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南京老杆子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王晓华
出版社 江苏人民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老杆子是南京对一个独特群体的称谓,并无准确定义,类似于北京人称的“老炮儿”。张四十就是典型的南京老杆子:出生于青帮码头王之家,年轻时插队农村,冒犯大队和公社干部;改革开放后承包工厂、开设鸭店、贩卖鸭毛、走私香烟,个人生活旅游不羁;晚年钱财散尽,生活艰辛,疾病缠身,似有醒悟。
作为民国史大家,《南京老杆子》作者的王晓华偶与老杆子同住一病房,交往日久,倾听老杆子叙述往事,日记月累,用标准南京方言整理成书。在作者笔下,老杆子故事传奇生动,情节描写细腻逼真,金陵风俗掌故信手拈来,人物形象活灵活现,南京地方方言令人捧腹,构成一幅绝好南京市井草根生活画卷。
作者简介
王晓华,民国史专家。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研究馆员。中央电视台、东方卫视、北京卫视、深圳卫视、湖北卫视、辽宁卫视、山东卫视、江西卫视等多家媒体多个栏目的策划人及主讲嘉宾。出版《抗日战争正面战场档案全纪录》《国殇(第三部)——国民党正面战场空军抗战纪实》《国殇(第七部)——国民党正面战场海军抗战纪实》《海报上的中国抗战》等作品数十部。
目录
序一 中国艺术研究院郝庆军
序二 河南文艺出版社党华
序三 江苏人民出版社徐海
序四 南京报业传媒集团王希凌
引子:“屁儿汤”
一、家在水西门
二、杆子原来少读书
三、过“革命化春节”
四、接受“再教育”
五、学“黄鼠狼”偷鸡
六、单打独斗“活闹鬼”
七、《知青之歌》
八、老杆子“看瓜”
九、“一把菜刀”回城
十、鸭子厂厂长
十一、买了一把匕首
十二、“万元户”暴发户
十三、出大纰漏了
十四、进了预审科
十五、捉放曹
十六、为朋友两肋插刀
十七、个体户
十八、走私香烟
十九、走麦城的时候也有过
二十、生死时速
二十一、抱着大队长要跳楼
二十二、九月春
二十三、推牌九
二十四、不是冤家不聚头
二十五、玩虫子
二十六、斗蛐蛐
二十七、栽了大跟头
二十八、乐极生悲
二十九、不让死鬼进门
三十、割肉疗亲
三十一、荷塘爱情
三十二、大哥,这个女人就是你的女人!
三十三、“拖油瓶”
三十四、反目成仇
三十五、窝里斗
三十六、步步惊心
三十七、两口子都吸上瘾
三十八、钉死门窗——硬戒
三十九、张灵甫的部下
四十、老兵寻亲
四十一、绝处逢生
四十二、打雁被啄眼
四十三、出来混总要还
四十四、西天寺、隐龙山
四十五、“群郎闹江南”
四十六、金盆洗手
四十七、好汉不提当年勇
四十八、“就怕你不打我”
四十九、老杆子谢幕
序言
序一 中国版《在路上》
——简评王晓华长篇小说《南京往事》
郝庆军
细读作品之后,我有一个强烈的感觉:王晓华先
生的长篇小说《南京往事——老杆子的斜杠人生》是
一部中国版的《在路上》;无论其思想、内涵的体量
,还是其腔调姿态、写作方式,对于中国小说创作和
中国当代文坛来说,都有其特殊的贡献。
这部书首先在气质上与凯鲁亚克的那部世界名著
达到了惊人的一致:调侃、嬉闹、欢乐、劲爆的世俗
生活,颓废的生命感受,变幻的情绪流动,以及对命
运无常的绝望反抗、对宏大叙事的骨子里的蔑视,在
