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一个城市的记忆--老地图中的长沙(精) |
分类 | 生活休闲-旅游地图-地图 |
作者 | 沈小丁 |
出版社 | 湖南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简介 | 内容推荐 沈小丁编著的这本《一个城市的记忆--老地图中的长沙》收集18幅上至汉代下至民国时期的长沙珍稀老地图,辅以18篇详解文字;继而以地图为蓝本,以及50余幅裁切的长沙城区局部地图、少量街巷老照片,以101篇文字记录长沙百条老街小巷,讲述长沙历史与文化,解读长沙城市变迁史。 作者简介 沈小丁,祖籍江西吉安,1955年出生于湖南长沙,湖南图书馆研究馆员。著有《湖南近代图书馆史》,主编《湖南省公共图书馆事业志》《湖南地方戏剧知识读本》,参编《湖南图书馆百年志略》。 目录 第一部分 18幅长沙地图 引言 古代长沙地图 长沙国南部形势图 长沙府图 长沙府属总图 长沙府疆域图 太平军长沙攻守形势地图 长沙、衡州二府东部交通地图 省城图 长沙古代城域变化示意图 民国长沙地图 长沙县城图 湖南省城最新街道详细全图 长沙城市图 长沙市图 新长沙市实测详图(1938年版) 长沙文夕大火房屋受灾示意图 长沙市区旧街道改筑新马路详图 长沙市地籍一览图 长沙市旧市区图 新长沙市实测详图(1948年版) 第二部分 101条长沙街巷 芙蓉区 八角亭 端履街 司门口 走马楼 老照壁 文运街 顺星桥 南阳街 犁头街 育婴街 苏家巷 织机街 化龙池 东茅街 马王街 古稻田 定王台 藩正街 理问街 落星田 肇嘉坪 东站路 韭菜园 校正街 教厂坪 桐荫里 新军路 南元宫 周家湾 雨花区 东塘 子弹库 要塞路 天心区 怡长街 大西门 西牌楼 三兴街 三王街 坡子街 小西门 沿江路 下河街 铜铺街 樊西巷 黎家坡 三府坪 文庙坪 城南路 天心路 碧湘街 社坛街 白沙岭 同仁街 妙高峰 铜元局巷 六铺街 开福区 西长街 藩城堤 仓后街 贡院街 辕门上 小东街 中山路 五堆子 三贵街 又一村 六堆子 连升街 楠木厅 教育街 局关祠 乐古道巷 茅亭子 营盘街 司马桥 稻谷仓 寿星街 通泰街 民主东街 红墙巷 紫东园 三公里 荷花池 兴汉门 湘春路 湘春街 泰安里 西园 熙宁街 长春巷 留芳岭 经武路 协操坪 湘雅路 文昌阁 盐仓街 十间头 三角洲 马厂 岳麓区 麓山路 吹香路 左家垅 第三部分 附录 地方志记载的长沙街巷 同治《长沙县志》记载的长沙街巷 光绪《善化县志》记载的长沙街巷/45l 长沙街道赋 街道赋“长”韵 街道赋“沙”韵 街道赋“城”韵 街道赋“中”韵 街道赋“各”韵 街道赋“地”韵 街道赋“名”韵 街道赋“赋”韵 索引 版图索引 101条长沙街巷地名索引 主要参考书目 跋 序言 说起老地图,我有一种特殊的感情。本来我就 很喜欢地图,记得读中学的时候,没事拿着一张地 图可以看很久。无目的地在地图上搜索,看到地图 上哪里哪里有什么东西,好像发现了新大陆,是一 件很高兴的事情。自从我开始从事古建筑的研究工 作以后,对于老地图就更是不仅仅停留于喜欢了, 而是近乎痴迷。每每趴在一幅老地图上贪婪地寻找 着我所需要的信息,我都会兴奋不已。 在长沙的老地图上,更是有着我一份割舍不掉 的感情。我母亲家是地道的长沙人,就住在今天蔡 锷路和中山路交叉路口不远的顺星里。顺星里是顺 星桥附近的一条小巷,这条小巷不知道是什么时候 消失的,就剩下了顺星桥这个地名。