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不抓狂人生指南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作者 (英)艾米丽·雷诺兹
出版社 四川文艺出版社
下载
简介
书评(媒体评论)
如果我经历这样的折磨,恐怕早已是个一无是
处的“废柴”了。艾米丽却没有。她仿佛是在一片
布满带刺仙人掌的荒漠之中,硬是用双手挖出了一
个绿洲,能拯救快要渴死的自己,也能帮助后来的
跋涉者。
——本书译者
目录
引言
第一章 诊断
第二章 自理
第三章 谈恋爱
第四章 教育
第五章 自残和自杀
第六章 家人和朋友
第七章 互联网
第八章 痊愈与复发
资源
情绪日记
致谢
精彩页
我还被十分严重和负面的悲伤情绪所困扰,有时候能够长时间蒙头大睡,什么东西都无法让我有哪怕一点儿的兴趣。唯一能让身体和精神上的迟钝、麻木有所缓解的,就是自残。我自残上了瘾,在家尽情地做,在校的午饭时间也跑到厕所里去做。不过,我根本没想到自己这是生病了,这个想法本身就是多么荒唐啊。
一方面,问题在于,抑郁症或者躁郁症的很多症状都和青春期普遍的表现类似。不同在于前者要严重得多,持续的时间也长得多。一个羞涩得不行的十五岁少女,也不知道该用什么词语来描述自己的感觉,这种情况下要和别人交流,是多么困难啊,直接放弃吧。我还跑到维基百科上扫了眼关于萨特的介绍,觉得我这种说不出口的心神不宁,大概是对这个世界一种关于存在主义的深沉阐述。仿佛这种令人窒息的糟糕感觉是符合逻辑的,充满知识分子精神的自我选择,是我的人格特点,是高尚的哲学,而不是放肆控制我的一种疾病。
并非自我选择,我的确是抑郁了。
十年后,在我有史以来最糟糕的抑郁期,终于有诊断结果了。我经历了一场闹得很不愉快的分手,为前男友哭了好几天之后,我在床上待了好几个星期。然后又有好几个月,几乎什么都没干。我几乎什么都不吃,什么人都不见,除了睡,就是哭。我哭啊哭,哭到最后一滴眼泪都挤不出来了。差不多经历了一年持续而稳定的服药治疗后,我才又能哭出来了。(弱弱地说,体现疗效的时刻竟然是我看了个狗粮广告,然后流了泪。这和我想象中电影桥段一般的精彩场景可不太一样啊。不过嘛……我就知足吧。)
终于,我发现自己竟然一点儿也不在乎那场分手了,就知道哭啊,睡啊,吃不下饭啊,不知道今天我是不是会最终鼓起勇气躺到车轮子下面去自杀啊。所有这些情绪,其实都是因为我又犯了重病了。唉,真是讨厌,因为至少为了分手而伤心,说明我生活还有重点啊,没有这个重点,我现在到底在干吗啊?
你可能觉得,我都清楚自己病了,可能一切都会好过些吧。反正,我也习惯了这冗长的生活常态:有那么一段时间,觉得生活像坨屎;就去看医生,接受治疗,吃药,恶心,难受得想吐;接着平静下来,好像又没事了。但这次不知怎么的,比以往艰难了些。我内心里有点儿什么,好像在证明有深层次的原因,让我产生了强烈的抵触情绪,根本什么也做不了。
我真的不知道到底是什么促使我做出的行动,但有一天那种抵触情绪如同一直紧绷的弦突然断了,我觉得必须立刻、马上、现在就去看医生。于是,我就去了。去一直去的全科医院,看了个从来没看过的医生。我有些担心,不过这跟所有人去看医生时的心情是一样的。然而,我一开口跟她说自己有自杀倾向,她马上就以一种否认的态度打断了我。“你为什么悲伤呢?”她瞥都没瞥我那详细的病历一眼,直接这么问。我说没什么原因,我就是病了。但她一直逼问我,说肯定是有原因的。我一直回答没有原因。我这个人本来决心就不坚定,她每问一个问题,我的决心就瓦解一点儿。看病看到一半,我请她好好看看病历,上面的资料能很好地证实我的回答。她却问我,有没有兴趣戒烟。最后,她叫我回去,说要是“两个星期之后”我还是有自杀倾向,那就再来见她。她好像根本没想到,要是我两个星期之后已经没有自杀倾向了,很有可能是因为我已经死了。
我参加的心理疾病治疗中心也帮不了我了。我应该有个专门的医生,甚至住院,但都还不够格,医院里的人只是递给我一张戒酒互助会的宣传单和一张纸巾。好吧,他们比全科医生要好一些,至少多给了我两张纸。
