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人人都该懂的哲学/新素养系列
分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哲学总论
作者 (英)彼得·卡夫
出版社 浙江人民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哲学,即爱智慧,是我们对世界无尽的迷恋和好奇的产物。知名作家彼得·卡特通过对哲学系统性的介绍,试图回答以下最基本的问题:我是谁?我们如何知道我们所知道的?知识、艺术、美都是什么?我们该如何生活?
在《人人都该懂的哲学》中,彼得·卡夫以清晰易懂的笔触为我们勾画了一副哲学地图,从道德与公平自由到存在主义,探索了哲学内的几乎所有主题。在书中,他使用了一些诙谐而古怪的例子,使文章具有极强的可读性,同时也强调了哲学在今天人们的生活中的意义,无疑会为很多人带来新的启发。
作者简介
彼得·卡夫,纽约大学伦敦校区哲学老师,并曾在多所国际知名大学担任客座讲师。在他的课上,晦涩的哲学变得清晰且有趣.吸引了许多学生为哲学驻足。
同时,他也是英国知名作家.已出版10余部作品。他的作品兼具思想性和通俗性,获得了广大读者的认可,还曾受邀为BBC广播公司的哲学节目撰写稿件,广受欢迎。
目录
序言 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哲学问题
问题1 身体与心灵:什么才是人的本质?
经验机器:人类真正追求的是什么
欺骗论证:身体与心灵是同一的吗
反驳欺骗论证:同一者的不可分辨性原则
二元论:心灵脱离于身体而存在
反驳二元论:范畴错误与心身互动问题
问题2 自由意志:什么情况下人应该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道德责任:自由意志的重要性
决定论:能否选择其他行为
自发自由:能否做想做的事
自律:能否摆脱运气的操控
道德主体:人是否应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问题3 同一性:什么使你与之前的自己仍是同一个人?
心理层面的连续性
物理身体的连续性
个体同一性难题
死亡对个体的影响
问题4 道德哲学:什么是真正道德的行为?
义务论:恪守道德原则
功利主义:追求人类幸福最大化
美德理论:道德存在两难困境
物种主义:差别对待其他物种
间接功利主义:对选择进行计算
功利主义与义务论的局限
特殊主义:质疑道德理论
元伦理学:不存在普遍的道德事实
问题5 政治哲学:什么是国家的正当性理由?
自然状态:建立国家是否非理性
后自然状态:“同意”论证和“得到好处”论证
无知之幕:政府应如何确保正义与公平
所有权:政府能否对私人财物再分配
税收:政府能否对个人财产征税
自由原则:政府是否有权干涉个人的行为
问题6 大脑与意识:人的意识是什么?
逻辑行为主义:意识是特定的行为
心脑同一论:意识是脑神经系统的运动
取消物理主义:舍弃旧有术语
功能主义:意识是复杂的功能
人的自我意识是什么
问题7 知识论:知识是什么?
知识的充分必要条件
挑战知识的必要条件
挑战知识的充分条件
“知道”与“相信”的转化
问题8 怀疑论:怀疑的界限是什么?
黑天鹅故事:对归纳推理的怀疑
归纳推理的合理性
证据与结论间必然存在逻辑断层
内部怀疑论与外部怀疑论 所有知识都建立在概念之上
问题9 上帝证明:如何证明上帝存在?
设计论证明:上帝是宇宙的设计者
宇宙论证明:上帝是宇宙根本的原因
本体论证明:上帝必然存在
道德证明:上帝存在面临道德困境
问题10 艺术哲学:艺术的意义是什么?
艺术创作是否应该受到某些限制
什么是艺术作品
艺术作品评判:宽容原则
艺术鉴赏:审美无关利害
艺术鉴赏的几个问题:从对艺术的表达到赝品
艺术的审美价值:美与爱
结语 如何探寻生命的意义?
致谢
注释与拓展阅读
译者后记
序言
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哲学问题
哲学是好奇的孩子,好奇的对象就是这个世界。而这
个世界,不仅包括我们能够感知,即能看、听、闻、摸和
品尝的对象,还包括人自身,即人的思想、渴望和幻想。
自我以及自我对外在世界的意识共同产生了疑问、好奇以
及困惑。但自我是什么?表象背后隐藏的真实又是什么?
