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中华文明五千年(元明彩图无障碍版)/我的第一本中国通史
分类 少儿童书-启蒙益智-科普百科
作者 李默
出版社 广东旅游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李默主编的《中华文明五千年(元明彩图无障碍版)》是一本全景式图文并茂记录了中国元明历史的图书,它针对青少年而制作。出版者穷数年之力,会集各方力量——专家、学者、编辑、学术顾问们,在浩如烟海的历史档案、资料、著作中,探珍问宝,追寻中华文明在悠悠历史长河中的灿烂之光;又开创了新的形式和体例,便于青少年阅读。
目录

忽必烈建元·定都大都
元行帝师制
八思巴字创制
【人物小辞典】元代第一位帝师八思巴
【文化小辞典】最早的官修农书《农桑辑要》
元军攻占襄樊
伯颜大军渡江灭宋
元军东征_曰/本失败
登封观星台建成
中国阿拉伯数学交流
【逸闻趣事】马可·波罗入华
文天祥抗元失败
【人物小辞典】文天祥
崖山海战·宋室灭亡
朱学立为官学
关汉卿作《窦娥冤》
《授时历》完成
【文化小辞典】白莲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的发展
高利贷“斡脱”盛行
元建海运业
元钞成为中国最早通用纸币
【文化小辞典】精美的飞来峰元代造像
【人物小辞典】“曲状元”马致远
汉、蒙、回回国子学并立
行省制确定
忽必烈派军渡海征爪哇
元大都城建成
京杭大运河全线贯通
元世祖忽必烈去世
黄道婆革新纺织技术
【文化小辞典】《真腊风土记》
【逸闻趣事】元第一任天主教大主教来华
《西厢记》完成
王祯发明木活字印刷术
中国文化传入欧洲
铁穆耳死·大都发生政变
元朝划分人为四等
【逸闻趣事】龚开、郑思肖以画抗元
【文化小辞典】元人着“质孙”
元杂剧兴起
宋学传入日本
马端临著《文献通考》
元医疗机构回汉并存
元英宗行新政
元英宗制定元律
分室龙窑出现
棉花开始推广
青花技术的兴起
【人物小辞典】《潼关怀古》之张养浩
【文化小辞典】道教建筑的典型代表——永乐宫
南坡政变·泰定帝即位
元明宗被毒死
【文化小辞典】提倡营养学和饮食卫生的《饮膳正要》
【人物小辞典】诗画自成一格的王冕
燕铁木儿权倾朝野
元顺帝即位
诉讼制度成熟
新乐器传入中原
元织金技术空前发展
壁画创作达到高峰
脱脱主修辽、宋、金史
朱丹溪创中医滋阴学派
【文化小辞典】全真教极盛
【文化小辞典】“荆刘拜杀”
【人物小辞典】赵孟频与黄公望
刘福通红巾军起义·建号大宋
徐寿辉起义称帝建天完
郭子兴起兵濠州
张士诚进军江南称王
陈友谅称帝建汉
明玉珍称帝建国大夏
朱元璋消灭江南群雄
中国丝瓷流行全世界
【文化小辞典】《赵氏孤儿》
元廷内讧·孛罗帖木儿被杀
朱元璋北伐·元朝灭亡

朱元璋称帝建明
军行卫所制·民行户口制
分封诸子·屏藩王室
徐达远征沙漠
汤和平定四川
【人物小辞典】开国功臣常遇春
【人物小辞典】神机军师刘伯温
《元史》成书
火药理论提出
蓬莱水城建成
胡惟庸案发·废止丞相制
傅友德攻克云南
最高学府国子监太学成立
特务组织锦衣卫建立
沐英征讨思伦发
列侯还乡·君主集权
明营建南京城
内阁体制萌芽
中国君主极权政治完成
【逸闻趣事】明宫好道
蓝玉案爆发
明孝陵成
朱元璋去世
施耐庵作《水浒传》
罗贯中作《三国演义》
【逸闻趣事】万虎尝试火箭飞行
【文化小辞典】明官服体系集汉官官仪大成
建文帝议削藩
燕王起兵靖难
燕军攻入京师·建文帝下落不明
朱棣即帝位·创内阁制
