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伊莱娜·内米洛夫斯基,1903年出生于俄国基辅的一个乌克兰犹太银行家家庭,十月革命后,她随家人移居巴黎,入读索邦大学。1929年,她凭借处女作小说《大卫·格德尔》迎来了文学上的成功。内米洛夫斯基活跃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巴黎文坛。然而,由于她的犹太身份,尽管她于1939年皈依天主教,仍无法获得法国国籍。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巴黎大逃亡之后,她躲在法国东部一个小镇里,后遭法国宪兵逮捕,于1942年8月17日死于奥斯维辛集中营。 2004年,内米洛夫斯基的长女德尼斯将母亲遗物中找到的未完成小说《法兰西组曲》整理出版,获得当年度法国雷诺多文学奖,这是该奖历史上第一次颁给一位去世作家。内米洛夫斯基和她的作品重新受到世界的关注。 除了《法兰西组曲》,内米洛夫斯基的代表作还包括短篇小说集《星期天》、中篇小说《大卫·格德尔》《库里洛夫事件》《舞会》《秋之蝇》《孤独之酒》《伊莎贝尔》、传记《契诃夫的一生》等。 后记 管筱明 笔者是怀着一分特别的虔诚和沉重来捧读和翻 译《狗与狼》的。也是,面对一个在世界上遭受了 千年迫害的民族的成员,面对一个被无情的命运拨 弄,先是为十月革命的风暴所席卷,后又遭受纳粹 的蹂躏与折磨,最终死于奥斯威辛集中营的女性, 我们轻松得起来吗,随意得起来吗? 乍一读起来,《狗与狼》似乎只是一部平常的 爱情小说。犹太姑娘亚达从小暗恋着犹太男孩哈里 ,想方设法与之接近,却因个性与社会的鸿沟而无 结果,多年后两人在巴黎重逢,虽然一个发达,一 个贫贱,但是乡愁成了联系他们的纽带,相互的激 赏与共同的志趣使两人冲破婚姻的藩篱,走到一起 。然而,祸从天降,为了挽救心上人的名誉与地位 ,亚达勇于做出牺牲,把哈里还给他有权有势的妻 子,自己则远走他乡,孤身在千里之外生下并抚育 哈里的血脉。一见钟情,异地相逢,凄伤离别,惨 痛牺牲,爱情小说该有的元素都有,能说它不是爱 情小说吗?然而,读完这本小说,在流下同情的眼 泪之后,读者却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只感得异样 的沉重,不像读别的爱情小说,流泪之后是喜悦, 是轻松。这是什么原因呢?笔者认为,这是因为作 者在这部爱情小说的框架里,加进了犹太民族数千 年积淀的苦难,和处在社会边缘与下层的民众的梦 想和希望。这就使得作品别具一种普世的悲悯情怀 ,对人的命运表现出特别的关照与关怀,也就有了 一分别样的深刻与厚重。 这部小说一开头,就给我们来了一段社会各阶 级的分析:“希纳一家出生并居住的乌克兰城市, 在城里的犹太居民看来。是由三个不同的层面组成 的,就像古老的画卷上所表现的那样:被上帝排斥 的人处在下层,为地狱的黑暗与烈火所吞噬;平凡 的人住在中层,被微弱的光线照亮;而处在上层的 ,则是上帝选民的居所。” 亚达家住在河边下城,那是下层犹太人集中居 住的地方,邻居不是贱民、小手艺人,就是小商小 贩、流浪汉。“一大帮儿童成天在泥水里打滚,说 的是一口意第绪语,穿的是破破烂烂的衬衣,细瘦 的脖颈和又长又黑的鬈发上,罩一顶宽大的工作帽 。”亚达的父亲伊斯拉埃尔·希纳是一个掮客,也 就是中国古代所谓的“牙人”,干这行全靠伶牙俐 齿,舍得跑腿。为了拿到订单,“他们不惜乞求、 哀求顾客,贬低竞争对手;他们叹怨命苦,不惜对 天发假誓”。亚达的父亲能力不强,又有孩子拖累 ,因此属于被上帝排斥的人,只能处在社会下层。 