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鹫田清一著的《衣的现象学(精)》讲述了衣服,是生活中确定自我的手段——“我”是谁?是男是女?是大人还是孩子?有什么样的性格?从事什么样的职业?有着什么样的爱好?性别、职业、年龄、生活方式……衣服就这样演绎着我们的性别属性及社会属性,逐步地、具体地塑造出每个人的人格。 穿衣服,界定着我们在社会中的位置——有人着装低调朴素,有人偏爱奇装异服;有时我们希望通过衣服让自己备受瞩目,有时却希望隐身于人海之中。对衣服的选择,折射着他人眼中自我的形象,又体现着自我与他人的距离。 某种程度上,衣服就代表着人本身。 作者简介 鹫田清一(1949年9月2日-),日本哲学家。大谷大学教授、大阪大学名誉教授。曾任关西大学文学部教授、大阪大学校长。2015年开始任京都市立艺术大学理事长、校长。其作品《分散的理性》、《时尚迷宫》获得1989年SANTORY学艺赏。《“听”的力量》获得2000年第三届桑原武夫学艺赏。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人为什么穿衣服 教人挂念的身体 名为衣服的皮肤 “我”的社会轮廓 流行化社会 化妆——变身的技法 谈谈杂交现象 一块布——三宅一生的作品 永不停歇的流行革命——川久保玲的作品 身体会变化 质感 时尚、媒体、艺术 衣服的贴心款待 第二章 衣的现象学——衣服、脸与皮肤 面孔的饥渴 多点时间,多点虚构 看不见的时尚 身体、气味与记忆 身上有洞 名为内衣的装置 人体模特的形象 被设计的肉体 流行——另一种现代形象 风格的力量 学习流行 细腻的精神——代替结语 后记
序言 人离开衣服就活不下去。遭遇天灾人祸,最先 送往灾区的也一定是食品和衣服。没有这两样东西 ,我们就活不出人样。然而,认真探讨吃与穿的书 其实很少。 满大街都是关于美食、烹饪、餐厅、穿搭和时 尚的书籍与杂志。但是,世上为什么会有餐桌礼仪 ?我们为什么要跟别人约好时间一起用餐?为什么 有些东西明明能吃,却不能端上餐桌?围绕这些问 题深入研究的书竟然很少。同样,人们对衣服也有 很多疑问。可不知为什么,这些问题往往被认为是 肤浅的,流于外表的,得不到人们的重视。所以长 久以来,思考和衣服有关的问题常被归为过分讲究 外表的人和无力抵抗流行的人的专利。 但是,每个人的生活都离不开衣服。从心底瞧 不起生存必需品的心理状态,也是不健康、不幸福 的。今时今日,流行早已冲出服饰、流行音乐与汽 车等领域,深入食品、艺术与思想的方方面面。总 有人鄙视盲目追逐流行的人,可即便是他们也无法 继续和流行保持距离。 本书将聚焦“人为什么穿衣服”这个问题,同 时探讨“人为什么会被流行影响”,以及“衣服、 流行方面的问题为什么难以得到关注”。 第一章将从人为什么会对身体进行加工、演绎 出发,概述时尚问题。第二章围绕第一章提及的时 尚基本元素进一步分析,下设十二项主题。前十项 为时尚的基本元素,即脸、妆容、皮肤、气味、身 体、内衣、人体模特、运动、流行与风格,后两项 是时尚研究的历史(包括时尚论的文献指南)和时 尚的精髓。 对学生而言,学习思想品德、历史等科目是必 需的。在我看来,深入思考衣、食、住的重要性并 不亚于这些课程。我甚至还觉得,成熟的衣食住观 念有助于人们解开一些社会问题,化解困境。因此 ,我将在书中认真探讨与衣服有关的问题,它们支 撑着我们的生活。我会格外注意行文用词,以免内 容太过艰涩,尽量让读者享受阅读,一同思考。还 请诸君与我一起踏上这趟旅程。
导语 每个人的生活都离不开衣服。从心底瞧不起生存必需品的心理状态,也是不健康、不幸福的。今时今日,流行早已冲出服饰、流行音乐与汽车等领域,深入食品、艺术与思想的方方面面。总有人鄙视盲目追逐流行的人,可即便是他们也无法继续和流行保持距离。 鹫田清一著的《衣的现象学(精)》将聚焦“人为什么穿衣服”这个问题,同时探讨“人为什么会被流行影响”,以及“衣服、流行方面的问题为什么难以得到关注”。 后记 本书第一章是以NHK教育电视台在一九九七年十 月至十二月播出的“NHK人类大学·人为什么穿衣服 ——时尚这一文化部件”(共十二集)使用的教材 为基础改编的。