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杜甫诗传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金涛声
出版社 巴蜀书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金涛声著的《杜甫诗传》是为唐代伟大诗人杜甫(字子美)写的一本传记。传记以杜甫诗文为纲,通过诗文意蕴的深入浅出的解读,再现诗人艰难曲折而瑰丽多彩的诗意人生,展示其忧国忧民的伟大情怀和登峰造极的诗歌艺术,引导我们登堂入室结识被闻一多先生称为“中国有史以来大诗人”的杜甫其人。传记资料翔实,表述清晰,行文诗传结合,引人入胜,可读性强,是一本雅俗共赏的读物。
作者简介
金涛声,1937年生,浙江义乌人。原名金竹槐,工作后改名金涛,字涛声,以字为常用笔名。1959年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本科毕业。1962年北京大学古典文献专业研究生毕业。历任北京中华书局编辑,广西大学中文系主任,宁波大学中国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文化传播系主任、《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主编等职。曾兼任中国唐代文学学会理事、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理事、宁波文化研究会会长等社会职务。长期从事中国文学史、中国文化史等方面的教学与研究工作,1990年晋升为教授,2002年评为宁波大学十佳教授;出版著述十余种(含合著),获得省市优秀教学、科研成果奖数项,1997年被宁波市人民政府授予有突出贡献科技人员称号。李白研究方面有《李白资料汇编(唐宋之部)》两册(中华书局2017年出版)。
目录
一、生逢开元盛世
二、少小多病好学
三、漫游吴越齐赵
四、首阳山下怀祖
五、与高李辈偕游
六、求仕旅食京华
七、始忧家国民生
八、安史乱起流亡
九、身陷囹圄哀歌
十、拾遗履职廷诤
十一、北归鄜州羌村
十二、贬谪华州前后
十三、往返洛阳纪行
十四、弃官西行陇蜀
十五、憩迹成都草堂
十六、流落梓阆天地
十七、入幕府授郎职
十八、归朝病滞云安
十九、夔府情系故国
二十、孤舟漂泊荆湘
二十一、仁爱铸就诗魂
二十二、诗史写照时代
二十三、诗圣集成启后
参考书目
后记
导语
杜甫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原籍湖北襄阳,后徙河南巩县。
杜甫的诗歌的内容上,作品大多是反映当时的社会面貌,题材广泛,寄意深远,尤其描述民间疾苦,多抒发他悲天悯人的仁民爱物、忧国忧民情怀,杜诗有诗史之称。
金涛声著的《杜甫诗传》是为唐代伟大诗人杜甫(字子美)写的一本传记。
后记
有一次我在一位按摩师那里理疗,相互攀谈多了,他
对我的治学情况也就有了一些了解,就对我说:“你做了
一辈子学问,写的书只给少数人看,能不能写一些大家都
可以看的书?”他的话给了我一个启发。我就想,如今年纪
大了,做艰苦深入的研究精力有些不济,倒可以做一些国
学的普及工作,写一点雅俗共赏的读物。于是我在完成《
李白资料汇编》之后,打算写一本李白传记时,就把目标
定位在写一本雅俗共赏的传记。《李太白诗传》出版之后
,果然有不少读者,巴蜀书社还一再重印,据说还发送到
农家书屋,这就为我抓紧写这本《杜甫诗传》增添了动力

为何采用诗传的体式?我在《李太白诗传》后记中曾经
说过:“写诗人传记,我认为应该着重反映诗人的心路历
程,而通过作品解读来展示诗人的思想性格和情感世界,
比较容易接近当年的真实状况,也比较容易深入展开诗人
的内心活动,活现人物的个性风貌,从而可以避免人物传
记概念化、空泛化的弊病。”文人雅士出身的诗人,极少
有惊心动魄的业绩,他们的灵魂、他们的血肉、他们的业
绩,都在他们的作品之中。通过对作品准确的解读,最能
反映他们的真实面目。
撰写杜甫诗传,为什么要突出他忧国忧民的思想情怀?
