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红线女是粤剧艺术的一代宗师,红线女开创了迄今为止中国粤剧史上花旦行当中影响最大的唱腔流派之一——红派艺术,为岭南粤剧艺术乃至中华文明树立了不朽的丰碑。“五四”新文化运动思潮引领着现代粤剧史开篇,红派艺术在现代粤剧花旦行当发展进程中具有初创和里程碑意义,唱腔流派影响深远。 谭志湘著的《红线女传记/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戏剧传承人传记丛书》讲述了红线女为粤剧奔波的往事,和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让读者理解大师,走近大师,思考一代艺术大家的诞生,思考戏曲文化的意义价值,传承、发展、创新等等具有现实针对性的问题。 目录 红线女·红派·红腔(代序) 走近红线女 空调时代 难以忘怀的“蒙古包 饭后那一锭檀香 电影情结难舍亦舍 客厅中的周总理画像 在烈士纪念碑前。献上一枝白玫瑰 一出《搜书院》风靡大江南北 毛主席给她亲书“座右铭 “蝶双飞”的创新与红线女的超越 脱胎换骨演女兵 十年“文革”一场噩梦 噩梦醒来红豆相思 永无终止的开始(代后记) 致谢
序言 红线女·红派·红腔 郭汉城 40年前,我看过红线女的《搜书院》,后来这出戏被 拍成戏曲艺术片,我又看了一次。那时给我的感觉,丫鬟 翠莲是个妙龄少女,演员似乎也是个妙龄女子,但从演技 看,这是个相当成熟的演员。20世纪60年代,我又看了红 线女与马师曾联合主演的《关汉卿》,应该说这出戏的主 角是关汉卿,而红线女饰演的朱帘秀很有光彩,又不抢戏 ,起到了烘云托月的作用,一曲“蝶双飞”唱得回肠荡气 ,让人久久不忘,成了生旦并重的双主角戏。粉碎“四人 帮”以后.经过“文革”磨难的红线女又进京,演出了《 昭君出塞》《昭君公主》《刁蛮公主》等戏,其中还有现 代戏《白燕迎春》。“红线女独唱音乐会”创造了一个奇 迹,她一人支撑起一台两个多小时的晚会.一次又一次出 场,根据不同的曲目,还要抢着换装,几乎是喘口气的时 间都没有。她似乎是忘记了自己的年龄,观众也忘了演员 的年龄,在这一刻年龄完完全全被淡化了。她是那么光彩 照人,洋溢着青春的气息。 经历了岁月的风霜雪雨,走过了坎坎坷坷的生活之路 和艺术之路,红线女依然活跃在舞台上,她依旧年轻,只 是艺术上显得更成熟,更老练,更自由,也更加得心应手 ,这其中的奥妙何在呢?有人说红线女会保养,留住了青 春。从我和她的接触中,我感到是艺术理想支撑着她的精 神大厦,是对艺术孜孜不断的追求,使她忘记了疲惫。她 真是视戏如命,粤剧是她生命组成中的重要部分。红线女 的身体并不好,常常生病,有人告诉我,她白天还躺在医 院里打吊针,那样子是很虚弱的,谁也不相信她在晚上能 够登台演戏。可到了台上,白日躺在病床上的红线女已是 踪影皆无,出现在观众面前的是个神采奕奕、精力充沛的 红线女。这成了不可思议的事。人总是要有一点精神的, 我想正是这一点精神支撑着红线女创造出一个个奇迹,让 人惊叹,让人叫绝,让人赞佩。 红线女创造了“红腔”“红派”。“红派”“红腔” 是如何诞生的呢?中国的戏曲流派艺术甚是发达,但不是 每一个好演员都能创造流派的,有的名演员可以称之为表 演艺术家,但不一定能够独创流派。可以称之为“一派” 需要一定的条件,最起码的是艺术上有独特独到之处,有 自己的代表剧目,为观众认可,有继承、师法者。梅兰芳 、尚小云、荀慧生、程砚秋被称为中国“四大名旦”,他 们各成一派,是经过了岁月的淘洗、观众的筛选后诞生的 ,在流派诞生的过程之中走过曲曲折折的创作之路,创作 了传之于后世的代表剧目,从这些代表剧目中观众可以领 略到流派艺术的特色。如果用这样一些标准来衡量红线女 的表演艺术,“红派”是当之无愧的。