今天那片地方 又被拆光,大概会要建起来一片高楼,从此顺星桥 这个地名也会消失。然而正是这个看似普通的地名 却与我有着一种特殊的情感联系。我外婆家是开药 铺的,是曾经长沙城里著名的药号“松鹤龄”,家 境富裕,就住在顺星里。顺星里是一条尽头不通的 小巷,长沙话叫“实屁股巷子”。巷子里只有三座 大门:一个史公馆、一个陈公馆,还有一个“邵阳 试馆”(邵阳人为赶考的学子提供方便的会馆)。 我外婆家就是陈公馆,两层楼,一个大家族,有一 个很大的院子。我的外婆号称“松鹤龄的大小姐” ,走在街上人家都认识。然而文夕大火之后,药铺 被烧光,房屋被烧光,家道中落。我外婆这个大小 姐一夜之间落难到上无片瓦、身无分文的乞丐地步 。然而坚强的外婆面对突如其来的灭顶之灾,挺起 腰杆,拖着年幼的儿女(我舅舅和我母亲),逃难 、要饭、给人做保姆……,尝尽一切人间苦难,把 儿女拉扯成人。更让人不可思议的是,在如此困难 的条件下,外婆以她良好的教养来自己教育儿女。 我母亲只读过两年小学,但《三国演义》《红楼梦 》却倒背如流,文学知识不下于我这个教授,这都 是我外婆教出来的。在我的想象中,外婆是一个优 雅而又受尽磨难的伟大女性。我母亲无数次和我讲 起我的外婆,讲起顺星桥、顺星里,让我对这个遥 远的地名心理上有着一种难以形容的牵挂和想象。 如今顺星里早就没有了,很快顺星桥这个地名也会 消失,但是我在民国时期的长沙老地图上还能清晰 地看到顺星桥、顺星里,那个“实屁股巷子”,和 我妈妈说的一样。每次我看到这里,眼睛总会在那 个地图上的小巷子上停留许久,脑海里想象着当年 的陈公馆是个什么样子,我的外婆长得什么样子。 这就是老地图的魅力!它承载着人们的记忆, 包含着人的感情。 今天的城市大开发大建设,老街、老巷、老建 筑一个个快速消失,城市失去了历史,失去了记忆 ,失去了感情。唯有老地图上还保留着那一丝温馨 。 我一直主张今天的城市建设发展要保存改造老 城,另外开辟新城,不要在老城里大搞开发建设。 五十年前梁思成和陈占祥建议北京保留老城,另辟 新城的“梁陈方案”,如果得以实施,也许今天的 北京就没有那么多的问题。历史遗产、文化风貌得 以保存;人流交通也不会全部拥挤在一起。在老城 区里开发建设,直接带来两个后果:一是历史风貌 和城市特色被破坏,所有的城市变成一个样,“千 城一面”;二是老城区空间狭小,人流集中,导致 交通拥堵。这个问题应该被今天的城市规划和建设 者们重点考虑和关注。 今天在老地图上,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历史上曾 经有过的建筑,能够看到城市的发展脉络,能够看 到我们今天已经看不到了的文化,包括那些曾经耳 熟能详的、带着家庭和个人感情的老地名。2017年 初长沙市规划局委托我所在的湖南大学建筑学院做 一个“长沙历史文化名城名录制度研究”的项目, 立项的建议中我提出来要保存“老地名”,这一想 法得到一致赞成。老地名包含着城市的历史,古代 的文化,还包含着人们的感情。人走在城市街巷中 是要有感情的,冷冰冰的玻璃摩天楼,霓虹灯闪烁 的高档名牌店,只能满足人一时的物欲,不会带有 任何的情感。而一条青砖黛瓦的小巷,一间犄角旮 旯的小面馆,却往往让人魂牵梦绕,时时想往。而 这些倾注着人们感情的地方,如今越来越少,只能 在老地图上看到了。我可以预计,随着城市的开发 建设,老地图的魅力不会消隐,只会与日俱增。 沈小丁先生多年致力于研究长沙历史和城市的 变迁,搜罗出这些难得一见的老地图,上自秦汉, 下至民国,足可想见他所下工夫之深。