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白洋淀纪事(素质版2.0无障碍阅读)/经典名著大家名作 |
分类 | 少儿童书-儿童文学-中国儿童文学 |
作者 | 孙犁 |
出版社 | 商务印书馆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白洋淀纪事》主要收录了孙犁从1939年到1950年所写的绝大部分短篇小说、散文、特写、通讯等,皆是孙犁独特艺术风格的代表性作品。白洋淀里神出鬼没的游击队,华北平原上不灭的抗日烽火,对和平与幸福的渴望所激发的人性之光,都在孙犁从容、凝练的叙述中惊心动魄地存在、延续、发展。他的散文极富抒情味和人情味,语言简洁朴实,思想深湛,意味隽永。他的小说具有浓郁清丽的诗意笔触以及精巧别致的构思,含蓄凝练,清新明快,有“诗体小说”之称,让我们从中汲取到宝贵的精神力量。 作者简介 孙犁(1913-2002),原名孙树勋。河北安平人。曾任教于冀中抗战学院和华北联大,在晋察冀通讯社、《晋察冀日报》当编辑。1944年赴延安,在鲁迅艺术学院学习和工作。1949年起主编《天津日报》的《文艺周刊》。曾任中国作家协会理事、中国作家协会天津分会副主席等职。1930年开始发表作品。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风云初记》,中篇小说《铁木前传》,短篇小说集《芦花荡》《荷花淀》,散文集《晚华集》《秀露集》等。 目录 芦花荡——白洋淀纪事之一 荷花淀——白洋淀纪事之二 光荣 嘱咐 采蒲台 采蒲台的苇 芦苇 白洋淀边一次小斗争 渔民的生活 看护——在天津中西女中讲的少年革命故事 正月 小胜儿 秋千 山地回忆 吴召儿 村歌 蒿儿梁 浇园 种谷的人 纪念 “藏” 碑 丈夫 老胡的事 走出以后 邢兰 家庭 齐满花 张秋阁 王香菊 香菊的母亲 曹蜜田和李素忍 “帅府”巡礼 织席记 新安游记 山里的春天 战士 投宿 女人们(三篇) 识字班 延伸阅读 读书笔记 已识乾坤大,犹怜草木青 品读思考 序言 孙犁(1913—2002),原名孙树勋,河北省衡水市 安平县人。我国著名小说家、散文家,同时也是“荷 花淀派”的创始人。孙犁从学生时代开始接触“五四 ”以后的文学作品,受到鲁迅和文学研究会中的叶圣 陶、许地山等作家及作品的影响,同时,他所阅读的 社会科学、义艺理论著作以及一些外国文学作品开阔 了他的视野,为其后来的文学创作和评论奠定了良好 的基础。1936年,参加工作的孙犁经人介绍赴安新县 做教员,这一时期的经历使他对白洋淀地区人民的生 活和战斗有了初步的认识。同时,孙犁的家庭生活也 对他影响颇深,母亲和妻子身上的美德使他更加认同 劳动人民身上真诚、纯朴、进取等品质,也使他对劳 动人民有着发自内心的同情。此后,随着战争的爆发 和深人,孙犁愈加了解白洋淀地区人民经受的苦难和 他们所进行的积极反抗,这才有了《白洋淀纪事》《 白洋淀之曲》等脍炙人口的作品。 作为一本描写白洋淀人民英勇抗日、与当地地主 等势力进行斗争的小说散文集,《白洋淀纪事》收录 了40篇短篇小说和散文,其中包括《荷花淀》《芦花 荡》等名篇。孙犁在这些文章中塑造了水生、原生、 香菊、秀梅等典型形象,直观地展示了白洋淀人民的 真诚、纯朴、进取等品质,让我们在阅读之余不禁被 劳动人民的这种美好品质所吸引,从而“见贤思齐” ;孙犁还在文中描绘了白洋淀的风景,那一望无际的 芦苇荡、千里冰封的大苇塘,无一不让我们心驰神往 ;更有趣的是文中白洋淀地区的方言表达,虽只是人 们日常生活中的对话,你却可以从中感受到当地人性 格中热情、爽朗的一面,让人在心中瞬间就升腾起对 白洋淀的人物风貌的好感。 孙犁通过对白洋淀人民生活和战斗事迹的描写, 表现出战争年代人民对于幸福和安宁生活的向往之情 。这也是最能展现孙犁风格的作品,他那善于用无邪 的文字勾画时代的意愿,用文学之美表达普通人心声 的能力,为我们开拓了一条了解过去的道路。同时, 我们还能从他的文章中读出对美好明天的渴望和希冀 ,得到让我们无限前进的力量。 如此美文,与君品鉴。 导语 《白洋淀纪事(素质版2.0无障碍阅读)》是孙犁的集大成之作,收录了其从1939年到1950年创作的短篇小说和散文、通讯等,《白洋淀纪事》以抗日战争时期直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冀中平原和冀西山区为背景,用乐观从容的态度描摹时代的风云变幻,以亲切轻柔的笔调表现战争的严酷和生活的艰难,以丰富多彩的笔触描绘人物,尤其是女性们勤劳、善良、聪明、勇敢的美好品质和崇高的精神世界。 书评(媒体评论) 任何一个梦想都有可能因为读书而产生,而实现 一个梦想也必须借助读书来实现。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莫言 经典的意义在于其中凝结了人类的共通经验,世 界级的经典就尤其具有普适性。商务印书馆从来看重 经典图书的价值意义,这套经典译著的出版,是中国 的文学读家莫大的福分。 ——同济大学中文系教授、著名作家 马原 这些书之所以被称为经典,乃是它可以超越时间 、年龄、语言和族群而成为人类心灵成长的营养。商 务印书馆是信誉极好的出版机构,相信这套书能带给 读者莫大的阅读惊喜。 ——湖北省作家协会主席、著名作家 方方 对文学我怀着感恩之心,在我人生重要的时刻读 了这些伟大的作品,当我开出我自己的花朵才意识到 我们被嫁接到那棵伟大的生命之树上,这些伟大的作 品对我的心灵是一种照料,有时候也是一种校正。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著名诗人 王家新 精彩页 芦花荡——白洋淀纪事之一 导读 在被敌人封锁的苇塘中,有一位能撑着小船自由行走,并为我们接送干部、带来粮食的神奇老人。这天,他护送两个女孩子来找队伍,却因一时疏忽让其中一个女孩子被鬼子打中。第二天,为了给这个女孩子报仇,他用自己多年纵横水面的经验狠狠地反击了鬼子。 夜晚,敌人从炮楼的小窗子里,呆望着这阴森黑暗的大苇塘。天空的星星也像浸在水里,而且要滴落下来的样子。到这样深夜,苇塘里才有水鸟飞动和唱歌的声音,白天它们是紧紧藏到窠里躲避炮火去了。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目标好像就是天上。 敌人监视着苇塘。他们提防有人给苇塘里的人送来柴米,也提防里面的队伍会跑了出去。我们的队伍还没有退却的意思。可是假如是月明风清的夜晚,人们的眼再尖利一些,就可以看见有一只小船从苇塘里撑出来,在淀里,像一片苇叶,奔着东南去了。半夜以后,小船又漂回来,船舱里装满了柴米油盐,有时还带来一两个从远方赶来的干部。 撑船的是一个将近六十岁的老头子,船是一只尖尖的小船。老头子只穿一件蓝色的破旧短裤,站在船尾巴上,手里拿着一根竹篙。 老头子浑身没有多少肉,干瘦得像老了的鱼鹰。可是那晒得干黑的脸,短短的花白胡子却特别精神,那一对深陷的眼睛却特别明亮。很少见到这样尖利明亮的眼睛,除非是在白洋淀上。 老头子每天夜里在水淀出人,他的工作范围广得很:里外交通,运输粮草,护送干部;而且不带一支枪。他对苇塘里的负责同志说: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险。 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每天夜里,在敌人紧紧封锁的水面上,就像一个没事人,他按照早出晚归捕鱼撒网那股悠闲的心情撑着船,编算着使自己高兴也使别人高兴的事情。 因为他,敌人的愿望就没有达到。 每到傍晚,苇塘里的歌声_还是那么响,不像是饿肚子的人们唱的;稻米和肥鱼的香味,还是从苇塘里飘出来。敌人发了愁。 一天夜里,老头子从东边很远的地方回来。弯弯下垂的月亮,浮在水一样的天上。老头子载了两个女孩子回来。孩子们在炮火里滚了一个多月,都发着疟子(“疟疾”的口语。疟疾,急性传染病,由蚊子传播,症状是发冷发热、热后大量出汗、头痛、口渴、全身无力),昨天跑到这里来找队伍,想在苇塘里休息休息,打打针。 老头子很喜欢这两个孩子:大的叫大菱,小的叫二菱。把她们接上船,老头子就叫她们睡一觉,他说:什么事也没有了,安心睡一觉吧,到苇塘里,咱们还有大米和鱼吃。 孩子们在炮火里一直没安静过,神经紧张得很,一点轻微的声音,闭上的眼就又睁开了。现在又是到了这么一个新鲜的地方,有水有船,荡悠悠的,夜晚的风吹得长期发烧的脸也清爽多了,就更睡不着。 眼前的环境好像是一个梦。在敌人的炮火里滚打,在高粱地里淋着雨过夜,一晚上不知道要过几条汽车路,爬几道沟。发高烧和打寒噤的时候,孩子们也没停下来。一心想:找队伍去呀,找到队伍就好了! 这是冀中区的女孩子,大的不过十五,小的才十三。她俩在家乡的道路上行军,眼望着天边的北斗。她俩看着初夏的小麦黄梢,看着中秋的高粱晒米。雁在她们的头顶往南飞去,不久又向北飞来。她们长大成人了。 小女孩子趴在船边,用两只小手淘着水玩。发烧的手浸在清凉的水里很舒服,她随手就舀了一把泼在脸上,那脸涂着厚厚的泥和汗。她痛痛快快地洗起来,连那短短的头发。大些的轻声吆喝她: “看你,这时洗脸干什么?什么时候呵,还这么爱干净!” 小女孩子抬起头来,望一望老头子,笑着说: “洗一洗就精神了!” 老头子说: “不怕,洗一洗吧,多么俊的一个孩子呀!” 远远有一片阴惨的黄色的光,突然一转就转到她们的船上来。女孩子正在拧着水淋淋的头发,叫了一声。老头子说: “不怕,小火轮上的探照灯,它照不见我们。” 他蹲下去,撑着船往北绕了一绕。黄色的光仍然向四下里探照,一下照在水面上,一下又照到远处的树林里去了。 老头子小声说: “不要说话,要过封锁线(此处指侵华日军凭借武器装备、人为设施或火力布防等对某一区域进行封闭隔离的警戒线)了!” 小船无声地,但是飞快地前进。当小船和那黑乎乎的小火轮站到一条横线上的时候,探照灯突然照向她们,不动了。两个女孩子的脸照得雪白,紧接着就扫射过一梭机枪。 老头子叫了一声“趴下”,一抽身就跳进水里去,踏着水用两手推着小船前进。大女孩子把小女孩子抱在怀里,倒在船底上,用身子遮盖了她。P1-3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