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后记 诗经有《木瓜》一诗:“投我以木瓜,报之以 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也!投我以木桃,报之以 琼瑶。匪报也,永以为好也!投我以木李,报之以 琼玖。匪报也,永以为好也!”中国人有“投桃报 李”的成语,也是与此相关。湖南的锺叔河先生与 我相交,我曾寄赠先生拙作一册,先生回赠我一册 《儿童杂事诗笺释》,扉页便有先生的题词:“君 寄赠大作,以此报之,即所赠木桃也,愧对琼瑶多 矣”。我后来据此写了一篇文章《木桃与琼瑶》, 表达了对于锺先生的敬重。其实,念楼先生题跋中 所表达的,乃是他对于周作人文章的感念之意。先 生半生编撰知堂文集,用力甚多,有诸多开创之功 ,但依然有“愧对琼瑶”之叹。由此也想就自己这 些年读书所受前辈的恩惠,进行一些梳理。我因此 收罗旧作,编成一集,并也借锺先生之雅意,将之 命名为“木桃集”。 文集编成后,我最想表达的,正是上述的这种 微小的敬意。需要另外说明的是,集子中涉及的一 些前辈和师友,均给了我很多的启发和滋养;但也 有很多的师友,他们曾予我以恩惠,直接影响过我 的做人与作文,我则拟在另一册文集中慢慢道及, 我对他们同样充满着敬意。编选此书,也可以借此 来回顾自己走过的阅读之路,其中的崎岖与荒芜, 自是难免。但对于与我同好的读者朋友,或许也会 略有一些借鉴。而我所能做的,就是保持初读时的 那份真诚与热切,并尽量把文章写得扎实和漂亮一 些。如果还有补充,便是此书中有一组文章,乃是 谈周作人自编文集的,本是受了孙郁先生的著作《 鲁迅书影录》的启发,拟也作一册《周作人书影录 》,谈谈我对于周氏文集的理解,但目前只作了六 篇。不过,所谈的这六册文集,也应是周氏最有代 表性的。 最后,我要特别感谢主持“开卷书坊”的董宁 文先生,他主持的这套丛书,已经成为读书界的一 道秀丽风景。作为主编的董先生,则仿佛是勤于耕 耘的园丁,扶锄戴笠,培土施肥,浇灌花木,营造 了一片属于爱书人的清荫,让我们能够得到片刻的 宁静与满足。我与宁文先生结识距今已整整十年多 了,他一直关心我的读书和写作,给了我很多的鼓 励和帮助。我的不少文章,最初都是刊发在他主编 的《开卷》杂志上的,前次他拟将我的一册随笔集 纳入这套颇有声誉的“开卷书坊”,但因我的心急 ,先由另一家出版社出版了。很久时间,我都为此 感到不安。如今董先生又允诺将这册《木桃集》纳 入新一辑的“文丛”之中,说明他并未责怪于我, 更显出他的一片深情矣。因此,我把这册薄薄的《 木桃集》,也看作我与他所主持的《开卷》事业的 一份美好纪念。 二○一八年六月十三日
目录 我收藏的知堂文集 周作人的茶饭文章 木桃与琼瑶 “清淡质素”才有味——关于《知堂谈吃》 关于《一岁货声》 “诚有讽世之意”——关于《看云集》 “文章底下的焦躁”——关于《瓜豆集》 “无人共话小川町”——关于《药味集》 “老婆心的废话”——关于《苦口甘口》 “偶然拄杖桥头望”——关于《知堂乙酉文编》 “不俗”的辩解——关于《知堂回想录》 可畏亦复可爱——黄裳诞辰九十五周年纪念 书之归去来——《黄裳书话》及其他 凤鸣·银鱼·富春——读黄裳札记 榆下风景 “黄跋”的故事——黄裳的一次笔仗 谷林的晚岁上娱 发潜德之幽光——读《觉有情——谷林文萃》 如面谈 购谷林记 读《闲花》 孙犁的魅力 写在孙犁边上——读《布衣:我的父亲孙犁》 “我有洁癖”——孙犁的读书态度 关于《钓台随笔》 苍苍横翠微——董桥散文杂识 旧派人的风雅——读《青玉案》和《记得》 好书似美人——读《绝色》之一 好书美如斯——读《绝色》之二 燃灯者——《海滨感旧集》及其他 舐犊情深 钱锺书的“No can do” 孙郁先生二三事 温雅的光亮——孙郁的学术底色 闲话《革命时代的士大夫: 汪曾祺闲录》 一脉文心——读“当代文学经典读本” 关于止庵 “略知门径”——读《插花地册子》 鱼飞向北海,可以寄远书——读《远书》 气味辨魂灵——读《周作人传》 后记
精彩页 去岁写过一篇谈周作人身后著作出版的文章《我收藏的知堂文集》,其中写到自己最为满意的周氏著作,要算是辽宁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周作人卷》,收入该社出版的“苦雨斋文丛”之中。此套文丛由鲁迅博物馆编,收入《周作人卷》《废名卷》《俞平伯卷》《江绍原卷》《沈启无卷》五册,其中的《周作人卷》由该馆黄乔生副馆长编选。我之所以满意此册著作,首先要归功于美术编辑张志伟先生的装帧设计。我在那篇文章谈道:“此册著述无论从设计、插图、版式到纸张,以为都是最佳的,很能体味周作人苦雨斋雅致、清幽、细密、冲淡的风味。印制周作人的文章未必纸张要最佳,其实那种泛黄且略感粗糙的纸张反而更好,与周作人日常朴素的风格才得契合,而版式不必过于疏朗,字体也要略小才好,如此每页纸张才能尽量多排文字,这样可以前后照顾,对于了解周氏作文的章法更易理解。”