哲学是什么
我们试图通过科学、数学和理性,或者通过艺术、音
乐和宗教来理解世界,包括理解自我。我们生活在世界上
,改变着世界,同时,相信有些事值得做,有些则不值得
。我们拥有人性,能感觉到善与恶,感觉到社会在一定程
度上保护着人们的自由、福祉与正义,也感觉到生命可能
是有意义的,抑或没有。
哲学家以哲学的方式思考着以上所有内容。他们不仅
思考自然世界与人类的真相,也思考如何获得关于世界的
知识,以及科学理论揭示出的关于世界本质的知识。此外
,哲学家还会反思其他理论和实践领域中正在发生的事情
,例如数学、物理学、心理学等理论领域,以及戏剧、诗
歌、艺术、音乐等实践领域内的事。
哲学家不是任何思想共同体的公民,而这就是他成为
一名哲学家的原因。
这句话源自20世纪最伟大的哲学家路德维希·维特根
斯坦(LudwigWittgenstein)。哲学家或许会说,他们要
对所有领域进行思考,思考就是哲学工作的心脏。所以他
们才会探究心灵、时间和行为的本质,考察上帝是否存在
的证据,论证自由意志,辨析善恶美丑是否客观。以哲学
的方式思考并非一件简单容易、立竿见影的事。即使手不
染尘,但苦心孤诣的脑力劳动有时与体力劳动一样辛苦,
甚至更需一杯苦酒做伴,或者更多。
对哲学家而言,有一个非常经典又具有讽刺意味的形
象:苏格拉底漫步在古希腊的街道上,却仰望着天空。实
际上,苏格拉底是一个脚踏实地的人,他的哲学肇始于对
日常生活的好奇,即人们说了什么,做了什么,人与人之
间的关系是什么。为何有些人被誉为勇敢、卓越或博学的
,他们渴求的爱、美和真理是什么?因此,苏格拉底提出
了著名的“是什么”的问题:勇敢、卓越、知识是什么,
正义、美、真理是什么?他最擅长的事情是向人们提问,
并通过辩论揭示出人们其实很无知的真相。
于是,最具讽刺意义的事出现了:苏格拉底被视为雅
典最富有智慧的人,却只是因为他知道自己无知。好吧,
让我们先悄悄忽视“知道自己无知”中的矛盾吧。
现在,让我们来看看该如何回答苏格拉底式的追问,
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哲学问题。以“美是什么”为例,苏
格拉底等人认为,美的事物必然拥有一种共同的特定的性
质,这种特质存在于所有美的事物之中,并使它们都成为
美的。
维特根斯坦(是的,他的名字还将出现多次)提出了
著名的“家族相似性”理论(familyresemblances),并
认为,用同一个术语描述不同的事物足以说明这些事物彼
此有相似之处,却不能说明它们有一个共同的性质。例如,棋牌、运动等都可以被称为“游戏”(game),但它们
之间难道一定要具有共同的性质吗?简单点说就是,或许
可以在不同游戏之间找到一些相同或相似之处,却无法找
到一个对所有游戏而言的共同本质属性。
以上简短的分析已经让我们触及一个哲学思考的对象
或形而上学的谜题了,即所谓的“普遍性”。绿旗、绿草
和翡翠都是绿色的,它们拥有相似性。但这是否说明普遍
的绿色性质以某种方式存在着,并在不同时间、地点显现
出来,比如在此处的绿旗或彼处的绿草那里显现呢?
