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老长沙(民国趣读)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韩淑芳
出版社 中国文史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韩淑芳主编的《老长沙(民国趣读)》讲述了古城阡陌道不尽沧桑过往、一座水火淬炼过的老城、惟楚有才、市井声声、老长沙焕发新气象、浓鲜火热的湘式美食、偷闲找乐、地道长沙人的生活、我们所留恋的长沙城……片段小文生动有趣地展示了老长沙曾经辉煌的市井文化,鲜活地再现了老长沙人的生活。
唯有了解老城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历史渊源,才能真正领会这座城市的精髓。
目录
第一辑 星沙印记·古城巷陌道不尽沧桑过往
陈权清:长沙城名的由来
兰烟:古城、城墙、老九门与便河
邓泽致:消失的护城河与吊桥
李元英:水陆洲,历史悠久的风水宝地
邓泽致:书院路,见证长沙的繁华
小玉:司门口,值得留恋的神秘之街
刘治奇:九门之一南一门
卞鸿翔:长沙有个“北津城”
苏宗润、黄志立:坡子街与火宫殿
广剑:“平地一声雷”——雷井
马勇奇:长沙的三处道教宫观
佚名:容园,桃红柳绿的游览胜地
黄时莫:汀龙桥畔有三座牌坊
王立山:白沙井,长沙第一泉
张仲昆:臬后街,百货批发一条街
黄曾甫:老长沙的东茅古巷
老方:八角亭,最热闹
王杰:天心阁,古城的守护者
雷键敏:陆军冤院——冯家大屋
兰烟:金线巷内点石成金
第二辑 前尘旧事·一座水火淬炼过的老城
余韶:长沙光复,两颗空炮弹“轰开”的城门
马少侨:蔡锷与他的护国神兵
彭骨:袁氏爪牙,头号刽子手
李振翩:驱张运动,向反动军阀的一次冲击
谭特立:爱哭的“谭婆婆”
张国基:新民学会,掀起全城反帝爱国浪潮
邢环锡:七朵金花闹长沙
陈伯勋:北伐军进城
张季任:蒋司令阅兵与唐生智反蒋
黄沅庆:腥风血雨遍长沙
万天石:怪人陈五耐
唐之准:警报叫,阎王发来追魂票
易列卿:司令官儿严厉禁赌
袁涤:大火之殇,千年古城化作废墟
杨业华:长沙沦陷,罄竹难书的日军暴行
黄天:长沙受降,废墟、生机与侵略者
郑竞成:鱼米之乡的抢米风潮
丁湘庭:解放了!沸腾的长沙城
第三辑 惟楚有才·文教事业的一方沃土
高烽煜:岳麓山下的千年学府
周学舜:“通古今,教英才”的袁吉六
林天宏:叩头校长昂首拒官
张兴:田汉在长沙师范
以之:彭式高腔,名振三湘
黄曾甫:许推,长沙建筑工程师第一人
黄曾甫:长沙女子上学堂
杨澍:周南女校,湖南第一所女子中学
凌敏猷:湘雅医学院的由来
田汉:郭沫若在长沙
万天石:《体育周刊》,湖南最早的体育报刊
陈光剑:体育界的“喇叭司令”
黄曾甫:任凯南校长,办教育不是为了做官
曹陶仙:雅礼中学——传教士办的学校
肖栋梁:赢得国际荣誉的长沙“野猫”
张季元:重视体育的楚怡小学
何链:与“菌”周旋的博士——汤飞凡
第四辑 市井声声·城里的买卖人和老字号
曹铁安、梁小进:长沙开埠与反帝斗争
黄曾甫:商界传奇“棠坡朱”
邓泽致:湘江水,挑着卖
流沙:南货业的行、号、铺、店
朱运鸿:到陈家铺子买床簟子
朱运鸿:董同兴,刀剪老字号
黄祖同:老三泰,酒香不怕巷子深
李芸菁:叶顺发,百年古玩老字号
刘铁庚:雷同茂的瓦货——牌子多
张仲昆:劳九芝堂药铺,真材实料享誉不凡
柳汉屏、倪祯祥:师古斋纸庄的名牌产品
张朝祥:长沙的旅馆
杨晓美:兴盛一时的长沙沐浴业
梁虹:香麻糕,怡丰斋的最香脆
陈松林:南货明珠九如斋
张菊秋、陈松林:三吉斋,比九如斋还要老
吴先兆、舒元定:吴大茂针店,百年长沙见证者
杜锦文:沙利文——香飘四水,味溢三湘
朱运鸿:马恒记,大型鞋店的第一块招牌
李泉林:大德昌百货——拿起生意做,硬要赚些钱
杨忠全等:湘绣,蜚声中外的绣品
第五辑 新旧碰撞·老长沙焕发新气象
王杰:长沙有了飞机场
杨方田:长沙有了电影院
朱振三:照相馆,从镜蓉室到镜中天
黄曾甫:呼号XGOH——长沙最早的广播电台
朱运鸿:自由恋爱与文明婚礼
田俐:剪辫子和放足运动
周敦祥:《女界钟》,敲响妇女解放的钟声
欧阳佩华:菲菲伞,伞中的“西施”
风来仔:新兴的冷饮业
邓泽致:消失的木头雨鞋
杨晓美:新式澡堂与女澡堂
姚增谊:年代最久、规模最大的基督教堂
朱运鸿:帽子和胖子
黄萃炎:湖南最早的体育竞赛场地
任大猛:从轿子到自行车和汽车
事志:水龙公所,民国时期的消防队
戴哲明:国货陈列馆,湖南三大建设之首
