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魔都侨影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孙建伟
出版社 文汇出版社
下载
简介
作者简介
孙建伟,作家、警察。六十年代生人,毕业于华东政法大学。供职上海海关缉私局。出版有长篇历史纪实文学《开禁:海关诉说》、短篇小说集《间歇性昏迷》、纪实作品集《狂飙乍起》、《夜港惊枪》等,另有散文、随笔等散见于报刊杂志。发表作品约二百余万字,部分获全国和省市级报刊奖项。长篇小说《芒刺》为上海市文化发展基金会资助项目。
书评(媒体评论)
我在这些故事中读到了彼时上海的灵动和鲜活,
也感受着她的悲悯和沉重。
——桂国强
后记
进入不惑之后,我似乎对“过去时态”有了一种
特殊的迷恋。确切地说,是对“老上海”的迷恋。我
有点疑惑这是不是表示自己已开始迈人“老旧”的状
态。后来发现,同道中人还真是不少。其实,“今生
”的上海仍受着“前世”的庇荫和眷顾。我父亲早年
从定海来到上海,在丹麦人的店里学过生意,后来又
追随他的民族企业家长辈。少年时代依稀听过的这些
故事逐渐发酵成对上海“前世”的关注。
海外“上海史研究”早成显学,近年来本埠学界
对上海“前世”的关注也持续升温。我以为,这种关
注具有打通筋脉还原精华的真义和为今所用的识见,
更有一种重拾江山的大气和意蕴。我自觉又非常享受
地加入到这个关注的行列之中。
关注之后发现,开埠后的上海不经意间成了全球
化的中心地带。
开埠就像一块粗砺而尖锐的玻璃打破了平静,东
西方文化激烈碰撞、冲击,然后杂糅,然后精致,盛
装和疮痍同在,锦绣和陋鄙共存。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一个外国人曾如此描述上海
:“在那里世界各地的人你都看得到,走在花园街(
今南京东路)上的时候,你会觉得好像在参加世界各
族大聚会。有高高的大胡子俄国人、胖胖的德国佬。
没准你一头撞上一个瘦小的日本军官,他显得趾高气
扬,认为大和民族征服整个欧洲都不在话下。老于世
故的中国人坐在西式马车里,精瘦的美国人则乘人力
黄包车。摩托车飞驰而过,差点撞到一乘帘子遮得密
密实实的轿子,轿中坐的是中国的官太太。一个法国
人在上海狭窄的人行道上向人脱帽致敬,帽子正好打
在一个穿着精美黄色丝绸外套的印度人脸上……”这
画风确实令人忍俊不禁,却是彼时上海的真实场景。
据相关统计,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后期到一九四
二年,上海外侨人数迅速增长,最高时多达五十八个
国家和地区。更值一提的是,很多外侨自称“上海人
”(即所谓shanghailander)。他们在这里买地建房、
生儿育女、办学行医、开厂经商、传教办报,当然也
有走私贩毒……以外侨精英命名的马路如赫德路(常
德路)、文监师路(塘沽路)、福开森路(武康路)、麦
特赫斯脱路(泰兴路)、哈同路(铜仁路)、汉璧理路(
汉阳路)等寓意了纪念,也例证了租界文化和地域文
化的融洽。
我们无需在“开拓者”或“冒险家”两者之间纠
缠,反正外侨也没把自己当“外人”。“万国建筑博
览会”就是在这种错综混合的杂居生态中奇妙而惊艳
地矗起于外滩。要知道,原来这里还是一片芦苇滩。
中西文化在这里平视,纠葛和冲撞也是异质文化交织
的常态,却并不妨碍共存共处,进而抵达共融之境。
万国商团、多教杂处、洋泾浜英语就是这种境界之展
示。
上海外侨先以英国人为最,随后美、法、德、日
、葡、意和主要欧洲国家侨民纷至沓来。日侨原来地
位很低,到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初反超英美跃居第一,
虹口一带变成“小东京”,连神社都复制了过来。英
、美、德侨主业经商,法国人热衷传教,俄侨(包括
