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简介 卡伦·霍妮(Karen Horney,1885-1952),德裔美国心理学家和精神病学家,精神分析学说新弗洛伊德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霍妮是社会心理学的早倡导者之一,她认为人类的精神冲突与社会环境联系密切,从根本上来源于与基本焦虑相关的心理冲突,而与性有关的异常心理只是其表现之一,并非所有的心理问题都与性有关。 霍妮比阿德勒、荣格更尖锐地批评了弗洛伊德学说的局限,更强调文化和社会因素在人格形成中的作用,并且更明确地把治疗精神病的关键归之于改变社会环境,因此她的理论比阿德勒、荣格的更进一步。 霍妮是精神分析学说发展史中举足轻重的人物,代表作有《精神分析的新方法》《我们时代的神经症人格》《自我分析》《我们内心的冲突》《神经症与人的成长》《女性心理学》等。 目录 导论 道德进化 第一章 渴求荣誉的天性 第二章 神经症患者的内在需求 第三章 强势的“应” 第四章 神经症患者的自负 第五章 神经症患者自恨与自卑 第六章 脱离自我的真相 第七章 缓解紧张的途径 第八章 夸张型解决方法:拥有绝对的掌控 第九章 自谦型的解决方法:渴求被爱 第十章 多重因素造成的病态依赖 第十一章 逃离内心的战场:追求自由 第十二章 人际关系中的神经症困扰 第十三章 神经症障碍对工作的影响 第十四章 精神分析治疗的策略 第十五章 对神经症的理论思考
精彩页 第一章 渴求荣誉的天性 对于儿童来讲,只要没有智商缺陷,那么无论成长在何种环境下,都会自然而然地学会社交礼仪,并且掌握某些独特的技能。但并非所有技能都可以迫使孩子通过学习来掌握。种子播下后,它的生长潜力会适时表现出来,人类无力也无须强迫每粒种子都长得枝繁叶茂。同样,对于人类来讲,每个个体都会适时展现出自己的潜力,并且丰富和拓展自己的技能——发展自身爱好,丰富情感世界,头脑越发清晰,渴望实现目标。开发自身资源与培养加强意志力同步进行,以自己独特的方式与他人沟通,这样,才能发挥出自身的天赋和潜力。在这个过程中,人们能够迅速而准确地为自己的生活目标和价值观做出定位。简而言之,所有这些都坚定了人们“实现自我”的目标。我写作本书的目的就在于此。关于自我,人与人之间的区别非常大,但对于人类成长来讲,个体的“真我”才是其基础(后面提到的人格发展,都是具有以下意义的成长:符合个人天性和天赋潜能的,自由、健康的发展。)。通过本书,你可以明白,一个人最关键的内涵力量就是“真我”。 借助外界的力量来开发潜能是不可能的,只有人类自身才能做到这一点。人类的发展需要适宜的环境,犹如种子播下后要在适宜的条件下才能发芽生长。人们要想充分地展现自己,那么友好温馨的氛围便是必要条件,在这样的氛围下,人们才会消除恐惧感,摆脱枷锁,感受到自由。在人类的成长过程中,友好和关爱是不可或缺的,人们的基本需求得到满足后,还需要在引导和鼓励下实现自我价值。当然,我们也要考虑他人的想法和感受,而艰难困苦可以令人们意识到他人的存在,因此,在成长过程中,必然充满了矛盾和障碍。如果能和真正的自我一起成长,那么就能够在关爱与矛盾中给予包容和理解。 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因素对儿童的成长不利,使其不能决定自己的发展方向。其中,有一个因素表现得最明显,即家长对孩子的全面掌控。家长们对待孩子的态度往往由个人的情绪决定,他们根本不去理会孩子的需求和感受,一味地将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孩子,甚至在他们眼里,孩子的纯真表现是不正常的。有些家长在孩子面前表现得过于虚伪,有些家长对孩子漠不关心,采取放任的态度,还有些家长则对孩子过于苛责,甚至采取恫吓的手段,更严重的是,有些家长对孩子野蛮粗暴,或是溺爱,乃至放纵,在子女多的家庭,则对某个孩子过于偏爱,表现形式不一而足。 对孩子健康成长不利的因素还有很多。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所有这些因素都形成了一道道障碍,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因素都不是单独存在的,往往会给孩子的成长带来多重的负面干扰。