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让兄弟姐妹都开花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黄圣凤 |
出版社 | 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作者简介 黄圣风,安徽叶集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教育硕士。在《人民文学》《清明》《安徽文学》《诗潮》等报刊发表文学作品数百篇。出版《等一朵花盛开》《一棵树的穿越》等文集6部。作品收录于《2017中国散文排行榜》《中国美文》等几十种文学选本。《母亲·簸箕》《时光是一盘磨》《此地妙高》等作品获得中宣部征文奖、孙犁文学奖、林非散文奖、江淮散文奖、金穗文学奖等奖项。散文《让兄弟姐妹都开花》入选中宣部向全国重点推荐的51部文艺作品。 后记 写这篇后记的时候,恰逢阳春三月,小区院子里 的一棵妙树,正开出一树繁花。看着这一株开花的树 ,我心中有点激动。海子说,给每一条河每一座山取 一个温暖的名字,我则希望给我的每一部书取一个温 暖的名字。这一刻我确定,把我即将出版的新书,取 名为《让兄弟姐妹都开花》。 《让兄弟姐妹都开花》也是我一篇散文的篇名, 2014年,这篇散文获得中宣部文艺局、人民网、新华 网、光明网联合举办的“我的中国梦——讲述中国故 事”文学作品征集二等奖。记得去北京领奖的时候, 我们按要求提前几天到达中央电视台,在一号演播大 厅彩排。获奖者来自全国各地,几天的集体行动,大 家很快就成为朋友。《让兄弟姐妹都开花》是大家颇 为赞赏的一个标题,吃饭的时候,大家共同举杯,就 会说:“来,让兄弟姐妹都开花。”走台的时候,大 家互相提醒:“加油,让兄弟姐妹都开花!”让兄弟 姐妹都开花似乎成为那几天的热词。回到叶集也一样 ,朋友们不约而同,一起喝酒,或一起做别的事情, 只要是共同的邀约,就会说一句“让兄弟姐妹都开花 ”,于是热闹,于是欢腾。每当这个时候,我的心头 都会有一朵红色的云,悄然升起。 写作,是我人生路上一道别样的风景。我写作的 时间不长,2008年开始,到现在也就10年左右。之前 我与文学完全隔绝,我把全部的时间都用在教学上, 上课,当班主任,还有学校的行政职务,每天时间塞 得满满的:认认真真教学、兢兢业业管班、编校园杂 志、组织各类活动。那些年,我疯狂地工作。早上, 学生早课之前我已经站在教室里;晚自习后,学生全 部走完,我才离开,几乎每天都是披星戴月。一个偶 然机会,我开始进行写作。起初,写作只是为了自我 抒发、自我倾诉,完全就是个人的事情。但写着写着 ,我就发现身边聚拢了很多的人,这些人是同行者, 也是欢呼者;这些人心性相近,志同道合。尽管我只 是个初学者,他们也从不吝惜赞赏的言辞,他们对我 微笑,他们表扬我、赞美我,为我跷大拇指,真诚地 鼓励我。我感觉我一生中最密集的鲜花和掌声,都是 从写作里得到的。每当这个时候,我的心头就会升起 一朵红色的云。 组织也乐意接纳我,我很快加入了安徽作家协会 ,又加入了中国作家协会,以及其他各类协会或组织 。我不再觉得孤单,不觉得自己只是一个人走路,而 是行进在一个强有力的团队之中。我经常参加各种各 样的文学活动,脚步行走在广阔的大地,不同风格、 不同特质的风景,拥入胸怀;不断结识新的朋友,大 家切磋文字,畅叙友情,成为思想和精神的友好伴侣 。