十月革命后避难的白俄及部分俄籍吉卜赛人)虽不能
与前者匹敌,却在饮食、音乐、艺术等方面影响甚巨
。而第一波前来上海捞金的犹太人(代表人物沙逊、
哈同、嘉道理)和第二波逃避纳粹追杀的犹太难民(最
多时达三万余人),都对上海形成了不小的冲击波。
除了欧侨,亚洲的印度、越南和韩国侨民也在上海寻
找着生机。外侨把民族文化和生活方式带到了上海,
各国设立了同乡会,比如著名的上海总会(又称英国
总会)、德国总会、法国总会、美国总会等。还有各
种专业总会,比如跑马、棒球、划船总会等,类似当
下的俱乐部。堪称世界各民族展示自身文化品格和文
化融合的大平台。
上海的“海纳”就在这种对外侨的敞开和包容之
中灿烂呈现。
于是又有了市政管理、法治建设、经济金融、新
闻教育、文化体育、医疗卫生等无数个“率先”和“
先行先试”。
世界文明演进史表明,不同文明的互动是文明发
展的重要动力和源头。近代上海的全球化尽管是个“
意外”,但她的先行和成功已经并将继续证明她对不
同文明的接纳和分享正是这个魅力无限的城市最值得
发掘的优厚资源。
二。一四年三月底,一则新闻吸引了我:二战期
间有幸在上海躲过纳粹迫害的五名犹太人在过去一周
内陆续回到当时的犹太难民聚居地寻访故人,并向这
座“拯救生命的城市”表达感恩之情。来自美国芝加
哥的哈娅·斯莫尔女士拿着一张泛黄的相片,期待此
行能找到当年全家在避难时照顾自己日常起居的一位
上海阿妈。
作为拯救避难纳粹屠戮的“诺亚方舟”,上海提
篮桥的知名度越来越大,这里的建筑还保持着当年的
原样,不动声色地诉说着那段辛酸的历史。我忽然意
识到,这正是我一直关注的老上海旧事之一,这段历
史不就是一个故事的源头吗?
我把这个想法与我经常撰稿的《东方剑》杂志主
编王健和我的责编浦建明先生进行了沟通,他们表现
出浓厚的兴趣,觉得可以选择几个代表性国家的上海
外侨一一写来,开一个专栏。一个外侨故事的构思变
成了系
目录
序:海纳的气度
兄弟
杜瓦尔在法租界的巡捕生涯
船殇
生死丰德里
斗纱

精彩页
船殇
1
邮轮已在黄浦江东岸靠了几个月,公司发来的电报仍重复那几句话:就地待命,暂时不能返航。
乔凡尼看一眼电报,然后就撕了,随手向江里狠狠地掷去。他记不清已经第几次撕电报了。盛夏傍晚的江风把可怜的碎纸片吹得各自离散,然后坠入,被浑浊的江水吞没。
一个怯生生的声音说,“船长,我们什么时候才能回家?”
江风把乔凡尼一头长长的金发吹成一面飘逸晶亮的旗帜。在渐渐黑下来的暮色中,他坚硬的脸部线条彷佛一尊铜像。铜像慢慢回过头来盯着询问他的这双栗色眼睛,“小兄弟,你没见我把这份臭狗屎电报扔进江里了吗?它散发着臭气告诉我们,你们在这里等着吧。等着吧,嗯。别想回家的事啦。”
栗色眼睛缓缓低下头,神情沮丧,轻声抽泣起来。
“卡米洛,别这么没出息。既然跟我出来了,就跟着我混。”乔凡尼摸了一下卡米洛的脑袋,“走吧,跟我上岸,喝酒去。”
这天晚上,乔凡尼喝得酩酊大醉,但他固执地不让卡米洛扶着他,他认真地指着卡米洛的鼻子说,“记住,你,是我把你从老家带出来的,你得听我的,明白吗?我用不着你……来扶我。”他夸张地甩着胳膊,一派器宇轩昂的样子。
一路晃着,乔凡尼发现人们看他的眼光有点异样,他尽力做出亲切的样子微笑,但人家更快地从他身边离开了,不,简直疾步如飞地溜走了。他意识到他一定笑得很难看。一个笑得很难看的人在大街上晃悠,一定会给别人带来不安。问题是现在他就很不安,而且越来越感到不安,虽然他大着舌头跟卡米洛充老大。倒也不是充的,他的确呵护着这个比他小十几岁的小老乡。
大半年了,康蒂罗莎号一直充当着犹太难民的诺亚方舟。就在这一趟鸣笛向上海出发的时候,一个年轻男人突然神经质地大喊,我要下船,下船。他的难民同胞诧异地看着这突如其来的一幕,连邮轮上空的白云都停住了脚步。卡米洛一路小跑奔到船长室,对乔凡尼耳语了几句。乔凡尼转过身飞快地向船舱奔去。人们自动让开一条路。乔凡尼与男人面对面,发现这张脸红中透着晦暗的青色。他沉静地说,“先生,我是康蒂罗莎号船长乔凡尼,你有什么事?”
