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中国历史上下五千年,悠久而漫长,在历史的长河中,中华民族用劳动和智慧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明,积淀了独具魅力的文化。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标志,更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无数古圣先贤、风流人物、仁人志士对自然、人生、社会的思索、探求与总结,是我国各民族人民的智慧源泉与精神支柱,是中华民族的尊严与标志,更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形象。为了让更多读者从传统受益,我们特别邀请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著名主讲纪连海主编了这套“名家谈国学经典”丛书,主要包括《纪连海谈论语》《纪连海谈道德经》《纪连海谈黄帝内经》《纪连海谈孙子兵法》《纪连海谈三十六计》《纪连海谈孟子》《纪连海谈庄子》七大主题,十五个分册。这些经典著作高度浓缩了中华五千年文明的精华,包含了中华民族生存的大思想、大智慧。 《纪连海谈黄帝内经(素问篇)》是其中一册。 作者简介 纪连海,北京市昌平区人,1965年出生。现任教于北京师大二附中。长期从事高中历史教学工作。 2008年1月,被北京教育新闻中心评为2007年首都十大教育人物。 2005年7月至2008年5月先后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主讲《正说和珅》《正说刘墉》《正好纪晓岚》《正说多而衮》《正说鳌拜》《正说吴三桂》《正说李连英》《正说孙思邈》等八十多讲》。此在,在上海电视台、安徽电视台、江苏电视台、湖南电视台、山东电视台等节目主讲。 先后出版了《历史上的和珅》《历史上的多而衮》《历史上的刘墉》《历史上的纪晓岚》《历史上的李连英》《历史上的父子宰相》《说孝庄》《说康熙》《说雍正》《纪连海点评乾隆名臣》《纪连海品读康乾名臣》《纪连海叹说四大美人》等著作。 目录 上古天真论 四气调神大论 生气通天论 金匮真言论 阴阳应象大论 灵兰秘典论 异法方宜论 移精变气论
序言 中国历史上下五千年,悠久而漫长,在历史的长河中 ,中华民族用劳动和智慧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明.积淀了 独具魅力的文化。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标志,更是一个民族的灵魂。 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无数古圣先贤、风流人物、仁人 志士对自然、人生、社会的思索、探求与总结,是我国各 族人民的智慧源泉与精神支柱,是中华民族的尊严与标志 ,更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形象,它既是中华 民族智慧的凝结,更是道德规范、价值取向、行为准则的 集中再现。 中华民族之所以历经磨难而不衰,非常重要的一点, 就是中华文化营造出的强大的民族向心力。中华传统文化 是中华文明成果根本的创造力,是民族历史上道德传承、 各种文化思想、精神观念形态的总和。以现在的学科分类 ,则囊括了中国古代的哲学、宗教、政治、科技、历史、 地理、文学、教育、经济、军事、文化、艺术、民俗诸多 方面。概括来说,传统文化包括经史子集、十家九流,它 以先秦经典及诸子之学为根基,涵盖两汉经学、魏晋玄学 、隋唐佛学、宋明理学和同时期的汉赋、六朝骈文、唐宋 诗词、元曲与明清小说并历代史学等一套特有而完整的文 化、学术体系。观其构成,足见其之广博与深厚。 千百年来,中华文化融入我们每一个炎黄子孙的血液 ,铸成了中华民族的高尚品格,书写了辉煌灿烂的历史, 成为人类文明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己所不欲,勿施 于人”的行为规范、“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的政治抱负 、“苟利国家,不求富贵”的报国情怀、“富贵不能淫, 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志士仁人,无 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的献身精神、“知人者智, 自知者明”的通达心态等,都传承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 ,这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 凝魂聚气,强基固本,习近平总书记就传承和弘扬中 华优秀传统文化做出一系列重要指示。他指出:“我们决 不可抛弃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恰恰相反,我们要很 好地传承和弘扬,因为这是我们民族的‘根’和‘魂’, 丢了这个‘根’和‘魂’,就没有根基了。”“一个国家 、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 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 在2017年10月18日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 表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 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 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习近 平总书记的讲话,为我们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指明了方向 。 