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接力国际大奖儿童文学书系”遴选世界各国当下的儿童文学精品,收录的作品或获得国际大奖,或获得国家大奖。或入选教育部、图书馆、著名学校推荐书目。 入选作品皆为创新之作,作品以其创新性、独特性,可以为中国原创儿童文学创作、出版、阅读提供借鉴。 入选作品能够真实鲜活地反映各国少年儿童当下的心理现实和生活现实,以及他们真实的生命状态,帮助中国少年儿童读者了解世界,拓展国际化阅读视野。 入选作品皆为基于人性和童心的震撼心灵之作,用人类共通式的叙述语言栩栩如生地描摹和刻画儿童独有的心灵世界,以人文情怀让少年儿童读者拥有惊奇之心、悲悯之心和纯净之心。 米歇尔·麦格里安著的《晚安汤姆先生》为其中一册。 1939年9月的英国,战争阴云笼罩,很多孩子被疏散到乡下。独居在威尔伍尔德小镇教堂墓地旁的汤姆先生,家中被送来—个叫威利的伦敦男孩。 威利很瘦弱,马上要过九岁生日的他还不会读书写字,晚上还会尿床,身上伤痕遍布。汤姆在邻居的帮助下,为威利找来了合适的衣物,给他上药,清洗他尿湿的床单。威利慢慢康复着。上了村里的学校,认识了好朋友扎克,学会了读书写字,还参加同学们的戏剧演出,他不再尿床了。而这时,汤姆收到了威利妈妈的来信,要接威利回伦敦。 威利离开后,消息全无,汤姆放心不下,来到伦敦,救出了被妈妈锁在楼梯底下浑身是伤的威利。汤姆冒险将身心受创的威利带回小镇,继续照料他。这时,伦敦大轰炸开始了,威利的好朋友扎克执意要回伦敦看望受伤的父亲…… 作者简介 米歇尔·麦格里安,1947年生于英国威尔士,童年时期在新加坡和澳大利亚生活过两年,之后回到英国。1968年至1969年在肯特郡的罗斯布鲁德学院学习写作。《晚安,汤姆先生》是她的部小说,1981年在英国一经出版就获得许多奖项,并成功改编成电影和音乐剧。 目录 1 初见 2 威尔伍尔德小镇 3 周六清晨 4 穿戴齐全 5 “张伯伦宣战了” 6 扎克 7 邂逅黑莓 8 学校 9 小寿星 10 箱子 11 星期五 12 表演一定不能搁浅 13 高唱圣诞颂歌 14 新的开始 15 家 16 搜寻 17 营救 18 “康复” 19 大海,大海,大海! 20 幽灵屋 21 返校 22 哀悼 23 尾声 附录
序言 世界小,文学大 著名儿童文学作家、国际安徒生奖获得者 曹 文轩 “接力国际大奖儿童文学书系”,所选作品皆 为世界优秀儿童文学作品,是世界儿童文学史上的 经典和具有经典性的名著。 读书必须读好书。 随着印刷术和造纸术的日益发达,书籍早已堆 积如山。现如今,当我们走进一座座现代化的图书 馆,走进一座座迷宫般的书城,见到那满坑满谷的 书籍时,既有对知识浩瀚无涯的感叹,又有对知识 重压身心的不安甚至是恐惧。但我们很少想到,这 些书对于我们而言,是否都有价值?被越来越精美 的装潢所包裹着的东西,究竟值不值得我们花费时 间与热情去青睐它们?我们只是想着拥有、拥有、 多多地拥有,我们恨不能将它们一下子全都吸进记 忆。人类对知识的崇拜、无节制的拥戴、贪婪的吮 吸,早已使人们失去了对所谓知识的应有的分辨与 警惕。将书本视为图腾的结果,就是面对书本时, 我们只有主动地相拥和无条件地接受。参天书山, 已快要压垮我们的脊梁,更具悲剧性的是:它快要 堵死我们的心灵空间了。 其实,世界上的好书并不太多。若有一位目光 深邃、判断力超凡的大智者,能对这些书加以筛选 ,各大图书馆至少可以省出一半宝贵的空间来,喜 爱读书的人也就会少费许多精力,而对好书的阅读 会收到事半功倍的奇效。 不光好书不多,还有坏书。这些坏书大量混杂 在图书馆、书店和一些人家的书架上。它们不光耗 费了我们的时间、金钱,还使我们堕落、误入歧途 。它们损害了我们的心智,钝化了我们的感觉,使 我们的精神世界感染了病毒。 英国作家毛姆有言道:坏书读得再少也不为少 ,好书读得再多也不为多。坏书——是愚钝智慧的 道德上的毒药。