这部书中随处可见;而那字里行间满溢出来的“混不
吝”的玩世做派、“爱谁谁”般满不在乎的生活理念
,混合着一种天生的、“南京式”的绝叫,还有那种
敢与生活死磕的狠劲杂糅在一起的人间生存状态,这
些都与被称为“垮掉一代”经典小说的《在路上》,
在精神气质上无不相通、神似,遥相呼应。
《南京往事》的主人公“老杆子”是一个下乡“
知青”,但却没有一点上世纪八十年代“知青文学”
的味道:既不“伤痕”控诉,也不“反思”咀嚼;既
没有酸文假醋的卖弄才情,更不会撒娇卖乖地“感谢
生活”,而完全是赤裸裸的生活原貌和知青们荷尔蒙
爆棚的横冲直撞。十几岁的孩子赶到乡下去,并不感
到屈辱,也不自觉有什么高尚。他们想的只是如玩乐
和闹腾,打架、嬉闹、泡妞,偷鸡摸狗、捞鱼摸虾,
挥霍剩余的青春力比多,寻找被时代磨灭而只能由自
己找回的生命存在感。《南京往事》打破了以往所有
知青书写的模式,解脱了任何意识形态负担,书写了
以“老杆子”为首的一群无知无畏的少年在那个时代
原生存在的生活志与意识流。
像《在路上》的迪安·莫里亚蒂一样,“老杆子
”是一个离经叛道的人物。他年轻的时候,到农村插
队总不安分。他喜欢打架,民兵营长让他揍得服服帖
帖,地痞流氓让他治得不敢轻举妄动;他也喜欢打抱
不平,谁被欺负了,他二话不说替人出头。回城之后
,更是不安分守己地过日子,从不走常人的路子,喜
欢折腾和冒险,承包鸭厂,倒腾香烟,推牌九、玩虫
子、斗蛐蛐、抽白粉他是样样精通,样样失败。他常
常迷失自己,迷醉自我,不知道人生目标;他又常常
义薄云天,肝胆相照,不断在豪情万丈中找回残存的
良知。他藐视权威,无视传统,看不起那些吃官饭的
人,更鄙视那些倚仗权势欺负弱小的家伙。他做事凭
着个人好恶行事,不太计较后果,有股狠劲,有种不
要命的气质,因此成为南京老西门一带的知名人物。
当然,他也为此吃尽苦头,受尽折磨。但他还是不改
初衷,始终保持着“老杆子”的本色和秉性,到老也
不服输、不屈从,硬挺挺活出一个南京“老杆子”的
“斜杠人生”。
这部作品同《在路上》的另一个暗合之处,在于
小说的叙事腔调和行文方式。凯鲁亚克的的小说写作
是反技巧、反故事的即兴式联想写作,以主人公和叙
事者的情感流动为叙述主线,大量使用俚语、俗语和
方言,许多篇幅让位于对美国社会风俗文化和地方特
色的叙述,以此凸显小说的文化意蕴和社会学意义。
《南京往事》便以一幅南京社会风俗画开场,讲述老
杆子在南京早市上闲逛吃早点、与铺面商贩打招呼啦
家常的场景。他们的对话完全是南京方言、俚语,写
老杆子路见不平想追赶抢包少年,却摔了个大跟头被
送进医院的情形。小说的叙述语调充满诙谐,调侃,
反讽,嘲弄,像是讲一个笑话,又似乎在说一个无厘
头的故事,轻松欢快,娓娓道来。
最有地方特色和民俗风味的是,在小说的每一章
前面作者总是放置一首或两首的南京童谣、谚语、俚
语、俗语、地名歌、城门谣、顺口溜,甚至还有革命
歌曲和解放区歌谣。这些童谣、俚语串入小说中,实
际就是写活了一部南京的生活史、民俗史和城市变迁
史;而这些童谣、俚语作为每一章故事的楔子,对人
物命运、情节发展、小说氛围、叙述腔调起到了暗示
、象征、互文性和隐喻性等功能,其艺术功能大有讲
究。
比如,第十五章《进了预审科》的童谣是:“矮
子巴,打电话,打不通,放洋嗡。”小说解释道:南
京人过去喜欢“抖嗡”。就是抖空竹,发出“嗡嗡”
之声。后来出现救护车和警车,拉的警报声就被叫作