郑和七下西洋
【文化小辞典】《郑和航海图》
《永乐大典》修成
《救荒本草》成
造船业兴衰
明代商业资本兴起
商业市镇林立
东厂设立
定都北京
明故宫落成
【文化小辞典】孔庙
明成祖死于第五次北征
汉王朱高煦谋反失败
天坛建成
明中叶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明代出版印刷事业极盛
景德镇发展为中国瓷业中心
朱祁镇即位·三杨辅政
宦官王振掌权
明英宗征瓦刺·被俘于土木堡
于谦保卫北京
【人物小辞典】于谦
明英宗复辟
明政治日趋混乱
【逸闻趣事】宦官曹吉祥、曹钦谋反被诛
娼妓兴盛
西厂设立
八股文定型
【逸闻趣事】万贵妃一家皆贵
两京言官之狱起
明廷对西南推行“改土归流”政策
科举制度鼎盛
【文化小辞典】石刻线画
杨一清计除刘瑾
王守仁龙场大悟
【人物小辞典】“前七子”之首李梦阳
海外贸易开拓
书院再次勃兴
明官学体系严密
【人物小辞典】江南四大才子
正德帝朱厚照死于“豹房”
明世宗即位·大礼之议发生
明长城体系完成
烟草进入中国
岳麓书院成名
【文化小辞典】明代木构楼阁的典型——飞云楼
俺答屡次入侵
严嵩大权独揽
【选闻趣事】宫女杨金英等谋缢明世宗
【人物小辞典】王廷相
【文化小辞典】明式家具
葡萄牙人登陆澳门
倭患日烈·昏官祭海
戚家军建立
【人物小辞典】抗倭英雄戚继光
严嵩罢官
海瑞冒死上疏
张居正改革
珠算广泛使用
种痘发明
押租制盛行
苏州园林大规模兴建
《本草纲目》集本草学大成
吴承恩写成《西游记》
【人物小辞典】徐文长
全国推行一条鞭法
努尔哈赤崛起
廷臣党争兴起
东林党肇始
中日战争再起·日军大败
【人物小辞典】“
序言
世间公认,中华文明是人类历史上缔造的最光
辉绚丽的文明之一。我们有责任将这一伟大文明的
优秀传统普及于国人,进一步介绍于世界。达到这
个目的的一种重要方法,就是编著图文并茂的中华
文明史。
我国古代的学者,早就提出过“左图右史”的
理想,希望用直观的图像来补充文字描述的不足。
只是由于当时材料、技术条件的限制,这种愿望无
法充分实现。近代各类文物发现众多,尤其是考古
学在中国发展之后,编写文字与图像并重的历史书
籍的条件便齐备了。
早期有些学者的想法,是给历史研究配置一套
参照的图像。这个思想的滥觞,或许可以追溯到明
代《三才图会》之类的书籍。日本学者编印的《东
洋文化史大系》等等,思路是相近的。在国内,专
以文物为主,开此类图谱先河的,是郑振铎先生的
《中国历史参考图谱》,曾经广泛流行。不过郑先
生的书纯系图集,尚未能收图文互补的效果。同为
郑先生编的《插图本中国文学史》,图文兼备,更
为读者欢迎,但只限于文学史方面。
近年,很多人想到要编著大规模的“插图本中
国通史”,并做了若干尝试。广东旅游出版社推出
这部《我的第一本中国通史》,应该说是成功的。
这部书重点在于论述中华文明,贯穿以整个历史的
纵线,其文字、图片的版面彼此相当,内容同样丰
富,真正做到了图文并茂。
图文并重的中国文明史,就方向而言,有利于
历史学和考古学的进一步结合。考古学本身是具有
独立的理论和方法的学科,然而中国考古学从一开
始便以同历史学的密切结合为特点。大家知道,王
国维先生20世纪20年代在清华国学研究院讲义《古
史新证》中提出的“二重证据法”,在方法论上为
考古学的建立发展开拓了道路。“二重证据法”指
文献同文物的互相印证,即蕴含着历史、考古的结
合。亲手在中国开展考古学工作的考古学家,都以
探索和重建古史为职志。最早得到大规模系统发掘
的遗址
殷墟,其被选定正是出于这样的要求。长期领
