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托马斯·爱迪生传(精)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英)弗朗西斯·亚瑟·琼斯
出版社 辽宁人民出版社
下载
简介
作者简介
弗朗西斯·亚瑟·琼斯(Francis Arthur Jones,1871—1939),英国作家、记者。曾多次采访世界级大发明家托马斯·爱迪生,并成为爱迪生的朋友,后爱迪生授权他为自己传记作家之一。
书评(媒体评论)
“我,爱迪生,与一般人一样拥有数亿万个脑细
胞。唯一不同的是我全部都用上它!”——本书记录
了他一生的勤勉和重要的发明故事,有极高的文献价
值。
——《洛杉矶时报》
发明之父——托马斯·爱迪生迄今为止最为全面
的传记。
——《纽约时报》
1931年,爱迪生留下近两千项发明,荣耀地与世
长辞。10月25日,人们为纪念这位伟人,将自由女神
高举的火把熄灭了!这部权威传记记录了爱迪生的生
平,包括他的经历、理念、发明、奋斗·过程、内在
人格,可以说是解剖爱迪生的传记大作。
——《ZME科学》杂志
他是这个时代当之无愧的伟人!他用自己的努力
和智慧,为整个人类造福!从俄亥俄州的小镇走出来
的穷孩子凭借自己的汗水和执着,最终成为这样的一
个伟人。他说,所谓的天才,那都是假话,勤奋的工
作才是实在的。他的一生,是忙碌的一生,是奉献的
一生。而他留给我们的,不仅仅是近两干项发明,更
是一种精神,一种坚持不懈辛勤奋斗的精神!
——《华盛顿邮报》
目录
第一章 出生地
第二章 童年与青年
第三章 新闻经纪人与电报学家
第四章 寻找工作
第五章 第一间工作室
第六章 早期的电报发明
第七章 电话
第八章 电灯
第九章 铂丝的实验
第十章 留声机
第十一章 活动照相机、磁石分离器
第十二章 其他一些发明
第十三章 战争机器
第十四章 电刑
第十五章 蓄电池
第十六章 位于奥兰奇的实验室
第十七章 概念书
第十八章 宴会
第十九章 爱迪生在欧洲
第二十章 家庭生活
第二十一章 爱迪生的个性
第二十二章 拍摄爱迪生
第二十三章 有关爱迪生的一些轶事
第二十四章 爱迪生的一些看法
精彩页
第一章 出生地
1847年2月寒冷的一天,美国俄亥俄州一个名叫米兰的小镇依然显得那么喧嚣,人们用马车将小麦运到运河码头,然后再装船运送到艾利湖。码头上挤满农民、劳工、船员以及一些赖散的人,他们都聚在—起拉住绳索,控制稻谷的上升与下降。到处都是一片喧嚣的景象,除了爱迪生一家的房舍,那里显得安静无比,因为一个新生命即将来到这个世界。
爱迪生一家的房舍建在一处坡地上,透过窗户可以看到运河与休伦河的美丽景色。萨缪尔·爱迪生并没有到码头上去——整个镇上每一名男性似乎都到那里去帮忙了——但他宁愿留在家里,等待孩子出生。萨缪尔是一个个子很高的人,身高有1.83米,虽然身材看上去比较瘦,但却散发出一种强大的能量。他那张长满了胡子的脸显露出果敢的决心,他为人比较随和,用和善的眼神看着这个世界。他站在床边,看着外面的人来来往往忙碌的情景,根本想象不到这个即将降临到这个世界上的孩子,将会改变未来几代人的生存环境。
一直在照顾萨缪尔·爱迪生妻子的接生员——心地善良的邻居——走进了房间,对萨缪尔说,他有了—个身体结实、面貌英俊的孩子。接生员说:“孩子很帅气,有着一双深灰色的眼睛,简直跟他的母亲一样。”萨缪尔听到之后非常高兴。过了—会儿,他申请地凝视着刚出生的儿子。孩子跟他的母亲很像,这毋庸置疑,作为父亲的他也对孩子跟他的母亲非常相像感到高兴,他认为这对他们全家来说都是一种祝福。萨缪尔将孩子抱给妻子,妻子用深情的目光看着自己的孩子,这是他们母子俩第一次见面,这种血缘的情感纽带会随着小爱迪生日后的成长而渐渐加深。
萨缪尔·爱迪生1838年逃离加拿大,移民到米兰这个小镇。他因为在加拿大积极地参加了帕尼诺反抗活动,而不得不逃难至此。他在多米尼这个地方有一处土地,这是他从政府那里得到的一份礼物。当政府后来知道他是反叛分子的一员,就将他的土地全部没收了。萨缪尔·爱迪生认为,迅速逃到圣·克莱尔河这个地方是明智的做法。为了逃离加拿大,他不休不眠地步行了182英里。他展现出来的忍耐力,在他的儿子身上也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来到米兰之后,萨缪尔·爱迪生发现,这个小镇的风土人情非常不错,适合居住。因此,他决定在这个地方定居,并且远离一切反叛的行为,与当地政府以及邻居和谐相处。几年之后,他在这里娶了一位名叫南希·埃利奥特的美丽的学校老师。当他还在加拿大的时候,就已经认识南希了。他租了一间小房子,做着各种各样的工作,过上了平和、勤奋与知足的生活。他见证了米兰这个小镇的繁荣时代。他刚来到米兰的时候,米兰还只是一个偏远的小村庄而已,之后则经历了时代的变迁。
也许,最能够记录这种变化的文字是当地一位居民写下来的。这位居民写道:
70年前,在铁路尚且没有进入到西部这片处女地之前,很多谷类都需要经过水运,从俄亥俄州的中部与北部运送出去,从休伦河经过艾利湖,然后再走几英里的水路,来到了河口。当时的米兰镇还在下游三英里处的地方,当时这个地方是荒无人烟的。存储粮食的仓库就建造在这个地方,休伦河上来往的船只始终穿梭不停。这样的生意是非常有利可图的。在很短的时间内,一些资本家就想到了要挖掘运河,直达米兰,从而让航线直接经过他们的村庄。
这个项目实施之后,米兰很快就变成了一个繁华的谷物交易市场,在运河两边有数十个仓库。我最早的记忆,就是看着拉着用麻袋装着谷物的马车从父亲的仓库前呼啸而过。附近的乡村都是用公牛或者马匹来运货。在忙碌的世界,这条运输谷物的道路足足有两英里路长,每个人都在等待着粮食缓慢地装上去与卸下来。
米兰这个小镇有着美好的前景。造船工业很快就成为极为兴盛的产业,很多质量优良的船只,其中包括6艘缉私船都是在运河里下水的。现在,村庄已经变得兴旺起来,人口也越来越多,人们过着自力更生的生活。一座长老会教堂就建立在“休伦机构”旁边,这样的建筑在俄亥俄州的每个地方都是非常普遍的。其他的教堂以及崇拜的场所都慢慢建立起来了。其中就包括圣公会、卫理公会等教堂。几年后,这里又建造了罗马天主教教会。各级学校也慢慢建立起来了,到处都可以见到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P1-4
导语
榜样的力量,是激发人不断前行的巨大动力。爱迪生就是这样一位伟大的榜样,无论是他取得的成就,他为人类作出的贡献,还是他对发明事业孜孜不倦的勤勉精神,都激励着人们勇于追求自己的梦想。
《托马斯·爱迪生传》是爱迪生先生生前授权传记作家弗朗西斯·亚瑟·琼斯跟随采访和撰写的传记,是目前公认的权威版本,叙述了托马斯·爱迪生一生奋斗的故事,图文并茂。
序言
在准备写作这本书的时候,笔者获得了来自各方的大
力支持。在这里,我要感谢许多人给予的宝贵建议与大力
支持。我要感谢很多了解爱迪生年轻时候情况的人的帮助
,他们都怀着愉悦的心情给予我这些帮助,让我对这位发
明家年轻时候的一些生活工作状况有了深入的了解。笔者
还要感谢美国出版社(American Press)给予的极具价值
的帮助,我特别要感谢下面一些人:感谢《电学周刊》的
编辑向我详细讲述了爱迪生在建立第一所研究电灯的实验
室时所发生的事情。我要感谢W.K.L.迪金森,这位资深电
力学家在他的《生活中的爱迪生》一书中提到的几个真实
的故事,谈论了他与那位具有天赋的姐姐以及已经过世的
安东尼娅·迪金森的共同合作,现在这本传记已经售罄。
我要感谢J.R.兰多夫——这位爱迪生的私人秘书,我要感
谢弗兰卡·L.戴尔——法律部门的主管,我还要感谢已经
过世的魏格曼,这位声学方面的专家为我提供了许多有趣
的“内幕”消息。我要感谢约瑟夫·拜伦亲自负责监管本
书里重新制作的有关爱迪生的照片。我要感谢法尔克
(Falk)——这位著名艺术家为本书开篇描绘了一幅生动
的爱迪生画像,这幅画得到了纽约爱迪生公司的版权批准
。我要提一下,这幅画是在爱迪生发明白炽灯25周年的时
候画的,当时的爱迪生已经辛勤工作了很长一段时间,并
且在过去20年里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笔者还要对爱迪生本人在实验室里做出的巨大成就表
达衷心的感谢,他总是表现出一贯的愉悦神色与良好的本
性,本书里记录了许多有关他个人的故事。我要感谢爱迪
生夫人,她将丈夫在年轻时拍摄的一些照片拿出来,放在
本书里(据说,这是我们现在仅能找到的有关爱迪生的一
些照片)。其中一些照片是在爱迪生只有14岁的时候拍下
的。爱迪生夫人在多年前写的一篇文章里,就曾谈论过爱
迪生在发明白炽灯时所发生的一些事情。
无论从哪个角度去看,本书都绝对不是单纯罗列爱迪
生“勤劳勤勉”的一生事迹的书籍,而是带领读者窥探这
位发明家内心的活力与热情,明白他伟大的发明生涯还将
延续下去。爱迪生的祖父与曾祖父都活到了百岁高龄,他
们的家族历来都身强体健,以长寿著称。虽然爱迪生很反
感有人说“他已经放弃了发明事业”,而是专注于纯粹科
学的说法。但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在他的研究下,很多
科学难题都将迎刃而解,很多自然的秘密都将通过他的研
究得到解答。
弗朗西斯·亚瑟·琼斯写于伦敦
内容推荐
爱迪生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利用大量生产原则和电气工程研究的实验室来进行从事发明专利而对世界产生重大深远影响的人。他发明的留声机、电影摄影机、电灯对世界有极大影响。弗朗西斯·亚瑟·琼斯著的《托马斯·爱迪生传》讲述了爱迪生的人生故事以及多个精彩瞬间。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 4:2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