这样一来,就会造成孩子团队意识差,缺少归属感,甚至缺少安全感,产生恐惧心理。我们称这种心理为“基本焦虑”——当人们自认为身处敌对环境中时,就会感到非常的无助,而如果一个孩子感受到这样的压力,就无法自然地以真情实感与人沟通,甚至会建立心理假想敌,并且与之抗争。他们会下意识地寻找可行的办法来应对这个假想敌,他们内心的基本焦虑会在这样的过程中得到缓解和释放,而不是被激活或加剧。在不同情境、不同性格的前提下,孩子会以不同的态度来体现这种下意识行为,例如,以争吵来体现抗拒,依赖身边权势最高的人,自我封闭,断绝与外界的交流,甚至在冲动中与他人疏远。从原理上讲,这些行为意味着他会选择性地接纳、疏远或是拒绝他人。 而正常的人际关系不仅包括接纳、疏远和拒绝,还包括了其他一些能力,例如,对自己意见的坚持、情感方面的需求和付出、对他人意见的遵从等等。然而,当孩子处于基本焦虑中时,他只会感到处境危险,这些现象在他身上就会表现得特别突出甚至极端。例如,当一个孩子处于焦虑恐慌中时,假如他的行为为人们所称赞,从此,他就会对这种行为产生依赖,并且将其合理化,甚至变得放纵。当然,在一些特殊情境下,孩子也会形成叛逆、冷漠的性格,对自己的真情实感以及不恰当的态度会毫不在意。可以说,孩子的基本焦虑越是强烈,其态度就越是倔强和盲目。 当孩子处于以上情境中时,他们会将上述态度全部表现出来,而不只是表现出个别态度。在与他人的冲突中,他们将接纳、疏远和拒绝合而为一,形成一种基本冲突。他们为了化解冲突,会适时做出调整,还会选择一种自认为最有效的应对手段,但也不外屈服、攻击或是漠视。 要想解决“神经性冲突”,就绝不能把肤浅的表象视为第一目标。因为,神经性冲突不仅关系到人际关系,而且还会对整个人格造成影响,它决定了神经症未来的发展进程。儿童自身会有一些正常需求,对外界事物会表现出一定的敏感和自我克制,而且还会形成道德价值观。例如,一个性格温顺的孩子会在群体中表现出对他人的依赖和顺从,还会竭尽所能地多做好事、为他人着想。与此相反的是,一个极具攻击性的孩子则会更重视自己是否强壮、是否有能力对抗他人。 然而,从总体功效上来讲,与第一种解决方案相比,我们即将探讨的神经症 导语 卡伦·霍妮是20世纪重要的精神分析思想家之一。 你最可怕的敌人,就寄生在你的心中! 《自我的挣扎(神经官能症与人性的发展)(精)/走进自己系列》详述神经症的发展进程。 只要从真正意义上对人性的发展进行过探究,无论哪位学者都会认识到,一旦自负成为刺激性因素,人们就会在自以为是和追逐完美的驱使下暴露出很多缺点。而要想保证不做出违背道德的行为,就需要在内部构建一个严格的控制机制。 序言 道德进化 神经症在人性的发展中有着特殊的形成方式,而这个 形成过程相当耗费人的精力,因此是一个非正常过程。在 人性方面,与正常的发展进程相比,神经症发展进程的某 些方面有点儿不同寻常。人们对神经症的认识还非常狭隘 ,与实际情况相去甚远。神经症患者在某些方面的表现或 许与正常人相背离。在一切顺利的情况下,人们的主要精 力必定会用于挖掘自身潜力,而在神经症的状态下,人们 通常会依据个人的爱好、能力、特质以及具体情境而做出 一些改变:或是更加强悍,或是更加软弱;或是更加自卑 ,或是更加自负;或是更加盲目,或是更加谨慎;或是更 加外向,或是更加内向。当发生了这些改变时,个体的非 凡天赋就会被激活。但无论个体的发展方向如何,都是他 的既定的潜能的发展。 在内心压力的影响下,人有可能表现出与真实的自我 完全脱节,他会将主要精力用于听从“内心的指引”,尽 力把自己塑造得更加完美。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外 在的一切都不能实现他的理想形象,他不能满足于自己所 拥有的和有能力拥有的,甚至理应拥有的品质,当然,有 些完美会超过他的期待,这倒是个例外。 在本书中,我将详述神经症的发展进程。人们往往对 神经症更感兴趣,而对病态方面的理论和临床研究则没有 多大兴趣。我们还要关注一个涉及基本道德的问题,因为 这个问题关系到人们的欲望、动力以及对完美的追求。只 要从真正意义上对人性的发展进行过探究,无论哪位学者 都会认识到,一旦自负成为刺激性因素,人们就会在自以 为是和追逐完美的驱使下暴露出很多缺点。