导中国科学院(后属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的
夏鼐先生,1984年在《什么是考古学》文中说,考
古学和利用文献记载进行研究的狭义历史学不同,
研究的对象只是物质的遗存,但两者同以恢复人类
历史的本来面目为目标,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
对于了解中国有着悠久的文明和丰富的文献传统的
人们来说,中国考古学的这种特点乃是自然的。
尽管历史与考古有如此密切的关系,把两者很
好地结合起来仍不是容易的事。认识历史文献和考
古成果,分别需要特殊的学习与训练。特别是考古
学的研究收获,并非轻易就能融会到历史研究中去
。在历史知识的普及上,怎样结合考古文物也很不
简单。《我的第一本中国通史》在这两方面做了很
大努力,使全书成了真正的“纸上博物馆”,成绩
是值得肯定的。
说考古学的对象是物质遗存,不等于讲这种遗
存仅为物质文化。可能有读者知道,拙见以为每种
人类的物质遗存都在不同程度和层面上反映当时的
精神文化。大至古城址、陵墓群,小到一件兵器、
一个配饰,无非中华文明的产物,寄寓着先民的意
念与精神。所以,我们探索中华文明萌生形成、发
扬光大的历程,不可缺少考古文物。这正是“纸上
博物馆”胜于其他类型的史籍之处。
然而,作为文物考古研究对象的物质遗存,以
及由这种遗存所能导出的内涵,究竟是有限的。过
去的世界,不可能完整地以遗存的形式保留下来,
我们不应当希望考古学能够将《史记》、《汉书》
包含的种种全面揭示在人们眼前。因此,在为历史
配图时,总是有太多的遗憾,甚至于不很需要的地
方,文物数量繁多过剩,十分需要的场合,有关文
物却很少,以至一件也没有。这就要求书的编者广
为搜集,又精加选择。《我的第一本中国通史》在
这一方面也是做得好的。
这便是我在此要写几句话,向读者推荐的理由

李学勤
导语
世间公认,中华文明是人类历史上缔造的最光辉绚丽的文明之一。
历史大家李学勤作序推荐,给孩子看的最易读最易懂最好看最有趣的通史精品。
李默主编的《中华文明五千年(元明彩图无障碍版)》讲述了繁华的元明历史,让青少年了解到元明时期大兴的大俗文化以及经济上的大繁华。
精彩页
元军攻占襄樊
宋咸淳九年(1273年)二月,元军攻占襄樊。
咸淳三年(1267年)冬天,南宋北边的军事重镇襄阳(今湖北襄樊)被元军围困。守将吕文德守城坚决,元军发动多次进攻都被打退,但城中宋军也损失惨重。宋军几次突围不成,前来救援的部队也被元军阻住或是击退。
咸淳九年(1273年)正月,襄阳守军在樊城失守的情况下,陷入了内无力自守、外无兵救援的困境。守将吕文德的弟弟吕文焕在吕文德死后主持襄阳大局,他多次派人向朝廷告急,权相贾似道却毫不在意。二月,元军统帅阿术一面让元军用回回炮轰击城内,动摇城中人心,一面又派人.进城招降。吕文焕看到大势已去,为了让襄阳老百姓免受屠城的噩运,遂献城投降。元军经过6年战争最终占领襄阳。襄阳失守后,长江沿岸的许多城市守将纷纷投降,为元军攻进宋的腹地敞开了大门。
伯颜大军渡江灭宋
至元十一年(1274年)正月,阿术、阿里海牙等将领建议派兵大举攻宋,元世祖忽必烈看到时机成熟,于是召集大臣商议,决定派伯颜率军南下,直捣临安,对南宋实施毁灭性打击。