而哈里的境况完全不同,作为同姓希纳的犹太 人,他的爷爷因为善做生意而发了财,成了极少数 发达的犹太人。他们可以破例违禁,搬离河边的犹 太人隔离区,住到树木围绕、绿树成荫的上城。他 们是下城所有犹太人羡慕的对象。下城的许多犹太 人怀着改变命运,提升社会层次的希望,“举目瞻 望富人居住的青翠山岭”。一个偶然的机会,还是 个孩子的亚达来到上城,看到了富家小少爷哈里, 从此生出终生不渝的爱恋。这种感情虽然是自发的 ,而且十分朦胧,但潜意识里很难说没有改变命运 ,提升社会层次的成分。 由于宗教信仰和历史文化等方面的原因,犹太 人被赶出自己的家园,在世界各地迁徙流浪,成了 许多国家不受欢迎的居民。受到统治者和非友好势 力煽动的民众的迫害。小说里就多次提到,政府一 遇到麻烦,就掀起排犹浪潮,以转移视线,转嫁危 机。犹太人尤其是下层犹太人,成了种种政治失误 、经济危机和天灾人祸的牺牲品。他们遭受的苦难 真是罄竹难书!在逾越节的前几天,城里又掀起了 排犹浪潮,暴民们砸犹太人的店铺、房屋,抢劫犹 太人的财物。更有军队借口镇压爆乱来趁火打劫。 为了躲避排犹主义的暴乱,亚达被迫和她的小堂哥 本在阁楼的一只箱子里躲了一夜。第二天走到街上 一看,犹太人住的街道完全变了:“这就是他们熟 悉的街道吗?它那荒凉凄惨的景象,他们都认不出 来了。……众多的破棚子,小摊子,平常屠宰牲口 的地方,那些底层一间店堂,中间一间阁楼,上面 有个破顶的店铺,一夜之间全不见了,仿佛刮了一 场龙卷风,或者发了一次洪水……还有一些房子, 不是缺了门,就是少了窗户,墙壁被熏黑,墙体被 捅破,一副被剜了眼珠、惊恐不安的样子。地上一 片狼藉,满是五金件、玻璃片、铸铁块、地板条、 残砖断瓦,还有许多说不出名字的破烂,有时从里 面认得出一只靴子、一只泥盆或者一只锅柄,再远 一点有一只女鞋,鞋跟都扭弯了,接着是几把椅子 ,一只几乎是新的漏勺,还有一只上了蓝釉的陶壶 ,几只断颈的空瓶。……一些白色和灰色的羽毛在 空中缓缓悠悠地飘摇……” 下层犹太人就过着这种时刻提心吊胆,动辄遭 受洗劫与打击的悲惨日子。上层犹太人由于住在富 人区,安全较有保障,可是他们在精神上,却仍然 受到排斥。为了逃避战争,避免受到革命的冲击, 哈里一家来到巴黎。虽然他作为这家国际知名的希 纳银行的继承人,富甲一方,可以过上优裕生活, 却为了娶巴黎姑娘劳伦斯为妻,忍辱含垢,苦苦等 待了两年,因为在巴黎的老德 目录 狗与狼 译后小识
精彩页 希纳一家出生并居住的乌克兰城市,在城里的犹太居民看来,是由三个不同的层面组成的,就像古老的画卷上所表现的那样:被上帝排斥的人处在下层,为地狱的黑暗与烈火所吞噬;平凡的人住在中层,被微弱的光线照亮;而处在上层的,则是上帝选民的居所。 住在河边下城的人,不是贱民、不可经常与之来往的犹太人、小手艺人,就是租下那些脏不拉叽的店铺的小商人、流浪汉。一大帮儿童成天在泥水里打滚,说的是一口意第绪语,穿的是破破烂烂的衬衣,细瘦的脖颈和又长又黑的鬈发上,罩一顶宽大的工作帽。远处,是生长着一圈圈葱茏的椴树的山丘。丘顶建有俄罗斯高级公务员的公馆、波兰贵族的府邸,还有几座精美的宅第,属于几个有钱的伊斯拉埃尔人。他们选择在这个地段安家,不仅是因为这里空气纯净,更是因为在俄罗斯,本世纪初在尼古拉二世治下,当局只允许犹太人在某些城市、某些区段、某些街道,有时甚至是某些街道的某一边居住,其余地方一概不许犹太人涉足。然而,禁令只对穷人有效。从来没有听说过有贿赂攻不破的禁令。即使是最严厉的禁令也不过如此。这些犹太人引以为傲的事情,就是无视这些禁令,在不许他们居住的地方安身。这倒不是出于有意对着干、出口怨气的想法,或者为了面子的缘故,而是为了让别的犹太人知道,人家就是比他们强,挣的钱比他们多,甜菜或小麦卖得比他们好。这是一种得体地展示财富的办法。