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追星(关于天文历史艺术与宗教的传奇全新修订版) |
分类 | 科学技术-自然科学-天文地理 |
作者 | 卞毓麟 |
出版社 | 长江文艺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卞毓麟著的《追星:关于天文历史艺术与宗教的传奇(全新修订版)》以天文学发展为主线,在广阔的历史背景中引出古今中外大量与之相关的文学、艺术等人文知识,把描述对象从星星本身扩展到人类“追星”的历程,将几千年来人类对宇宙的不断探索和思考与当时的社会背景融为一体,带领读者多方位地领略科学之美。作品出版后荣获多种重要奖项。 作者简介 卞毓麟,1965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天文学系。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客座研究员,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顾问,上海市科普作家协会终身名誉理事长。曾任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副理事长,中国天文学会常务理事,上海市天文学会副理事长等。著译科普图书30余种,发表科普和科学文化类文章约700篇。作品屡获国家级、省部级奖。《追星——关于天文、历史、艺术与宗教的传奇》一书获2010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星星离我们有多远》入选教育部统编初中语文教材配套阅读书目,《拥抱群星:与青少年一同走进天文学》入选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2017年向全国青少年推荐百种优秀出版物。曾获全国先进科普工作者、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上海科普教育创新奖科普贡献奖一等奖、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上海市大众科学奖、中国天文学会九十周年天文学突出贡献奖等表彰奖励。 目录 小引 第一篇 不速之客天外来 第一章 神秘的彗星 圣诞之星 乔托和《博士朝圣》 “乔托号”的壮举 第二章 哈雷彗星传奇 圣赫勒拿岛 一个大胆的预言 哈雷的伟大功绩 “彗星引领着入侵” 如期归来的守护者 第三章 猎彗人 “太阳王”的时代 “我的小猎彗人” 彗星的“百家姓” 猎彗之路 第四章 “脏雪球”和“冰泥球” 彗星的真面目 旷古一撞惊天地 “星尘号”的冒险 登九天兮抚彗星 第二篇 传承古人的智慧 第一章 苏美尔人的发现 吉尔伽美什的故乡 浪漫的星座 “游星”和“七曜” “星期”的来历 第二章 世界的体系 奇特的舞步 “天文学之父”的贡献 伟大的综合者 日心说的创立 《天体运行论》问世 第三章 近代天文学的曙光 第谷的一生 郭守敬的伟绩 沿椭圆轨道前进 开普勒之死 沉睡的“夜” 交相辉映的文化巨人 第三篇 注视宇宙的巨眼 第一章 望远镜的童年 偶然的发现 将望远镜指向天空 木卫的故事 一条中国古代记录 第二章 另一种望远镜 守不住的秘密 不朽的牛顿 反射望远镜的诞生 第三章 赫歇尔世家 赫歇尔兄妹 卓越的成就 21岁的皇家学会会员 第四章 折射望远镜的巅峰 惠更斯的字谜 众多的土卫 制造透镜的决赛 第五章 奇思妙想层出不穷 罗斯伯爵和“列维亚森” 海尔的杰作 全新的思路 望远镜家族中的“恐龙” 第六章 新的利器 眼睛看不见的光 大气的“窗口” 把望远镜送上天 月球上的新“家” 第四篇 远离太阳的地方 第一章 新行星燃起的激情 天王星的发现 《初读查普曼译荷马》 天卫引起的风波 又一颗带环的行星 第二章 “迷你”行星 瞧这一串数字 缉拿小行星 小行星的世界 有趣的编号和命名 第三章 海王星旧案新议 奇怪的“越轨”行为 “那颗行星确实存在” 优先权之争 失窃物证重见天日 第四章 身世朦胧的冥王星 更遥远的行星 “我为此不胜惊骇” 普鲁托与卡戎之舞 “新视野号”的远征 第五章 太阳系的边界 “火神星”的插曲 赌注:5瓶上好的香槟 柯伊伯带天体 究竟什么是“行星”? 