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白洋淀纪事(7上导读版)/统编语文教材配套名著阅读丛书
分类 少儿童书-儿童文学-中国儿童文学
作者 孙犁
出版社 江苏人民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白洋淀纪事(7上导读版)》是“文革”前孙犁文学创作的代表性作品集。《白洋淀纪事(7上导读版)》即是“非人所能以口舌定贵贱”的作品。它从1958年问世迄今已有几个版本,多次印刷,成为新中国以来广为流传的作品集之一。
读了这本书,读者就会很好地理解孙犁的那些自述和评论文字,同时,对孙犁和他所处的那个时代,以及他的文学创作,能有一个比较全面的、基本的认识和理解,能从他的作品中汲取宝贵的精神力量。
目录
芦花荡——白洋淀纪事之一
荷花淀——白洋淀纪事之二
光荣
嘱咐
采蒲台
采蒲台的苇
芦苇
白洋淀边一次小斗争
渔民的生活
看护——在天津中西女中讲的少年革命故事
正月
小胜儿
秋千
山地回忆
吴召儿
村歌
蒿儿梁
浇园
种谷的人
纪念
“藏”

丈夫
老胡的事
走出以后
邢兰
家庭
齐满花
张秋阁
王香菊
香菊的母亲
曹蜜田和李素忍
“帅府”巡礼
织席记
新安游记
山里的春天
战士
投宿
女人们(三篇)
识字班
附录
中外名家眼中的孙犁和《白洋淀纪事》
名句大观
刷题大闯关
阅读札记·读后感
序言
“院子里凉爽得很,干净得很。”“淀里也是
一片银白世界。水面笼起一层薄薄透明的雾,风吹
过来,带着新鲜的荷叶荷花香。”“在她的身子下
面就编成了一大片。像坐在一片洁白的雪地上,也
像坐在一片洁白的云彩上。”这些散文诗一样描写
性的句子出自孙犁的短篇小说《荷花淀》,夜深人
静,月色朦胧,这里的描写构成了白洋淀一幅“月
下之景”图,美好的家园,哪容敌人来侵犯、蹂躏

《荷花淀》是孙犁的代表作,选自短篇小说和
散文集《白洋淀纪事》,《白洋淀纪事》是孙犁的
第一部比较完整的小说、散文选集,曾被评为“百
年百种优秀中国文学图书”,包括作者从1939年到
1950年所写的绝大部分短篇小说、散文、特写、通
讯等,其中共收录短篇作品近100篇,按时间先后顺
序编排,《荷花淀》与《芦花荡》是其中最负盛名
的作品。本书选录了《芦花荡》《荷花淀》《光荣
》《嘱咐》《采蒲台》《采蒲台的苇》等40余篇。
孙犁的小说,大都是描述他的故乡——冀中平
原的白洋淀。水乡人民在共产党领导下进行的艰苦
卓绝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尽管取材多为严酷的
战争年代的人物、事件,但往往不从正面去描写战
争,而是把时代的风云变幻和人物的命运真实地结
合起来,挖掘农民的灵魂美和人情美。在艺术上追
求诗的抒情性和风格化的描写,用充满诗意的笔致
,把白洋淀人民保卫家乡所进行的可歌可泣的斗争
,交织在白洋淀水乡如诗如画的背景上,展示人民
群众爱民族、爱国家、爱同志的优美情操。孙犁的
小说带有抒情诗般的格调,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气
质,这是孙犁小说特有的风格。孙犁的小说之所以
具有“诗体小说”的美誉,主要是因为无论写人、
记事、写景都总是充满了诗情。
《白洋淀纪事》中,作者成功地塑造了以水生
嫂为代表的农村妇女的群像。这些妇女勤劳、朴实
、善良,识大体、顾大局,是在特定的战争年代成
长起来的一代新人。
水生嫂是作品着墨最多的妇女典型:勤劳、能
干、识大体、多情、乐观、坚强。男人们参军才走
几天,水生嫂和几个青年妇女便找借口去探望他们
,她们对自己的丈夫有着深切真挚的爱。当然,她
们又是乐观的。在没有见到自己的亲人时,她们虽
然最初“有点失望,也有些伤心”,但“不久,她
们就又说笑起来了”。这些情感丰富,爱说爱笑的
女人们在遇到敌船时,虽然也心跳,但却不胆怯,
不手软,她们机智地将船往荷花淀里摇,并下定决
心,“假如敌人追上了”,决不投降,“就跳到水
里去死”,表现出了坚定沉着和视死如归的精神。
《芦花荡》中有一段关于女性的描写:“她们
在家乡的道路上行军,眼望着天边的北斗。她们看
着初夏的小麦黄梢,看着中秋的高粱晒米。雁在她
们的头顶往南飞去,不久又向北飞来。她们长大成
人了。”这里把女孩们的逐渐成长描述得多么富有
生活韵味。庄稼的自然成熟,雁群的南飞北回,诗
意盎然地暗喻着时光的流逝。在生活的道路上,由
于“眼望着天边的北斗”,所以永远不会迷失方向
。“北斗”,既是实在的景物,又是一种暗喻:它
象征着党的光辉的指引。
短篇小说《光荣》中的秀梅则又是一位有独特
风格的女性人物。她从小爱憎分明、大胆泼辣。在