而要想保证不 做出违背道德的行为,就需要在内部构建一个严格的控制 机制。对于这种控制机制的必要性和价值,人们各有看法 。我们姑且这样认为:从人类的自发性行为来看,“内部 控制”还是能够产生一定的限制作用,这和某些宗教的教 义是一致的。既然如此,我们是否就可以不再努力追求完 美、创造完美了?假如根本不存在“内部控制”,那社会 生活和人类的道德是否就要出现危机,抑或有被毁灭的可 能? 这个问题是如何提出来的?怎样去解决这个问题?关 于这些,我不想进行讨论。在我看来,问题的关键在于, 人们对人性的“特质”有着不同的信仰。 广义上对人性的解释有很多分歧,对道德问题的解释 主要集中在三种观点上。 第一,有些人(如弗洛伊德等人)认为人性本恶,抑 或人的行为受原始本能的激励,因此必须靠外力加以限制 。这样看来,道德规则的目的是在非自发性状态下产生的 ,抑或是对自然状态加以引导或抑制而产生。 第二,在有些人看来,人性的善恶都是与生俱来的, 他们所认定的道德目的也一定是与众不同的,而且他们坚 信“能够最终获胜的必定是与生俱来的人性之善”,比如 ,诚实、意志、理智、慈悲能够滋养、引导和强化人性的 高尚美德,这与伦理观点和宗教观点相一致。他们所强调 的并非是对邪恶采取压制或对抗手段,而是积极地引导人 们生活于幸福之中,也就是体现了一定的积极因素。但这 些积极因素依赖某种外部辅助,在一定程度上也依赖理性 和意志观念方面的引导,从本质上讲,它所产生的效应还 是对“内部控制”的抵制。 第三,假如我们认定遗传性是驱使人类实现自身潜力 的进化动力,那么,我们就要面临一个道德层面的新问题 ,而这个问题所涉及的观点与上述两种观点截然不同。这 种观点并非把善良视为人类的本质特征,在它看来,对善 恶的认知构成了人性之善的根本前提,此外还表明,积极 实现自我是人类的一种本能,也是人类构建价值观的基础 。例如,人类的自身潜力是不可能全部被挖掘出来的,除 非人们都能努力进取,在社会生活中保持足够认真的态度 ,并且严格要求自己。当然,假如每个人都沉溺于雪莱所 说的“对自我无知的膜拜”中,抑或认定自己犯下的错误 是他人造成的,这样的话,人们就会故步自封、停滞不前 。所谓成长,从真正意义上讲,就是对自己负责,同时也 对他人负责。 可见,我们收获的是“进化的道德”。我们来看以下 问题,从中能够发现人们需要抛弃抑或需要加强的道德标 准:从人类的进化和人性的发展来看,对待道德,人们所 表现出的特殊态度究竟是起到了破坏性作用,还是发挥了 引导性作用?这个问题的答案与精神疾病呈现出的内涵有 着一致之处。原本人们都是充满了力量,但在种种压力下 ,人们的力量失去了建设性,乃至滋长了破坏性。但我们 只要相信主观意志仍然在努力成为现实,就无须压抑自由 ,无须从内部限制自身的言行,也无须将一切都做到尽善 尽美。人性中显然存在一些负面因素,而严格的规则能够 对其进行清理,但从人类发展的角度来讲,所谓规则也有 负面的影响。事实上,我们并不需要这些严格的规则。对 于人类发展所面临的困难,我们知道如何应对,甚至有着 更为有效的策略——在成长中不断地成熟起来,纠正坏的 习性,正确地认识自己,只有如此,才能将那些恶习抛弃 掉,才能培育出善良的习性。当然,认识自己并不是我们 最终的目标,而只是人类发展进程中需要借助的力量罢了 。我们可以从中发现,研究自我不仅是基本的道德责任, 而且也是基本的道德权利;从人类发展的深度和广度来讲 ,了解自己也是人们的愿望之一。 假如能将人类心理上的疾病障碍清除掉,就会换来健 康和自由的成长,人们才有可能去关爱他人,年轻人的发 展和机遇也不会再受到任何阻碍。假如一个人年纪轻轻就 在成长过程中遭遇了挫折,那么年长的人就有责任去尽力 帮扶他,使其自我价值得以实现。无论如何,人们都应该 以“实现自我价值”为目标,不管是为了自己,还是为了 他人。 关于心理障碍方面的问题,本书将做翔实的论述,我 期待着它们能对人们身心的健康发展有所帮助。 卡伦·霍妮
内容推荐 卡伦·霍妮著的《自我的挣扎(神经官能症与人性的发展)(精)/走进自己系列》不只介绍关于神经官能症的知识,还探讨人性的发展过程。因此,对于有兴趣探究人性的读者来说,这是一本值得精读的好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