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后记 经过数年征选修订,《弘道》即将与大家见面 。作为记述我校广大教师的人物通讯合辑,该书处 处彰显“师范”二字精神。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 曾说“学高为师,德高为范”,学识渊博的人成为 老师,行为端正的人成为典范,人师站在三尺讲台 上,凭借三寸舌、三寸笔,孕育三千桃李。得天下 英才而教育之,是老师们最幸福的事。 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而作为培养 教师的人,师大的老师肩负着更大的责任和使命。 “教教人之人,育育才之才”,他们不仅要时刻把 “立德树人”记在心头、亮在明处,更把这份理想 信念代代传承下去。作为教师教育工作的母机,江 苏师大不仅培养了一代代奋斗在基础教育一线的人 民教师,更涌现出一大批以身立德、率先垂范,传 递弘道价值与内涵的人师。他们坚守着自己的教学 科研岗位,为学生传道受业解惑,用点点微光成就 师大的星汉灿烂。 《弘道》一书是《问道》《论道》《弘道》系 列丛书的重要组成部分,由大学生通讯社的学生记 者集体写就。作为师大发展进步的见证者、记录者 ,为还原每一位优秀教师的立体原貌,学生记者多 方奔走、查阅资料,在沟通采访中挖掘教师身上的 先进事迹与可贵品质,以文字的形式记录下师大师 德文化的建设发展,优秀教师的通讯稿件见报后, 广大师生争相阅读,反响热烈。 《弘道》凡三十篇,十万余字,由《江苏师范 大学报》上的优秀教师人物专访稿件汇编成册,编 印出版。本书通过这些鲜活的案例来展示我校教师 的风采。古语有云:“经师易遇,人师难遇。”人 师以教书育人为终生志业,乐而不疲,本书中专访 的老师涵盖了老中青三代人,既有退休后笔耕不辍 ,激情依旧,仍在岗位上谱写春秋华章的离退休教 师;也有踏实热情的青年教师,他们以“弘道”为 己任,用自己的一生践行着立德树人的要求。他们 都是学生成长路途中那明亮的灯塔,通过言传身教 ,教会了学生“崇德厚学,励志敏行”和“守正出 新,坚志勇为”的真谛,而师大学子也将从他们手 中接过教育的大旗,将传道受业解惑的师魂一代一 代传承下去。 在采访写稿的过程中,老师们谦虚谨慎的态度 和刻苦钻研的精神也让学生记者受益匪浅,他们不 仅仅是知识的传播者,还是学生做人做事的典范, 通讯稿件中的每一个字句都经过老师和学生记者的 仔细斟酌,这种严谨的治学态度在老师与学生之间 得到了传承,这些以文字记录下来的故事也将让更 多师大学子在潜移默化中懂得“为师者所弘之道” 的价值与内涵。 《弘道》里讲述的人师故事,是我校师德文化 的一个缩影,可供书写的典范是有限的,但人师精 神和魅力却是无限的。教师是学生的榜样,在学生 的发展过程中起着示范性作用,所谓教师无小事, 处处皆楷模,本书的集结出版将为教师提供学习的 经验,对师大学子提升自我也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 《弘道》的出版是我校过去五年师德建设的一 个节点,又是未来发展的新起点,接下来,我们将 去采访更多优秀的师大教师,将他们立德树人的故 事书写下来,让更多的读者听到师大优秀教师的声 音。 编者 2018年5月
目录 情聚一心技高一筹独树一帜——记我校“长江学者”杨亦鸣和他的创新团队 咬定青山不放松——访我校连续两次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主持人周棉教授 从语言教师到文化使者——郭晶萍:“行走”中的中华文化代言人 “高被引”学者是怎样炼成的——访我校连续两年入选爱思唯尔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者屠树江教授 打通社会科学研究的“最后一公里”——记我校陈延斌教授的科研理念和实践 做学生都喜欢的“魔法”校长——访江苏师范大学附属实验学校校长周慰 “生态卫士”的美丽家园梦——访生命科学学院冯照军教授 神奇催化剂揭开“化学的圣杯”的神秘面纱——访化学化工学院李团结老师 指尖上刮起的多维视觉风——访美术学院窦勤军老师 谦谦君子风,国际学者范——访我校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院长沈德元教授 法文化,民族情——南杰·隆英强教授眼中的十九大 美女教授和她们的任性青春 一号楼里的年轻人——记江苏师范大学语言能力协同创新中心团队 吴夏蓉:我能想到最幸福的事 平民劳模的“大”与“小”——记我校离退休处李华龙老师 闪光的印迹——教师志愿服务团队在行动 图书馆里那个可爱的爷爷——致敬文图书馆管理员郑运良 三尺讲台的坚守——记老年科技协会义务送培新沂行活动 劳动者的故事 凝心聚血助力《辞源》再版——我校古敬恒教授及其团队参与第三次《辞源》修订 校园中的“绿手指”——访校园中的花木修剪工张庆和师傅 永远的音符不朽的乐章——写在我校音乐教育事业奠基人、著名音乐教育家费承铿教授八十诞辰之际 奔跑吧,最强大脑——记我校参加美国(国际)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团队的96小时 清真食堂:回族大妈马法土麦和她的家庭梦 以生命影响生命——跟第四党支部学党建 廉少纯:热爱运动初心不老 师大“筑巢人”——记我校后勤管理处副处长、人才公寓(玉泉雅筑)建设项目部主任顾春明 但行好事莫问前程——全国道德模范周长芝的公益故事 方寸胶片上的诗意人生——记我校第一代摄影家李泽芳老师 舞出手鼓交汇中的知性美——访江苏师范大学健身舞蹈协会成员 后记
