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尔干半岛为什么会被称为“欧洲火药桶”?
为什么这个地区会成为欧洲动荡的地方?
著名地缘学家罗伯特·卡普兰著的《巴尔干两千年(精)》在游历巴尔干诸国的深沉旅行中,回顾了巴尔干地区的漫长历史,以深刻的洞察力、以冷静犀利的纪实笔触,呈现了这一地区复杂的历史变迁和民族关系以及背后大国势力的竞相角力。
从奥斯曼征服到科索沃战争,巴尔干一直扮演着欧亚政治版图变化的重要力量。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巴尔干两千年(精) |
分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世界史 |
作者 | (美)罗伯特·卡普兰 |
出版社 | 北京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简介 | 内容推荐 巴尔干半岛为什么会被称为“欧洲火药桶”? 为什么这个地区会成为欧洲动荡的地方? 著名地缘学家罗伯特·卡普兰著的《巴尔干两千年(精)》在游历巴尔干诸国的深沉旅行中,回顾了巴尔干地区的漫长历史,以深刻的洞察力、以冷静犀利的纪实笔触,呈现了这一地区复杂的历史变迁和民族关系以及背后大国势力的竞相角力。 从奥斯曼征服到科索沃战争,巴尔干一直扮演着欧亚政治版图变化的重要力量。 目录 致谢 绪言:必要的血与火 序言:死在遥远之地 序曲 圣徒分子、鲜血与圣水 第一部分 南斯拉夫:历史的前奏曲 第1章 克罗地亚:“于是他们就可以去天堂” 第2章 旧塞尔维亚和阿尔巴尼亚:巴尔干“西岸” 第3章 马其顿:渴望摘星的手 第4章 白色的城市及其预言家 第二部分 罗马尼亚:拉丁人激情的释放 第5章 布加勒斯特雅典娜宫酒店 第6章 多瑙河的烦恼之角 第7章 摩尔达维亚:习惯于仇恨 第8章 德拉库拉的城堡那边的土地:布科维纳有壁画的修道院 第9章 特兰西瓦尼亚的声音 第10章 特兰西瓦尼亚的故事:花衣吹笛人的孩子回到了哈默林 第11章 最后的一瞥:蒂米什瓦拉和布加勒斯特 第三部分 保加利亚:来自共产主义的拜占庭的故事 第12章 他人身体的温暖 第13章 友谊的代价 第14章 恶与善 第四部分 希腊:西方新娘,东方新郎 第15章 告别萨洛尼卡 第16章 “佐巴,教教我。教我跳舞吧!” 第17章 秘史 尾声:通往阿德里安堡之路 作者报刊评论集萃 参考文献 索引 译后记 序言 序言:死在遥远之地 眼下,卫星通讯越来越普及,在这样一个快速 同质化的世界上,独特而不被人仿效的冒险经历越 来越少。同时,信息的爆炸意味着各种事情被人忘 记的速度越来越快。因此,冒险的经历就会使人情 不自禁地以山川形势为载体来揭示过去和历史过程 。 美国学者保罗.福赛尔(Paul Fussell)在《 漂洋过海:两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人的文学行旅》 中说,“写游记的秘诀”在于“使作者的妙悟与真 实的材料相结合,看似漫不经心,实则是包含了深 切的体验”。换言之,最好的情况是,游记的写作 应当成为一种以最为活泼的方式来探讨历史、艺术 和政治的技巧。玛丽-麦卡锡(Mary McCarthy)的 《佛罗伦萨的石头》和丽贝卡·韦斯特女爵士 (Dame Rebecca West)的《黑羊与灰隼》,都是我 所知的典范。我虽然极为笨拙,仍然把这些作品视 为指引我前进的明星。 《巴尔干两千年》的写作有些感性,会从最为 具体的细节跳到最为抽象的内容:从克罗地亚的一 个神职人员关于战争的愧疚(或无辜)的描述,跳 到关于帝国的衰落的沉思。在罗马尼亚,我游历的 地方相当多,接触了各种各样的人;而在保加利亚 ,我只与一个人保持着私谊,并通过他来体验这个 国家;在希腊,与其说我在那里旅游,不如说我在 那里生活,因为我在雅典待了七年。我希望本书不 拘一格的文风能够反映我在巴尔干游历经验的丰富 多变。 南斯拉夫的黑山和罗马尼亚西北部的马拉姆雷 斯等地区本书没有涉及,波斯尼亚和阿尔巴尼亚显 然也未曾得到足够的关注。尽管那里发生了针对穆 斯林的残暴行为,把波斯尼亚(Bosnia)的民族冲 突解释为塞尔维亚和克罗地亚之间争端的延伸可能 更为有效。因此,我在关于克罗地亚的那一章中探 讨了波斯尼亚的问题。