书中更有长 沙现存的和过去曾经有过的一百多条街巷的名称和 介绍,让人对历史上的长沙城有一个全面的直观的 了解。这也是长沙历史上第一部以地图为依据来介 绍长沙城的专著,此书的价值和意义就不用多说了 。我本人翘首以盼,期待着再在老地图上去找寻那 些即将逝去的记忆。 2017年11月作于岳麓山下 导语 从古至今,大量长沙地图引起文史爱好者的关注,然必须有人开路架桥地劳作。沈小丁编著这本《一个城市的记忆--老地图中的长沙》就是想达到这一目的,将长沙相关的地图按时序串连成一体,力图以全新的视角,勾勒出古城长沙变迁的轨迹,与读者一起,探寻和发现隐藏在长沙老街窄巷之中的历史和文化,以此“还原”一座城市的古老记忆。 后记 写这部《一个城市的记忆——老地图中的长沙 》是缘于我是一个长沙人。生于斯,长于斯,恋于 斯,劳于斯,从生命诞生到年过花甲,我的户籍未 曾迁出过这座城市。 我幼年时生活在长沙城东区桐荫里,3岁进局关 祠的湖南省文化局幼儿园,7岁发蒙,入韭菜园小学 ,记得学校大门正朝校正街,后迁居九如巷,1969 年春进入衡湘里的长沙第十二中学上初中。这是我 接受的正规教育的全部。1971年,又迁居南阳街。 那年初中毕业,我辍学了,参加工作,成为一名建 筑工人。从16岁至25岁,一千就是8年半。人生最美 好的那段时光,每天挥洒着青春的汗水,真真切切 地为自己生活的这座城市增砖添瓦。建筑行业工作 地点不固定,我曾经劳作过的工地散布在长沙城区 东南西北各个角落。清晨和傍晚,我背负帆布工具 袋,身着粘满一条条白色汗渍的劳动布工作服,穿 行在大街小巷之中。渐渐地、渐渐地对这座城市产 生了别样的感情。少儿的我对这座城市的认识是肤 浅,此时出于职业的敏感,我开始关注大街小巷两 旁的房屋。从建筑样式到空间布局,从色彩线条到 墙体屋面,从门扉窗棂到墙基台阶,一切的一切, 活灵活现,如同一幅幅城市风情画卷,梦幻般地展 现在我眼前。感觉既熟悉又陌生,既惊喜又叹惜, 抬手能触摸到这座城市的历史,亲切感油然而生… … 20世纪80年代初,我改行进入湖南图书馆工作 。工作忙碌,任务繁杂,既要补习文化知识,又要 完成岗位工作。虽然仍然生活在长沙,常常一连数 天不出院门,自己对这座城市的感觉反而没有从前 那么亲密,不知不觉地生成了疏远感。21世纪初, 长沙城建速度加快,城市面貌日新月异,部分城区 变得连我这个老长沙人都找不到方位。原来熟悉的 街道小巷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宽敞的大马路。我常 常回到儿时居住的地方及母校的周边,环绕在街巷 之中,寻寻觅觅,苦苦追索儿时的记忆:原来这儿 有条小巷子,那里是一幢旧房子;我曾经就学的学 校,居住过的公馆,消失得无影无踪。古城长沙的 老街巷、老房子,围护着我的童年,所爱的人,日 常的快乐,失落与悲伤。走着走着,努力寻找对于 这座城市的记忆…… 彭建民是我当学徒工时的师兄,后来他改行开 出租车。20世纪80年代末,有两位中国台湾同胞来 到长沙,他俩是父子。他们向火车站外广场的出租 车司机寻问,如何才能找到“居士林”?十几位出 租车司机都不知道居士林在何方。彭建民立即上前 ,请台湾同胞上自己的车,并保证能够顺利送他们 到达目的地。居士林是佛教居士们学习教理、开发 智慧、弘扬教义、净化身心的活动场所。长沙的居 士林位于建湘南路原长沙汽车南站南侧一条小巷的 尽头,其东边是老京广铁路。我原来工作的建筑公 司仓库设在居士林,彭建民当然知道居士林准确的 位置,他驾驶出租车来到居士林。台胞下车后,环 视破败不堪的居士林房屋,年迈的父亲在儿子的搀 扶下缓步在院内绕行一圈,眼眶中噙着泪花,一言 未发。