解决冲突的方式,因为对他来说,这些方式比冲突本身 更实在;或者对恢复正常已经不抱希望。因此,分析师首 先要对患者解决冲突的方式及其效果进行检验,只有如此 ,才能有效应对患者的基本冲突。 试图寻找捷径的做法引发了另一个问题,由于弗洛伊 德对遗传性的重视,这个问题便显得更为重要了:认识到 这些冲突倾向后,是不是只要挖掘到它们的根源,并且联 系患者儿时的表现就够了?答案依然是否定的。理由和前 面所说的一样。仔细回忆儿时经历对解决患者的冲突毫无 帮助,只会让患者以更加宽容、更加仁慈的态度对待自己 。 对于分析来说,全面了解早期环境及其给儿童人格带 来的改变虽然没有什么直接的价值,但的确能够为研究神 经症冲突的形成条件提供帮助。(注释:这方面也有一定 的预防价值。如果我们知道怎样的环境因素对儿童的发展 有利,怎样的环境因素对儿童的发展有害,那么就相当于 找到了预防后代患上神经症的有效途径。)毕竟冲突最早 源于儿童与自我、与他人关系的变化。关于冲突的形成过 程,我已经在出版过的著述以及本书前面的章节中描述过 了。简而言之,一个孩子可能会发现自己身处的环境威胁 到了自己的内心自由、主动性、安全感和自信心,换句话 说,他发现这种环境对自己的精神核心构成了威胁,从而 感到非常无助,因此,他的社交方式取决于自身的迫切需 要,以及对利害关系的考虑,而非取决于他的真情实感和 真实意愿。他无法坦言自己的好恶或者信任与否,无法真 实地表达自己接受的和拒绝的,因此他只能想尽办法应付 别人,在与别人的周旋中尽可能避免受到伤害。我们可以 这样总结这种生活方式的根本特征:疏离自我和他人;绝 望感;弥漫的忧虑感;人际关系中存在敌对性紧张,其中 包括一般的警觉和深恶痛绝。 …… 关于治疗目标,最全面的界定是这样的:实现人格的 完整,没有伪装,感情纯粹,全身心投入到感情、工作和 信念之中。只有消除了冲突,才能更加接近这个目标。 这些目标非常客观,并且行之有效,这不仅仅因为它 们与各个时代的明智之士有着相同的追求。这种相同并不 是偶然的巧合,因为一个人的精神健康就是以此为基础的 。我们提出这些目标的根据在于,它们是按照神经症中的 病理因素而做出的符合逻辑的推导。 我们之所以能够提出如此高远的目标,是因为我们对 人格的改变抱定了信念,而且有丰富的经验作为依据。可 塑性并非是儿童的专属,在生活中,任何人都可以改变自 己,甚至彻底改变自己。而精神分析法恰恰能够为彻底的 改变提供有效的帮助。我们对于导致神经症的各种冈素认 识得越清楚,就越有可能做出改变。 无论是分析师还是患者,都不可能完全达到这些目标 。它们对我们的治疗和生活具有指导意义,是我们为之奋 斗的理想。如果我们没有认识到这些理想的含义,就有可 能在抛弃旧的理想化意象时,用新的理想化意象作为替代 品。我们还要清楚,分析师只能帮助患者获得自由,鼓励 患者努力迈向理想,而无法把患者改造成一个完美无缺的 人。换句话说,分析师要给患者提供机会,使其更加成熟 ,获得更好的发展前景。
目录 序言 第一部分 神经症冲突与解决尝试 第一章 表现强烈的神经症冲突 第二章 基本冲突 第三章 亲近他人 第四章 对抗他人 第五章 回避他人 第六章 理想化意象 第七章 外化 第八章 虚假和谐的辅助手段 第二部分 未解决的冲突所导致的后果 第九章 恐惧 第十章 人格的衰退 第十一章 绝望 第十二章 施虐倾向 结论 怎样解决神经症冲突