因为这是我读杜甫诗集最为突出的感受。我很同意张忠纲
教授的看法:“他继承和发扬了孟子的‘大丈夫’精神,
以天下为己任,忧国忧民,爱国爱民。杜甫忠君,但并非
愚忠,他身历玄、肃、代三朝,对三代皇帝都有所讽谕和
批评。杜甫崇高而深挚的爱国主义精神,深沉的忧国忧民
的忧患意识,像一条红线贯穿于他坎坷的一生及其全部创
作中。而他最可宝贵的,就是身处逆境,却情系国家,心
想人民,一颗爱国爱民、忧国忧民的赤子之心,从没有停
止过跳动。”(《杜甫集》前言)这是杜甫之所以异常伟大
、杜诗之所以感人至深的主要原因。我认为,大力弘扬杜
甫自觉地为国担当、为民分忧的忧国忧民精神,在当今依
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历来出版的杜甫传记已经不少,其中并不缺乏鸿构佳
作,为何要再写一本?那是因为有一个问题牵涉到对杜甫后
期思想行为的理解,我以为需要重新解读,以恢复历史的
本来面目。这个问题并不是我发现的,而是复旦大学陈尚
君教授首先发现并做了充分论证的。那就是杜甫为何离蜀
的问题。陈尚君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发表了《杜甫为郎离
蜀考》《杜甫离蜀后之行止原因新考》(收入《唐代文学丛
考》一书中),对杜甫离蜀是为赴任工部员外郎一事做了详
细的论证。对此,傅璇琮先生在该书序文中予以充分肯定

本书中《杜甫为郎离蜀考》《杜甫离蜀后之行止原因
新考》两篇,考察杜甫后期的行止、思想及诗歌风格,可
以说是发前人所未发,是建国以来研究杜甫生平创作最值
得玩味之文。过去一般认为杜甫在成都依严武幕,严武奏
请杜甫为节度参谋、检校尚书工部员外郎;后严武卒,杜
甫无所依靠,即离蜀东下。这几乎已成为定论。尚君同志
经过文献资料对比、分析,认为杜甫于永泰元年离开成都
草堂携家东下,时严武尚未去世;杜甫只是在途中才闻严
武死讯,因此他之离蜀与严武之卒无关。而杜甫在严武幕
时仅为节度参谋,并不带郎职,只是在他离幕后,严武奏
请朝廷任命他为检校工部员外郎,并召他赴京。杜甫是带
着返回长安、效忠朝廷之心离蜀东下的。考出这一点,对
了解杜甫后期在夔州、江陵、湘中的思想与创作风格,十
分重要,即使人换一新的视角。
傅先生概括了陈尚君这两篇文章的主要贡献,肯定其
拨乱反正、一新耳目的价值。袁行霈先生也认为陈尚君的
文章“证据丰富,论证细密,可以信从”(《盛唐诗坛研究
》,第276页)。事实上,我们翻阅杜甫诗集,有许多作品
可以印证陈尚君之说。杜甫离蜀后病滞途中,有两大心事
一直牵挂于心:一件是关心时局变化,不时忧国忧民;另
一件就是想归朝履职,实现人生理想。他在诗中有数十处
写到自己离蜀是为了归朝履职,并为因病滞留途中不能回
朝而感到焦急,感到遗憾。如:“尚想趋朝廷,毫发裨社
稷。”(《客堂》)“心虽在朝谒,力与愿矛盾。”(《赠郑
十八贲》)“通籍恨多病,为郎添薄游。”(《夜雨》)“为
郎从白首,卧病数秋天。”(《历历》)“扁舟空老去,无
补圣明朝。”(《野望》)等等。在著名的联章组诗《秋兴
八首》中,甚至反复念及此事:“画省香炉违伏枕,山楼
粉堞隐悲笳。”(其二)“一卧沧江惊岁晚,几回青琐点朝
班。”(其五)念念不忘回到尚书省供职,参加朝见天子的
朝班。但是这个问题似乎并没有引起杜诗研究学界充分重
视,连后出的一些传记中依然沿用旧说。我写这本杜甫传
记,就是依据陈尚君教授的研究成果,用作品具体演绎杜
甫后期的思想和行止,凸显杜甫始终坚守扶君济世理想的
本来面目。这可以说是这本杜甫诗传的新意所在。
杜甫一生的主导思想是什么?对这个问题目前学术界有
不同看法:一种意见认为“他终生服膺且视为安身立命之
所的则为儒家思想”(莫砺锋《杜甫评传》,
精彩页
《杜甫诗传》:
唐睿宗太极元年(712),杜甫诞生于河南道河南府巩县东二里的瑶湾(今河南巩义市南瑶湾村)。
就在杜甫诞生这年八月,睿宗李旦传位于太子李隆基,是为玄宗。玄宗通过诛杀太平公主的斗争得以巩固帝位。开元元年(713)十月,玄宗任用姚崇为宰相,开始了励精图治的历程。在姚崇和继任宰相宋璟、张九龄等人大力辅佐之下,玄宗锐意进取,实施一系列兴利除弊的改革,终于在唐帝国百年发展的基础上,开创了开元(713-741)盛世。杜甫就是在开元盛世的背景之下长大成人的。