精彩页 咬定青山不放松——访我校连续两次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主持人周棉教授 雪后初霁,阳光透过窗户,拂照一盆并不茂盛的君子兰。君子兰旁是书,两张办公桌上,八九个倚墙而立的书橱里,还有一个长桌上,都是书,各种文科的书,还有一摞一摞的资料、论文打印稿。这就是两次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的周棉教授办公室里的景象。 2015年冬,彭城第一场大雪之后,尽管周教授再三推辞,记者们还是来到了他的办公室。 执着:收完玉米收黄豆 周棉教授今年中标的国家重大项目——“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清代留学档案的整理与研究”,与他前一个重大项目同属“留学生与近代中国研究”系列。 今年春,经过八年夜以继日的风雨兼程,周教授终于完成了他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民国时期留学史料的整理与研究”:史料近900万字,论文20多篇,超过原计划数量近两倍。专家们认为,这是中国留学史和民国史研究的里程碑式成果,不但将有力地推动民国时期的留学生研究,有助于深化中国社会转型的研究,还可为当代留学生的派遣和回归政策的制定提供参照。 很多人都觉得他该好好地休息一段时间,却惊讶地发现他已做好了再次冲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的准备。 “不能拖!就像秋天到了,收完玉米就要收黄豆,不能耽误,时间不等人!”农家出身的周教授这样回答。事实上,在下决心再次攻坚克难之前,他也曾有过犹豫:“申报上一个项目时,竞标方是中国最有名的一所综合性大学和一所非常有名的师范大学联盟,现在想起来我都心有余悸。而项目结题时,体力、精力、思维都接近极限。”今年在准备申报前,他原以为两个课题之间联系密切,前一个投标书与今年的投标书大同小异。但他没想到,这次申报要求和上次差别太大,以致从6月下旬到9月初,他用了几乎整整三个月的时间,才完成了一份八十一页的投标书。 “那时真有一种心智枯竭之感。”他回忆道。 “申报前,有关部门的同志对我讲,到目前还没有人连续两次获得国家重大项目。当时,我感受到了他们对我的担忧。”周教授笑笑,坦诚地说。如今尘埃落定,他完成了一件在别人看来似乎不大可能的事。然而,他仍像以前一样每天在办公室14个小时左右,从容地继续着他的书斋生活。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在平凡而又不平坦的岁月中,他似乎练就了这样一种胸怀。 责任:位卑未敢忘忧国 在采访中,记者意外地发现,周教授学术生涯的起点并非跨学科的留学生研究,使他声名鹊起的是文学,是他那被哈佛、耶鲁等20多个国际名校图书馆收藏,被孙玉石、叶子铭等中国学界翘楚认为“具有学术永久性”的《冯至传》。但是,就在他一鸣惊人的时刻,他却转而研究留学生与近代中国。至于原因,他平淡地说:“我是一名知识分子,要有忧患意识。” 出身农家的他,始终不忘社会责任,不愿把学问只做在象牙塔里,而是要通过研究,推动社会的发展与文明的进程。这种使命感使他在1989年夏秋那个非常时期改变了研究方向。 当时九州风雨,人心动荡,但是,周教授坚信邓小平关于改革开放路线方针一个字都不准改的讲话,更深入地考虑知识分子与中国的前途、留学生与中国的现代化联系紧密的问题。于是,以投石问路的《留学生与近代以来的中国文学》一文为起点,他开启了留学生研究的漫长之旅。随之,引起了北京大学、南京大学等高校和茅家琦、李新、谢邦宇、张岱年等专家学者的关注与支持,获得了我校徐放鸣、安宇等领导、部门负责人和众多教师的支持。 在他看来,留学生诞生于鸦片战争、亲历中国苦难屈辱的社会现实,是中国最早走向世界的先行者和推动中国现代化的特殊群体。但是,多年来却少有人系统研究,资料尤其缺乏。于是,周教授开始着手编纂《中国留学生大辞典》。当时没有电脑,没有科研经费,但是“对学术的执着,大家对我的信任,使我欲罢不能”。七易寒暑,他终于完成了中国第一部留学生人物工具书,200多万字。为此他独自审校、增补、修改了七遍。“人物工具书不同于论著,只有正误之分,不能马虎。否则不仅贻害他人,也会使自己声名狼藉。”后来,该书获国家辞书奖,他却难以兴奋。这种坚守与静默的背后,则是他对以留学生为代表的知识分子群体与中国现代化关系的特殊解读: “20世纪70年代之前中国留学生的理想和追求,代表了20世纪中华民族的理想与愿望;20世纪70年代以后的留学生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或决定2l世纪中国现代化的走向。”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和与国际接轨的需要,中国的留学大潮还必将‘卷起千堆雪’,到21世纪中期或21世纪末达到顶峰,即当中国的科技、文教和经济的总体水平与世界先进水平接近或基本持平之后,中国的留学大潮才会慢慢回落。”历史和现实证明了周教授20年前的论断。 于是,他发起成立了留学生与近代中国研究中心,创建了留学生方向学位点,创设了学报留学生研究专栏,获得了教育部重大项目、国家重大项目,接连获得省政府 导语 高洁主编的《弘道》是《问道》《论道》《弘道》系列丛书的重要组成部分,由大学生通讯社的学生记者集体写就。