“放洋嗡”。警车警报一响,就预示着要抓人,在这
里暗示老杆子要出事,俚语“放洋嗡”实际也是一种
象征,象征着老杆子与执法机关将要结下不解之缘,
也隐喻着老杆子将吃官司的命运。第四十九章《“就
怕你不打我”》引用的童谣是:“三角蛤蟆裤,省钱
又省布!挑个芭蕾舞,屁股包不住,精屁股郎当过马
路,稀屎拉一裤。”预示着老杆子玩世一生,退休后
在医院当保安,依然不安分守己,不向命运低头;他
横行一世,不过是“拉稀屎一裤”的反英雄。而这些
民谣又暗含着时代氛围、世俗社会的时尚潮流。不同
时期的“民谣”最能反映时代风向的转换、民间好恶
的标准以及社会情感的传递。民谣里既有民间隐痛,
也有真情流露。《南京往事》里的近百首民谣谚语的
引入,实际为小说凭添了厚重的文化含量,使得小说
在叙述故事的时候,人物形象在那些民谣的吟诵和感
喟中更加生动鲜明,摇曳多姿。
王晓华先生是著名民国史研究专家,在中国历史
第二档案馆辛苦爬梳多年,熟稔有关南京的各种正史
资料、闻人掌故、野史笔记,此前曾在央视、凤凰卫
视以及其他卫视讲述军统秘史,颇受欢迎,而写小说
则是晚近的事情。从这部长篇作品来看,王晓华先生
对小说技艺不仅不显得生涩,而且一上来就是个高起
点,一出手就给我们一个惊喜。这部《南京往事》完
全按照作者自己的观察和思考,信笔写来,毫无拘束
。因为作者没有因袭的负担,暗合了凯鲁亚克的笔法
,以反技巧和随性书写的方式,将自己对生活和社会
几十年的观察集中在“老杆子”一人身上,以传记体
加野史化的笔触,塑造了一个在南京土生土长、与南
京这个城市血肉融合的草莽英雄和江湖大哥的一生。
“老杆子”无疑是一个“反英雄”的形象,也是
在当代文学史上能够立得住的、不多见的典型之一。
一部当代史,就这样经由“老杆子”形象串联起来,
它带有明显的民间江湖气质,是当代社会生活的一个
重要层面。其既不属于国家主流文化语境中的市民社
会或世俗社会,也不属于现在许多作家书写的所谓“
底层”(其中多数为“伪底层”),而是介于国家权力
控制下的市民社会与自发自足的民间世俗社会之间的
灰色地带。在这个灰色地带中,国家权力管控力薄弱
,民间世俗力量也没有完整的话语权。它自有其生存
法则和发展规律,即所谓的“亚文化”。“老杆子”
成长、生存于其间,他正是这种“亚文化”培养出来
的草莽名流和狠角色。《南京往事》的独特之处,正
是通过“老杆子”这一特异的形象揭示出了这个社会
“亚文化”的隐秘存在。与迪安和萨尔等美国“垮掉
一代”的文学形象相似,“老杆子”这一形象同样成
为主流社会的叛逆者和虚伪文化的掘墓人。就此意义
而言,王晓华一出手就给中国文坛带来了一个重要的
文学典型,带来了一部南京味儿十足的中国版《在路
上》。
作为史学专家,王晓华必然具有“考据癖”;而
这一癖好必然影响小说的写作。在写到“老杆子”的
父母亲如何相识相知的时候,即从第三十章到三十六
章,小说信马由缰地来到tt民国”——写了1923年土
匪孙美瑶临城大劫案,写了国民党七十四师如何被歼
灭,还写了1937年南京城破的各种往事,当然主要还
是写“老杆子”的父母和祖父母的各种传奇经历。这
些故事既增加了小说的可读性,也为“老杆子”这个
匪气十足的民间英雄形象找到了历史根源:原来他的
祖辈、父辈都是黑社会青帮的重要骨干和头目。我认
为,这样处理的确给小说带来了历史的厚重感和故事
性,是不是还给这部小说的自在结构带来某种损失,
需要进一步探讨。好在小说的内在气质与这段民国叙
述毫无违和感,因为无论是现实还是历史,讲的都是