襄樊重镇早在至元十年(1273年)就被元军攻破,宋军防线出现缺口,因此伯颜所率大军从襄阳分路南下,几乎没有遇到任何抵抗。元军绕过南宋重兵驻守的郢州,直达长江北岸。至元十二年(1275年)正月,元军渡过长江,强攻鄂州,只3天就将鄂州占领,宋军闻风撤退,毫无斗志。伯颜让阿里海牙统兵4万镇守鄂州,自己率大军乘胜沿长江向东推进。元军跟宋军进行了一系列激烈的会战,南宋的城池接连陷落,宋朝廷十分恐慌。同年二月,权相贾似道派使者到伯颜军中求和,遭到伯颜拒绝。于是,贾似道亲自率领宋军迎战,两军在丁家洲大战。宋军遭到元军大炮轰击,惊慌失措,溃败逃窜。元军乘机掩杀,宋军水陆主力几乎丧失殆尽。从此,宋廷上下更不稳定。
丁家洲大战之后,忽必烈召伯颜北上,当面传授继续用兵的方案,决定由伯颜率主力攻临安,阿术分军攻扬州,阿里海牙、宋都□分别进攻湖南、江西。在元军的强大攻势下,南宋各地官吏丢印弃城、京师官员离职逃跑的现象日益普遍,南宋朝廷毫无办法。元军向临安一天天逼近。同年十一月,元军攻破了临安门户独松关,宋廷一片混乱,官员们都忙着处理后事。十二月,南宋又派使者到无锡去请求伯颜退兵讲和,但也是徒劳无益。元军一直开到皋亭山(今杭州东北),前锋到了临安的北关。文天祥、张世杰请求皇室和官员坐船下海,被陈宜中拒绝。接着,谢太后派监察御史杨应奎向伯颜呈交传国玉玺和降表,请求投降。伯颜接受。至元十三年(1276年)三月,伯颜进入临安,宣布受降诏书,然后将恭帝、皇太后、福王与芮等人押送到大都。南宋王朝至此名存实亡。
元军东征日本失败
至元十一年(1274年)和至元十八年(1281年),忽必烈两次发兵东征日本,均失败而归。
高丽臣附元朝后,东夷之国只有.日本不受元朝控制。忽必烈几次派使节要求两国通使,日本都不买账。至元十一年(1274年)三月,忽必烈因日本拒绝通使,决定用武力去征服,派军2.5万人东征日本。元军登陆日本后,遇守军顽强抵抗,虽然小胜却不能深入。后来等不到援军,元军只好撤退,归途中遇到台风,船只大多被毁坏,元军损失惨重。
至元十八年(1281年),忽必烈再次命令东征日本。此次兵分两路进发。两支元军在日本会师后又遇罕见飓风,大多数船只破损,除部分高级将领争先坐船逃回外,10多万军士被遗弃在海岛上。几天后,日军大举进攻,元军又气又饿,大部分战死,剩下来的都被俘去做奴隶。第二次东征日本,元军遭受了几乎全军覆没的损失。
至元二十年(1283年),忽必烈试图再征日本。由于人民纷纷起来反抗,他被迫放弃了征伐日本的计划。
登封观星台建成
元朝初年,位于今河南省登封县城东南的登封观星台建成。
观星台为砖石混合建筑结构,由台体和石圭两个部分组成。台统包括台主体和台顶小室。此小室为明嘉靖七年(1528年)修葺时所建。台四壁明显向中心内倾,其收分比例表现出中国早期建筑的特征。台下北壁设有对称的两个踏道口,人们可以由此登临台顶。踏道以石条筑成,四隅各有水道小孔,用以导泄台顶和踏道上的雨水,水道出水口雕成石龙头状。石圭又称“量天尺”,用来度量日影长短。石圭居子午方向,圭面刻有两股水道,水道南端有注水池,北端有泄水池。
郭守敬曾对古代的圭表进行改革,新创比传统“八尺之表”高出5倍的高表。登封台的直壁和石圭即为目前仅存的实物例证。另据史料记载,观星台上曾有滴水壶,并在此观测北极星。由此可推知登封观星台是一座具有测影、观星和记时等多种功能的天文台。
登封观星台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天文台,也是世界上重要的天文古迹。
P21-23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5:2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