哲学家叔本华有句话也很值得我们 记住:不读坏书,是读好书的一个条件。 但作为一般的读书者,我们并不具备这种判断 良莠的能力。在这种情况之下,我以为,唯一聪明 的办法就是读经典、读名著。 一部作品被我们称为经典、名著,前提是它已 经受住了漫长时间的考验。它已在时间的风雨中被 反复剥蚀过而最终未能泯灭它的亮光。它不光是被 几个智者说好,而且是被一个庞大的群体所认同。 年复一年地阅读,年复一年地挑剔,又年复一年地 吮吸,不管怎么样,它没有因时过境迁而衰化,而 改变颜色。它一如从前那样饱满,那样富有人情, 那样闪烁光泽——时间的流逝,甚至使它还比从前 更显博大精深。它在不停地增值。 对于少年读者而言,此时的阅读应是更为讲究 的。如果没有选择,随意地滥读或是因受宣传的蛊 惑而进行媚俗性阅读,将会养成一种低下的阅读趣 味和阅读习惯。一旦定型,日后纠正都纠正不过来 了。更糟糕的是,日后即使再面对经典、名著时, 已变得俗气的目光,也会将经典、名著看俗了。少 年阶段的阅读,实际上是为今后的阅读打基础的阅 读,因此正确的阅读就显得尤为重要。 “取法于上,仅得为中;取法于中,故其为下 。”只有读经典、名著,读上乘之作,我们才有可 能接触最高的精神境界,也才有可能抵达最佳的审 美境界。若是从在阅读中吸取写作经验以使自己能 有好的写作能力之角度出发,读经典、名著,读上 乘之作也几乎是必需的。一个人若长久地在二流三 流的作品中滚来滚去,就会受其熏染,受其规范, 并将它们误以为是写作的标准,从而永远失去了写 出好文章的可能。 过去,曾有过“全人教育”的提法。这“全人 教育”分为“生意”“生趣”两大部分。 我以为,这其中的“生趣”,是与文学密切相 关的。 文学也许没有改朝换代、翻天覆地的能力,但 它的力量却是持久的。人类之所以拥有今日之文明 ,文学功不可没。它悄然无声但却极有力量地推动 了人类的进化。它在人类的荒昧岁月,在人类的寒 冷季节,在人类的疯狂时日,是灯,是火,是清冽 之风。人类的精神殿堂,若抽去文学的巨柱,顷刻 间便会坍塌。 世界上,最优秀的民族,也是与最优秀的文学 分不开的。因此,任何一个民族,都会为它能拥有 优秀的文学家而骄傲。一个民族的悲哀莫过于它没 有产生出优秀的文学家。优秀的文学家,创作出来 的优秀的文学作品,不仅为这个民族争得了荣誉, 更重要的是,它为这个民族素质的提高起到了无可 估量的作用。 民族、人类,有理由如此在意文学家与文学。 从想象力这一角度来看,文学也是我们应当尊 重的。它一直在暗中帮助着人类操练想象力。它的 天马行空式的优美想象,一直在诱惑和影响着人类 。它使人类看到了想象的美好与巨大能量。一个不 存在的世界,在想象中,硬是有声有色地出现了。 令人不可思议的是,这个纸上虚构出来的世界,有 许多在若干年后,真的由科学实现了。这就是世界 上有那么多伟大的科学家亲近文学的原因。 在人类的想象力不断受到束缚与腐蚀的时代, 文学始终在保护着想象之火,使它免遭熄灭。它还 一次又一次地扇动,使想象之火保持着应有的炽热 与旺盛。从这个意义上讲,文学绝不仅仅属于文学 家,也不仅仅属于文学爱好者,而应当属于全人类 。 文学在锐化人的感觉方面,也是值得我们赞颂 的。 我们的祖先,感觉是非常钝化的——无论是生 理学意义上的感觉还是心理学意义上的感觉,大概 都是如此。他们很愚笨地制造着工具,又很愚笨地 追赶着猎物。他们的手脚往往不知轻重。疼痛感很 弱,并缺乏对锐痛、钝痛等不同疼痛的区分能力。 他们的情感、情绪也往往比较简单,难以有今天的 人所有的寂寞、孤独、忧郁、惆怅之类的微妙感觉 。自从有了文学以后,人类的感觉在一天一天地变 得丰富与敏锐。文学以对世界细致入微的观察,引 导着人类放弃以前的粗糙与简单,而使自己的身体 与心灵都慢慢变得敏感。于是,世界在人类的眼中 变得五光十色、无穷无尽了。人类在触摸这个世界 时,也不再笨手笨脚了。人类今天所拥有的一切, 都与人类的感觉进化有关,而在这其中,文学的功 绩是无与伦比的。 文学小,世界大;世界小,文学大。