精彩页 第一章 表现强烈的神经症冲突 我首先要声明的是:有冲突并不等于患有神经症。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会发现,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希望,总会与周围的人发生冲突,因此,就像我们经常与所生存的环境发生冲突一样,内心的冲突也是生命的组成部分。 本能决定了动物的行为。动物的交配、抚养后代、觅食以及防御等行为都是由其本能所决定的,这些并不以个体意志为转移。然而,人类却有权对此做出选择,这也是人类的职责所在。当两个截然相反的欲望出现时,我们一定要做出抉择,比如,我们希望独处,同时又希望有人相伴;我们想学医学,同时又难以放弃音乐梦想。我们的愿望可能会与义务发生冲突,比如,我们想专心与爱人约会,但此时也许有人正遭遇困境,需要我们援手相助;我们或许会不知所措,既希望与他人达成一致,又希望表达自己不同的意见。我们也许还会在两种截然相反的价值观之间举棋不定,比如,当战争来临时,我们有义务去当兵,但又希望留在家中保护家人。 我们所处的文化背景,决定了这些冲突的类型、范围和强度。假如这种文化背景基础稳固,传统深厚,那么可供选择的种类就会受到局限,就个体而言,也不会出现很多冲突。但这并不意味着完全不存在冲突:一种忠诚与另一种忠诚之间或许会产生矛盾,个人理想与集体意志之间也或许会产生矛盾。然而,当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进入快速转型期时,就会出现各种相互矛盾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并存的局面。此时,可供选择的种类呈现出多样性,’为个人抉择增加了难度:他既可以随波逐流,也可以保持独立;他既可以投身群体,也可以独来独往;对于成功,他既可以推崇,也可以蔑视;在子女的教育上,他既可以严格约束,也可以放任自流;对于男性和女性在道德方面的评判标准,他既可以寻求一致,也可以要求不同;对于两性关系,他既可以认为是情感的表现,也可以认为与情感无关;在种族问题上,他既可以抱有某种偏见,也可以反对以种族判断人的价值。这样的选择数不胜数。 毋庸置疑,处于我们这种文化背景中的人会经常面临这些抉择,发生冲突也就在所难免。但令人不解的是,很多人虽面临各种冲突,却毫无觉察,更没有思考怎样去解决这些冲突:他们听之任之,被冲突所裹挟;他们没有自己的立场,一味地做出让步,即使处于矛盾的中心也无法看清形势。在这里,我所指的是正常人,他们并不患有神经症。 可见,对矛盾有所意识并由此做出抉择,这是需要前提条件的,也就是要明确我们的目的是什么,特别要明确我们的情感是怎样的:对某人我们是真心喜欢,还是仅仅认为我们应该如此?当父母去世时,我们是真的难过,还是仅仅在惯性的驱使下做出表达?我们果真想当一位律师或医生,还是仅仅因为从事这种职业会得到丰厚的报酬并受人尊崇?我们是真心希望子女幸福和自立,还是言不由衷?对于很多人而言,这些问题非常简单,但回答起来却不容易,换句话说,我们对自己真正的感受和需求根本不清楚。 冲突的存在一般都与信念、信仰或道德观有关,这就要求我们要建立完善的价值观,这样才能对冲突加以认识。他人的价值观只属于他人,借用来不会产生冲突,但也难以指导我们的决策。一旦新观念对我们产生影响,我们就很容易将那些价值观放弃,这就是吐故纳新。如果我们只是简单借用别人的价值观,那么,与我们的利益相关的冲突将不会出现。比如,一个儿子没有意识到父亲的心胸非常狭窄,当父亲希望他去从事某项工作时,虽然他并不喜欢这项工作,但他的内心也不会发生冲突;一个已婚男子发生了婚外恋,此时,他已经处于冲突之中,如果他无力面对婚姻,便会选择避开阻力,寻求最简单的解决方法,而不是直面冲突做出决策。 对于这样的冲突,仅仅有所认识是不够的,我们必须甘愿舍弃冲突中有争议的一方。遗憾的是,很少有人能够清醒且心甘情愿地做出取舍,因为情感和信念往往是混杂在一起的。或许安全感和幸福感的缺失才是其中的根本原因,这导致大多数人都无法坦然放弃冲突。 