我把关于阿尔巴尼亚的描述 放在了“旧塞尔维亚”那一章中,因为我有意识地 通过塞尔维亚人与信仰伊斯兰教的阿尔巴尼亚人的 冲突来对他们进行解释。 尽管现在世人的注意力集中在南斯拉夫,我的 困难重重的巴尔干之旅的核心却是罗马尼亚和希腊 ,本书也反映了这一点。巴尔干是一个半岛,波斯 尼亚只是其中的一部分。也许今天的新闻头条可能 是关于波斯尼亚的,但或许明天就成了巴尔干的另 外一个地方,因为整个半岛已经进入了一个灾难频 发的时期,而且短期内难以结束。尽管如此,我写 下的任何文字,不论多么委婉,都不可以被当作对 于塞尔维亚军队在波斯尼亚所做的事情的辩护,因 为我发自内心地谴责他们的罪恶。 整个20世纪80年代,我都在尝试让媒体的编辑 和普通大众来关注巴尔干以及在那里滋生的种种问 题,尽管这通常没有产生什么效果。令人非常遗憾 也十分讽刺的是,我极度恐惧的事情却成为了事实 。那里发生的战斗的受害者之一是一个与我同名的 记者,他是ABC新闻的戴维·卡普兰(我名字中间的 缩写字母D也代表“戴维”)。我希望本书能够有助 于人们了解这个地区,另外一个与我素不相识的卡 普兰为了对它进行报道已经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导语 罗伯特·卡普兰著的《巴尔干两千年(精)》揭开欧洲火药桶的秘史,一带一路的必经节点,不可略过的史鉴。 《纽约时报》年度好书,巴尔干问题的经典之作。本书详细描述了该地区的民族争斗,使得总统在思考该地区的形势时心情格外凝重,并决定不采取公开的军事行动支持遭受塞尔维亚人围困的波斯尼亚的穆斯林。 后记 译后记 我翻译这本书,首先要感谢北京大学出版社王 立刚先生的信任。自2009年在北大出版社出版我的 第一本译著开始,我们就一直保持着友好的学术往 来。本书作者罗伯特·D.卡普兰是美国著名的新闻 记者、地缘政治学家,所关注的问题皆为具有国际 意义的重大问题,从学术研究的角度上说,这对我 是很大的挑战。所以,当立刚初步征求我的意向时 ,我犹豫了相当长一段时间。另外,本书包含了太 多涉及人名、地名的专有名词,翻译起来也比较麻 烦。 然而,本书充满了丰富深刻的历史洞见,对困 扰巴尔干半岛诸国的种种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观察和 思考,善于小中见大,见微知著,是我比较欣赏的 那一类著作。若是耐住性子,反复仔细阅读,并不 难发现作者生动的文字背后所隐含的深邃的思想。 因此,经过一番思量之后,我愉快地接受了立刚的 委托。 本书翻译开始时,正好赶上我结束哈佛访学一 年而返回学校工作的关键时刻,真的是非常忙碌。 我平时的教学任务原本就比较重,还要补上因访学 而耽误的课程,只能充分利用不上课和节假日的时 间。好在我别的事情不多,基本上做到了心无旁骛 ,整个翻译过程还算顺利。 本书虽然专有名词很多,作者在行文过程中使 用的注释却并不多,这是因为作者已在上下文中提 供了必要的相关信息。另外,在谈论巴尔干地区的 重大历史和政治事件时,所涉及到的人名和地名都 不难在报纸和网络上查到。因此,译者在遇到这类 情况时,为阅读方便,既没有刻意加以注释,也没 有过多保留相关名称的外文写法。 我指导的美国文学方向的硕士研究生嵇昊同学 觉察到了我的忙碌,主动问我是否可以帮忙做些什 么。我知道她对翻译有兴趣,并且获得了翻译资格 证书,也乐意让她尝试一下,于是就请她翻译了第 16、17章和“尾声”部分。她翻译得非常认真,我 也做了很仔细的修改。我指导的翻译硕士宋瑞雪同 学帮忙查找相关人名和地名,并录入了英文“参考 书目”和“索引”部分。在这里我向她们表示诚挚 的感谢。 限于能力和水平,本书的理解和表述肯定还有 不少值得改进的地方,欢迎大家批评指正。 赵秀福 2017年5月19日于山东大学 精彩页 第1章 克罗地亚:“于是他们就可以去天堂” 在萨格勒布(Zagreb),过去就在你的脚下:雨水打湿了的落叶,像是一张绵软的地毯,我深一脚浅一脚地在上面行走着,竟至于分不清哪里是过去,哪里是现在。离开火车站之后,我就穿行在被煤火染黄了的雾幕之中,而这熊熊的煤火,就仿佛是燃烧的记忆。雾飞快地移动着,但经常被洞穴撕碎,不时地,一片锻铁或是一个巴洛克的穹顶会极为清晰地出现。对了,那也是过去,我突然明白:雾幕上的洞,也是过去,因为你正好可以透过它去看。 