隐匿的“寡头” 太阳王国的疆域 第五篇 未来家园的憧憬 第一章 飞出地球去 挣脱大地的束缚 飞向太空的先驱 从火箭到人造卫星 第二章 太空中的人 探访我们的近邻 “您是从天外来的吗?” “人类的一大步” 遨游太空的“神舟” 嫦娥奔月在今朝 第三章 战神的诱惑 一个袖珍的地球 斯威夫特的“特异功能” “再试一个晚上吧” 火星运河和“火星人” 会晤战神的“水手” 第四章 在火星上 从“海盗”到“探路者” 形形色色的探测器 “勇气”和“机遇” 更多的地球来客 话说“好奇号” 第五章 未来的岁月 中国“探火”蓄势待发 究竟为了什么 人类的新家园 尾声:永恒的追星 序言 追星是一种时尚。 人们喜欢把优秀的歌手称为“歌星”,把杰出 的球员称为“球星”,把当红的电影演员称为“电 影明星”,而这些“星”的崇拜者就构成了“追星 一族”。 为什么是“星”,而不是别的什么——比如说 “花”呢?为什么不称呼他们和她们为“歌花”“ 球花”和“影花”呢?难道“星”比“花”更可爱 ,也更招人喜欢吗? 或许是,或许又不是。但是,不管怎样,有一 点却是肯定的:人类天生就是“追星族”。如若不 信,那就请你想象,在1万年前——不,在10万年前 ——或许,在50万年前——或者,在更早的时代— — 太阳早已落山,大地一片寂静。这是一个无月 的晴夜,远处,近处,没有一丝灯光——那时根本 就没有灯,没有任何种类、任何形式的灯。在漆黑 的天幕上,群星璀璨;原始人惊讶地注视着它们: 星星为什么如此明亮,为什么高悬天际,为什么不 会熄灭,为什么不会落下……啊,是啊,再也没有 什么比星星更能吸引我们远古时代的祖先了。 有时,我想,也许一只猴子,一头牛,或者一 条小毛虫,在万籁俱寂的黑夜,仰望奇妙的星空, 也会有某种本能的冲动。我不知道这是不是真的。 但是,我敢肯定,星星必定从一开始就强烈地吸引 了早期人类的注意力,引起了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 欲。天长日久,斗转星移,这种好奇心和求知欲, 渐渐发展成了一门科学,它就是研究天体运动、探 索宇宙奥秘的天文学。 就这样,人类成了天生的“追星族”——追那 天上的星。其实,天上的星星也是千差万别的。它 们的明暗、颜色——有时甚至外形——都各不相同 。对于上古的初民来说,还有什么比天空中突然出 现“一把闪闪发光的大扫帚”更令人惊骇的呢? 这种外形酷似扫帚的星,就是彗星。人类对于 彗星的惊骇,一直持续到近代。我们的追星之旅, 也就从这里开始,它构成了本书的第一篇。关于彗 星,有着许许多多奇妙的故事。在东西方文化加速 交融的今天,过个快乐的圣诞节在我国也渐渐成了 一种时尚。我们有关彗星的第一个故事,恰好就是 “圣诞之星”。 我们的先辈很聪明,他们的“追星”很成功。 他们认识的星星,远远不只是彗星而已。其实,更 重要的是行星。本书的第二篇,谈论的就是古代天 文学家对行星的认识,他们犯了不少错误,然而他 们的智慧依然令人惊叹。 古人只是用肉眼观天,那时根本就没有望远镜 。俗话说得好:见多识广。自从意大利科学家伽利 略于1609年发明天文望远镜以来,人们看见的星星 ——更准确地说,是人们看见的各类天体——就越 来越多了,天文学也随之发生了难以言状的巨大变 化。向往探索宇宙奥秘的人,自然会想了解天文望 远镜的历史:那可真是一部波澜壮阔的历史呢。本 书的第三篇,谈论的正是“追星”的利器——天文 望远镜以及望远镜制造家们的故事。 有了望远镜,天文学前进的步伐就更坚定有力 了。本书第四篇谈的是天文望远镜问世以后,人类 是如何追逐越来越遥远的行星的;也就是说,人类 所知的太阳王国——太阳系的疆界,是如何一而再 、再而三地向外扩展的。这是近代科学的伟大胜利 ,而且处处充满着诗意。 “追星族”从来不会满足于只是远远地朝明星 们看上一眼。他们总想走到明星跟前,同他(她) 说话,向他(她)致意。其实,科学家们又何尝不 是如此呢?他们想让人类亲自到其他星球上去考察 ,就像踏上一块遥远的新大陆。1969年,人类终于 成功地登上了月球。如今,人类的一些机器人使者 正在火星大地上勤勉地工作着……本书的第五篇, 讲的就是人类“追星”如何从地球故乡一直追到了 火星上的旷野。 所有这些,都很有趣。可是,这究竟又有什么 意义呢?请放心,只要你读下去,很快就会明白的 。 好了,现在就让我们从头开始吧。 导语 卞毓麟著的《追星:关于天文历史艺术与宗教的传奇(全新修订版)》力求从文化的高度,将天文学、历史、文学、艺术等多方面内容熔于一炉,以开阔读者的视野,多方位地领略科学之美。它不是简单地罗列有关的天文知识,而是把描述对象从星星本身扩展到人类“追星”的历程,将几千年来人类对宇宙的不断探索和思考与当时的社会背景融为一体,并贯穿始终。曾荣获“国家图书馆第四届文津图书奖”。 