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周宪主编的《在跨文化边界思索与争辩/IAS励学文丛》共收录25篇演讲,内容涉及“技术、价值与治理”,“法律、经济与社会”,“语言、符号与场所”,“文本、历史与阐释”,“美学与艺术难题”,“文学史与比较文学”,以及“古典艺术与现代艺术”七大版块。“高研院学术午餐会”收录了一些颇有特点的学术讨论或对谈,“学人伉俪说学术”则遴选了高研院特聘教授张伯伟伉俪的对谈。具体而论,此书所收文章有些是关乎人类重大问题的宏大叙事,有些则是对一些特定历史文本的深入解读,但作者多从跨学科或多学科的广阔角度加以审视,或小中见大,或大中见深,富有启发性。包含了学者们或学术共同体的鲜明伦理关怀,彰显出对人类社会、对国族、对历史和文化的深情关切。学术乃天下之公器,本书旨在通过求知使人类社会更加美好。 作者简介 周宪,男,生于江苏南京。先后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文学学士,1982),北京大学哲学系美学专业(哲学硕士,1985),南京大学中文系戏剧学专业(文学博士,1998)。现任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南京大学校长助理,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级研究院院长。教育部中文学科本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中华美学学会常务理事,江苏省美学学会会长,江苏省比较文学学会常务副会长。曾赴韩国崇实大学讲学(1994),获美国洛克菲勒基金会资助赴意大利作合作研究(2000),美国杜克大学访问教授(2006)。 主要学术兴趣集中在美学、文艺学和文化研究等方面。著有:《审美现代性批判》、《20世纪西方美学》、《审美是美学?》等。主编《现代性研究译丛》、《文化与传播译丛》(商务印书馆)等丛书。 目录 技术、价值与治理 逃离人类纪 价值实现、危机与日常生活的转变 从社会控制到社会管理:中国治理模式的转型 法律、经济与社会 反垄断法对国有企业的适用 德国抗制药品安全犯罪:现状与未来 语言、符号与场所 生命形式:表现语言的转换 维特根斯坦、词语的创造力和艺术风格的拓展 元语言冲突与阐释漩涡 背道而驰的妇女解放与性别平等——中国女民兵 宣传画(1958—1978)的图像政治分析 “场所精神”的回归——《南都繁会图卷》 与“老城南保卫战” 文本、历史与阐释 孟子民本思想与内生现代性叙事——以宋代孟学王道思想 与东洋近世说为讨论中心 读者还是观众——石刻景观与中国中古政治 中国经学史研究的传统与门径 “陈寅恪对对子说”别解——兼论陈寅恪的文史之学 朝鲜实学派文人的中国观 美学、美育与艺术难题 中西美学与艺术比较 论中国现代美学与儒家心性之学的内在联系 艺术的定义及其意义 文学批评与比较文学 文学批评的兴起 但丁与我们的生命之旅 比较诗学、认知诗学与世界诗学的建构 世界华文文学:跨区域、跨文化存在的文学共同体 古典艺术与现代艺术 抽象艺术的过去与未来:历史、实践与问题 赞助人的回报: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与委托 被误读的经典——从拉斐尔的《雅典学园》 透视意大利文艺复兴时代艺术与宗教之关系 高研院学术午餐会 “后9·11”中政治与文学的互读——从“占领华尔街” 到《抄写员巴特尔比》 重新发现传播学——从海德格尔的技术哲学说起 学人伉俪说学术 书斋名的变迁与进德修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