先说观众的认可, 粤剧是广东、广西、海南等地的地方剧种,红线女在南国 拥有大批的观众不足为奇,在香港、东南亚一带有“红迷 ”也不足为怪,让人称奇的是在中国的北方。在美国,很 多人都知道“红线女”这个名字,特别是在一些青年之中 ,知道红线女的人不少,很多人认识广东粤剧是始自红线 女,喜爱粤剧也是始自红线女。红线女的观众面很广,有 知识分子,有一般的工人、农民、市民,还有旅居于世界 各地的华侨及外籍华人,他们是“红派”赖以生存、发展 的土壤。 从红线女的代表剧目中,我们能感受到“红派”“红 腔”的艺术特色,特别是“红腔”。我听到不少粤剧演员 反映“红派”“红腔”难学难唱,这种感觉有一定道理。 看红线女的戏,不管是哭哭啼啼的王昭君,还是自愿请行 、笑嘻嘻的王昭君,虽然人物心境完全不同,但一听唱, 就知道这是“红腔”。那如行云流水般的顺畅,似高天闲 云般的舒展,像七彩云霞般的美妙……都是为塑造人物服 务的,表现了人物感情之变化,观众感受到的是艺术之关 ,为之动情,与人物同哭,同笑,为之心醉。“红腔”确 有自己的风格。红线女13岁师从舅母何芙莲学艺,成名较 早。抗日战争时期,与粤剧名演员、马派创始人马师曾合 作,在广东、广西一带演出。马师曾是位粤剧革新家,颇 有艺术成就,比马师曾小27岁的红线女与之合作,红线女 的唱、做、念、舞能得到观众的认可,是很不容易的。红 线女的革新精神在一定程度上是受到了马师曾的影响。她 与马师曾合作时间较长,红线女的代表剧目《苦凤莺怜》 《搜书院》《关汉卿》等亦是马师曾的代表剧目,红线女 与马师曾分别饰演男女主角,达到了珠联璧合的程度。对 红线女来说,每一次创作都是一次挑战,稍有不慎,就会 失衡。马师曾独创“乞儿喉”,半唱半白,如说似唱,顿 挫分明,邈远悠扬,是很有味的。红线女的唱腔则多变调 ,她善于吸收借鉴,从地方戏、曲艺乃至于西洋歌剧中吸 收,幻化成“红腔”,与马派的独特演唱媲关。她能不用 过门,以装饰滑音过渡,不着痕迹,使耳目一新。她的唱 中花腔、小腔较多,因此有人称她是粤剧中的“花腔女高 音”,她的花腔确实很漂亮,很动听,但她又是很“吝啬 ”的,并不以自己独有的花腔取悦于观众,而是根据人物 情感的需要,当用则用,不当用则不用。粤语多闭口音、 喉音和鼻音,红线女研究粤语发音的规律,研究粤剧的传 统唱腔,寻找适合于粤剧又适合于自己的演唱方法、演唱 技巧,在香港时,她请声乐老师教她唱歌,感到收获很大 。红线女敢于用唱歌的声音唱粤剧,又不失粤剧的风味, 原因是吸收于她有用的部分,并不是完全照搬。她排粤剧 《蝴蝶夫人》,反反复复地听歌剧唱片,她发现西洋唱法 并不把嗓音完全放开,而是有所控制,于是她拿了过来, 把“一年又一年,燕子都到了,我的丈夫还没回来……” 改写成粤剧的词,把歌剧的唱法,放在粤剧之中,感情得 到了很好的表达,她唱得又很舒服。很多人惊讶,红线女 的歌唱归韵清正,即使是遇到归入鼻腔的闭口音,她也能 唱得跌宕有致,余音袅袅,因此红线女的唱有“龙头凤尾 ”之称,引得不少人效仿,“红腔”成了当代粤坛上流传 最广的一个流派。“红腔”确实是奥妙无穷。 …… “红腔”的风格特色不是三言两语可以说得清楚的, 这其中的奥妙也是难以一言以蔽之,但有一点却是十分明 了的,那就是为了“红腔”,红线女付出的是毕生的心血 ,她时时刻刻在寻觅,在“悟”。这种寻觅,不是为了标 新立异,不是为了与马师曾“乞儿腔”媲美,也不是为了 独创一家一派,而是源于对人物的塑造、情感表达的需要 。旧有的传统已不够用了,新的时代需要新的艺术美,红 线女的表演艺术是随着时代的步伐而前进的,是为一个时 代的观众所欣赏的,“红腔”的诞生是时代的必然。 红线女在粤剧舞台上塑造了两个昭君形象,不管是哭 哭泣泣的王昭君还是自愿请行下嫁的王昭君都与传统戏中 的昭君形象有很大的不同。