在这个圈子里,总是被无数的开心和温暖包围着, 云淡风轻,鲜花灿烂。身边有很多才华横溢的人,乔 木森森,高手云集,大家牵手相携,笑语声声。读他 们的好文,就像走进神奇的象牙之塔,每当这个时候 ,我的心头就会升起一朵红色的云。 写着写着,我的笔下就不再是自己;写着写着, 笔下就有更多可亲可敬的人。写他人,把人间美好的 东西呈献出来,把平凡的人身上的大爱大德,擦拭得 鲜鲜亮亮,给大家看,让世界充满深情。我写亲人, 写朋友,写邻里,写所有打动我的人和事;我唱响正 义,讴歌美好,展现善良和仁慈,把人间的美德诉诸 笔端。 为人间增加一份春色,为社会尽一份义务和责任 ,这是我快乐的源泉。每当看到更多的平凡的人因为 我的文章,而被大众所了解、所推崇、所爱戴,看到 他们脸上的幸福与快乐,我的心中又会有红色的云飘 出来。 很多读者喜欢我的文章,他们身处各地,从四面 八方发来短信、微信或QQ信息,告诉我他们阅读的感 受;他们中的有些人,能一篇一篇地复述我的文章, 有的甚至可以成段地背诵;他们关心我、关注我,每 篇文章中的错字错句,总有文友告诉我,他们会把整 本书中的错漏之处列出来,写信给我;报刊或者网络 发表的单篇文章,只要有疏忽之处,都会有朋友给我 一一指出来,敦促我注意修改,我从中感受到了浓浓 的爱护。我的文章并不太优秀,但读者们那么包容, 那么厚爱,那么鼓励和支持,这是赠送给我的无价之 宝,特别珍贵,我一直非常珍惜。有时候,我的某个 观点,也会引发大家的讨论,大家各自发表不同的观 点,我也是满怀兴奋。有人因为我的文章,而与文学 结缘;有人因为我的文章,而有些许感悟。每当这个 时候,我的心中就会再一次升起红色的云。 这些红色的云,就是文学的暖意! 自从我步入文学创作之路,多少年来,文学一直 温暖着我。读者从我的文章中感受到正能量,能够有 收获、得滋养、促振奋;我也从他们身上,汲取到不 尽的精神力量,是大家推着我不断前行,不断有所收 获。我心中无比地感恩。 我的天空,红云朵朵,红得熨帖,红得美丽,红 得嫣然,红得清透而柔媚,红得平静而偾张!我的心 情也因之而越来越美好。 我在写作中历练自己、沉淀自己、提高自己,思 想因之更洁净、更纯粹、更深刻、更透彻,胸怀也更 加敞亮,心空有更多的正义、善良、温 目录 淮河的前方是大海(序)/徐贵祥 第一卷 且思且念 母亲·簸箕 让兄弟姐妹都开花 时光是一盘磨 父亲往事 哥娘 母亲的娥子 奔九的婆婆老成娃 血脉 一些爱长在骨头里 第二卷 且行且吟 此地妙高 一路行吟 三月,我不到怀宁去 我有一筐鄂尔多斯 那一世的仓央 抚摸一块远古的石头 垓下遗址上的喇叭花 面对一座山 金刚台悟“红” 青山如骨,百里含香 印象北国 怀远随笔 第三卷 且铭且记 九十年情深似海 故乡的况味 那薄如纸的时光 李霁野的故土情 叶集“哨门”及其他 一条河的诗意与沧桑 活说三元 小镇风情录 第四卷 且梦且醒 夏枯草之恋 铃声千古 庄周的蝴蝶 螺钉、暴力及其他 一朵特立独行的桃花 槐花的味道 空鞋子 一个人的读书时光 那些红色的云(后记)/黄圣凤 精彩页 母亲出嫁了。她从家境殷实的娘家带着好大一个牛皮箱子,外加被褥、脚盆和簸箕,嫁给了清贫的父亲。精致的牛皮箱子只能用泥浆土坯垒砌的台子支起来,母亲却笑。 选择,其实就是一个内心簸动的过程。母亲簸了好些天好些夜,给自己簸出了可以托付一生的男人。 