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萍踪忆语(精)/韬奋著译文丛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邹韬奋
出版社 三联书店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萍踪忆语(精)》是“韬奋著译文丛”之一种,以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10月版的《韬奋全集》为底本。邹韬奋在一九三五年由伦敦前往美国进行视察。重点考察了东海岸的代表城市纽约、东北部的首府华盛顿、南部“黑带”的代表城市伯明翰和塞尔玛;在旅行的后半程,同友人驾车从中北部横穿美国,去往回国之前的Z后一站旧金山,沿途考察了底特律、芝加哥、明尼阿波利斯、黄石公园等地。回国后用37篇文章记录下了这次视察旅行的所见所闻所感,以多重视角论述了其时美国这个资本主义Z强国的政治背景、劳工运动、农民运动、青年运动、杂志和新闻事业等。分析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实质与未来,揭示了黑人解放运动的现状和趋势,等等。《萍踪忆语》既是以一本面向国内广大读者的新闻报道合集,又是邹韬奋作为当时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报人,以一种批评姿态学习先进国家代表之经验后的一份总结,体现了他个人的政治信仰与理念。
目录
弁言
一 帝国主义麻醉下的种族成见
二 从伦敦到纽约
三 物质文明与大众享用
四 掌握全美国经济生命的华尔街
五 梅隆怎样成了富豪?
六 世界上最富城市的解剖
七 金圆王国的前途
八 美国劳工运动的大势
九 美国的失业救济
一○ “赶快
一一 劳工侦探
一二 利润和工资
一三 金圆王国的劳动妇女
一四 金圆王国的劳动青年
一五 教会和劳工
一六 美国劳工的社会保险
一七 德谟克拉西的教育真相
一八 杂志国
一九 美国的新闻事业
二○ “公敌第一号
二一 听众六千万人的无线电牧师
二二 黑色问题
二三 南游
二四 由柏明汉到塞尔马
二五 由塞尔马回到柏明汉
二六 在柏明汉
二七 民众的保卫
二八 再经华盛顿回到纽约
二九 美国青年心理的转变
三○ 由大瀑布到大工厂
三一 又看到几个“大
三二 美国青年运动
三三 美国农民的怒潮
三四 两个农家的访问
三五 黄石公园和离婚胜地
三六 劳工运动的先锋
三七 美国的殖民地——夏威夷
序言
“韬略终须建新国,奋飞还得读良书”,郭沫
若为韬奋图书馆拟写的嵌名联,今天仍挂在韬奋图
书馆的门口。今年适值三联书店成立八十五周年,
经邹嘉骊先生提议,我们合议出版一套“韬奋著译
文丛”,以纪念三联书店创始人韬奋先生。
韬奋先生倡导的“竭诚为读者服务”宗旨,开
创的书刊互动的事业格局、前店后厂的经营模式,
既是当年生活书店的特色,也是三联书店延承至今
的传统。我们相信,纪念韬奋先生最好的方式莫过
于读他的作品,传承与弘扬韬奋精神,最好的方式
莫过于为广大读者提供一套能展现韬奋先生著译实
绩和基本面相的代表作品。因此,我们精选其生前
编订的别集,辑为这套文丛,希望既能反映韬奋先
生文字生涯的基本面貌、韬奋思想的主要脉络,又
适合普通读者购藏阅读。
综观邹韬奋的一生,“独立”是其毕生追求的
一个核心品格。在他的新闻出版事业上表现为,始
终追求所办刊物的独立、报人身份的独立和言论的
独立。早年的邹韬奋受资产阶级学说的影响很大,
梁启超、黄远生、胡适、孙中山等的理念与主张都
对他产生过重要的影响。邹韬奋早期对蒋介石政府
领导下的中国社会一直抱持积极的改良主义态度。
“九一八”事变后,他逐渐对国民党政府和资
本主义制度感到失望,与此同时,开始接触中国共
产党和共产主义思想。后期对后者发生了认同,认
定其为当时的先锋力量与思想,继而萌生了入党的
念头。无论是对任何党派、任何思想采取何种态度