正是这种思考,使柏拉图提出了“理念论”,他将视
线从不断变动的物质世界转向了纯粹精神的幻象世界,并
认为里面存在着永恒不变的抽象概念或理念,这些理念包
括柏拉图所关注的正义、美、真理、平等。但之后,他却
不得不承认,按照这一理论,许多毫无价值,甚至是很糟
糕的理念也同样出现在理念世界中。
哲学探究什么
哲学与智慧有关:从词源学来看,“哲学”这一术语
起源于古希腊,意思是“爱智者”。“智慧”意味着对人
生的理解更加宏大、深刻、富有洞察力,并且比关注现实
世界的研究,如考古学、心理学和物理学等更具有普遍性
。当然,诗歌、小说和宗教也可以富有洞察力,但与之相
比,西方哲学却有着显著的不同:它更注重理性论证、清
晰表述,并且对论证的前提也非常谨慎。正因如此,西方
哲学亦不同于东方哲学和后现代作品。不同的方法会对人
们产生不同的影响,从而致使人们对“事物原本是什么”
以及“事物应该是什么”持不同立场。
不过,当代的哲学家似乎早已不再为哲学思考贡献智
慧了:他们往往是大学教师,通过发表一篇又一篇的论文
获得资助和教席,而论文的引文和参考文献也越来越长。
他们以此为荣,并感到满足。但在早些时候,情况却完全
不是这样的,比如弗兰西斯·培根(FrancisBacon)是一
位大法官,并且曾被监禁;斯宾诺莎(Spinoza)的工作是
磨镜片;莱布尼茨(Leibniz)是一位外交官,还做过图书
馆管理员;约翰·斯图尔特·密尔(JohnStuartMill)就
职于东印度公司,夜间兼职做记者,后来还担任过国会议
员。
除此之外,今天的哲学也越来越专业化了,就像一个
科学领域,只有极少数的人才能进入。假若检视当代的哲
学研究,你会发现,你通常需要面对大量抽象的论证、技
术性的术语,有时还会出现罕见的符号。毫无疑问,用这
种方式也能做出好的哲学,尤其是在逻辑研究领域,但我
们却不能因此就误以为哲学只是一种技术工作,除了专家
,其他人都无从理解。
几个世纪以来,许多伟大的哲学家不仅通过哲学难题
,同时也通过思考数学与科学问题来锻炼心智。比如亚里
士多德、勒内·笛卡尔(RenéDescartes)、斯宾诺莎和
莱布尼茨等哲学家便从事多种实证的研究,其中笛卡尔和
莱布尼茨还是非常著名的数学家。然而,即便哲学家们能
够解释科学发现和科学概念,但他们也不是科学家。因为
他们所思考的是诸如电子究竟是像生活中的桌椅一样客观存在,还是只是理论中的假设等问题。他们根本不会冒着
爆炸的风险在实验室做实验,更不会冒着受伤的风险去进
行考古挖掘。
哲学家们探究的概念和关心的问题,通常都是人们已
经觉察到的,无论是在古希腊、21世纪的欧洲,还是在南
美洲的某个部落,人们都普遍意识到了这些问题。比如“
我们究竟是谁”“我们究竟在何处”“如何处理欲望之间
的冲突”“我们谈论的公平是什么”,以及“我们担心的
生命意义是什么”等问题。
如何进行哲学思考
了解哲学最好的方式就是亲自参与其中。对于各种问
题,虽然哲学里充斥着大量正确的和错误的答案,但问题
的关键从来不在于找到答案,而在于我们能够尝试以自己
独特的视角去观察世界,调和不同的观点和看法,从而解
决各种疑问。
哲学家通常都会说一些非常奇怪的话。不过只要深入
了解,你就会发现,他们之所以这样说都有很好的理由。
而正是由于这种哲学式的求知与好奇,哲学家们对表象背
后的真实往往有截然不同的理解。比如说,在前苏格拉底
哲学(Pre-Socratics),即苏格拉底之前的古希腊哲学
中,赫拉克利特认为“万物皆流”,而巴门尼德
(Parmenides)却认为“存在是不生不灭的”。在近代,
斯宾诺莎想要论证上帝和自然是同一的,而乔治·贝克莱
(GeorgeBerkeley)则试图说明物理对象只不过是经验中
的各种感觉的积累。在20世纪早期的剑桥,麦克塔格特
(McTaggart)认为时间纯粹是一种幻觉,乔治·爱德华·
摩尔(G。E。Moore)则嘲讽地说他的早餐无疑要在午餐之
前享用。
哲学家热衷于论证,且经常与有悖于自己观点的人进
行辩论。这也是哲学思考令人痴迷的众多原因之一。研究
哲学没有捷径。深入思考问题,将片刻的顿悟编织成一个
连贯的整体,需要花费很多时间,需要慢慢来。此时,我
怎么会舍得放弃在序言中再一次引用维特根斯坦的机会呢
?这位痛苦的天才曾经说过,当两位哲学家见面打招呼时
,他们应该说:“慢慢来。”阅读哲学、研究哲学、思考
哲学,一定要花时间、慢慢来。
如何阅读本书
哲学家们要进行理性推理。哲学基本是一门先验的学
科,它依赖于人们基于概念、观念和前提进行的理性推理
,而非实证研究或经验观察。一旦论证过程中出现矛盾,
便说明它是错的,需要再对其进行修订。本书是对西方哲
学的介绍,因此也强调理性推理和论证。但这并不意味着
我们要贬低情感、美和意义的价值,它们也同样重要。进
一步说,我们应该意识到,每位哲学家的立场都建立在自