偌大一个 世界,却常常会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让一个人竟 然觉得自己被挤压,没有一块立足之地。而此时, 他将会发现,文学远远地大于这个世界,并且文学 是那样地具有悲悯情怀。在他被世界所漠视、所抛 弃时,文学却会给他温暖,并会接纳他。在漫长的 世纪里。文学始终在庇护着我们。失意时,孤独时 ,忧伤或悲哀时,我们就会想起文学。一个诗句, 一段叙述,都是一片绿荫,使我们焦灼的心灵得到 滋润。古往今来,文学不知拯救了多少绝望的灵魂 。它的善意,它的美感,它的人道,它的宽容与善 解人意,都使我们感到一种无法言说的亲切。我们 可以向它倾诉,可以向它哭泣,也可以与它默默相 对。 随着世界对现代化的无节制追求,我们的情感 世界却在日益荒芜。此时,我们更需要文学的抚慰 。在未来的岁月中,我们可能会越来越多地求助于 文学的温馨呵护。 我们可以将人生分为思想人生和情调人生。前 者是人通过对哲学等知识的学习而获得的,后者则 是通过与文学艺术的亲近而获得的。当然,这不过 是一种简单的划分。其实,这两者是不可分的,它 们的获得也有着广泛的来源。但有一点是肯定的: 情调的获得,绝离不开文学艺术。 一个人有无情调,绝非小事。 一个没有情调的人,生活在他心目中是十分乏 味的,而这个人,也会令他人感到乏味。这种人行 为机械,语言苍白,做任何事情都毫无境界,俗不 可耐,对世界缺乏审美能力,对生命本身也缺乏审 美能力,因此生命质量低下。 人一旦有了情调,生活就不再使他感到枯燥, 而这个人,就会成为一个让人喜欢接近的人。他的 行为有了弹性,语言有了意蕴,做任何事情,都会 在一种境界里,总有一份雅致与高贵。这个生命无 论是短暂还是长久,它的质量都是不可测量的。 也许文学最值得我们称道的就是:千百年来, 它使我们的人生获得了情调,从而使一个个生命, 即使在最终寂灭时,也显得十分坦然——我没有枉 活一生。 “接力国际大奖儿童文学书系”是一个壮观的 阅读工程。优美篇章就在我们眼前,它们在召唤着 成千上万愿意美好、愿意进化、愿意有远大前程的 孩子,也在召唤着我们这些愿意纯真、愿意高尚、 愿意诗情画意、愿意一生幸福的成人。
导语 1939年9月的英国,战争阴云笼罩,很多孩子被疏散到乡下。独居在威尔伍尔德小镇教堂墓地旁的汤姆先生,家中被送来一个叫威利的伦敦男孩。威利胆子瘦弱,马上要过九岁生日的他还不会读书写字,晚上还会尿床,而且身上伤痕遍布。汤姆在邻居的帮助下,为威利找来了合适的衣物,给他上药,每天清洗威利尿湿的床单。威利慢慢康复着,上了村里的学校,认识了好朋友扎克,学会了读书写字,还参加同学们的戏剧演出,他不再尿床了。这时,汤姆收到了威利妈来信,要接威利回伦敦。威利离开后,消息全无,汤姆放心不下,来到伦敦,救出了被妈妈锁在柜橱里浑身是伤的威利。汤姆冒险将身心受创的威利带回小镇,继续照料他。这时,伦敦大轰炸开始了,威利的好朋友扎克执意要回伦敦看望受伤的父亲…… 米歇尔·麦格里安著的《晚安汤姆先生》是1982年卡耐基奖作品,被BBC评为有史以来最伟大的100部小说之一。 书评(媒体评论) 一个深刻而引入入胜的故事,充满阳光一般的 温暖和光彩,驱散战争、暴力带来的伤痛和世间的 黑暗。 ——《纽约客》
精彩页 1 初见 “来了!”汤姆一边开门,一边不客气地问,“你想干什么?” 一位中年女士身穿绿色大衣,头戴毡帽,一脸倦容地站在他家门前的台阶上。汤姆瞥了一眼她的袖章,她尴尬地笑了笑。 “我是这个地区的宿营官。”中年女士开了口。 “哦,是吗?这跟我有啥关系?” 中年女士的脸色微微泛红。“这个,怎么称呼您?” “奥克利。托马斯·奥克利。” “哦,谢谢您,奥克利先生。”中年女士停了停,深吸一口气,“奥克利先生,马上要开战了……” 汤姆摆了摆手。“这个我都知道。直接说,你想干什么?”汤姆注意到中年女士身旁站着一个小男孩。 “我来找您,是因为他。”