书评(媒体评论) 屈原草就新天问 呵壁龙章化巨槎 载我追星穷宇宙 归来满室散流霞 事 ——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 王绶琯 集科学文史于追星 乃深患熟虑之佳作 ——中国科普界耆宿李元 这样一部科学与人文联姻的作品,是作者在30 多年科普创作基础上成功的探索和尝试,在国内原 创科普著作中显得尤为、珍贵。 ——国家图书馆文津图书奖评委 杨虚杰 这本书让我们认识到另一种更深层次的“追星 ”,这是植基于人类心灵深处求知的渴望,寻求人 格的提升,寻求人类自身的超越的“追星”。 ——海峡两岸“吴大猷科学普及著作奖” 获 奖评论 精彩页 一个大胆的预言 1679年,哈雷到但泽拜访年事已高的赫维留斯,第二年又到法国同巴黎天文台的主持人、当时世界上最优秀的天文观测家之一卡西尼(Giovanni Domenico Cassini)一起观测了1680年的大彗星。这对他日后与彗星结下不解之缘无疑有着直接的影响。 1684年,哈雷初访正在剑桥的牛顿(Isaac Newton)。当时,牛顿已经把万有引力定律应用于行星和月球的运动,并且取得完全的成功。可是,彗星在天空中如何运动却依然是个谜,它们似乎出没无常,这一直使天文学家们困惑不已。哈雷决定着手解决这个问题。他在牛顿帮助下,编纂了大量彗星的观测记录,并全力以赴地投身于计算彗星运行的轨道。 1703年,哈雷被任命为牛津大学的几何学教授。1705年,他出版了《彗星天文学概要》一书,书中说明了从1337年到1698年间人们观测到的24颗彗星运行的抛物线轨道。长期跟浩瀚的数据打交道的经验,使哈雷获得了从中找出规律性的高超本领。他发现,曾于1531年、1607年先后出现的两颗大彗星,和他本人亲眼所见的1682年大彗星具有极其相似的运行轨道,而它们出现的时间则大约相隔七十五六年。于是哈雷猜想,它们实际上可能是同一颗彗星,它绕太阳运行的轨道不是抛物线,而是一个拉得很长的椭圆。只有当它离地球相当近的时候,我们才能看见它;而在我们看不见它的间歇期内,它一定会跑到比当时所知的最远行星——土星更远的地方去。 哈雷大胆地预言——有史以来第一次有人作这样的预言:这颗特大彗星将于1758年前后再度光临!哈雷本人要是能活到那一天的话,他就该有102岁了。不过事实上他只活了86岁,因而未能目击这颗彗星又一次回归。 最努力地准备观测那次彗星回归的天文学家是法国的梅西叶(Charles Messier),整个1758年他都在用望远镜观天,指望成为目睹这颗彗星回归的第一人,但结果却劳而无功。这份光荣最后落到了一位名叫帕利兹(Palitzsch)的德国人身上,他是德累斯顿附近的农民,也是一位目力敏锐的业余天文爱好者。1758年12月25日圣诞节晚上,他用一架焦距约2.4米的望远镜,首先看见了这颗彗星。梅西叶则直到1759年1月21日才初次见到它。 这是科学史上的一件大事。哈雷的研究工作证明,原先人们觉得飘忽无常的彗星,实际上也像地球和其他行星一样,是太阳王国的臣民。更重要的是,哈雷准确计算并预言了彗星的行踪,有力地促使欧洲学术界普遍接受了牛顿的力学体系。对于确定天体力学方法的正确性而言,这乃是一个决定性的证据。 1835年,哈雷彗星再度回归,美国著名小说家马克·吐温(Mark Twain)就是这一年出生的。他曾戏言,哈雷彗星下次再回来时,他的死期大概也就到了。真是无巧不成书,1910年,哈雷彗星又一次回归,马克·吐温也真的就在那年去世了。 对绝大多数人来说,一辈子能见到一次哈雷彗星就算幸运的了。假定一个人出生时,哈雷彗星刚刚离去,那么他的寿命必须超过75岁,才可望在晚年一睹哈雷彗星的风采;而且,他即使活上120岁,一生中也还是无缘目睹哈雷彗星两度回归。 不过,话说回来,大自然似乎对少数人特别眷顾。例如,曾领导我国南京紫金山天文台长达41年之久的著名天文学家张钰哲教授,出生于1902年2月,童年时代八九岁时,见到1910年回归的哈雷彗星,在脑海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1985年底,他又一次目击哈雷彗星回归。翌年7月,张钰哲先生在南京逝世,享年84岁。 曾任紫金山天文台副台长、后来又任上海天文台台长的李珩教授,生于1898年12月,也曾于1910年首次见到、并于1985年再度目击哈雷彗星回归。1989年8月,李珩先生卒于上海,享年九十有一。 2005年1月,长期担任北京天文馆科学顾问的李鉴澄老先生百龄华诞,业界同人纷纷致贺。哈雷彗星在20世纪的两度回归,鉴澄老也是一位难得的见证人。2006年12月,本书初版行将付梓之际,传来了鉴澄老人鹤驾西去的消息。 P15-19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