男人似乎没有了喊叫的勇气,瞄了乔凡尼一眼,说,“我要下船。”
乔凡尼问,“你知道上这条船有多么不容易吗?”
“我知道。”男人突然抬起头,凶狠地瞪着乔凡尼。
“那你为什么要下船,你难道想妨碍这一船你的同胞吗?”
“不,我不想妨碍谁,但我要下船。”
“那你得给我个理由啊。”
“没什么理由,我不想去上海了。那是个魔都,是个冒险的地方。我不想到一个没有秩序、混乱的地方去生活。”
有个难民插话了,“那你想在集中营等死吗?”
另一个声音又说,“是啊,即便冒险,还有生还的可能,但在集中营,你就只有等死一条路。”
男人执拗地说,“你们这些傻瓜,冒险的生活比等死更可怕。”
乔凡尼忍不住大声呵斥,“你是个懦夫,连冒险都不敢,还算什么男人。我警告你,下了这条船,你就再也没有机会上船了。”
男人怔怔地看着乔凡尼,突然,他歇斯底里地挤开人群,狂怒地喊着,“我不去,我要下船。”他冲向了船舷,人群惊呆了,来不及做出反应。乔凡尼快奔几步,狠狠拽住男人的衣角,男人试图挣脱,乔凡尼卯足力道不松手,就像角力一般,男人一滩泥一样到下了,乔凡尼拉住他的衣领,顺势甩出一个耳光。男人跳了起来,显然没有了刚才的气势。乔凡尼拉着他,对身后一直跟着他的卡米洛说,把他交给你了,看好他。片刻后,乔凡尼的响亮的声音通过喇叭传播到康蒂罗莎号的每一个空间:“启航。”P123-125
导语
城市需要记忆,昂首向前的时候也不能忘了回望,一座国际化大都市的来龙去脉更值得静思。“发掘和发现”不仅是一种文学表达,还是对人类共通的情感的收藏与召唤。
未来深不可测,为什么要想得这么远?
《魔都侨影》是孙建伟的小说作品。建伟君试图在他的小说中解构这种“魔性”的繁盛和隐秘,同时又精心探讨着人性和人类的命运。也许二十世纪中叶的上海外侨已经和这个城市结成了命运共同体,由他们的生活状态拼接出的这个全球独一无二的“国际社会”,以一种特异的姿态叙述着他们生存和发展的图景。时至今日,这里的所见所闻似乎并没有给人们多少“恍若隔世”之感。
序言
海纳的气度
桂国强
这是一部以上世纪20年代到40年代上海外国侨民
为主人公的中篇小说集。
那个年代斑斓多姿、五色杂陈。
一座由开埠而崛起的口岸城市迅速吸引了世界的
目光,也迅速汇集了来自世界各国的侨民。第一代英
、法、美侨民来了,他们的二代甚至三代也大多生于
斯长于斯,几乎完全融入了上海,是当年不折不扣的
“新上海人”。他们以不平等条约进入上海。以同样
方式来上海经商的还有日本人,后者很快成为上海最
大的外国人族群。再后来德国人、葡萄牙人、意大利
人和印度人、越南人、韩国人纷至沓来,还有鲜为人
知的吉普赛人等“小众”侨民。除了欧美侨民,之后
还有随着两次世界大战爆发落脚上海的白俄和犹太人
。英、法、美殖民者视上海为淘金拓荒之地,而在白
俄和犹太人的境遇里,上海则是避难所,尽管他们并
不甘心。遭际虽然不同,却沿袭了大致相同的轨迹:
从陌生到熟客,从生存到融入,也有人干脆以“上海
人”自居。无可置疑的是,外侨的上海生活留下了特
有的印迹,至今影响深远,构成了这座现代城市的奇
观,也成就了她的“海纳百川”。一个“纳”字,最
初呈现的其实是无奈和仓促,更多地表现为本土文化
和外来文化在抵牾和博弈中达成的妥协与合作。她以