母亲从来闲不住,她说她是个忙命,忙时一身劲,闲下来就害病。经年积劳让疼痛蛇毒一般盘踞在腰间,她却坐不住躺不下,菜地里草还没拔呢,小鸡还没喂食呢,俺大宝要吃糯米粑粑呢,母亲总有干不完的活。前脚把糯稻从满是阳光的簸箕中收起来,送到碾米房里去,后脚就得把水缸挑满,再把劈柴掇到灶屋去。汗珠从母亲额上冒出来,滴在泥土里,激起一缕一缕的烟尘,很细,袅袅的。 母亲相信,簸箕里有轻舞,更有飞扬,只要能把簸箕的春风秋雨舞起来,就不愁过不上丰裕饱满的生活;只要簸得动日子的勤与简,天地不会亏着一家老小的嘴巴和肚皮。 四 土里刨食的庄稼人,家家少不了簸箕。簸箕既和战斗于劳动一线的犁耙、锄头、铁锹等称兄道弟,又和工作在二线的篮子、水桶、笆斗等志同道合,它和谐地融于劳动生活的前沿和后方。 母亲也一样,既在一线耕地插秧当农夫,又在二线喂猪烧饭浆洗缝补当妻子和母亲。三间房、一个院、一方塘、一个男人、五个孩子、数只簸箕,这是母亲全部的内涵。 簸箕跟着母亲多年,每一根竹条都被磨得铮亮。它不仅见证了一个乡村母亲劳作的本领,还成了她亲密的伴。青蛇化作簸箕,白蛇化作母亲,二人不恋断桥恋乡村。白蛇的乡居生活,怎么离得开青蛇的倾情参与。 那年月,能填饱肚子就是不错人家了,老咸菜、酱豆子、萝卜干都是宝贝。 腊月天,家家户户腌腊菜。腌腊菜是体力活也是技术活。在刺骨的河水里洗腊菜,青翠的菜叶考验着红肿的手背;洗净晾干,簸箕支在长凳上,砧板放在簸箕里,挽起衣袖,菜刀飞舞,一切就是几十上百斤,菜刀考验着手腕;切完后撒上盐,洗衣服样一揉一搓,粗盐考验着掌心和指头。 等菜揉得湿漉漉水淋淋了,得一把一把按进坛子里,用擀面杖捣实。弓腿、侧步、弯腰、抡臂,劲要大,力要猛,往往把人累得龇牙咧嘴、气喘吁吁、满面通红。直捣得绿水直冒,再加菜丝,再捣再拄,直到绿水冒完,直到力气用尽。 菜要切得匀称,盐要撒得适中,还要揉得恰到好处,没有一颗慧心,没有一双巧手,没有很好的技术,是腌不出一坛好菜的。臭手只能腌出臭腊菜,这成了某些媳妇大妈们心口的一种疼。而母亲的老咸菜鲜亮诱人,不酸不臭,男人和孩子本来只吃一碗饭,冲着这香辣的咸菜,也得再加一碗半碗。前村大妈、后村老婶时不时来家讨一点回去,老咸菜联络着乡亲乡情。 就凭这,母亲觉得多少苦累也值! 她愿意把一簸箕一簸箕的阳光搬回家,也愿意把一簸箕一簸箕的阳光洒出去。有了阳光,黑暗就会躲开;有了阳光,大鬼小鬼就会躲开;有了阳光,疾病就会躲开;有了阳光,母亲的微笑常开不败! 假如生活是一张铺开的稿纸,母亲就是蘸着阳光在上面书写诗篇,写着一家人的欢喜酸甜。而簸箕,是母亲诗篇中饱满的句点,在简朴的日子里,标示出平平仄仄的节拍。 五 隔壁张大爷是竹编能手,早些年去世了,但张大爷编的簸箕,母亲一直在用。母亲还从张大爷那学会了给簸箕打补丁。巧手的裁缝,能在衣服的破洞上绣一朵花,让破洞成为一种装饰、一处景观。巧手的母亲对年复一年使用的簸箕充满了感情,她花了心思了。母亲把竹篾晒干,两面削平,用砂纸打磨光滑。在锅里放上水油,一直烧,一直烧,烧到油冒直烟。母亲用手拿着竹篾的两头,让竹篾从滚油中慢慢过一遍。过了高温的竹篾就成了紫红色,又软又韧,还有好看的光泽。母亲利用颜色的差异,用心地在破了的簸箕上补出一张“牛”形的脸面来。 P6-7 导语 黄圣凤所著的《让兄弟姐妹都开花》一书,内容情深、大气、深刻,有精致传神的场面描写,有生活哲理的渗透,有对兄妹亲情的回味,有对乡村生活的赞美,还有对农耕文化渐行渐远的回眸,能够给读者以诸多的积极向上的人生思考。 