中年女士答道,“我要和其他孩子到村镇议事厅去。” “什么其他孩子?” 中年女士侧过身。一群孩子站在墓地尽头的大铁门后面。他们大多蓬头垢面,衣不遮体。穿着校服或外套的孩子一只手就能数过来。孩子们看上去既疲倦又迷惑。前排的黑发小女孩紧紧地抓着一个崭新的泰迪熊。 中年女士拍了拍身旁的小男孩,把他推到了前面。 “你不用跟我讲了。”汤姆说,“我知道这是强制的,为战争效力嘛。” “我知道,您有权选择一个孩子住到您家。”中年女士充满歉意地说。 汤姆哼了一声。 “但是,”她接着说,“这孩子的母亲希望他能住在教堂附近。她还挺坚决的,说只有这样她才同意把孩子疏散到乡下。” “只有哪样?”汤姆不耐烦地问。 “住在教堂附近。” 汤姆又端详了一下那个孩子。男孩有着柔软的浅棕色头发,灰色的眼睛。他身材瘦削,脸色苍白,目光呆滞,略显病态。 “他叫威利。”中年女士说。 威利之前一直盯着地上看,这时他抬起了头。他的脖子上绕着一圈线,线上挂着硬纸板做的牌子,上面写着:威廉·比奇。 汤姆早已六十有余,他身板结实,还有一头浓密的银发。虽然也就是中等身材,但在威利的眼里,他就是个巨人。他皮肤粗糙,满是皱纹,像牛皮纸一样;但声音却如响雷一般。 他望着威利,生硬地说:“你最好进来。” 中年女士宽慰地笑了笑,说了声“非常感谢”,便赶紧转身,急匆匆地沿着小路朝其他的孩子走去。威利目送着她离开。 “快点进来。”汤姆再次厉声说道,“我可没有闲工夫。” 威利紧张地跟在汤姆后面,走进了漆黑的走廊。屋外阳光耀眼,过了一会儿,他才适应了屋里比较昏暗的光线。刚开始,他只能依稀看清挂在木制衣钩上的几件外套,还有放在下面的两双靴子而已。 “你最好记住自己的东西应该挂在哪儿。”汤姆咕哝着说道,他先是看了一眼旁边的衣架,然后又低头看着威利。他挠了挠头,说:“对你来说有点高啊。我得钉个矮点的衣钩。” 汤姆推开左边的一扇门,走进客厅。威利依旧待在走廊里,手里紧紧抓着牛皮纸袋。透过半掩着的房门,他看见一个黑色大炉灶,里面生着火。炉灶边摆着一把破旧的扶手椅。威利浑身发抖。汤姆正拿着一根铅笔走了出来。 “你可以把那个破包放下来,”汤姆生硬地说,“你不去别的地方了。” 威利放下包。汤姆把铅笔递给了他。威利茫然地看着汤姆。 “快点!”汤姆说道,“我跟你说了,我可没有闲工夫。做个记号,这样我就知道在哪儿钉衣钩了,懂了吗?”威利在墙上靠近衣服下摆的位置轻轻画了个点。“好好画个大点的,这样我才看得清,嗯。”威利先是画了个小圆圈,接着又把它涂黑。汤姆弯下腰,仔细看了看。“你是个干净利落的小伙子,对吧?把你的雨衣递给我,我暂时把它挂在我的衣服上面。” 威利颤抖着双手解开自己的腰带和扣子,脱下雨衣,搭在胳膊上。汤姆从他那里拿过雨衣,把它挂在自己的外套上面。汤姆走回客厅。“进来吧。”他说。威利跟着他走了进去。 房间有两个窗户,虽然小,却很舒适。从前窗向外望去,正对着墓地;从侧窗向外望去,则对着一个小花园。巨大的黑炉灶稳稳当当地放在了后墙的一角,一个暗色的粗管拐着弯穿过天花板。侧窗下面摆着几个满是图书、报纸和其他零碎物件的架子。前窗旁摆放着一张厚实的木桌和几把椅子。石板地面上铺着已经褪色的红、绿、棕三色地毯。威利瞥了一眼炉灶旁的扶手椅和旁边的小木桌~桌子上摆着烟斗、书和烟灰缸。 “把那个椅子挪到炉灶旁边,我给你弄点吃的。”汤姆说,可威利一动不动。“赶紧的,坐下啊,孩子。”汤姆又说了一遍,“难道你的耳朵堵住了吗?” 威利从角落里挪过来一把小木椅,坐在了炉灶前。他又害怕又孤单。 汤姆烤了两片培根,把一大块面包放在了盘子上,盘子的一边还有烤培根时滴下的鲜嫩肉汁。他把盘子和~杯热茶放在了桌子上。威利静静地看着汤姆,他单薄的灰色毛衣和短裤里,瘦削的胳膊和膝盖凸显出来。威利不安地拉了拉羊毛袜的上沿,一股淡淡的热橡胶味从他白色的橡胶鞋里飘了出来。 “把这个吃了。”汤姆说。 威利恋恋不舍地离开了温暖的炉火,坐到了桌子旁。“放多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