身的情感之上。毕竟,追寻真理之人都怀有对真理的情感
欲求。
本书是一本导论性作品,你无须花费精力了解大量的
术语和理论,毕竟已经有很多优秀的词典和百科全书对它
们进行了解释,如果你想要了解的话,可以参见注释和拓
展阅读部分。在本书中,我慎重挑选了一些重要的主题进行论述,它们都提出了深刻却令人难以回答的问题,且大
多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当然,有时我也会说一说
自己的立场。综合而言,在这本书中,读者会接触到许多
重要的理论与观点,了解到一些影响深远的哲学家。而本
书的目标就是将这些哲学问题呈现出来,从而诱发读者进
行进一步的思考与阅读。
阅读哲学作品,不同于阅读小说。阅读哲学作品时,
有些章节你可以略读,只需对问题产生一种“感觉”;而
某些思想和疑问则需反复琢磨。所以,你不妨这样去做吧
,在泡澡或在火车上时读一读,或将其作为睡前的催眠手
段,当然,我更加希望你能通过阅读保持真正的清醒。
“万物皆相关”,希波克拉底曾经这样写道。这句话
说明,许多问题之间都是互相联系的,而且这句话也经常
出现在不同语境中。本书亦是如此。初次提到某些概念和
问题时,你或许会感到困惑,但它们会不断被提及,并出
现在不同章节之中,这样你便能加深对它们的理解。尤其
是在“身体与心灵:什么才是人的本质?”一章中,介绍
的问题会比较多,之后的章节将会分别对其进行进一步的
讨论。
导语
《人人都该懂的哲学》打破了传统的以时间为线索讲解哲学的模式,选取了10个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的命题,对哲学中的身心问题、个人同一性问题、自由意志问题、道德哲学、政治哲学、知识论、怀疑论等核心思想进行了充分翔实的论证。
跟随作者彼得·卡夫所讲的案例、旁征博引的哲学大师的观点、哲学史上的论争等,你可以将西方哲学的核心思想和核心智慧收为己用。
后记
2017年上半年,南京师范大学陈真教授委托我暂时承
担哲学系本科生课程“当代西方哲学问题”的教学工作,
涉及心灵问题、知识论问题(以盖梯尔问题为主)、道德
问题、宗教问题(上帝存在证明)等。这门课程原是陈真
老师花费大量时间与精力打造的,采用双语教学,在校内
甚至省内享有较高声誉。于是,为了对这门课和学生负责
,我不得不花费大量精力重新学习、备课,甚至将与职称
相关的学术论文写作全然抛诸脑后。
虽然我对该学期的教学效果并不满意,但在课堂上偶
尔能得到学生的支持,让我颇感欣慰。巧合的是,随后我
便遇到了翻译本书的机会,并发现此书中的许多内容正是
课程中涉及的内容,且比我的论述更加简洁、清晰、容易
理解。如果早些时候我就看到这本书,或许就能减轻许多
备课负担和学生们的听课负担了。因此,我纠结再三,最
终决定将其呈现给大家。
关于是否翻译本书,让我纠结的原因有很多,最主要
的是精力与时间实在有限。首先,我想把精力放在自己的
专业领域。其次,普及读物的翻译并不比专业读物的翻译
轻松,而且常常像“猪八戒照镜子”:译文既不能太专业
,又不能太随意;既要能体现术语的专业性与严谨性,又
要适合初学者阅读,体现出通俗性与流畅性。曾经看到有
人说,翻译就是一次再创造的过程,对此我深以为然。
翻译本书的过程中,我在尊重原文的基础之上,总想
找到最恰当的表述方式,却又总是难以令人满意。这当然
是我个人能力的原因。因此,若读者发现任何错误或有任
何建议,敬请不吝赐教。但我也知道,无论如何,错误都
在所难免。此前,我出版了作品《城邦的美德》与译著《
简单的哲学》《好用的哲学》,而在书籍面世后,我都发
现了好几处完全不该犯的错误,同时也有同志、好友指出
了一些低级失误,都让我面红耳赤、愧疚万分。因此,我
真挚地希望大家能多多指正。这样,万一有再版的机会,
就能尽量呈献给读者一部更好的作品。
此外,我还请我的学生张天雨参加了翻译工作,她完
成了第6至第10章、结语与致谢的初步翻译。之后,我再以
她的译稿为基础,根据原文重新逐字逐句校对了多遍,因
而,如有任何纰漏错误,文责在我。我还想谢谢湛庐文化
,我非常欣赏他们的出版理念与细腻、尽责的专业素养,
谢谢季阳总编、王青青编辑。谢谢首都师范大学朱慧玲副
教授、清华大学贾沛韬博士后耐心回答我翻译中遇到的问
题。谢谢父母、姐姐家和书羽无止境的付出,他们全身心
地照顾着思咏和西卡,而我却一直缺席。谢谢张燕、陈中
兴、范博、付小非、付小凡、姬托、管尧、王贺等好友的
帮助。最后,祈求上苍,愿展早日康复。
陶涛
书评(媒体评论)
何为哲学?哲学何为?《人人都该懂的哲学》一
书以简明的方式和日常的话语,给出了常人开卷即明
的通俗解答。令人难以置信的是,本书以通俗易懂的
论述却传达出了深刻而复杂、宏观而实用的思想。何
谓言简意赅?请观斯言!