其中的那篇《让兄弟姐妹都开花》也是作者的一篇散文篇名,2014年,这篇散文获得中宣部文艺局、人民网、新华网、光明网联合举办的“我的中国梦——讲述中国故事”文学作品征集二等奖。 序言 一 终于安静下来了,我在皖西文友群里发了一条短 信:特大喜讯,放寒假了,我要大宴宾客五至八天。 这是一个宏伟的理想,大概萌生于久远的年代。不知 道在多少作品里,我表达过这种理想,在童年迎着风 雪走过的田野上,在春暖花开的老宅庭院里,在阳光 明媚的蓝天白云下,在波光粼粼的小河边,呼朋唤友 ,吆五喝六,桌上一壶老酒,桌边几个老友,桌下一 条老狗,吹牛谈天,无拘无束。想象着和朋友相聚的 快乐时光,我幸福得有些不知所措了,常常是一时冲 动,一拍脑门,恨不得马上就去买票,回归乡野,忘 乎所以,当一个撒娇撒野的儿童,当一个无忧无虑的 老苕。 可是,理想就是理想,美好而遥远。我还是回不 去,因为这个假期还有一个“就地休整”的限制,因 为出京要打报告,因为节日要值班,因为……因为有 太多的因为。人啊,想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想活得 自由自在一点,还真不是那么简单的事情。 北京依然没有下雪,好在今年雾霾天少,阳光从 森林般的楼群缝隙里落下来,再穿过窗前那棵快活树 ,落在桌面上,反溅出柔和的光晕,随我心情移动并 幻化,扑朔迷离,地图一般。思乡之情没有地方安抚 ,我只好翻开老家寄来的书籍杂志,看着看着,就看 见那山那水那人那事。 恰好黄圣凤文友打来电话说事。问她家乡是否下 雪,她把正事忘了,喜形于色地告诉我,下得很大, 大街小巷积雪没膝。她并且发来视频,大片的雪花在 镜头前飞舞。街上的雪,空中的雪,还有正在途中匆 匆赶来的雪,一下子把故乡和童年送到我的眼前。记 得是海德格尔说的,人类应该诗意地栖居。可是,北 京的雪在哪里?没有雪的冬天,诗意在哪里?燕山雪 花大如席,那是历史了;燕山雪花大如席,那是历史 了;燕山雪花大如席,那是历史了。 感谢黄圣凤,她发来的照片中,有一张站在十七 层楼的顶上拍摄的富金山雪景。富金山,叶集西去十 几里地,大别山余脉一个小山包,海拔不过三四百米 ,可是在白雪的笼罩下,在阳光的覆盖下,却显得那 样巍峨壮观,好比遥远天穹下的雪山,泛着玫瑰色的 光晕。端详照片,心中突然一动,这座小山似曾相识 ,似乎,我和这座小山有着某种神秘的联系。是什么 呢?闭目遐想,如梦似幻,往事纷至沓来。原来,就 在前不久,我写了篇小说《鲜花岭上鲜花开》,富金 山战役,一场让无数人情感命运成为千古之谜的大战 ,就发生在那里。而事实上,我并没有去过那里,我 感觉我非常熟悉那个地方,好像很久很久以前我就参 与了那里的刀耕火种,好像很久很久以前我就在那里 同日军血战,直到多少年后我的笔触毫不费力地在那 里耕耘寻找,写出了诸如《鲜花岭上鲜花开》那样的 作品,其他如《历史的天空》《八月桂花遍地开》《 四面八方》《马上天下》等,无不打上那个地方的深 深烙印。或许,这就是文化的力量。 多少年了,我们一直在探究文化的内涵。我个人 认为,所谓文化,首先应该具有群体属性,具体地说 ,所谓文化,就是集体记忆、集体性格、集体行为方 式,是集体的意识形态和集体的生活形态。一个人的 生命运行方式,谈不上是文化。任何一个民族、区域 、时代,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特征。