文明的辨识和共同认知,承载着上海的世界性与地域
性,这是一座国际性大都市不可或缺的元素,从而铸
就了她的国际形象。
这部小说集由五个中篇组成,主人公分别为英国
纱厂老板比尔和日本纱厂老板中村、法租界巡捕房巡
捕杜瓦尔、犹太难民弗兰克尔、白俄难民卡乔洛夫斯
基兄弟和意大利船长乔瓦尼。他们的生活和情感历程
勾勒出一个个色彩缤纷、各具特色的外国侨民的“上
海故事”。
那是一个辉煌和苦难并存、崛起与挣扎共在的年
代,外侨们享受着现代城市的华丽和机遇,也经受着
血与火的洗练。外侨与上海的相遇相随,与上海本地
人的交往和结合,触发着不同寻常和耐人咀嚼的历史
况味。他们在这座城市行走奔波,为了各自的欲望和
梦想,为了避难与重生,把自己连成了城市的筋脉。
他们的爱恨情仇,欢愉痛彻,都成了他们勾连城市的
理由和信念。如果说当年是邂逅上海,那么相隔多年
,他们再次驻足上海,则是被那一段刻骨铭心的往事
驱使着的时空回归。
这些在“魔都”留下的“侨民故事”视角独特,
语言精巧,想象丰满,富有画面感和人文精神的参悟
。上海方言俚语和著名地标的碶入,又为小说增加了
浓烈的“上海味道”,别具风韵地铺陈着这个国际大
都会的兼容与谦和。
在我的阅读经历中,有关上海叙事的表达卷帙浩
繁,外侨的记忆却付之阙如。在一次笔会中,孙建伟
君偶然与我谈起他正在一本杂志上开设的相关专栏,
不禁引起了我浓烈的兴趣。时隔半年多,孙建伟拿出
了这个由五部中篇组成的集子。我在这些故事中读到
了彼时上海的灵动和鲜活,也感受着她的悲悯和沉重
。在我看来,没有厚实的历史知识,没有对上海这座
城市特殊的情愫,作者是很难写出这样的文字的。
记得旅日学者刘建辉先生在他的名著《摩都上海
》中曾如此表述:人们把20世纪前半叶的某个时期的
上海,形容为“冒险家的乐园”、“欢乐之都”、“
东方巴黎”,给它戴上各式各样梦幻般的绰号,称之
为能够使所有人实现梦想与欲望的地方,是一个“世
界上最受注目”的城市。上海这种凌驾于世界其他大
城市的“魔性”究竟来自何方?
建伟君试图在他的小说中解构这种“魔性”的繁
盛和隐秘,同时又精心探讨着人性和人类的命运。也
许二十世纪中叶的上海外侨已经和这个城市结成了命
运共同体,由他们的生活状态拼接出的这个全球独一
无二的“国际社会”,以一种特异的姿态叙述着他们
生存和发展的图景。时至今日,这里的所见所闻似乎
并没有给人们多少“恍若隔世”之感。
上海是追逐时尚的,也是稳健的,外来文化和吴
越文化都在这座城市留下深深的印记;而上海之“海
”更是浩瀚的,包容的,因为她有一种别样的气度—
—“海纳”。
内容推荐
《魔都侨影》是孙建伟的小说作品。上海,这座由开埠而崛起的口岸城市,在二十世纪的初期,迅速吸引了世界的目光,也汇集了来自各国的侨民。他们中有来此淘金拓荒的,也有来这避难躲祸的,在这座兼容而谦和的都市里,他们或努力奋斗,或顽强生存,纠结的生活轨迹勾勒出色彩缤纷的外国侨民“魔都故事”,触发着不同寻常的历史况味。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 20:3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