民间传奇和社会夹层中的豪情壮举。如果这部小说的
下半部分再充实和完善一些,也就说,如果在讲述老
杆子退休之后的故事时再细致和深入一些,我想,这
部小说就更加完美了。
2018年6月26日草于京北回龙观
注:作者系中国艺术研究院著名学者、作家与评
论家
导语
《南京老杆子》是王晓华的传记作品。张四十,典型的南京“老杆子”,一个十足的混不吝。蛮横任性却仗义敢言,头脑灵活但又不谙世事。就是这样一个底层的小人物,操着地道的南京方言,带着浓浓的南京市井气息,用自己的人生哲学,在街巷里摸爬,在时代中浮沉,在凄风苦雨中经历人性的嬗变和升华。
精彩页
水西门是进出南京城的重要码头,凡是从水路进入南京城的人都从这里上岸。
老杆子的父亲张三是水西门码头的安青帮大爷。老杆子排行老三,上头有大哥大姐,他家老子和街坊邻居喊他小四、四哥、老四。这是怎么一回事?原来,他出生那年,他老爹正好四十岁,所以给儿子起名叫四十。有点儿怪,是吧?当时就那样,特别是农村,生了孩子见什么叫什么。
张四十从小胆大妄为,个性张扬。打架斗狠,爬树上墙,绝对是头子。
张四十少年时代正是上世纪40年代末50年代初,水西门外大王庙是他经常玩耍的好地方,那时庙里还有香火,据说是为了纪念春秋时期吴国大王夫差的。一次,张四十在蒲团下面捡到用橡皮筋勒住的一卷票子,有三块的,图案是山,还有二毛的火车、二分的飞机和一分的汽车,数数正好二十块,地主家也不可能有那么多。所以他财迷心窍,每次到庙里玩,角角落落(南京话念成“锅锅拉拉”)都给他翻焦了。有一次正在翻着,跳出了一只白尾巴的黄鼠狼,冲着他直作揖,他捡起一块半截砖就砸过去,黄鼠狼一阵烟就无影无踪了。黄鼠狼在民间被称为黄大仙,老百姓很敬畏的,他连黄大仙都敢惹,你说他的胆子大不大?
当年秦淮河比现在宽得多,帆影穿梭,百舸争流,轴轳相衔,小火轮“突突突”甩起来开,后面是一大串的木船甩拖,小四十便钻入水中,爬上木船,将船上成篓子的瓜果推下水面,在河里漂,小伙伴在水里扑通,搂上河岸,狼吞虎咽,大口地吃,吃不完就摔。四十与众不同,他蹲在桥上,把吃不完的瓜果卖给路过的行人。不但如此,他还偷菜,偷人家在河边网的鱼,湖里的莲藕、莲蓬,逮到什么就拿到街上去卖,还有从长江口游来的鸭子,也是他赚钱的“法宝”。
南京城算吃鸭子的大户,但南京人不养鸭。明太祖朱元璋喜欢吃鸭子,在南京登基后,水西门就成为鸭子的集散地。
那时的鸭子不是车子运,都靠赶,因此就有“赶鸭子上架”这一说。
小鸭子大约两三个月时就从苏北的高邮、宝应、兴化,皖北的和县、含山还有皖南的芜湖、宣城一带,一路赶到南京。当地的养鸭人手里握着长长的竹竿,赶着一群群毛茸茸的小鸭下河,沿水路出发,由两三个船工,各撑“江溜子”跟在鸭群后面,一眼望去,黑压压蔽江蔽河,像一块一块黄地毯,又像天上的流云一般,顺流而下,好不壮观。长途跋涉的鸭子大军,一路上吃活虫、吃泥鳅、吃鱼虾,又走又游,等到南京已是几百里下去,都长成了斤把重的成鸭,个个精瘦,也精杠杠的,哪里还有脂肪?南京的板鸭都是瘦型鸭,那是经过“长征”考验的。
群鸭到了水西门,由众多的鸭行收购,再卖给城里上千家的鸭子店,就成了桂花鸭、盐水鸭、板鸭、酱鸭、卤鸭等各式各样的鸭肴。
P4-5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 4:53: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