,都是邹韬奋经过长时间考察、独立思考的结果,
绝不是投机、盲目、谋私利的行为,所以后期选择
加入中国共产党,不仅与他毕生追求的独立精神并
不相悖,反而是其身体力行的证明。
邹韬奋思想上的转变,与他的六次流亡经历密
切相关,其中,第一次流亡经历——?带有一定主
动性地游览考察欧美大陆——对他思想转变所产生
的影响最大。1933年7月,邹韬奋乘船去往欧洲,在
欧洲一待就是一年多。先后考察了意、法、英、德
,将考察心得整理成文章,逐一寄回国内在《生活
》周刊、《新生》周刊上发表,后汇集成《萍踪寄
语》初集、《萍踪寄语》二集出版。1934年7月,邹
韬奋从伦敦前往苏联,进行了为期两个月的考察,
全面了解了苏联的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等方面,
认为苏联社会正处于“社会主义的社会的开端”。
对苏联的考察文章后集结成《萍踪寄语》三集出版

1935年5月开始的美国考察之旅,是邹韬奋欧美
流亡之旅的最后一站。因为行程匆忙,在美国得到
的素材,直到回国之后邹韬奋才有时间将它们整理
追记下来,所以之前的结集称“寄语”,而美国游
记的结集却取名《萍踪忆语》。
韬奋的美国之行,因曾与美国全国学生同盟所
领导的旅行团同游苏联,结识了不少美国进步青年
,所以在到达美国后,邹韬奋得到了他们有力的介
绍和热心的指导。重点考察了东海岸的代表城市纽
约、东北部的首府华盛顿、南部“黑带”的代表城
市伯明翰和塞尔玛。在旅行的后半程,同友人驾车
从中北部横穿美国。沿途考察了底特律、芝加哥、
明尼阿波利斯、黄石公园等地,最后由旧金山乘船
返回中国。回国以后,用37篇文章记录下了这次视
察旅行的所见所闻所感,《帝国主义麻醉下的种族
成见》《从伦敦到纽约》《物质文明与大众享用》
等29篇曾在《世界知识》上发表,《由大瀑布到大
工厂》《美国农民的怒潮》等8篇是“七君子事件”
之后,邹韬奋在江苏高等法院看守所完成的。
《萍踪忆语》介绍了当时美国这个资本主义最
强国的政治背景、劳工运动、农民运动、青年运动
、杂志新闻事业以及黑人惨遭压迫等情况。美国南
部“黑带”的特殊经历,苏联社会和美国社会方方
面面的鲜明对比,使邹韬奋更深刻地认识到了资本
主义的本质:外强中干的经济、虚伪的民主政治、
日益严重的阶级矛盾、尖锐的黑人问题……同时预
言了资本主义制度的没落,让他更加确定了社会主
义道路是中国未来的唯一出路。可以说,邹韬奋至
此完成了思想上的大转变。
《萍踪忆语》最早由上海生活书店于1937年5月
出版;1940年重庆的韬奋出版社重新出版,之后又
再版加印过多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三联书
店分别于1950年2月、1958年6月、1987年9月出版
过《萍踪忆语》;2000年7月,《萍踪忆语》以作家
出版社的“百年百种优秀中国文学图书”系列之一
出版;2014年,世界知识出版社的“庆祝世界知识
出版社成立80周年影印早期经典丛书”收录了《萍
踪忆语》。
本书以生活书店初版本为底本,并参校以《韬
奋全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10月版)第7卷中
收录的《萍踪忆语》,删去了“弁言”前的文字。
正文中关于国外地名的中文翻译多且凌乱,为避免
读者困惑,决定取该地名或第一次出现,或出现频
率最高,或者较贴近现行译名的翻译进行统一。
在“文丛”的编辑过程中,编者以保持作品原
貌为基本原则,参照各版本厘定文字差异,订正文
字、标点错误,同时对全书体例进行统一。编者对
原文内容不做任何改动,只做技术性校注。作者本
人的注释按原样保留,删去原编者所加注释,“文
丛”编者所加新注注明“编者注”。由于彼时各种
原因隐去的内容,均用×表示。
本文丛和本集的编选成书,得到了韬奋先生的
亲属,全国人大原副委员长邹家华、资深编辑家邹
嘉骊的亲切关怀和大力支持,上海韬奋纪念馆、出
版博物馆慷慨援手提供图片支持,在此表示由衷的