这篇小说中,作者通过大量的语言及行为描写来圆
满地完成这一形象的刻画。例如,当她帮助伙伴原
生参军后,原生那落后自私的媳妇小五却冷言冷语
地嘲讽她时,秀梅义正词严地教育小五:“当兵是
为了国家的事,是光荣的。”后来,小五又提出离
婚。秀梅在劝阻无效时,就毅然决定自己“不寻婆
家”,“先不结婚”,并要给小五她们“做个榜样
”!为了对得起前方打仗的战士,她自愿像亲闺女
一样长期地负担起照顾原生家里老人的责任。她这
种识大体、顾大局,爱亲人,更爱祖国的崇高精神
更是作家着意要歌颂的。而在短篇《红棉袄》里,
作家用朴实无华的语言,讲述了一个令人动情的故
事:一个十六岁的小姑娘,只有她一人在家,当面
对两位陌生战士的求助时,她自作主张,果断地将
他们留下来。为了使生病的战士尽快得到康复,她
不仅把家里唯一的棉被给了伤病战士,而且将早晨
刚穿到身上的红棉袄也脱下来盖在了病员的身上,
自己却只留一件单薄而破旧的小衫穿在身上……
水生嫂等妇女们的成长,从一个侧面表现出了
冀中人民在民族自卫战争中的巨大变化。歌颂了冀
中地区抗日军民在党的领导下英勇抗战的革命斗志
以及爱国主义精神。孙犁对这些女性形象的描绘可
以说是一个出色的创造,也是对当代文学人物画廊
的独特贡献。
孙犁小说以现实主义描写和浪漫主义气息而见
长。但孙犁小说中的抒情,并不是一般的外在的议
论式的感慨,而是始终渗透在人物性格和生活场景
的描绘之中。战争年代的艰苦,物质的匮乏,亲人
的离别在作家笔下,都写得情深意长。如《荷花淀
》中“夫妻话别”的描写,“淀中遇敌”的描写,
《芦花荡》开头六自然段对老船工的描写,《芦花
荡》结尾处老船工钩杀鬼子过程的描写,这些描写
充满诗情画意,寓刚劲于淡雅之中,给人飘飘欲仙
的美感。
请看《荷花淀》中的景物描写,“她们奔着那
不知道有几亩大小的荷花淀去,那一望无边际的密
密层层的大荷叶,迎着阳光舒展开,就像铜墙铁壁
一样。粉色荷花箭高高地挺出来,是监视白洋淀的
哨兵吧!”芦苇和荷花是白洋淀人民那种在残酷的
战争环境里顽强生存的意志和斗争的力量的象征。
再看《芦花荡》中的景物描写:“在那里,鲜
嫩的芦花,一片展开的紫色的丝绒,正在迎风飘撒
。”小说结尾部分的那段关于芦花的描写,表面上
看来,似乎离开了具体的斗争环境——那一场跟敌
人进行的殊死战斗,其实不然,细心的读者会注意
到,那是老人正“狠狠地敲打”那些挂上了钩子的
鬼子们的脑袋,把他们置于死地时,“向着苇塘望
了一眼”所产生的感受。俗话说“景随情移”,解
恨的战斗必然会在内心引发出一种轻松、愉快的情
绪,此情此景,鲜嫩的芦花在老人的眼里,自然会
显得格外的美丽了。
从《芦花荡》的描写可以看出,孙犁笔下的景
物,不单纯是一种点缀,而是蕴涵了深远的寄寓在
内的。在他的小说里,景物描写起到了点染环境气
氛,烘托人物精神境界,加强抒情韵味的作用,因
而,它们绝不是即可游离的珍珠,而是作品内在气
质的结晶。
《白洋淀纪事》中的景物描写,处处与战争环
境和人物的心境相谐,不仅渲染了故事的气氛,也
给作品增添了一种战斗的诗情画意,构成情景交融
的艺术境界,提高作品的感染力。
读孙犁作品,我们很容易想起普希金的诗体小
说《驿站长》《上尉的女儿》,想起屠格涅夫那种
单纯、优美、诗意的风格,想起鲁迅先生那些隽永
、深刻的抒情小说。孙犁深深喜爱这些作家,认为
他们的小说与自己的气质非常吻合,他喜欢这些作
品中“那股浪漫气息,诗一样的调子,和对美的追
求”。孙犁深受这些作家的影响,并且自觉地追求
这种风格,这使孙犁小说具有“诗体小说”的美誉

孙犁的白洋淀画卷融注了孙犁的爱、孙犁的梦
、孙犁的魂。孙犁把对家乡的情与爱或融化在白洋
淀的水荡芦苇里,或飘游于冀中平原的清风朗月间
。在那里,不仅有养育他的家乡老屋,有根脉相连
的父老乡亲,有纯朴诚信的民风民俗,更有他征战
的足迹,激扬的文字,“青春的遗响”,在那条岁
月的长河里,留下的是真善美极致的记忆。
这以后,中国文坛上形成的“荷花淀派”正是
以孙犁的创作风格为代表的文学流派。它形成于50
年代。孙犁的影响是“荷花淀派”形成的主要原因
,而“荷花淀派”的骨干作家,如刘绍棠、从维熙
、韩映山、房树民等,也都是孙犁亲手培养和扶植
起来的。
孙犁先生是我国一代文学大师,他的文学造诣
和作品中的美学内涵,有待我们不断地去钻研和探
索,从中撷取丰富养分,充实我们的文学素养,净
化我们心灵世界,“大师已逝,荷香犹存”,就让
我们在《白洋淀纪事》这一充满诗情画意的描绘战
争年代的短篇小说、散文选中学习大师纯熟的语言
功夫,缅怀为中华民族解放而前赴后继、英勇战斗
的千千万万个白洋淀普通人的丰功伟绩,汲取前行
的动力,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自己的贡献!