我没辙了。我精神垮了,我彻底自卑了,我没辙了。我心里有种病态的、强烈的紧迫感,无论做什么,都仿佛利爪一样抓心挠肝。而且,似乎根本无人可倾诉,不知从何说起。我内心充满了绝望,绝望得恶心想吐,还翻腾着一种无法满足的渴望,想要做点儿什么,却又不知道到底做什么。之前光是从床上走到浴室,我就已经需要不懈努力和莫大的勇气了。现在,我竟然来到了医院。结果,医生告诉我,我病得还不够重。
不过,和大多数心理疾病患者相比,我还算幸运的,约到了一个很好的私人心理医生。他很耐心地听我倾诉,对我的情况进行了科学、专业的评估。
P3-5
导语
《不抓狂人生指南》是年度“中国影响力图书”作者张春作序推荐,是一本轻松幽默、温暖治愈,帮你缓解压力、度过精神不佳时期的实用指南。
本书是英国作家艾米丽·雷诺兹随笔的集合,讲述了自己过去与负面情绪抗争的经历。在这本书里她对负面情绪进行了坦诚的探讨,学会了自立、学会了自我处理问题、学会了抚慰自己的情绪,她用幽默而真诚的文笔记录了自己的所思所想。
序言
生而为人,要好好的——非精神病患者的译序
我想先讲两个故事。
第一个故事的主角是我的好朋友。我们十七岁
时有缘做了同学,从那时候开始,她就是我生命中
最灿烂、耀眼的存在。她是全校第一,文理皆优;
看的书多,还会画画。在我们这个女孩子普遍娇小
的省份,她长了一米七二的修长身材,而且气质拔
群。高中毕业的时候,我们都考去了北京。她进了
全国最好的大学,读了最好的专业。在大学的“人
精”堆里,她继续出类拔萃,考第一,搞社团,在
网络上发起的各种大学生活动一呼百应,拿下很牛
的实习,往闪闪发光的未来马不停蹄。我们继续保
持着少女时代的友谊,我跟别人说起她,一定都会
有一句话:她是我的好朋友,一个奇女子。
已经记不清具体某月某日了,她突然来找我,
说她抑郁了。彼时,我正在车祸受伤后的康复期,
是外人看来倒了大霉,自己反而乐在其中的状态。
她一脸迷茫地对轮椅上的我说:每天都不想起床,
什么事情都提不起兴趣,总是陷入深深的自我怀疑
中。从好朋友的立场,我认真听她倾诉,给她鼓励
,总是给她灌正能量的“鸡汤”,说些“振作精神
就会好起来”的话。然而,我内心深处不免犯嘀咕
,真的吗?P大研究生呢,第一名呢,风生水起呢,
前途无量呢,真的需要我这么个前途未卜的“残疾
人”来安慰?有啥不满意的呢?想不通呢。
后来,她接受治疗,服药,有了好转。去游学
,摆脱了普世价值对她的种种期望和要求,做了想
做的事情,更是变成如风一样自由的女子。只是,
身在异国他乡,她偶尔还是会给我发微信,说情绪
又开始低落,不知道该怎么办。我也在逐渐长大与
成熟,读了一些关于精神病的书,看了一些相关资
料,明白这病是潜藏在身体里的魔鬼,精神上与生
理上都无法控制。于是,我停止给她“灌鸡汤”,
只是做了远隔重洋的自己唯一能做的事情——倾听
和回应,并且表示理解,告诉她这不是她的错。有
一天,她给我发微信:小岚,你是我的力量。正值
我在翻译《不抓狂人生指南》,看得鼻子一酸,眼
泪差点儿滚落下来。
翻译完这本书,我也给她发了一条微信:“我
翻译了一本躁郁症之类精神疾病的书,想起你那个
时候。如果我那时候就能看到这些相关的书,也许
能给你更好的引导与帮助。”
后面附了三个拥抱的表情。
是的,我想回到那个时候,抱抱她。并且,让
满口‘‘鸡汤”且真心相信能鼓励到她的我自己,
闭嘴。
第二个故事,是我自己的故事。初中的时候,
十三四岁。正是幻想自己是“浪漫小言女主”的年
纪,整天读婉约派的诗词,做些强说愁的文章。也
不知道怎么的,有段时间,学照样上着,可是,突
然脑子里就生出一些万念俱灰的感觉。拿着小刀就
想往手上割,割了也觉得没多么痛。流出血来,竟
然还觉得非常好看。当然没有大张旗鼓地告诉每个
人,同桌和周围同学看到了,也是一种猎奇的眼光
。有人还想学我的样子,最终没下得去手。
大概持续了一个多月,不知是谁把这事捅到了
班主任那里。班主任把我叫到走廊的隐蔽处,掀起