正是因为文化的 多元、多样和多变,才使得大干世界异彩纷呈,使得 我们的生活趣味盎然。我还认为,文化的价值就在于 存在差异。很难想象,如果全球只有一种文化形态, 只有一种记忆,只有一种生活方式,那真是生不如死 了。哪怕我们全都富得流油,哪十自我们全都随心所 欲,哪怕我们全都坐拥金山银山——这是题外话了。 毋庸置疑,我们每个人都有与生俱来的文化基因 。我出生在皖西丘陵,从大别山和淮河源头流淌下来 的故事和习俗,始终伴随着我的精神发育。皖西记忆 、皖西性格、皖西方式,是中华文化的一部分,也是 全球文化的一部分,很难说它同其他地域、特别是周 边地域的文化有明显的区别和界限。它的边界是模糊 的,然而它毕竟有自己的核心和灵魂,就像亚洲人和 非洲人,就像上海人和北京人,有共同之处,也有不 同之处。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一方人讲一方故事,这应 该是我们这些作家应该做的事情,也是我们可以做到 的事情。从这个意义上讲,我非常在意皖西人讲述的 皖西故事。 二 大约是2010年夏天,我回到故乡,在史红雨老师 的引领下,到石婆店去看许世友在20世纪60年代修建 的将军楼。就是那次,史老师给我介绍了几个叶集文 友:黄圣凤、李艳、李静、张倩玮,我们一起瞻仰已 成遗迹的将军楼,一起乘坐汽艇游览响洪甸水库,在 湖光山色中追忆童年的欢乐,在落日余晖里畅谈青春 的岁月。 过去只是听说,霍邱县是“文藻之乡”。我起先 认为,这个尊称来自叶集“未名四杰”——韦素园、 韦丛芜、台静农、李霁野:后来知道,“文藻之乡” 的来历比“未名四杰”要早得多。《霍邱县志》记载 “邑中舟车之集,商贾所辏以叶家集为最”,由此可 见,叶集之所以成为集,乃商贸之功。李霁野有文章 回忆,晚清时期,“史河傍镇流过,多桅帆船穿梭” 。只是,到了近代,由于史河改道,叶集也由繁华转 为衰落,这个衰落是指经济层面的。然而,叶集的文 化,再具体地说,叶集的文学,却从此真正走向繁荣 ,得益于先贤留下的遗产——“未名四杰”的品牌。 20世纪改革开放之后,叶集的有志之士姜兴云、安天 国等人办起了一个民间文学刊物——《未名文艺》, 这本没有公开刊号的杂志,却成为文学青年生长的肥 沃园地,养育了一茬茬作家和文化学者。叶集的老街 上残存着“未名四杰”的故居,断垣残壁在秋风中依 然传播嘶哑的文学呼唤,青石板铺就的街心走过了一 串串文学的足迹。想当年一个中学生从这里走过,想 象着先贤的声音,从学校的图书馆里找到了托尔斯泰 ,找到了陀思妥耶夫斯基,然后从这里走出去,走向 安徽师范大学,走向北京师范大学,成为著名文化学 者,他的名字叫黄开发。想当年还有一个学生从这里 走过,从文学青年到文学中年,再到文学老年,即便 是当了镇长,那颗文学的种子仍然蛰伏在心灵深处, 只要有机会,就写下大量文字,他的名字叫朱德奎。 还有一个男生,他没有黄开发和朱德奎那样幸运 ,他不属于这个集镇,不幸的“文革”给他个人带来 了一定程度的幸运。他生活在东北方向二十公里开外 的另一个更小的集镇,在“停课闹革命”的岁月里, 小集镇的学生从大集镇的图书馆里带回了《茶花女》 《牛虻》《被侮辱与被损害的人》:小集镇的那个男 生,手捧“毒草”,眺望西南,想象着那里的一切, 想象那里通向世界文明的辽阔的原野,一棵文学的小 树在心里呼呼地疯长。他带着憧憬,带着梦想,带着 按捺不住的冲动,参军当兵。