同学们,让我们一起走进往昔的峥嵘岁月,跟
随孙犁先生的《白洋淀纪事》去感受白洋淀的风景
美、人性美和人情美,体会与众不同的战争文学,
更深刻地理解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热爱自己脚下
的土地,并从土壤中汲取自己成长的养分。
导语
《白洋淀纪事(7上导读版)》是孙犁的中短篇小说与散文合集。孙犁的作品追求一种清馨质朴的美的韵致。他的小说具有浓郁清丽的诗意笔触以及精巧别致的构思,含蓄凝练,清新明快,有“诗体小说”之称。他所塑造的丰满灵动的农村女性形象尤其令人难忘。他的散文极富抒情味和人情味,语言简洁朴实,思想深湛,意味隽永。
精彩页
撑船的是一个将近六十岁的老头子,船是一只尖尖的小船。老头子只穿一件蓝色的破旧短裤,站在船尾巴上,手里拿着一根竹篙。
老头子浑身没有多少肉,干瘦得像老了的鱼鹰。可是那晒得干黑的脸,短短的花白胡子却特别精神,那一对深陷的眼睛却特别明亮。很少见到这样尖利明亮的眼睛,除非是在白洋淀上。
老头子每天夜里在水淀出入,他的工作范围广得很:里外交通,运输粮草,护送干部;而且不带一支枪。他对苇塘里的负责同志说: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险。
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每天夜里,在敌人紧紧封锁的水面上,就像一个没事人,他按照早出晚归捕鱼撒网那股悠闲的心情撑着船,编算着使自己高兴也使别人高兴的事情。
因为他,敌人的愿望就没有达到。
每到傍晚,苇塘里的歌声还是那么响,不像是饿肚子的人们唱的;稻米和肥鱼的香味,还是从苇塘里飘出来。敌人发了愁。
一天夜里,老头子从东边很远的地方回来。弯弯下垂的月亮,浮在水一样的天上。老头子载了两个女孩子回来。孩子们在炮火里滚了一个多月,都发着疟子,昨天跑到这里来找队伍,想在苇塘里休息休息,打打针。
老头子很喜欢这两个孩子:大的叫大菱,小的叫二菱。把她们接上船,老头子就叫她们睡一觉,他说:什么事也没有了,安心睡一觉吧,到苇塘里,咱们还有大米和鱼吃。
孩子们在炮火里一直没安静过,神经紧张得很,一点轻微的声音,闭上的眼就又睁开了。现在又是到了这么一个新鲜的地方,有水有船,荡悠悠的,夜晚的风吹得长期发烧的脸也清爽多了,就更睡不着。
眼前的环境好像是一个梦。在敌人的炮火里滚打,在高粱地里淋着雨过夜,一晚上不知道要过几条汽车路,爬几道沟。发高烧和打寒噤的时候,孩子们也没停下来。一心想:找队伍去呀,找到队伍就好了!
这是冀中区的女孩子,大的不过十五,小的才十三。她俩在家乡的道路上行军,眼望着天边的北斗。她俩看着初夏的小麦黄梢,看着中秋的高粱晒米。雁在她们的头顶往南飞去,不久又向北飞来。她们长大成人了。
小女孩子趴在船边,用两只小手淘着水玩。发烧的手浸在清凉的水里很舒服,她随手就舀了一把泼在脸上,那脸涂着厚厚的泥和汗。她痛痛快快地洗起来,连那短短的头发。大些的轻声吆喝她:
“看你,这时洗脸干什么?什么时候呵,还这么爱干净!”
小女孩子抬起头来,望一望老头子,笑着说: “洗一洗就精神了!”
老头子说:
“不怕,洗一洗吧,多么俊的一个孩子呀!”
远远有一片阴惨的黄色的光,突然一转就转到她们的船上来。女孩子正在拧着水淋淋的头发,叫了一声。老头子说:
“不怕,小火轮上的探照灯,它照不见我们。”
他蹲下去,撑着船往北绕了一绕。黄色的光仍然向四下里探照,一下照在水面上,一下又照到远处的树林里去了。
老头子小声说:
“不要说话,要过封锁线了!”
P2-3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4 2: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