我的袖子,问我怎么回事。我也不知道该怎么解释
,支支吾吾地说:“心情不好。”班主任一副莫名
其妙的表情:“整天衣食无忧的,心情能不好到哪
里去?你是班长,怎么能这样?回去给我写个检讨
,不然告诉你妈。”
谈话结束,没有多的关心,没有问我痛不痛。
老师的莫名其妙,让我觉得自己也真是荒唐可笑,
赶紧回去写了检讨。依稀记得检讨里有“作为班长
,我因为心情不好,就给同学们带去不好的影响,
这是极其错误的”这类句子。写完检讨,我拼命压
抑了好一阵拿起小刀就想割手腕的冲动,甚至把小
刀扔了,只用转笔刀削铅笔。大概到学期快结束,
投入忙碌的复习中(没记错的话,那次期末考试成
绩差得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这股子冲动才算慢
慢消失。
翻译到本书“自残”那部分的时候,突然想起
将近二十年前的事情。具体的感觉已经很模糊了,
只是捋起袖子看到因为割得特别使劲留下的两道疤
,想起那时候手足无措、找不到原因、心怀愧疚,
又不知道怎么向周围人倾诉的女孩,那种痛苦竟然
清晰地归来了,甚至比记忆中的那时更像一种折磨
。我觉得自己深深地辜负了她。没有能积极自救,
没有能多去看看相关的资料(当然,那时候互联网
还没有普及)。最基本的,没能找到值得信任的人
去倾诉。同时,也感到极大的庆幸,和这心魔过招
,最终还是我赢了,委实幸运。我所感受到的痛苦
,可以解释为什么偶尔听到刘若英唱的一首写给十
五岁自己的歌,泪点还算高的我,会没来由地涌出
泪水。
果然还是很想回到那个时候,抱抱她呢。
这个世界上充满了远不如年少的我那么幸运的
人。他们中的很多,往往跟精神疾病缠斗一生。优
秀、强大如我朋友,到现在也不时地需要向我求助
。巧的是,我刚刚翻译完这本书,就有个女孩上了
《奇葩大会》,分享她的躁郁症经历。关于这个疾
病的症状,她做了简单的描述,和本书作者艾米丽
写的一模一样。然而,她所讲的自救经历,竟然和
艾米丽的嘱托完全不同。她说自己擅自停了药;艾
米丽嘱咐一定要按时吃药,绝不能擅自停药。她说
从某种程度上说,躁郁症是社会贴的一个标签;艾
米丽说,这是一种实实在在的病,生理和心理上都
会折磨你的病。对这个疾病了解仍然很浅显的我,
看了这个演讲,变得困惑起来。都是躁郁症亲身经
历者的陈述,无论谁看着都是真诚、坦率的,究竟
谁对谁错呢?
女孩的演讲在网络上疯传,引起了很大争议。
很多人称赞她勇敢,称赞她的演讲给人带来了希望
和勇气。但也有躁郁症与其他精神疾病患者,写了
文章来反驳,说她是站在很优越的高度熬着普通患
者喝不到的“鸡汤”。他们用亲身经历写出来的经
验之谈,很多倒是和这本书中说的一模一样。我怀
着渴望了解这个世界的旁观者的心情,看了很多很
多评论文章,也愈加坚信这本书会引起很多患者的
共鸣。
初读这本书,觉得语言很跳脱,也很俏皮,毕
竟是年轻人写的东西。我也尽量让译文往灵动、前
卫上去靠。翻完之后,凝视着最后一页的作者简介
,那个有着柔顺长发和明亮双眼,怎么看也该是柔
弱、单纯的姑娘,我心里却生出一种沉重的敬佩。
其实,从这一本薄薄的小书中,很难真正明白艾米
丽经历过什么吧。十几岁短暂“遭遇”自残冲动的
我,已经那么迷茫、那么痛苦,而她从本该最美好
的青春时光一直到成年以后,甚至到现在,都在饱
受躁郁症的折磨,情绪经历上天入地的大起大落,
一时冰窖,一时火坑。换位思考一下,如果我经历
这样的折磨,恐怕早已是个一无是处的“废柴”了
。艾米丽却没有。她仿佛是在一片布满带刺仙人掌
的荒漠之中,硬是用双手开出了一片绿洲,能拯救
快要渴死的自己,也能帮助后来的跋涉者。她真诚
地剖析自己,而且“破而后立”,给出很多相当实
用(至少我看上去是这样)的解决办法。这些解决
办法当然适用于精神疾病。如果你只是单纯的心情
不好或“遭遇”心理困境,不妨也试一试。我尝试
了其中几条,感觉很有用呢(也不知道是不是心理
作用。不过心理作用也是一种作用呀,对吧)。前
面提到的那位姑娘,她的演讲固然引起了很多争议