传统戏剧中的《昭君出塞》写 的是一个恋家恋国、重“气节”、难舍帝王恩爱的汉宫佳 丽,红线女的两个昭君,不管是《出塞》中的昭君还是《 昭君公主》中的昭君,都是民族友好的使者,与匈奴单于 相见后,渐渐地理解了一个民族,对单于也是由理解而后 产生爱慕,与传统戏剧中跳水或是跳崖而亡的关人从思想 境界、心理心态到性格上拉开了距离,难得的是红线女竟 然能用同一粤剧板式,同一旋律唱出同一人物的两种不同 心绪。同一个【乙反二王】,在《出塞》中有“一回头处 一心伤”一段,在《昭君公主》中有“遍地杜鹃花,群山 错落青天外”一段,同是王昭君,同是在和番北去的路途 之中,一个是被迫和番,一个是把和番视为逃离“后官白 发人”的惨剧,从人物需要出发,红线女把前一段唱得悲 凉、沉重、伤感,后一段则是从容、恬静,于平和之中显 示出人物的思索与喟叹。同一板式,通过演员的处理,唱 出不同的情绪,这表现 有的人创流派的意识很强,处处强调自我的表演特色 ,忘记了剧目,忘记了人物,结果并未形成一派。红线女 无心创“红派”,她老老实实地演戏,认认真真地继承, 她从人物出发,从粤剧剧种出发,从时代出发,从观众新 的审美要求出发,她感到了传统的不足之处,或是难以表 现新的内容、新的人物,或是形式、节奏与当代观众产生 了距离感,于是她做了一个演员该做的增、删、修补、创 新等一系列工作。为了粤剧的发展,她又在和小红豆粤剧 团的青年人一起进行艺术创造,这使她跨出了“超越行当 ”这一步,把“红派”艺术创作所遵循的规律授于更多演 员,不仅仅是与她同唱旦角行当的演员。红线女以她艺术 大家的胸襟把流派的意义拓宽了,为流派注入了新的内涵 ,“红派”成了一个大写的流派,不仅仅是“红腔”,也 不仅仅是红线女的表演艺术、风格特色、代表剧都能囊括 的,更为重要的是“红派”所遵循的创作规律、创作方法 和“红派”不拘一格的创新精神。 红线女说:“我不是只演我的红派,只唱我的红腔。 ”这说明她仍在寻求,仍在发现,仍在探索。她很爱小红 豆粤剧团,虽然她对年轻人要求很高,很严格,有时近似 苛刻,青年们理解这是一种严师之爱。对于“小红豆”她 既是严师又是慈母,真是心系红豆。1996年初,正是她百 事缠身、最忙最累之时,她在北京进行着一项有意义的工 程运作,春节前,她抽空回了一趟广州,与“小红豆”们 团聚。这是一位母亲的情怀,她有许许多多的叮嘱,有许 许多多的艺事安排,有许许多多的放心不下……这就是红 线女的爱。青年们团聚在她的身边,抵御着形形色色的诱 惑。说真的,“小红豆”们都是一些很现代的、很可爱的 小青年,唱歌、演电影、演电视,当经理做老板,他们都 能成,干哪一行他们都将是很优秀的,成名成家发大财也 是情理之中的事,但他们留在了粤剧这块清贫的土地上, 不时也遭到冷落,被同龄人小看了。红线女是以她的人格 力量和艺术魅力将青年们吸引在粤剧这个并不走红的演艺 圈内。红线女把希望寄托于年轻的一代,她说:“我还有 许许多多想做而没有做到的事……” 红线女已是功名成就,“红派”“红腔”已经形成, 但她还在不知辛苦、不知疲劳地干着,忘了体弱多病。她 仍在奔波,仍在努力,做那些她“还没有做到的事”。“ 红派”没有打句号,“红腔”还在创,“红派”还在流… … 1996年4月
导语 谭志湘著的《红线女传记/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戏剧传承人传记丛书》以非常独特的方式,展现了一位艺术大师的工作、学习、生活、艺术创作、人生历程,把中国戏曲带到世界舞台的功绩,她对艺术的贡献,乃至对人类文明的贡献…… 本书收录了一百多帧照片,其中有剧照、生活照、工作照、活动照……有舞台形象,也有银屏形象。这些珍贵的照片,把大师的神采韵致、笑貌容颜呈现在读者面前。 后记 永无终止的开始 摆在读者面前的这册《红线女传记》是一本没有写完 的书,还有许多题目待写,如“树起自我挑战的旗帜”“ 红豆新枝凝聚着她的心血”“红豆,撒向天涯慰相思”“ 在红线女的书房徜徉”“红线女与红虹,非同一般的母女 情”“窥探红线女的情感世界”“红线女的脾气”“红线 女勇于自我解剖”…… 书写至一半,恰逢红线女从艺60周年与“红线女艺术 中心”成立,双喜临门,我多想把这“一抹嫣红”献给红 线女和一切关心她、喜爱她的朋友和观众,但无论如何, 就是日夜兼程、马不停蹄也是赶不及的,我很懊恼,我自 责,生我自己的气。