在原有基础上增加了若干篇时尚评 论,一九九八年作为“NHK书库”中的一册出版上市 ,原版书名沿用节目的名称。笔者此前也出版过不 少时尚论著,好比按时尚原论的标准写的《流行的 迷宫》(一九八九年)、写给预科班学生的《名为 时尚的部件》(一九八九年)、时尚评论合集《最 后的流行》(一九九三年)、面向初高中生的《古 怪的身体——时尚是什么》(一九九五年)等等, 但以电视节目为载体,结合各种影像记录与衣服本 身,朝着摄像机给观众讲课,还是我前所未有的经 历。录制节目时闹过许多笑话,捅过好多娄子,吃 了不少苦头,好在现在回想起来都能一笑了之。如 此看来,这本书在我出版的所有著作中算是非常特 殊的一本,我对它的感情自然也更深厚。 节目的第一个场景是我站在表参道的人群中侃 侃而谈。对我这个不习惯上电视的人而言,可真是 件难事。节目的最后一集,镜头转向我长年居住的 京都,拍摄我在祗园的小巷与观众道别的画面(道 别时也是站着)。节目中间的几集,曾去过原宿竹 下大道的咖啡厅、表参道的化妆品店、神奈川县的 废车场、三宅一生与“Comme des Garcons”专卖店 、神户时尚美术馆、京都印染作坊……所有内容都 是外景录制,一次摄影棚都没用过。为了不影响外 景地正常营业,我们有时不得不等到深夜,门店打 烊后再开始工作。我请朋友们来当群众演员,友情 出演,还往自己身上贴过刺青贴纸。每一集节目都 是我和NHK的年轻制作人们热烈讨论、群策群力的成 果。 一九九七年刚好也是平价服装品牌优衣库席卷 日本的开端。与此同时,无印良品的衣服也逐渐受 到人们的关注(这个品牌注重设计,很擅长做减法 )。以鄙视高档名牌的追捧者为己任的垃圾摇滚, 提倡把功能缩减到最少的“Real Clothes”等潮流 逐渐显现。换言之,当时的时尚站在一条坡道的人 口,只要人还穿衣服,就必须选择某几样单品,这 让人感到时尚似乎永远不会消失,在那个时代,人 人都能切身体会到时尚内部的某些东西确实起着变 化。 本书的原版有一个副标题:“时尚是‘活生生 的社会皮肤”’。这是我的一贯观点,至今未变。 节目播出之前,时尚的皮肤感受往往是种刺痛,会 强迫身体的表面变得紧张,或更加关注衣服的社会 符号性。节目结束后,身体“海岸”(皮肤)的嘈 杂就逐渐扩散到了身体的周边。然后也不知道是为 什么,年轻人开始在T恤衫上注入新鲜空气,开始讲 究妆容(包括男人的邋遢胡子),但不会故意做作 。女人们脱下连裤袜,穿上球鞋,还要把后帮踩瘪 。让性别差异变得不那么显眼的朴素夹克与裤子受 到大众的青睐(不过这两种东西的尺寸都要足够贴 身,反而更突出了性别差异)……总而言之,不突 兀、简单、随意(或随性)被推到了时尚的台前。 它们与“不在乎”只隔了一层窗户纸,甚至可能不 修边幅地宣扬这种倦怠。每每见到在最小范围贯彻 自身喜好与坚持的人,我的目光都会被吸引,看得 出神。明明衣服穿在别人身上,我却看得兴高采烈 。我在本书正文中也曾提到,这份好心情源自他人 的装扮对自己视线的装点。这让我不得不感叹,我 真是从心底喜欢做个时尚观察者啊。 穿衣服意味着一种风格选择。也许有人觉得自 己没有刻意主张,可是只要你还会挑选衣服——无 论是否抵触衣服强加在你身上的东西,你都在选择 风格——就不可能挣脱束缚,实现完全的自由。人 只得通过衣服与妆容了解他人眼中的自己,判断自 己在人群中的位置。此时此刻,我们也在不断做着 判断。至于判断的依据,恐怕自己也说不清道不明 。要是有人问起来,估计也只能回答“凭感觉”八 。一段时间过后,我们就会抛开凭感觉选的衣服, 重新选择。同一件衣服在时代中的位置会随着时代 的演变而改变,人就是这样对自己与其他社会群体 的距离进行微调的。 其实,一个人的活法(包括他的伪装)体现在 他与时代主流之间的细微差异中。而一个人与社会 和时代发展不吻合的部分,也会以冲撞时代潮流的 形式被纳入差异之中。 这才是真正的对时尚敏感。说时尚是社会的活 皮肤,也出于同样的道理。我从心底喜欢时尚,至 今对时尚抱有超乎寻常的关注,因为我特别想知道 ,这层社会的皮肤上将出现怎样的裂缝?长出怎样 的肿块?多出怎样的伤口?疮疤是不是正在成形? 又是不是一成形就被立刻剥下,露出溃烂的血肉? 为了不让这些东西暴露在外,要涂上多么厚重的粉 底…… 我依然殷切地希望自己能继续做一个“皮肤病 患者”,同时当好皮肤科的技师。有可能的话,最 好再兼做皮肤复健理疗师。
