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欧洲人的悖论》是“中俄文学互译出版
项目”中的一部作品,近年来,中俄间的文化往来
进行得如火如荼,加深相互了解几乎是中俄所有文
化活动,包括文学、绘画、音乐、体育、旅游和媒
体等交流的主要目的,而文学作为记录思想、哲学
、历史、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载体,是了解俄罗
斯民族这一整体以及俄罗斯人这一个体的最佳途径
。
文学包含了一切。
然而,相互了解是一个多么美好的愿望,又是
一个多么难以完成的任务,人和人之间尚且无法轻
易达成共识,更何况两个文化符码完全不同的民族
。诗人丘特切夫曾经写过这样的诗句:“无法用理
智认识俄罗斯,无法用普通的尺子去丈量;她有着
独特的身材,你只能把俄罗斯信仰。”哲学家尼古
拉·别尔嘉耶夫也对俄罗斯这个谜一样的民族做过
深入和透彻的分析,把“两极性”“对立性”“双
重性格”等作为这个民族的特性;他认为理解了这
些矛盾,也就理解了俄罗斯,理解了俄罗斯之命运
的合理性和必然性,理解了俄罗斯人。
历代文学家都试图解开人这个谜,在俄罗斯文
学中,对这一谜团的热衷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笔下达
到极致,而20世纪的肖洛霍夫、帕斯捷尔纳克、布
尔加科夫等作家传承这一“任务和使命”,对人及
其性格和命运进行深入细致的剖析;他们所面对的
20世纪更为复杂,而人性也在多种意识形态的交锋
中呈现出更加复杂的维度。时光荏苒,当代俄罗斯
作家继续探索斯芬克斯之谜,从不同的视角给出答
案。《一个欧洲人的悖论》就是对什么是俄罗斯、
什么是俄罗斯人的一种文学解读。
小说以一个在欧洲长大的波兰裔美国籍无政府
主义者约瑟夫的生平为背景,通过回忆录、日记、
信件、审讯记录等形式,展示一个经历过多国文化
熏陶的欧洲知识分子20世纪上半叶在俄国(苏俄、苏
联,以下为叙述方便,对这一段历史时期均代以今
名“俄罗斯”)的命运轨迹,同时也借主人公的眼睛
来折射当时的社会图景,并对那段关乎个人和国家
命运的历史进行了一番评判。
我们可以从两个层面来解读这部小说。在内容
层面上看,这部小说几乎可以等同于一个欧洲人在
俄罗斯的生平小传。主人公约瑟夫崇尚自由,追求
解放,是一名坚定的无政府主义者,他把著名无政
府主义理论家克鲁泡特金公爵视为最高精神导师。
一战前后,约瑟夫来到乌克兰,开始参与政治活动
,成为一名乌克兰革命运动活动家;十月革命后,
约瑟夫在乌克兰为新政权工作,差点成为红白势力
斗争的牺牲品。几经颠沛流离,约瑟夫从哈尔科夫
脱身来到莫斯科,他靠翻译赚钱,还抽空教书,给
农村的图书管理员做有关席勒和歌德的讲座,给农
艺师讲合作化理论。他努力适应苏维埃政权,却又
总是无法和它达成共识,也无法理解它。有一天,
当他终于下定决心返回美国时,却因告密者的诋毁
,被迫永久地留在俄罗斯,直至在监狱去世。约瑟
夫的一生充满了悖论,他作为一个欧洲人,却卷入
了俄罗斯的政治风暴;他本可逍遥自在地当一名医
生,却在俄罗斯经历了二三十年代最为严酷的政治
斗争,成了一名政治犯:从某种意义上看,小说亦
可叫作《一个欧洲人在俄罗斯的奇遇》。
小说的另一个层面,或许也是作者最为关注的
层面,则是欧洲乃至西方与俄罗斯的“文化冲突”
。作者选取的人物是一个具有多元文化背景和身份
的欧洲人,约瑟夫出生在意大利,后经加拿大来到
美国生活。他接受教育并形成世界观的几个地方,
其实就是俄罗斯人眼中的“西方”。作者似乎有意
突出俄罗斯和欧洲、斯拉夫和西方这样的对比关系
,要知道,西方派和斯拉夫派之争,亦即东西方之
争,一直是俄罗斯文化发展史上的一对矛盾。这个
在地理位置上跨越欧亚的国家,在思想上也一直摇
摆于东西方之间,归属感模糊,而作者借用男主人
公的“欧洲”视角,对俄罗斯进行了一番仔细的打
量。在欧洲人的眼中,约瑟夫或许多少有一些俄罗
斯特质,包括他对克鲁泡特金的无政府主义观点的
热衷,他在乌克兰和俄罗斯颠沛流离的生活中获得
的对俄罗斯人的理解,他似乎是一个可以自如穿行
在西方和俄罗斯之间的人,然而,在约瑟夫内心深
处,他似乎更认同自己的欧洲人身份,这也构成了
主人公命运之外的另一个悖论。
……
可以把小说改编成一部欢快的电影(轻微的情色
片),也可以用它来做一篇学年论文(研究作家的情
节游戏,这既简单又有趣)。《大路通罗马》是一部
精心设计的畅销作品。”还有评论家认为:“这部
小说发表于]994年这个或多或少有些清教徒色彩的
时代,本有可能是一颗情色炸弹,却变成了一颗艺
术炸弹,无可挑剔的文学性远胜于一位苏联公子哥
的冒险奇遇带来的刺激感。,,
在小说《最后一份报纸》中,他则更加大胆。
在他描写的报社日常生活中,很多人看到了自己的
影子。巴辛斯基说:“作者以鹰一般的超自然洞察
力描写了七八十年代浪荡派知识分子的日常琐事,
但语调真切,让人信服,读者感到熟悉得脊背发麻
。”他的作品显然都有自传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