,由《江苏师范大学报》上的优秀教师人物专访稿件汇编成册,编印出版。本书通过这些鲜活的案例来展示我校教师的风采。古语有云:“经师易遇,人师难遇。”人师以教书育人为终生志业,乐而不疲,本书中专访的老师涵盖了老中青三代人,既有退休后笔耕不辍,激情依旧,仍在岗位上谱写春秋华章的离退休教师;也有踏实热情的青年教师,他们以“弘道”为己任,用自己的一生践行着立德树人的要求。他们都是学生成长路途中那明亮的灯塔,通过言传身教,教会了学生“崇德厚学,励志敏行”和“守正出新,坚志勇为”的真谛,而师大学子也将从他们手中接过教育的大旗,将传道受业解惑的师魂一代一代传承下去。 序言 江苏师范大学党委书记 华桂宏 唐代文学家韩愈在《师说》中言:“师者,所 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传道”成为千百年来教师 的信念和坚守,薪火相传,历久弥新。2014年,习 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师范大学考察时指出,教师职责 的第一位就应该是“传道”,为广大教育工作者赋 予了新的责任和使命。那么,何为“道”? 老子在《道德经》中说:“道生一,一生二, 二生三,三生万物。”为天道、为人道、为地道。 道法自然,为世间之规律,为万物之本原。而师者 传道则与其不同,此“道”为道义、为德行,是理 想信念、是道德情操、是扎实学识、是仁爱之心。 师者之道绝不是信手拈来、空口闲谈的大仁大义, 而是言传身教中渗入骨血的仁义礼智信。无论是三 尺讲台上的默默坚守,还是深夜桌案前的奋笔疾书 ;无论是带学生遨游知识海洋的教授,还是陪伴学 生成长的辅导员,亦或是奋斗在其他岗位上的工作 人员……都是师大校园中的师德标杆。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 强调,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承担着神圣使命 。传道者自己首先要明道、信道。高校教师要坚持 教育者先受教育,努力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 、共产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更好担起学生健康成 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 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坚持言传和身教相统一, 坚持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相统一,坚持学术自由和 学术规范相统一,引导广大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 学、以德施教。 古语说:“为业师易,为人师难”。同样的, 业师易得,人师难求。梅贻琦先生在1931年出任清 华校长时提出“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 有大师之谓也”。在高校建设和发展中,“人师” “大师”可谓其中之关节。无大师之高校,如无地 基之高楼,纵是富丽堂皇,也终会轰然坍塌。高校 教师应当以“为人师、成大师”为目标、以“弘道 ”为己任,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 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员育人、 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 面。高校教师应当成为学生的引导者,积极传播正 能量,时刻弘扬新时期的道义新内涵。 自师大建校以来,一批又一批“精于业,长于 德”的人师不断涌现,从“不朽的音符”费承铿教 授到“长江学者”杨亦鸣教授,从师大“筑巢人” 顾春明到图书馆的“大众爷爷”郑运良,还有校园 里的“绿手指”张庆和师傅以及清真食堂的马法土 麦大妈……他们活跃在学校的各个战线,见证着师 大的春夏变迁,用坚守和努力培育了一代又一代师 大学子。无论他们在师大的哪个角落、哪个工作岗 位做着怎样的工作,他们都在用自己的方式诠释“ 弘道”二字的内涵和真谛。 为记录优秀教师的先进事迹、弘扬师德文化, 我校大学生通讯社的学生记者跟随我校典型教师的 足迹、深入工作一线进行专访。通讯在校报上刊载 后,引发广大师生的广泛关注。今年,我校决定将 近年来优秀教师人物专访稿件汇编成册,编印出版 ,也就是今天大家眼前的《弘道》一书。这是我校 师德建设的一大重要成果,同时也是展示我校教师 风采,弘扬师德精神,供广大教师经验交流的一大 重要材料。希望我校广大教师能从中吸取经验,学 习传道、弘道之精神;也相信有机会读到此书的师 大学子定能受益匪浅,对“为人师”有更加深刻的 认识和感悟。 是为序。
内容推荐 为记录优秀教师的先进事迹、弘扬师德文化,江苏师范大学大学生通讯社学生记者跟随学校典型教师的足迹、深入工作一线进专访,现将30余篇优秀教师人物专访稿件汇编成册,编印出版。 高洁主编的《弘道》是学校师德建设的一大重要成果,同时也是展示教师风采,弘扬师德精神,供广大教师经验交流的一大重要材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