精彩页 教人挂念的身体 穿孔流行给人的启示 这十多年来,穿孔作为一种时尚潮流走进日本,如今已完全普及开了。 在耳垂上穿孔——起初,人们光是想象一下这幅画面都会有些毛骨悚然。虽然时代不同了,“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这种话也很少再有人说,但不可否认的是,打耳洞给人的印象一度是走朋克路线的小年轻才赶的危险时髦。刚开始的时候,人们的确把它当成了某种看不得的东西。 也不知从何时开始,耳洞在十多岁的少女中迅速流行开来。继而是青年最先受到波及。没过多久,小姑娘的妈妈们也不声不响地被感染了。再往后,耳洞竞成了不走寻常路的、特立独行的中年人的标配。这年头,想在百货店的饰品专柜买一副不打耳洞也能戴的耳夹都成了难事,耳钉反而成了主流。一定有不少人因此感慨:人的喜好竟变得如此之快。 话说回来,把头发染成茶色或金色原本也是跟小流氓的低俗品味画等号的。一开始大多数人都觉得亚洲人一点都不适合金发。谁知慢慢地,大家都把头发染成了那种颜色。最近还有不少人把染发当成调节心情最简便易行的方式。黑发难免显得压抑沉重;不染亮发色,穿什么衣服都不好看;有品味的人当然要染头发……这些观念逐渐成为共识。剪发、染发(传统色系)一直都是人们调整心情的手段,没想到打耳洞或染一头金发也是类似的“自我治愈”。通过改变外表进而改变自己,时尚的欲望也许已经无法停留在外表层面了。 “每穿一个(耳)洞,都有一部分‘自我’脱离身体,感觉身体越来越轻盈了。” 这是某社会学家街头采访时一位受访者的回答。用这句话诠释穿孔的快感,应该是相当贴切的。 人们往往会被固有观念束缚,认为“我怎么打扮都是这副样子”,或是被束缚在身份的桎梏中。穿孔时,我们感受到摆脱它们的轻松,切身体验到身体有形形色色的变化可能。也就是说,打耳洞引领我们品尝了一种小小的怦然心动——身体的确是灵魂的载体,但这个载体是可以改变的!要是能像脱衣服那样把灵魂的载体脱掉,那该有多好。甚至可以说,这是藏在大多数人潜意识中的愿望。正因如此,人们才会再三伤害自己的身体。 也许我们还能将穿孔看成一种“离巢仪式”。身体是来自父母、顺应自然的存在。伤害自己的身体,意味着主动解除了亲子间的自然纽带,向父母宣布:我的身体我做主。从这个角度看,穿孔说不定还是只有自己参加的“秘密成人礼”。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 古人云:“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出自《孝经·开宗明义》) 给大家讲个笑话。听说当年的旧制高等学校住宿生把这句话改成“寝台白布,受之父母,不敢起床,孝之始也”,贴在枕边的墙壁上,翘掉了上午的课。身体是父母给的,是亲子之间的自然纽带。改造身体,就是将自己从这种关系中解放出来,夺回“主权”的契机。小标志似的刺青与刺青贴纸最近流行起来,恐怕也是同样的原因。 “加工身体”背后一定有着错综复杂的含义。显然,它象征“我的身体我做主”,是一种离巢仪式。可反过来,说不定其中也有某种被逼上绝路的情绪,毕竟我们能真正自主掌控的就只有这具身体了。其实,身体的存在无法佐证自我的存在。因为它跟摆在超市货架上的商品没什么两样,充其量不过是廉价的批量产品。我猜,肯定会有人往身上贴条码图案的刺青贴纸。 总而言之,穿孔与刺青的流行暗示了某种存在的危机。不伤害一个人的存在本身,也就是身体,就无法切实确认自己的存在。对危机这种说法的抵触,换个角度看是由于本人对某种咒术或祈愿还未察觉。反正灵魂的载体肯定是有欠缺的。这么想来,穿孔的流行兴许也是时代结构变化的一种信号。综上所述,时尚有以身体本身而非语言来质疑自我的一面。 在身上穿孔、埋入异物或穿戴金属饰品的习惯在日本历史中消失已久。有学者认为,前文提到的这些流行现象是绳文时代身体习俗漫长沉默后的卷土重来。然而,我却怎样也无法认同它们的“野蛮”。 P5-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