即便在生死茫茫的战场 ,血液里依然流淌着文学的冲动,他的每一次经历都 转化为文学的体验,几十年后,终于成为一个作家。 他就是我。 三 当然,最值得一提的还是老街南头的那个小女孩 ,她的名字叫黄圣凤。我和她认识不久,交往不多, 但是认识之后,我很快就把她当作我的精神同盟,成 为我回乡必见的朋友之一。黄圣凤和我一样,生长在 城乡接合部,她在艰辛的日子里贪婪地品尝生活的甘 苦,在贫瘠的岁月里深刻地感悟文学的真谛。她笔下 挥之不去的乡愁,犹在耳畔的劳作歌谣,历历在目的 乡野童趣,还有视劳动为艺术的姥姥和母亲,代行父 亲母亲职责的哥哥,字里行间跳动着特色鲜明的皖西 文化。一篇《母亲·簸箕》读至一半,故乡的气息便 扑面而来。 黄圣凤开始文学创作的时间并不长,但是厚积薄 发。她大学毕业后回到叶集中学当教师,担任过班主 任和学校的团委书记,后来又接替姜兴云主编《未名 文艺》,虽然一直业余创作,但产量却是惊人的。十 年来,她以源源不断的井喷之势,创作了近200万字 的作品,在《人民文学》《清明》《海外文摘》《西 北文学》《安徽文学》《美文》《中国社科报》《中 国妇女报》《新安晚报》等几十种报刊发表文章400 篇(首),更多文章在网络媒体频频推出;出版了文 学作品集6部,作品被收入《中国美文》《中国散文 诗》《中国当代诗歌精品大系》《新时文》等几十种 文学选本;获得中宣部文学奖、孙犁文学奖、林非散 文奖等各类奖项40余次,散文《让兄弟姐妹都开花》 入选中宣部向全国重点推荐的51部文艺作品,并在“ 我们的中国梦——讲述中国故事”文艺作品征集活动 中获二等奖。 就在我写这篇文章的时候,皖西文友群里传来消 息,2017中国散文排行榜公布,叶集两位作家的作品 榜上有名,其中之一是黄圣凤的散文《母亲·簸箕》 ,这篇散文深情、细腻、温暖,已于2014年获得“孙 犁文学奖”散文大赛二等奖。顺便说一句,同时登上 2017中国散文排行榜的,还有本人的作品《一间教室 的记忆》,与黄圣凤的散文相提并论,是我的荣幸。 史河悠悠流山泉,青沙淤成叶集湾。黄圣凤对这 片土地充满深情,对养育生民的史河满含热爱。寂寥 的时候,困顿的时候,或是高兴的时候,文友相聚的 时候,都喜欢到史河岸上走一走,看天,看地,看夕 阳,看或涨或亏的河水,看或裸或露的河床。站在河 堤上往前看,是自己的童年,那时水还很清,很有诗 意;再往前看,是民国时候的码头,航运兴旺,四杰 和他们的文字立在码头。河流总会给人很多东西,黄 圣凤心里头装着一条河的诗意与变迁,行走在河岸, 行走在文学的路上。史河的前方是淮河,淮河的前方 是大海…… 徐贵祥:安徽六安人,1959年12月出生,国防大 学军事文化学院文艺创演系主任,中国作家协会副主 席,中国作家协会军事文学委员会主任。著有长篇小 说《仰角》《历史的天空》《高地》《八月桂花遍地 开》《明天战争》《特务连》《马上天下》《四面八 方》等。获第7、9、11届全军文艺奖,第4、9、11届 “五个一工程”奖,第6届茅盾文学奖。 内容推荐 《让兄弟姐妹都开花》为黄圣凤已公开发表的散文精品结集,如《让兄弟姐妹都开花》《母亲·簸箕》等。 全书共分为4卷,分别为“且思且念”“且行且吟”“且铭且记”“且梦且醒”。 全书主题涉及自我、自然、亲情、友情、郊游、乡土,述说了家庭生活和社会情感的方方面面。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