上车后老父亲挥手示意回宾馆。下车前他付 给彭建民100美金,不让找零钱。当年的100关金相 当于彭建民的半月收入。 返乡探亲访友的中国台湾同胞刻意寻找居士林 ,真实意图旁人不可知,从他的行为可以推测,在 居士林曾经发生过一段令他难以忘怀的往事。时光 流转,往事已化作老人对城市的记忆,定格在老人 的脑海中,无论走到天涯海角,老人总忘不了长沙 那座居士林。 城市容纳了有意识和无意识的记忆,被遗忘的 礼制和形态痕迹,深嵌在城市建筑原有格局之中。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口的迁徙,城市的扩容,交通 压力与日俱增,为此城区修筑宽阔的马路,像是一 把巨大的铧犁从中心城区穿过,损伤了老城故有的 肌理,狭窄的街巷和小面积的居民房自此消失,取 而代之是一幢幢板式住宅高楼,按照简单的建筑日 照标准等间距沿街排列。整齐划一的高层建筑剥夺 了城市的记忆,摧毁城市原有的独特性,破坏其独 特的发展轨迹,根除其身份和价值观。 我的血液中与生俱来地融入了这座城市的基因 ,年过花甲,想回报生我、育我的这座城市,我又 能为这座城市做点什么呢? 向自己发问!我想写一部有关长沙的书。 2015年春暖花开的季节,我退休了,结束自己 的职业生涯,连续工作44年之后,忽然闲下来,过 上“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的生活,一时 之间还不大适应。当我听到彭建民讲述居士林的故 事时,自己内心深处那份家乡情结被深深触动。我 找到了,找到了曾经的自我,找到了这座城市的座 标。我要写记录有2000多年历史的古城长沙,我要 尽自己所能,守住自己心中那份城市的记忆。 我找到几幅明清和民国时期的长沙城区老地图 。我反复查看,一条条朴素的线条,一个个简单的 符号,描绘着长沙的大街小巷,勾勒出一座城市的 骨架。儿时熟悉的长沙老街小巷再现在老地图之中 ,让人倍感亲切。虽然很多街道消失得无影无踪, 但是长沙老街道仍然留存在老地图之中。当今长沙 部分公交、地铁站仍旧以长沙老街 精彩页 民国时期,八角亭有一家绿萍书场,台上表演弹词评书,相声快板,吸引众多市民前来观看、欣赏潇湘神韵艺术表演。 艺人钟瑞章、张寿保组花鼓班,在长沙湘江西岸三汊矶、靳江河一带演出花鼓戏。可是花鼓班不能在长沙城内演出。1946年6月,他们冲破阻力,通过喜爱花鼓戏的社会贤达出面,疏通长沙市政府和市公安局有关官员,在戏剧电影同业公会的黄元和(湘剧演员)等人鼎力支持下,得到这些部门的口头应允,取得公安局治安科“特业许可证”。报剧本送审之后,那年秋天戏班在八角亭绿萍书场演出“楚剧”《小姑贤》《蔡坤山犁田》。名日“楚剧”,实际上是花鼓戏。虽然演出并未产生轰动效应,但这是花鼓戏首次正式登上省城长沙舞台。 演出的明明是花鼓戏,为什么又称为楚剧呢? 同治年间,长沙出现花鼓戏专业班。四季班成立较早的是光绪年间的义和班。更多的专业班社大多出现在民国年间,并逐渐走向城市。花鼓戏在发展中演出增多,观众面越来越广,社会影响力逐渐加大,引起官方的注意。从晚清到民国,上自清廷官府,下至乡绅警宪,都把它当成“花鼓淫戏”,明令禁止演出。为了生存,花鼓戏班与湘剧戏班搭伙演出,军警宪兵禁戏捕人时,台上演出湘剧,军警宪兵走后,又改唱花鼓戏。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花鼓戏只能在农村乡间演出,禁止登上大城市舞台。