就在这时,我接到红姐从广州打来的 电话,我自然而然要谈自己的遗憾懊悔。红线女就是红线 女,她有着冰雪般的聪明颖悟,她常常能“出奇制胜”, 思想与常人很不一般,大胆、奇特又合情人理,让人惊叹 ,让人佩服,这次也是如此。电话里传来红线女的声音: “你本来也不是写‘传’,完全可长可短,现在已成 的文章就可先行出版,余下的以后还可以再写,成一册可 以,成两册也是可以的,不必拘泥……”我眼睛一亮,这 是个极好的办法,免去了我的遗憾,还可以听到读者的意 见评说,对以后部分的写作更为有利。我何乐而不为之? 在写作之初,我原打算分生活篇与艺术篇,或是写三 篇——青春篇、情感篇、越洋篇,前者直白,一看即知, 后者含蓄。青春篇写红线女永远年轻的艺术与艺术使红线 女永远年轻。情感篇写一个成功的女性也是普通女性的情 感世界。越洋篇写写红线女的异域生活和红线女、红腔、 红派在海外的影响。在酝酿和写作的过程中,逐渐发现红 线女的艺术、生活与情感三者已经融为一体了,很难剥离 。红线女的艺术构成了红线女的独特生活,粤剧就是她的 生活、生命,是她情感的依托,她仿佛是为粤剧而生,为 粤剧而活,于是我放弃了生硬剥离的企图,主要写她的表 演艺术,但与生活、情感又紧密相关。舞台上红线女塑造 了许许多多女性形象,与生活中的红线女自是不同,那是 艺术形象,但与生活中的红线女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包括生活体验、情感和审美评价、道德评价……这与红线 女创作个性的形成不无关系。 大凡事业有成的人,必定是全身心地投入,三心二意 不成,半心半意也不成。红线女认为: 戏曲演员搞艺术创作的过程,我的体会真有点像苦行 僧一样。有时,对些什么七情六欲都无缘顾及,脑子里有 的只是将要排演的角色。在塑造人物的时候,专心一意面 壁苦思;对着剧本念台词,制唱腔,真像虔诚的僧人在念 法华经。有时觉得自己肚子里的东西不够用了,参考书本 一下子就堆满了书桌,强迫性地抢时间去阅读,这时又像 僧人们四海云游去化缘,让自己由此而得到充实艺术的养 料,使自己将要扮演的人物有血有肉,艺术性地出现在观 众面前。① 我理解,像红线女这样的“苦行僧”,把血肉乃至生 命都化成艺术的人不多,这是一般人难以达到的艺术境界 ,因此“苦行僧”是极少的。他们的生活是艰辛的,又是 饶有兴味的,他们有着常人难以想象的痛苦,但他们又是 幸福的,他们摈弃了人的“七情六欲”,但又是感情最丰 富的人,他们演绎生活,演绎人生,自己的生活却难以顾 及,人生之路充满坎坷,这种非常人的生活,还会产生出 一些怪异来伴随他们。于是成大器者是少数。成大器者往 往为人所关注,为人所评说。若用常人标准去衡量,他们 似乎是怪怪的,不易为人所理解,他们似在云里雾中,想 亲近他们也难,于是各式各样的色彩都涂抹到了他们身上 ,他们变得幻化无定了。其实他们也是常人,有常人的生 活,常人的情感,喜、怒、哀、乐,有母女情,夫妻爱, 为人妻,为人母,为人子……但又确实有些非凡之处,非 同于一般。 当我看到红线女的“真”,我被感动了。她不粉饰什 么,不张扬,不造作,从身世到生活,从思想到艺术,实 话实说。她不回避她的生母是妾的身份,她还有大妈妈、 二妈妈和许许多多同父异母的姐姐哥哥。我感到她的“真 ”是纯净透明的,甚至是童稚的程度。演现代戏对于红线 女是那么难,但她却非要演不可,且是极为投入,极为认 真,认真得近乎虔诚。演刘胡兰这样北方的、带着泥土气 息的女孩子,对红线女来讲谈何容易?她硬是演了,而且 是她最喜爱的艺术形象之一。她真诚地相信“学英雄,演 英雄”,“演革命戏,做革命人”是对的,她不是为了跟 浪头,抢旗帜,出风头,捞政治资本。 