做决策有个先决条件,就是要愿意并且有能力对自己的决策负责,承担决策错误的风险,接受一切后果,而不能将责任推给他人。他要做出这样的承诺:“我自己的决策与他人无关。”他需要一种内在的力量和独立性,而很多人却不具备这样的素质。 P3-6 导语 卡伦·霍妮著的《我们内心的冲突(精)/走进自己系列》对如何面对这些内心冲突进行了有理有据地分析,十分引人入胜又无比实用。 人类注定要承受痛苦、面临毁灭,那些具有驱动力的本能基本只能受到控制,至多也只是得到“升华”。作者认为,一个人是可以变得更优秀的,只要他有能力,并且渴望发展自己的潜能。 序言 写作本书的目的在于推动精神分析学的发展。它是我 对患者和自己进行分析性工作之后做出的经验总结。我在 本书中提出的理论都是历经多年逐渐形成的,直到美国精 神分析协会邀请我进行一系列讲座,我为此做准备时,这 些观点才变得清晰起来。该系列讲座的第一讲题为《精神 分析的技术问题》(1943),正如题目所说,其主要内容 是探讨精神分析的技术问题。第二讲题为《人格的整合》 (1944),包括本书所探讨的主要问题,其中,“精神分 析疗法中的人格整合”“孤立心理学”“施虐倾向”等主 题,我曾在医学专科学院和精神分析促进协会进行过相关 的演讲。 我知道,有些精神分析学家一直致力于改进我们的理 论和疗法,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为他们提供帮助。不仅如此 ,我还希望他们不仅能在工作中运用本书的观点,而且能 在自己的生活中运用这些观点。精神分析学的发展道路极 其坎坷,要想推动其不断进步,就必须把我们自己以及我 们遇到的困难都包括进去,从中获得更多的经验。如果我 们不思进取,安于现状,那么我们的理论终将变得单调而 僵化。 但我也坚信,任何著作,只要不是单纯探讨技术问题 或者抽象的心理学理论,都应该有助于人们认识自我以及 争取自我成长。现代文明给我们带来了种种问题,本书所 描述的内心冲突是大部分人必须面对的状况,他们需要获 得最大的帮助。虽然只有精神科专家才能解决严重的神经 症,但我依然相信,只要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我们也能 改善自己内心的冲突。 我要感谢我的患者们配合我的工作,让我更加深入地 了解了神经症。我还要感谢我的同事们关注、认可和理解 我的工作,鼓励我不断取得进展。我所说的“同事”不仅 指那些比我年长的同事,也包括在我们的研究所接受培训 的年轻同事,他们的反对意见和讨论都给我带来了莫大的 启发。 此外,我还要感谢三个人,他们不属于精神分析领域 ,但为我的工作提供的极大的助力和特殊的支持。第一位 是阿尔文·约翰逊博士,他让我有机会在新社会研究院发 表自己的观点,而在当时,弗洛伊德的经典精神分析是唯 一受到认可的分析理论与实践的学说。第二位是新社会研 究院哲学与人文科学系主任克拉拉·梅耶女士,多年来, 她始终关注我、鼓励我,让我把所有最新的研究成果分享 给他们,和他们一起讨论。第三位是我的出版商诺顿先生 ,在帮助我发表著作的过程中,他给了我很多实用的建议 。最后,我还要感谢米纳特·库恩,她帮助我把书中的材 料组织得更加有序,让我的观点变得更加清晰。 卡伦·霍妮
内容推荐 卡伦·霍妮在《我们内心的冲突(精)/走进自己系列》中对现代人内心冲突的研究与分类,涵盖了所有的人格类型,不管是哪个阶层、年龄或职业的人,都可以在书中找到自己想要的答案。 更重要的是,她不仅从心理学层面帮助你分析问题,让你看清自己,还从心理治疗的角度提出了行之有效的办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