,但其中引用了艾米莉‘狄金森的一句诗,倒也是
我一直很喜欢的:“哪怕我能使一颗心免于破碎,
我这一生就没有白活。”咱们这位写书的小姐姐艾
米丽,大概也是怀着这样的心情,在自救的同时,
用文字救着别人吧。
作为一个非精神疾病患者,翻译这样的作品,
是个开启新世界的过程。我一点一点地从一个年轻
但“资深”精神病患的角度,去了解这类疾病、这
个人群。同时,我更清楚自己的无知,进而变成一
个更能共情,对身边有类似遭遇的朋友能提供更大
帮助的人。如果我们能够非常积极、不带偏见地去
帮助一个坐轮椅或得癌症的人,对于同样也(只)
是疾病的精神病,为什么不能也有这份耐心和平常
心呢?因为这个,我想郑重地感谢作者,感谢你真
诚地袒露自己的遭遇。我虽不能完全体察,但也能
想象这需要多大的勇气。我想你的文字不仅能帮助
很多患者,也帮助了我,帮助了很多并没有患病的
读者,帮助我们成为更好的人,帮助这个世界变得
更温暖、更有善意。
我也由衷地感谢自己和家人,翻译这本书是一
个自省的过程。我去找了各种精神疾病测试来做,
甚至还进行过一次付费的心理测试咨询。得出的结
论是,我几乎没有任何精神疾病和压力。回想人生
这三十多年,也算经历了一些坎坷,几乎能够自始
至终用笑脸去面对一切,是因为幸运,也是因为我
强大,因为父母让我健康、安心地成长。感谢亲人
、朋友,为我的生命涂上了明亮、鲜艳与快乐的色
彩。
当然,想想这些年,让我内心和精神越来越强
大的,是我那十年来总是温柔而坚定的灵魂伴侣。
他总能在我怀疑自己时坚决地肯定我的价值,也总
能在我焦头烂额时让我脸上又浮现笑意。我想,现
在这个平和、可爱的自己,是在你潜移默化的影响
下慢慢成形的。每一本译作的背后都少不了你灯下
安然的陪伴,这一本也不例外。谢谢你给我温暖而
美好的爱,让我勇敢前行。
我很喜欢日本作家太宰治,他的小说总有非常
悲凉的底色,但散文却是出乎意料的清新可人。一
生尝试过五次自杀,并在最后一次归西的太宰治,
写过那句因为电影《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而为人
熟知的话:“生而为人,我很抱歉。”
但也是同样一个太宰治,在小说《晚年》中写
过一句话:“我本想这个冬日就去死的,可最近拿
到一套鼠灰色细条纹的麻质和服,是适合夏天穿的
和服,所以我还是先活到夏天吧。”
两句话而言,后者比前者更让我深受触动。在
忍受极大精神折磨的情况下,自我毁灭需要很大的
勇气,而为了生活中那些微小、细碎而美好的事情
活下来,可能需要更为强大的意志力和对这人世间
悲凉却盛大的爱吧。
所以,我想改一改太宰治的话,送给过去或正
在经受精神疾病折磨的你,也送给或许没有精神疾
病,但正经历抓狂人生的你。你们不用理会那些异
样的眼光,你们所经历的,只是这生老病死的疾苦
人间,最正常不过的事情而已。你活着,你在看这
本书,你是强大的。这个世界也许有时候不太美好
,但请你继续爱它,爱自己。生而为人,不必抱歉
,要好好的。
内容推荐
《不抓狂人生指南》作者、英国女孩儿艾米丽·雷诺兹患有精神疾病。在英国,约四分之一人口都有某种类型的心理健康问题。
自从确诊以来,艾米丽就希望找到最好的方式和自己的疾病相处。她在本书里对精神疾病进行了坦诫的探讨,打算把自己学到的有用知识都传授给有类似经历的读者。艾米丽希望能做个陪伴者,让人觉得这段旅程不那么孤独、不那么令人生气,也不那么令人烦闷或厌恶。
假如你正在帮助他人度过精神状况不佳的时期,这本书会让你了解,你可以做哪些事情来缓解自己的压力。
这是一本颇具黑色幽默、入情入理又极有帮助的书,十分隐私,也极其真实。这还是写给互联网一代读者的书,这代人在精神疾病方面有很多的共性,这本书也许会成为新一代人的精神伴侣。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6:3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