敬意和感谢!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生活书店
编辑部
2017年9月
导语
《萍踪忆语(精)/韬奋著译文丛》由邹韬奋著,37篇“信息量”巨大的回忆录,看民国学者如何考察美国,提供新颖的思路。
以批评的姿态学习先进经验,体现邹韬奋毕生追求的独立精神。
从东到西,由北至南,跨越整个美国,途径纽约、华盛顿、伯明翰、塞尔玛、旧金山、底特律、芝加哥、明尼阿波利斯等地。
小到投币的自助菜馆、城市的建筑、交往的人物,大到美国的政治背景、工业、新闻业、种族问题、劳工运动、妇女地位等等,重现当时的社会百态。
以多重视角诠释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剖析这个资本主义最强国的内部机制。
复古设计精美雅致,丛书套装,装点你的书柜。
精彩页
二十九 美国青年心理的转变
我回到纽约后,又耽搁了一星期,但是在这一星期里面却特别忙,第一件事是谈话忙。我在莫斯科暑期学校里所认识的美国男女青年,有好几位是在纽约,他们纷纷相传安生由南方回来了,今天有几位约吃晚饭聚谈,明天有几位约吃早餐聚谈,热闹得什么似的。他们不但自己参加,不但邀我所已认识的朋友参加,并且约些我不认识的朋友同来畅叙。这却不是我个人有什么吸引力,却是因为我刚从南方回来,对于他们有着相当的吸引力。什么缘故呢?这需要一些解释。
诸君看过我的《萍踪寄语》第三集的,想还记得这“一群孩子们”。他们都是二十岁左右的天真活泼的可爱的青年。
他们有的是刚从大学里出来,因为美国经济恐慌尖锐化的缘故,一踏出了校门,立刻就加入了失业的队伍。有的虽还在大学里求学,但是眼看着已毕业的同学都在彷徨歧途,没有出路,也都感到自己前途的可危。有的年龄比较略大的,已踏进了职业界,但是因为在目前这样的社会里,职业失掉了保障,随时有失业的危险,所以也常在慄慄自危的境况中过日子。于是这“一群孩子们”都感觉到美国的社会制度有根本改造的必要,虽则他们在最初不知道走那一条路好。后来他们有机会到苏联去看看,在那里看到了另一个世界,在事实上给与他们一个很大的刺激。他们看到本国有许多人因经济困难而中途辍学,在那里所亲眼看到的是教育免费,实业学校和大学还给学生以津贴;他们看到本国有许多青年失业,在那里所亲眼看到的是学校里的学生,在毕业的一年前就有位置定好了,有时还有几个随你选择;他们看到本国劳苦大众的生活每况愈下,在那里所亲眼看到的是一般人民的生活程度一天天在提高。这些都是事实上给与他们的教训,所以他们回国以后,大多数都加入美国最前进的政党努力,至少都成了一个同情者。美国最前进的势力是以纽约为大本营,近几年来已逐渐侵入了顽固不化的南方。因此他们对于南方的情形都很注意,虽在书报上知道了一些,但是有人到那里视察了一番,将亲眼看到的情形告诉他们,他们是要感到极浓厚的兴趣,尤其是关于他们的同志们在南方努力劳工运动的种种斗争的情形。
你可以想像得到,他们倾耳静听着南方同志艰苦奋斗的事实,个个都睁大着眼睛,现着入神的微笑,那种兴奋的态度,实在是可以意会而不可以言传的。我有一次和他们谈到南方在那样的艰危环境中居然开成了“五一”劳动节的大会,他们竟不约而同地一致立起来欢呼!
这“一群孩子们”对内积极努力于解放劳苦大众的工作,无孔不入地从各方面扩大革新的势力,对外反对侵略和压迫弱小民族。他们对于中国的民族解放运动都有深切的兴趣和恳挚的同情。他们常常提起以中华民族的伟大力量,土地那样大,人民又那样多,一旦翻过身来,给与世界的前进动力,不知道要伟大到什么地步!甚至他们希望中国赶快“翻身”,由此也可以间接地影响到美国革新运动的提早成功。他们的这种热望,一方面使我感到无限的兴奋,觉得我们真该格外努力,一方面却使我感到莫大的惭愧。P305-307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11:5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