为了在长沙城区上演花鼓戏,组织者煞费苦心,掩人耳目,改称为“楚剧”。 花鼓这种民间小戏在乡村也常常遭遇禁戏。浏阳铁山界包公庙位于湘赣两省交界处,庙中搭建一座戏台,西面漆红色,在湖南境内;东面漆黑色,为江西地界。东西两端各有一块戏坪。这是湘赣两省交通要冲,常有过往商旅在此歇息,戏班登台演出。若遇湖南一方禁戏,戏班将行头摆在黑漆之东面戏台,即在江西境内演出。若遇江西一方禁戏,则将行头摆在红漆之西面戏台,即湖南境内演出。戏班用这种方式巧妙与官府周旋。 花鼓戏艺术风格独特,群众基础深厚,地方色彩鲜明,生活气息浓郁。花鼓戏以长沙官话为统一的舞台语言,表演形式和艺术风格是载歌载舞、短小精悍,以轻松活泼的喜剧和火辣热烈的闹剧见长,歌词对白生动幽默,通俗易懂,富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剧目内容大多以反对封建伦理道德,追求婚姻自由,歌颂朴素人伦美德,扬善惩恶的生活故事、民间故事和神话故事为主。花鼓戏班分为三种形式:草台班,也就是半职业的演出团体;半台班,是指同湘剧合演的演出团体;专业班,又称四季班。 首次在八角亭绿萍书场上演的花鼓戏,因人少戏寡,行当不齐,基本功又远不如湘剧,上座零散,开张失利,艺人情绪低落,剧场经理逐客再三,戏班陷入窘境。正在进退维谷之际,钟瑞章想到自己原来所在的西湖班。 为了扩大花鼓戏在长沙的影响,钟瑞章、张寿保等人邀请活跃在洞庭湖区专演花鼓戏的西湖班来长沙演出。何冬保是西湖班的台柱子,他在洞庭湖区的茅草街有过这样一段故事…… 1947年初春,何冬保带领西湖班来到茅草街,在河边的沙洲上搭了一个露天戏台。戏还没开锣,茅草街当地的商家内部的“戏”却唱开了。茅草街西边的鸠首(头人)此时已比东边少了一名,即五比六。西边不服,挑起事端,拿戏班子开刀,放言不请西湖班唱戏了。东边鸠首傲然不睬,表示愿单独出资让西湖班唱戏,为此双方争吵不休。第二天早上,西湖班的戏台对面,一个由十余根粗柱搭成的戏台,像是从天而降,威武雄视着西湖班的戏台。原来是西街鸠首气忿之余,决心搬一个名牌大戏班来压倒东街的气焰,并连夜悄悄地搭起这个戏台。他们搬来津市、澧州(今澧县)有名的荆河戏松秀班,80余人的队伍,在一个50来岁的周姓戏班为首人指挥下,浩浩荡荡开进西街。西湖班这十来个打地花鼓出身的乡巴佬能与他们抗争吗? 一场打对台好戏即将开锣。 第一天上午,松秀班唱《六国封相》,冠袍鲜艳,刀枪整齐;西湖班唱的是《青龙桥》,也算花鼓的热闹戏。两台之间的观众全被松秀班那华丽的场面争夺过去了。西湖班的演员一个个垂头丧气,草草收场。 散场之后,西湖班的人输得不服气,他们一合计,决定拿出花鼓当家戏《刘海戏金蟾》来与松秀班抗衡。这出戏有真假狐狸、真假刘海、钟馗斩狐等噱头,群众基础深厚,如果唱词中的九尾狐狸真能上台,那将更壮观哩!可是一下子哪来这么多旦角呢?急中生智,西湖班请来茅草街茶楼使女,个个年轻美貌。稍作准备,西湖班贴出海报,上面还别出心裁地写道:“数名坤角登台,与众不同。”这不啻是颗重磅炸弹,震撼周边各乡镇。第二天清晨,观众蜂拥而至,一场恶战,以决雌雄。西湖班汲取先一天的教训,沉住气让松秀班先开锣,观众被松秀班“抢”过去。眼看对方锐气已过,西湖班擂响从庙里抬来的大鼓,惊天动地,将一个开半旦半净脸的狐狸精送到台前,亮相后他道白:“今日心血来潮,不免带着众家姊妹游山玩水一番。”跟着,台后响起清脆圆润的女声齐呼:“啊……喂……”8个花枝招展的“狐狸”一个挨一个上场。她们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