正是出于一个“真”,才有红线女的善与美,我见到 她批评自己的学生,那真是不留情面,但她是善的,为了 青年人好。对于红线女并非是众口一词,而是褒贬亦有之 ,褒多贬少。这是可以理解的,也是真实的,世界上本无 完人,像红线女这样个性极强的艺术家,不会是十全十美 、无可挑剔。我想她无意中伤害了某些人肯定是有的,因 为她不是那种胸有城府的人,也不会八面玲珑,她信奉一 个“真”,维护一个“善”,追求一个“美”。 在我阅读资 精彩页 走近红线女 一辆中巴行驶在通往白云机场的公路上,车内坐着一群来自北京的艺术家,大家说着笑着,还轻声地唱着,不知不觉话题转向了粤剧,说粤剧的音乐堪称一绝,粤剧的演唱委婉抒情,只可惜现代青年人不爱看,因此造成了“淡风”。一位送老师的广州青年歌手说:“那也不一定,红线女老师的演唱很多青年人就喜欢得不得了。我是不喜欢戏曲的,听了红老师的唱,我才知道原来粤剧的唱是那么迷人,那么动听,我喜欢上了粤剧,也喜欢上了戏曲,还从中学到不少东西,对我唱歌大有帮助……” 我回头望去,这是一个二十多岁的姑娘,装扮不俗,很有文化品位,也很现代。她非常健谈,话匣子一打开,就关不住了。她讲“文革”后期,红线女从“牛棚”放出来,仍住在华侨新村。每日清晨或是黄昏,红线女都在她的小花园(也可以称之为小庭院)里浇花,多少观众关心她,惦念她,他们悄悄地从她门前走过,从铁栅栏门中望她一眼,不打招呼,也不惊动她,轻轻地,悠悠地从她门前走过,不驻足,也不交头接耳。看到红线女身体健康,他们就安心了,远远地望上她一眼,他们就满足了,这其中有年老的,也有青年。 红线女似乎特别引入注目,仿佛是一个解不开的谜:她为什么永远年轻漂亮?她为什么嗓子总是那么好?为什么她的表演那么吸引人?以致观众之中有南方人也有北方人,有男性同胞,女性更多,中国人、外国人都有,她的名字在亚洲、欧洲、美洲同样地响亮。甚至有人猜测她为什么不发胖,为什么皮肤那么白皙?于是很多“童话”创作出来了,其中一说是她用牛奶洗澡,一说是她每餐只吃那么一点点,他们用手比画着。最近在一次文艺界朋友的聚会上,有人讲给红线女听,引得她哈哈大笑,笑得像个孩子。 红线女出现在舞台上,出现在屏幕上,出现在各种各样的新闻传媒之中,人们认识她,被她的艺术所征服,因此关心她,爱她,想更多地了解她,这种心情,这种愿望我也曾体验过,经历过。 1960年3月15日至6月17日,中国戏曲研究院与中国戏曲学院在北京东四八条,现今中国戏剧家协会所在地,举办了一期“戏曲表演艺术(旦角)研究班”,班主任是两院院长梅兰芳。那时东四八条的墙上虽然挂着两块牌子,实际上是一个机构,一套人马,不同时期工作侧重点不同。红线女即是这个班的学员。我是这一年的9月走进中国戏曲研究院大门的。虽然旦角表演艺术研究班已经结束两个多月了,但一人校门,处处让你感觉得到前一班学员的存在。老师的办公桌玻璃板下摆放着著名蒲剧演员王秀兰的照片,到4楼礼堂观摩,常常听到红线女在这个舞台上演过《打神告庙》,陈伯华演过《柜中缘》,常香玉演过《红娘》,王秀兰演过《烤火》《卖水》……特别是图书馆摆放着的那幅巨型国画,权且叫“梅兰芳和他的学生”吧!几乎是天天要看上几回。这幅画画得委实不错,形神兼备,至今我还记忆犹新。梅兰芳院长的慈祥亲切,袁雪芬的端庄大气,常香玉的质朴开朗,尹羲的纯真姣好……唯有红线女难以用一个词准确地概括出来。说她文气,又不同于知识女性的斯文,或是女学究气,眉宇之问似有一点英气;说她沉静,却又从眼神嘴角之间流露出一股顽皮活泼;说她美,说她漂亮,又没有一般女演员的那种妩媚艳丽……后来我知道这幅国画脱胎于一帧照片,只可惜我没见过那张照片,也不知画家是何人。我常常想,红线女生活之中会是什么样呢?她在舞台上又是什么样呢?为什么老师们常常称赞她的表演、歌唱,称赞她的美呢? P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