开元盛世是一个国家富强、经济繁荣、社会安定的时代。杜甫在晚年写的《忆昔二首》-诗中描写了开元盛世的景况: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
私仓廪俱丰实。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齐纨鲁缟
车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宫中圣人奏云门,天下朋友皆胶
漆。百余年间未灾变,叔孙礼乐萧何律。
开元全盛时期,经济发展达到极盛,人口剧增。武则天时期,全国只有3700多万人,到天宝元年(742),人口达到4890万,天宝末更是达5288万。杜甫记得小城犹有万户人家,是不错的。当时全国各地粮食富足,社会治安状况良好,人人安居乐业,相互和谐相处。据《新唐书》卷五-《食货志》记载:开元、天宝年间,“是时,海内富实,米斗之价钱十三,青、齐间斗才三钱,绢一匹钱二百。道路列肆,俱酒食以待行人,店有驿驴,行千里不持尺兵”。作为开元天宝盛世目击者的元结写道:“开元天宝之中,耕者益力,四海之内,高山绝壑,耒耜亦满,人家粮储,皆及数岁,太仓委积,陈腐不可较量。”(《全唐文》卷三〇八《问进士第三》)可见当时社会的富足、繁荣、安乐的状况。
开元盛世为杜甫读书、漫游提供了良好的物质条件,也为他身心健康成长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唐代是一个可以有梦的时代,即使寒门弟子也有机会通过个人努力进入仕途,以至布衣可成卿相。开元时期,继承前朝优良传统,广开才路,选拔人才。张九龄就是广东韶州的一个寒门子弟,通过科举考试进入仕途,官至宰相高位。开明的政治环境和人才政策,对广大庶族士子的功名意识和进取精神有着很大的召唤力。朝气蓬勃、清明开放的社会环境,孕育了杜甫的政治理想和人生追求,激发了他积极进取的精神。他“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颇为自负,立志要做高官,辅君济世,将皇帝辅佐成像尧舜一样的圣君,使社会风俗重现上古淳朴的风气。他还说过:“许身一何愚,窃比稷和契。”(《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稷是尧时的贤臣,契是舜时的贤臣。可见辅弼王化,报效国家,安社稷,济苍生,是他矢志不移的追求。 唐代的思想学术较为开放,儒、道、佛三家并行,可以自由传播。唐玄宗即位之后,就着手整顿儒学,亲自注释《孝经》,又制定了《大唐开元礼》,儒学的教育系统不仅得以恢复,而且有所发展。后来唐玄宗笃信道教,采取了一系列崇道措施,有名的道士常常可以得到召见和厚待,因而社会上崇道之风鼎盛。然而传统的儒学经典和儒家的处世哲学、伦理纲常,依然是学子教育的基本内容,发挥着潜移默化的育人作用。佛教引入中国后经历数百年的传播,形成了一些中国本土化的教派,又经过武则天时期的大力推进,大肆造佛建寺,把主张人人都能修行成佛的禅宗,选拔为国教并加以推广,佛教的影响力进一步扩大,并且得以长期延续。开元时期,儒、道、佛三教有传播的自由,人们也完全有信奉和出入的自由。这种三教并行,思想学术自由开放的状况,有利于学林士子扩大眼界,开拓思路,促进文化艺术的百花齐放,争奇斗艳。杜甫从小在这种宽松的思想学术氛围中成长。他一生也曾出入于儒、道、佛三家,年轻时曾漫游各地求仙学道,中年以后确立了以儒学为基础的积极人世的人生观,不得志时也会有出世与人世的思想矛盾,甚至乐于与佛教徒亲密交往。纵观其一生,儒学始终是安身立命的基石,他一直以儒士自居,尽管他有时也说过“儒冠多误身”,有时甚至嘲讽自己是“腐儒”,但并没有改变他儒士的夙志。他孜孜不倦地身体力行将儒学付诸行动,在诗歌创作中把儒学的仁爱思想发挥得淋漓尽致,精彩动人,不愧为唐代儒学复兴的一名先驱者。P1-3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22:4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