——万俊人,清华大学首批文克资深教授、中国
伦理学会会长
哲学源于对世界的好奇。然而,当人们试图为这
些“好奇”找到答案时,却常常困扰于那些看似复杂
、艰深甚至晦涩的哲学问题。本书不仅通过呈现重要
而深刻的哲学问题回答了什么是“人人都该懂的哲学
”,更通过这些问题的生活化和论证的通俗化提供了
“人人都能懂的哲学”。
——王露璐,南京师范大学教授、首届中国伦理
学十大杰出青年学者
这本书简直完美,如果在我学习哲学的时候有这
本书就好了。本书以生动、迷人、易懂的语言,介绍
了哲学的所有核心问题。
——威廉·欧文,剑桥大学国王学院哲学教授
精彩页
当践行某种行为,比如打扫花园、帮助穷人或者阅读时,你或许会说“我就是喜欢打扫花园”“我就应该帮助穷人”“我就想要读书”。这时,有人就从中得出了一个错误的结论:你的行为完全是为了自己,是为了让自己享受赏花的快乐,逃避内疚的折磨,满足读书的欲望。也就是说,你始终都在追求自己的利益。这个结论意味着,所有行为都不可能是真正利他的,所有的动机都不可能是为了他人的利益。与这个结论犯了同样错误的还有另一个说法,即因为基因是自私的,所以人就是自私的。我们来具体阐述一下这个观点为什么是错误的。
假设所有行为都出自纯粹的自利动机,这个假设或许很有趣,但它与我们看到的许多事不符,因为有时候,人们的行为似乎就是出于纯粹的利他动机。可以看到,正是由于相信“每个人都是自私的”这个理论,你才会将所有行为都看作自私的表现,才会将一位母亲冲进着火的房子里救自己孩子的行为也看作自私的,认为她这样做是为了避免自责或逃避他人的谴责。可是,如果按照这个思路来想,不过是简单地否定了利他主义的存在,而并非通过经验观察发现了利他主义不存在。也就是说,你需要重新界定人们之前所理解的“无私”与“自私”。换言之,有些人“自私地”追求德行,有些人“自私地”追求钱财,而你还是更喜欢前者而非后者。
再回到自由意志和决定论者眼中的世界:一方面,自由意志说明人们的行动是自由的,人们有能力在多个备选对象中做出自己的选择;另一方面,在决定论者眼中,人们的选择和行为早已由神经系统决定了。这两者似乎是不相容的。更准确地说,在环境始终没有变化的情况下,自由意志要求人们有能力选择不同的行为。而这时就出现了冲突,因为在决定论者看来,人虽然也可以有不同的行为选择,但前提是必须处在不同的环境之中。只有不同的环境,才能导致人们表现出不同的行为。
很显然,假如这个世界已经被决定了,那自由意志就只能是一个谜题,因为人们的行动取决于外界强制性的因素。在这里,我要再次引入休谟关于因果关系的理论,这在前文已经有所涉及。通常,我们会认为是原因“导致或造成”了后续结果的出现,但休谟却否定了这样的看法。他是这样阐述的:
与其说用火柴点燃某种气体是爆炸产生的原因,倒不如说是一个事件紧随另一个事件发生,因为其他类似于用火柴点燃气体的事件,也会导致其他类似的爆炸事件发生。所以,我们通常可以这样说,假如没有点燃火柴,那么爆炸事件也将不会发生。
休谟的以上分析存在着许多问题,并且十分复杂,但他其实主要是拒斥了这么一种观点:结果与原因之间存在着一种形而上学的必然联系。因为在某种程度上,科学观察只说明了“现在正在发生的情况,即当一种事件出现在先,另一种事件就出现在后”。最终,人们了解到的只是一些粗糙的规律。当然,这些粗糙的规律也能帮助人们在特定的境遇中做出不同的选择。
P45-46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6 18:1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