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马尔科姆J.阿布朱格和E.尤金·拉腊比联合撰写的《飞机稳定性与控制》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对“飞机稳定性与控制”的发展历程和其中核心问题的演化过程进行了系统性回顾与总结,介绍了飞机稳定性与控制的技术与科学,以及其中人物和事件的通俗历史,既抓住了稳定性与控制技术的进展,又抓住了航空技术这一令人着迷的重要事实。全书包括早期发展、研究中心、动力对稳定性与控制的影响、惯性耦合的发现、隐身空气动力学的挑战、未来展望等主要内容,还包含推力控制飞机、电传技术、余度管理和安全性等方面的最新进展。覆盖了从莱特兄弟之前的飞机和滑翔机制造者到当今的飞机设计师。全书重点从物理原理上对问题的核心进行讨论,刻意避免复杂的数学推导和分析,并辅以丰富的图表、照片、曲线进行示例和说明。 本书可作为航空从业者、学生和航空爱好者的参考读物,读者都将会欣赏到两位作者对飞机稳定性与控制发展历史给出的既有综合性。又有可读性的精彩描述。 目录 第1章 稳定性与控制的早期发展 1.1 固有稳定性与早期的飞机 1.2 操纵性问题 1.3 跟上莱特兄弟的步伐 1.4 襟翼式操纵面及调整片的发明 1.5 手柄、驾驶盘和脚蹬 1.6 莱特兄弟的操纵装置 1.7 布莱里奥和德皮杜辛(Deperdussin)的操纵装置 1.8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驱逐机的稳定性与控制 1.9 相左的设计思想 1.10 弗雷德里克-兰彻斯特(Frederick Lanchester) 1.11 布赖恩和运动方程 1.12 稳心、压心、气动中心和中性点 第2章 教师与教科书 2.1 稳定性与控制教师 2.2 现代稳定性与控制教学方法 2.3 稳定性与控制研究机构 2.4 稳定性与控制教科书和会议 第3章 飞行品质成为一门科学 3.1 沃纳(Warner)、诺顿(Norion)和艾伦(Alien) 3.2 第一部飞行品质规范 3.3 哈特利·A.索尔(Hartley A.Soule)和弗洛伊德·L.汤普森(Floyd L.Thompson)在兰利实验室的研究 3.4 罗伯特·R.吉尔鲁思的突破性进展 3.5 英国的S.B.盖茨(Gates) 3.6 美国军队紧随NACA步伐 3.7 民航飞行品质要求 3.8 著名的飞行品质规范 3.9 等效系统模型和飞行员评级 3.10 革命性变化 3.11 采购问题 3.12 变稳飞机的角色 3.13 作为教练机的变稳飞机 3.14 变稳飞机的未来 3.15 垂直或短距起落飞机 3.16 两架著名飞机 3.17 军用任务和飞行品质要求的变化 3.18 稳定性与控制研究中的谬误 第4章 动力效应对稳定性与控制的影响 4.1 螺旋桨对稳定性与控制的影响 4.2 俯仰轴直接推力力矩 4.3 航向轴直接推力力矩 4.4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的双发轰炸机 4.5 现代轻型双发飞机 4.6 螺旋桨引起的滑流影响 4.7 作用在偏航方向(或迎角)的直接螺旋桨力 4.8 喷气发动机和火箭发动机对稳定性与控制的影响 4.9 垂直起降时的特殊喷流影响 第5章 操纵力的管理 5.1 期望的操纵力水平 5.2 空气动力平衡操纵面的背景 5.3 凸角补偿 5.4 移轴补偿或前缘机翼平衡 5.5 弗利兹(Frise)副翼 5.6 副翼差动 5.7 配平/减速调整片 5.8 机翼后缘角度和斜角控制 5.9 钢索操纵 5.10 副翼扰流片 5.11 内部平衡控制 5.12 飞行或伺服连接调整片 5.13 弹簧调整片 5.14 弹性调整片和下压弹簧 5.15 全动操纵机构 5.16 机械操纵系统的设计细节 5.17 液压助力操纵 5.18 早期液压助力操纵存在的问题 5.19 不可逆助力操纵 5.20 人感系统 5.21 电传操纵系统 5.22 功率控制系统设计中的遗留问题 5.23 电传飞控系统的安全性问题 5.24 电传飞控系统的余度管理 5.25 电传和光传控制 第6章 设计阶段的稳定性与控制 第7章 技术不成熟年代的喷气式飞机 第8章 惯性耦合的发现 第9章 尾旋和改出 第10章 战术飞机机动性 第11章 大马赫数难题 第12章 海军飞机问题 第13章 超轻型飞机以及人力驱动飞机 第14章 燃油晃动、深失速及其他 第15章 安全的私人飞机 第16章 可变后掠飞机的稳定性与控制问题 第17章 现代鸭式布局 第18章 运动方程的演化 第19章 弹性飞机 第20章 增稳 第21章 飞行品质的发展历程研究 第22章 隐身对气动带来的挑战 第23章 超大型飞机 第24章 后续工作 第25章 重要人物简介 后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