前南斯拉夫的克罗地亚共和国的首府是一个铁路城市,在欧洲,要到这里来,游客绝对都会主动乘坐火车,因为建于1925年的海滨酒店,至今仍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好的酒店之一,与火车站隔街相望。 1937年春天,萨格勒布雨水连绵,而本世纪最优秀的游记就是从此时的萨格勒布火车站开始的。 丽贝卡·韦斯特女爵士的【黑羊与灰隼》于四年之后的1941年首次出版时,《纽约时报》的“书评”版称之为游记领域的巅峰之作。《纽约客》则说,只有TE劳伦斯的(T.E.Lawrence)《智慧的七个支柱》可以与之媲美。狭义地说,该书是对一次为期六周的南斯拉夫之旅的描述。但稍微宽泛一点儿说,《黑羊与灰隼》就像是南斯拉夫一样,是一个敞开的、芜杂的世界:关于一个国家的长达两卷本、五十万字的百科全书式的清单;关于哈布斯堡和卡拉乔治维奇王朝的一个长篇故事;关于拜占庭考古学、异教徒民俗、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哲学的一篇论文。本书对于德意志人的心灵和法西斯主义与恐怖主义在19世纪的起源所进行的精神分析,达到了令人惊叹的程度。本书还警告世人提防极权主义在20世纪40年代及之后可能给欧洲带来的危险,其预见力与洞察力几乎达到了无懈可击的程度。像《塔木德》一样,该书可以多次阅读,从而在不同层面上理解其意义。 “如果丽贝卡·韦斯特是一个生在中世纪的女人,而且很富有的话,她很可能成为一个伟大的女修道院院长;如果她是一个生在17世纪的女人,而且贫穷的话,她很可能会被当作女巫烧死。”维多利亚·格伦迪宁(Victoria Glendining)在《丽贝卡·韦斯特的一生》中如是说。格伦迪宁把((黑羊与灰隼》看作是作家长寿的一生中的“核心著作”,而在她漫长的生涯中,作为其他二十多本非虚构性著作的作者,H.G.威尔斯(H.G.Wells)的年轻情人,不被社会接受的人,性反叛者,丽贝卡女爵士系统地阐述了“她关于宗教、伦理、艺术、神话和性别等问题的观点。” 该书的题目本身就是对基督教苦难与赎罪教义的抨击,根据这一教义,作为对耶稣在十字架上牺牲的回报,我们的罪恶被宽恕。 “黑羊”指的是丽贝卡女爵士在马其顿的一次穆斯林生育仪式上看到的被屠宰的一只动物。她说:“我们西方思想,全都建立在这样一种十分令人讨厌的妄言上,即认为痛苦是我们为得到任何美好的东西而付出的应该的代价。”“灰隼”代表的则是人性对于“黑羊”的牺牲所做出的悲剧性反应。在一首塞尔维亚语诗中,装扮成灰隼的预言家伊莱贾,要求一位塞尔维亚将军在尘世的和神圣的王国之间做出选择。将军选择了后者,于是他建造了一座教堂而没有派驻军队,结果土耳其人把他打败了。换言之,在重述反战主义者私底下的欲望时,作者仍然怒不可遏:“因为当牧师而牺牲羊羔是错误的,所以,我就去当羊羔,让牧师把我牺牲掉。” 善如何直面恶?牧师与听他讲道的会众的正当关系到底应该是个什么样子?这是一个非常复杂难以解决的问题,而这个问题仍然困扰着今天的萨格勒布。 在这个城市只待了几天,丽贝卡女爵士就意识到,悲惨的是,萨格勒布只是一场“幻影秀”。它的人民已被自身的分裂——即天主教的克罗地亚人与东正教的塞尔维亚人之间的对峙——弄得筋疲力尽,以至于在纳粹到达之前,就已成为了鬼魂。 纳粹的占领只是引爆了原有的矛盾。就其赤裸的残暴程度而言,在天主教的克罗地亚以及邻近的波斯尼亚一黑塞哥维那所发生的对于塞尔维亚人的大屠杀,丝毫也不亚于德国占领欧洲时期所发生的任何事件。在铁托(Tito)长达55年的统治下,贫困已经呈现体制化,因而对于伤口的愈合没有任何帮助。 我从克拉根福坐火车到达了萨格勒布。这个世纪的最后十年向我扑面而来。撞击我的耳膜的是那种充满怨恨的鬼魂一般的声音,于是我知道,这种声音即将再度爆发。 我在火车上遇到的一个塞族人对我说:“克罗地亚的法西斯主义分子在詹森诺瓦(Iesenovac)并没有建造毒气室。他们直接用刀、锤和棍棒对塞尔维亚人进行大规模屠杀。屠杀是混乱不堪的,竟然没有人肯费心去清点数目。于是,在这里我们就这样了,比波兰落后数几十年。当年,犹太人和天主教徒为意义而战。在这里,克罗地亚人和塞尔维亚人却在为数目而争吵不休。” P13-16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