一个犹太人,出生在隔离区,二十岁时有了几个钱,就在社会生活上升了一级;他搬了家,住到了市场附近,那里离河很远,处在下城边缘;待到结婚时,他又搬了家,住到了街道对面的禁区;接下来,他还在攀升,住到了法律规定任何犹太人都不得出生、居住或者死亡的街区。人家对他肃然起敬。他成了亲友们羡慕的对象、希望的化身:犹太人竞能升得这么高!有了这样的榜样,饥饿就算不得什么了,寒冷、肮脏也算不得什么了!在下城,许多人都怀着这份希望,举目瞻望富人住的青翠丘岭。 在下城与富人住的山丘之间,有一个中间地带。那里平淡的气候虽然催孕不出巨大的财富,但也让人穷不到哪里去。那是俄罗斯、波兰和犹太布尔乔亚的居住区。大家住在一区,倒也并无太多冲突。 然而,这个处在中间的城区本身也分为一些小帮。它们互相嫉妒,又互相蔑视。社会上层被医生、律师、大公司经理占据了,卑贱的下层则由小店主、裁缝和药店职员等人组成。 不过,社会上有一类人充当了联系不同街区的纽带。他们从上城到下城,在走家串户中艰难地赚钱度日。亚达的父亲伊斯拉埃尔·希纳就是这群“代理人”中的一员。这些人的职业就是收进卖出。甜菜、食糖、小麦和农业机器,凡是乌克兰出产的东西,都是他们经营的商品。不过,只要顾客需要,他们的供货目录上也可以添上丝绸、茶叶、阿拉伯糕点、煤炭、伏尔加河的鱼子酱和亚洲出产的水果。他们乞求、哀求顾客跟他们做生意,贬低竞争对手的货色;他们叹怨自己命苦,不惜对天发假誓;他们为了拿到订单,想尽办法,用尽心机;从他们匆匆的行色(在别人都不着急赶路的时间和地段)、急促的话语、连比带划的手势、低三下四的态度、软缠硬磨的精神,以及其他种种为他们所独有的品质,人们一眼就可以认出他们。 亚达差不多还是个婴孩的时候,有时就跟着父亲在外头东奔西跑。父亲是个眼睛忧郁的瘦小老头。他喜欢亚达,每次把她抱在怀里,就觉得有了慰藉。他放慢步子行走,好让她跟上;他俯下身子问她累不累,走不走得动;他帮她整整披在旧外套上的灰色羊毛大围巾,理理带护耳的棕色小绒帽。当冬天刮起大风时,他就伸出大手捂住她的嘴巴:街角上,凛冽的寒风在觊觎着行人,不时欢欢喜喜地蹿出来,猛掴他们的耳光。 “当心!你不冷吧?”父亲问。 他叫女儿用围巾裹住嘴巴,透过羊毛吸气,好把冰冷的空气加热。可是不行,女儿受不了,觉得憋闷。等父亲刚刚把头掉回去,她就用指甲把围巾抠出一个洞眼,试着把舌尖伸出去,接天上飘下的雪花。她身上裹了那么多衣服,只看见两条细腿上支着一个小小的方布砣。走近一点,透过深色的绒帽和灰色的围巾,才看清两只黑溜溜的大眼睛。由于有棕色的绒帽圈着,眼睛显得还要大,射出的目光直愣愣的,十分容易受惊,就像一头小野兽。 P3-5 导语 伊莱娜·内米洛夫斯基是旅居法国的俄罗斯作家。二战爆发后,她躲在法国南部的一个小镇里,但仍然没有幸免于难。1942年夏天被杀害于奥斯维辛集中营。也因此,尽管早在1924年,她就凭处女作《大卫·格德尔》登上法国文坛。但长期以来,她在文坛可以说默默无闻。《狗与狼/内米洛夫斯基作品集》是她的一部长篇小说作品。 内容推荐 《狗与狼/内米洛夫斯基作品集》由伊莱娜·内米洛夫斯基著。小说《狗与狼》首次出版于一九四○年,简单来说,是少女和少年之间的三角恋故事。女主人公亚达是一位贫穷的犹太女孩,童年的一次短暂历险让她偶遇了富有阶层的男孩哈里。长大后,她嫁给了青梅竹马的男孩本,一起逃亡到巴黎,并再次遇见了哈里。此时,亚达和本依旧贫穷,而哈里仍然富有,更不用提他娶了巴黎银行家的女儿。背井离乡的处境滋养着新的情感,也为三人分崩离析的命运埋下了伏笔。 在这部小说中,内米洛夫斯基并不满足于讲述缠绵悱恻的恋爱故事、剖析爱情的发生机制,更深刻地呈现了犹太人的生存状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