黄新华:交通银行来长沙
彭晋康:湖南第一张白话报纸
黄曾甫:去戏院看“文明新戏”
王杰:长沙防空第一炮
何少足:昔日“剃头修面”,今日“美发美容”
阎家笃等:女子足球队
第六辑 星沙飘香·品味浓鲜火热的湘式美食
亦骈:吃在长沙
闻琪:火宫殿——火神的美食
曾父:四大名厨的拿手菜
流沙:正宗湘菜,舌尖上的长沙
张献忠:玉楼东酒楼品地道湘味
张灵芝:和记粉馆与卧龙瓜传说
芝音:吃一碗杨裕兴的面
张少灵:一鸭四吃——徐长兴
黄永平:德园包子,长沙的“狗不理”
彭芝亮:德茂隆的香干子
朱远鸿、安膺炎:左宗棠与柳德芳汤圆
王惠民:甘长顺面馆,品种多价格低
李世宽:福临小花片,昔日的高端食品
杨晓美:历史悠久的长沙糕点
朱运鸿:南门口的“结麻花”
张少灵:金钩肉饼,老少成宜
杨月:饭行许宏茂
伏家芬:吃一碗黄春和的“
导语
亲历老城风物,回忆市井街巷;寻觅舌尖文化,感受历史沧桑。
去趟民国,打开尘封的记忆。穿越时空,细数那些晕染了民国印记的老城风光。
韩淑芳主编的《老长沙(民国趣读)》图文并茂,内容丰富,全面展示了民国老长沙的名胜古迹、风土人情、美味珍馐、文化百态、烽火岁月、娱乐休闲、名人轶事……
精彩页
陈权清:长沙城名的由来
长沙城名因何而来?历来说法纷纭,这里简要概述二三,供读者参阅。
一日因长沙星得名。我国自商、周以来逐渐形成的据以观测天象的二十八宿(星座)中,有一宿叫轸宿,根据古天文学的星宿定位,轸宿位于荆州上空。轸宿旁边有个附属于它的小星,名叫长沙星。因此,历史上就有这样一种说法,长沙是因长沙星得名的。如唐朝人张谓《长沙风土碑记》云:“天文长沙一星,在轸四星之侧。上为辰象,下为郡县。”所谓“下为郡县”,就是指的长沙城。《明史·天文志》也说:“长沙小星,下应长沙。”《长沙县志·拾遗》亦云:“长沙之名……以轸旁有长沙星,正在其域分野,故云。”因长沙星得名一说,记载较多,影响也大,所以在一些文人撰文赋诗时,往往把长沙与长沙星联系在一起,称长沙为“星沙”。唐代著名文学家韩愈在一首赞美长沙风光景色的诗中,就把长沙称为“星沙”,诗云:“绕郭青山一座佳,登高满袖贮烟霞。星沙景物堪凝眺,遍地桑麻遍囿花。”在长沙府,县志中,以“星沙”称长沙的多处可见。时至今日,长沙人仍然有称长沙为星沙的。
二日长沙因橘子洲得名。位于湘江中流的橘子洲(又名水陆洲或牛头洲),是由河沙长期淤积而浮现的一块狭长沙洲,全长约五公里,有“长岛”之称。但橘子洲浮露江心的时间较晚,据《湖南省志地理志》转引《太平寰宇记》:“橘洲在长沙县西南四里江中,时有大水,诸洲皆没,此洲独浮,上多美橘,故以为名。”又据《湘中记》云:“晋惠帝永兴二年(305)生此洲。”如记载属实,则至西晋时期橘子洲方浮涌江面。而据《湖广通志》说:“旧谓长沙之名,起于周初。”《逸周书·王会篇》说,周成王时,全国各地向周天子所献的“方物”(土特产)中,有“长沙鳖”。“鳖”就是长沙人所说的脚鱼(团鱼)。孔晁注解说,长沙鳖“特大而美故贡也”。周初既有长沙之名,而橘子洲迟至一千四百年后的西晋才形成,那么,长沙因橘子洲得名的说法,就缺乏根据了。
三日长沙因万里沙祠得名。此说原出于《十三州志》:“有万里沙祠而西自湘州,至东莱万里,故日长沙也。”湘州,西晋末年在湖南设置的行政区,州域就在长沙,故湘州即指长沙。“万里沙祠”,据《长沙县志·拾遗》转引《资治通鉴》:汉武帝于元封二年(前109),至山东东莱,祷告万里沙。返回途中祭祀泰山。应劭注解说:“万里沙,神祠也。”山东东莱的万里沙祠与长沙地名有没有必然的联系呢?《大清一统志》持否定意见,认为“是祠在东莱,与长沙无与”。可见,长沙因万里沙祠得名的说法是不能成立的。
此外还有长沙因有长颗沙粒得名等说法。民间传说,在长沙北区新河口沙滩上,曾有长达一寸半至三寸的沙子,长沙因之而得名。但这一说法不见于文献记载,不足为信。
比较而言,诸说中,似乎第一说较为可信。因为,二十八宿中的星名,早已见于殷商甲骨文,至商周之际作为观测天象的二十八宿体制已趋于形成。而长沙地名始见于周初。长沙星名早于长沙地名,后者当可因前者而得名。加之,商、周统治集团把所谓“上天”视为至高无上的主宰者,一贯宣扬敬天畏天思想和天大于地、地从属于天的观念,这也会对长沙城的命名产生影响,造成长沙因长沙星而得名。
《长沙城名因何而来》
P3-5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4 1:58: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