此册《周作人卷》封面为淡黄,“苦雨斋”三字采用沈尹默的书法,封面上的图案有竹笋和蘑菇,封底的“作人,,两字则取自知堂手笔,书内扉页印有周作人在苦雨斋的一张穿棉布袍的黑白照片,后页又印有《雨天的书》《自己的园地》《谈龙集》和《谈虎集》四册初版本的书影,均能见出一种古朴的气息。 此书一个别致的地方,便是将周作人纳入“苦雨斋”这个群落里来观照,推出的五本书便是周作人和他的“四大弟子”,也是创新的地方。此套文丛由孙郁先生作序,其中写道:“苦雨斋的主人与弟子之间形成了一个传统。他们都非激进的文人,和胡适、陈独秀那样的思想者亦差异很大。周作人称自己是‘学匪’,意思乃非正宗的儒生,有点离经叛道的意味。”又说:“他和自己的学生们在思想上喜欢新的学理和个性意识,古希腊哲学、日本艺术、现代心理学与民俗学都被深切地关注着。还注重对明清文人小品的打捞,志怪与述异流露其间。加之有点欧美散文与六朝小品的余味,遂在文坛上造成势力,对后人引力一直是时起时落的。”想起孙郁先生曾作过一篇《当代文学中的周作人传统》,认为在当代文学中有这样一批默默以周作人的文章为法脉,从而学习和传承其传统的文人群体,他们虽多处于边缘,却也独有一种魅力和韵味。因此,我猜疑此套文丛便出自孙先生的创意。这便也是学者编书的好处,背后是学问、眼光和底蕴。而对于读者的好处便是,通过这册《周作人卷》,可以按照这个“苦雨斋文丛”的思路,来进一步了解废名、俞平伯、江绍原和沈启无等文人的创作情况,也不失为一种不错的路径。 此套文丛第三个别致的地方,便在于编选者黄乔生先生的选法。说实话,关于周作人文章的各种编选乃是数目繁多,令人颇有眼花缭乱之感,诸如全集、自编集、文类编、集外文、晚年文集、书信集、序跋集、书话集等。而黄先生能够从中国传统文章的本身来入手,也就是“从文体角度分类编撰”,故而选了周氏的思想论文二十三篇,风物小品二十一篇,序跋文十三篇,书话十六篇,书信六篇,怀人之作十二篇,游记七篇。这种编法,按照黄乔生先生的意见,“目的是要体会周作人如何以清醒的文体意识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追求得体和妥帖。我们虽然强调了他对中国传统文脉的接续,但更要强调他如何适应变化,善于取法,在各种文体之间运用自如,从而把散文的功能扩展到一个极大的空间。文体的变化无端,文采浓淡适宜,微妙存乎一心。读者自会在篇章字句中细寻肌理,得其调和融会之精神,从而淡忘了本集的强分类别,就好像古人说的‘得鱼忘筌’‘登岸舍筏’似的”。的确,周作人一生创作了大量的散文文字,如果茫然深入,便如进入宝山,无所取舍。我读到不少后人编选的周氏选集,便是随意或按照一己趣味编选,多是全无章法的。 我对此书还有一个满意的地方,乃是以为此册最适合初读周作人的朋友选用。全书三十七万字,周氏较有代表的文章皆收录其中,而难得每篇文章皆注明曾发表和收人周作人自编文集的信息,除了书前有孙郁介绍“苦雨斋文人群落”的序言之外,书后还有上面提及的黄乔生先生写就关于选集编法的长篇跋文,这些对于了解周作人其人其文都有很大的帮助;另外书后还有一份《周作人年表》,对于周氏一生的创作及大事都简要提及,也是了解其人其文的重要途径。而我非常满意的地方还在于,此书开篇收录了周氏的成名作《人的文学》,一些能够传达个人态度的文章也都收录其间,诸如《思想革命》《论八股文》《希腊人的好学》《中国的思想问题》等,另外一些诸如《故乡的野菜》《鸟声》《谈酒》《金鱼》《虱子》等这样的闲适美文也收录不少。最让我觉得高明的是编选者在书末收录了周作人两篇至关重要的文章。一为长篇《我的杂学》,一为《两个鬼的文章》,这两篇文章对于了解周作人堪为一个重要的切入途径,回顾学术历程和读书渊源,谈论其对个人文章之自我评价,可谓高妙之举也。在《两个鬼的文章》中,周氏将他的“闲适文章”比作“吃茶喝酒似的”,而把“正经文章”比作“馒头或大米饭”,也是极形象的事情。 P12-15 导语 《木桃集》的书名,取自《诗经》中“投之木桃,报以琼瑶”,作者朱航满把自己读过的书比喻为“投之木桃”,乃是心怀感恩与敬意。全书内容为谈其近年来读周作人、黄裳、郑朝宗、孙犁、谷林、董桥、孙郁、止庵等人文集的随笔札记,或含英咀华,或叙说掌故,或谈旧忆往,从而努力呈现出一种古朴清明的文章之美。尤以谈知堂文章一组,从编选和出版的微小差异来进行体味,乃是文心雕龙,闲书闲话,可见读书之佳趣,也见出作者在读书论文上的细腻与优雅。 内容推荐 《木桃集》为作者朱航满读书随笔集,文章包括《我收藏的知堂文集》《周作人的茶饭文章》《木桃与琼瑶》《苍苍横翠微——董桥散文杂识》《孙郁先生二三事》《温雅的光亮——孙郁的学术底色》等40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