一个没有自己文化的国家,可能会成为一个大国甚至 富国,但绝对不会成为一个强国。也许它会强盛一时,但 绝不能永远屹立于世界强国之林。而一个国家若想健康持 续发展,则必然有其凝聚民众的国民精神,且这种国民精 神也必然是在其自身漫长的历史发展中由本国人民创造、 形成的。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华巨龙的跃起腾飞,离 不开传统文化的持久浸润与滋养。 传统文化对于个人的成长更为重要。众多的专家学者 认为,一个人的精神启蒙,往往始于不可替代的传统经典 。试想,当优秀传统文化的经典了然于心,熟能成诵,孔 子、孟子、老子、庄子等伟大的先贤就与你的生命相伴了 。有圣贤藏于心,笃于行,德必向善,学必精进,功自然 成。潜心于传统文化,我们就会发现其蕴含的无法穷尽的 智慧,并从中领略到恒久的治世之道与管理之智,体悟到 超脱的人生哲学与立身之术。 中国人民在历经站起来、富起来的历史进步后,将迈 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强起来”的新时代 。历史悠久、光辉灿烂的中华传统文化,是一座人类文明 的巨大宝库。系统地了解、认识中华文化精华,更好地继 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激发民族自豪感,增强民族凝 聚力,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是我们应当担负起来的神 圣的历史责任。 为了让更多读者从传统文化中受益,我们特别邀请了 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著名主讲纪连海主编了这套“名 家谈国学经典”丛书。 “名家谈国学经典”系列将分辑出版,这次出版的是 第一辑,分别是《纪连海谈论语》《纪连海谈道德经》《 纪连海谈黄帝内经》《纪连海谈孙子兵法》《纪连海谈三 十六计》《纪连海谈孟子》《纪连海谈庄子》。这些经典 著作高度浓缩了中华五千年文明的精华,包含了中华民族 生存的大思想、大智慧。 丛书富有知识性、哲理性和可读性,尽量把艰难晦涩 的传统文化予以通俗化、现实化的演绎,以古今中外的精 彩案例解析深刻的文化内涵,让传统文化焕发出历久弥新 的时代风采。丛书秉承了纪连海一贯的幽默活泼、接地气 的语言风格,使读者在轻松愉悦和饶有趣味的阅读中,收 获满满的人生感悟。 丛书瑕疵难免,错漏之处敬请读者批评指正。
导语 富有知识性、哲理性和可读性,尽量指导艰难晦涩的传统文化予以通俗化、现实化的演绎,以古今中外的精彩案例解析深刻的文化内涵,让传统文化焕发出历久弥新的时代风采。 《纪连海谈黄帝内经(素问篇)》秉承了纪连海一贯的幽默活泼、接地气的语言风格,使读者在轻松愉悦和饶有趣味的阅读中,收获满满的人生感悟。 精彩页 “天”,又是什么意思? 我们的民间故事,织女下凡嫁给牛郎,王母娘娘气坏了,把织女捉上天庭,牛郎在后边挑着箩筐赶,箩筐里前头坐着儿子,后头坐着女儿。他一头急火,越赶越近,王母娘娘拔下头上的簪子,在天上一划,平平整整的天空中出现一道横亘的银河,把这对夫妻分隔两岸。你看这条河,像不像一个“一”字?刚开始没有文字的时候,一切都是浑圆的,混沌的,平的,没有边界,没有上下,没有人我,没有差别的。 远古的时候,西方的天山上住着一个神,名叫“帝江”。帝江身体的形状像个黄色气囊,有六只脚和四只翅膀,红色的脸孔像一团火,与众不同的是他没有耳、目、口、鼻,因此,又叫他“混沌”。别看混沌没有五官七窍,但是,他却懂得音乐歌舞。 混沌有两个好朋友,一个是南海的天神,名叫倏,一个是北海的天神名叫忽。倏和忽经常到混沌那里去玩,混沌每次都殷勤而周到地招待他们。 倏和忽一直想报答混沌,一天,他俩在一起商量说:“大家都有五官七窍,而混沌一窍都没有,未免太不方便了,我们不如去替他凿出几窍来。” 于是倏和忽就带了斧头、凿子之类的工具,去给混沌开窍。他们一天凿一窍,七天替混沌凿了七窍。但是可怜的混沌,经好朋友这么一凿,却莫名其妙地死去了。 这个混沌,象征的就是蒙昧时代天地混元为一,人的心智也是蒙昧难明的状态。那个时候,没有上下、黑白、天地、人我之分,不像我们现在,活在二元对立的世界,说这个是善的,那个是恶的,你的地位高,我的地位低。那时候没有这种差别。什么时候开始有差别了呢? 从“一”字开始。 中国文字的第一个字就是“一”。它就是那道簪子,一下子给分隔开了意识界,于是从此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世界一下子有了对立、差别,开始五彩缤纷,有善就有恶,有好就有坏,有高就有矮,有美就有丑。一切都从这个“一”字开始。一画分天地,于是,这个“天”就出现了。 这个天字,有时候指上天的天,有时候指宗教里的天,有时就是哲学意味的天,有时又是我们抬头看到的那个——天文地理学意义上的天。在这里,指的是天地初分的那个天。你也可以说它是天文地理学意义上的那个实实在在的天,也可以说这是指的哲学意义上的那个天,总之,一画分开天地。 那个时候,人们还没有学会狡诈、伪装,明明想笑却要装哭,明明想哭却又强颜欢笑,他是想哭就号啕大哭,想笑就拍手大叫,哈哈大笑,是那样全然没有伪饰的时代。这个时代,在西方基督教里,就是上帝给安排了个伊甸园,安排了亚当和夏娃住在里边。刚开始他们不知道悲伤高兴什么的,混混沌沌的,彼此连衣裳也不穿,你看我也不尴尬,我看你也不尴尬。然后,蛇引诱着夏娃吃了苹果,夏娃就看见自己赤身裸体,就觉得羞臊,不敢见亚当。这只苹果起的就是中国的这个“一”的作用,一下子把一个完全无差别的世界搞成了有对立、有差别的世界。但是刚有对立和差别的时候,亚当和夏娃哪怕被逐出了伊甸园,通过汗流浃背地劳作来养活自己,他们的心性也是单纯的、天真的。就像我们上古之人,刚开始有了分别心,但是心性仍旧是单纯的、天真的。 所以《黄帝内经》开篇就是“上古天真论”,意思就是上古的人,一切都像天一样的真实不虚。P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