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后记 历经两个寒暑,多次讨论,数易其稿,本书终于 付梓,编者倍感欣慰。本书是编写团队集体智慧的结 晶,也是在众多领导、同仁、挚友关怀的产物。 本书编写团队早年即特别关注“黄冈教育现象” ,团队成员曾从不同角度,对黄冈教育进行过不同形 式、不同层次的研究。并就各自的研究心得不断进行 交流。通过交流,大家决定将研究方向统一到研究黄 冈教育名人方面。因为,研究黄冈教育,必然要研究 学校、名师、高徒、文化传承等多方面内容。研究教 育名人。是研究教育的重要内容。研究教育名人,是 研究黄冈教育的一个方法。一种途径,一个视角。通 过活生生的教育名人,研究他们的教育思想、教育活 动和教育历程,可以提供一个鲜活的对人的研究视角 。给现实生活的教育活动提供许多生动的教育案例。 2011年11月,蔡新职、南东求、刘东山等组成课题组 ,尝试从研究职业教育名人入手,向黄冈职业技术学 院申请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课题《黄冈职业教育名人研 究》,被批准立项为院级重点课题。在课题研究过程 中,课题组成员一致认为,仅仅研究黄冈职业教育名 人。还不足以展示别具特色的黄冈教育结出的累累硕 果。因此。课题组商定并报经学校学术委员会同意, 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将该课题的研究对象扩展到黄 冈教育名人。基于这些认识,课题组对原来的研究范 畴、研究任务进行了适当调整,着手编写《黄冈教育 名人传录》,期许成书后能够作为原课题的研究成果 之一。 黄冈教育名人是黄冈教育史上的杰出代表,他们 或才华出众。桃李满天下,或有杰出的教育思想,或 有突出的教育创举,有非凡的业绩。研究黄冈教育名 人,从中可以看出一位杰出的教育家的成长轨迹,感 受到他的思想的魅力,能够感受到他的智慧的精彩, 对后来的教育研究.特别是关于人的成长过程及其心 理历程的变化,对当代教育活动的开展.都会有重要 的参考价值。所以,编写团队在编写《黄冈教育名人 传录》时,广泛搜集资料,对黄冈教育名人标准多方 求证。惟恐将对黄冈教育做出贡献的人物,以及对中 外教育做出贡献的黄冈人物有所遗漏。本书收录的552 人,没有局限于传统的教育人物范围。而是遍及文、 艺、理、工、农、医、军事等诸领域对文化、技艺传 承有突出贡献者,这是编写团队的刻意所为。由于资 料收集艰难。编写团队视野局限,对收录的黄冈教育 名人定会存在遗漏,我们深表愧意,希望在后期研究 中能够有所弥补。 在本书编写过程中。南东求先生对全书编写体例 的确定、人物的筛选、具体词条的撰写倾注了大量心 血。他严谨治学,经常为考证某个人物教育经历中的 某个细节而不惜牺牲休息时间,奔走于黄冈各县市图 书馆、档案馆和方志办。他精益求精,对书稿中的一 字一词、一个标点符号,都精斟细酌,力求准确恰当 。他用默默的奉献和严谨的态度。为编写团队其他成 员树立了标杆,为本书的编撰出版奠定了基石。 在本书出版之际,编写团队特别感谢黄冈广播电 视大学原校长白战存先生、黄冈知名方志专家余彦文 先生、黄冈市教育局雷中怀先生,以及其他为本书提 供资料的单位和学者,他们辛勤研究的成果为本书的 撰写提供了宝贵的材料支撑。我们还要特别感谢黄冈 职业技术学院院长陈年友教授。他在本书编写过程中 多次提出高屋建瓴的建议,并在百忙之中审阅书稿, 为本书撰写序言。同时,还要衷心感谢黄冈职业技术 学院科研处处长王梓林教授,他不以我们课题研究程 度的浅显,而欣然出任本书的主审,且多次对书稿提 出明确而具体的修改意见,对编写团队给予了激励和 支持。本书编写团队成员分别来自于黄冈职业技术学 院、黄冈市教育局、湖北省黄州中学,各单位在时间 上和业务上对编写团队的工作给予了大力支持,在此 深表感谢。 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方卿先 生。我的至交陈伦升先生,为本书顺利出版提供了大 力帮助和支持。在此,我向他们一并表示深深的敬谢 之意。 由于我们水平有限,时间紧迫,本书难免存在诸 多不足,恳请大家批评指正。 蔡新职 2013年4月16日
目录 上卷 共和国成立前教育人物 第一章 传略 王叔和 杜牧 王禹偁 毕昇 程颢、程颐 庞安时 朱载上 苏轼 潘大临 毋制机 龙仁夫 程莹 万密斋 顾问、顾阙 李时珍 耿定向 耿定理 耿定力 李贽 瞿九思 汪可受 曹本荣 顾景星 金德嘉 靖道谟 袁铣 陈诗 陈沆 陈銮 帅承瀛 杨际泰 余三胜 陈仰瞻 英启 周锡恩 陈玉坪 吴兆泰 何自新 余诚 屈子厚 李仕彬 何煜阁 陈翼龙 杨守敬 萧际云 姚晋圻 月霞 汤化龙 田又青 匡一 李卓侯 吴文芳 刘子通 胡祖铨 王幼安 田桐 陈文哲 林育南 钟图南 熊竹生 黄侃 陈逵九 吴贡三 张仲珊 余晋芳 余祖言 刘云湖 林少儒 董毓华 陆沉 彭树堂 余叔岩 陈潭秋 杨时若 王葆心 李柱中 严重 闻一多 汪子弼 黄绍兰 李翠贞 第二章 录 卢储 韩琦 张末 王韶 梅应春 李宗勉 李宗思 张晏然 程居 戚容 王霆 朱士俊 滕斌 薛汉卿 詹同 吴琳 董应轸 李文祥 周世忠 谢声坤 陶述曾 何德庆 项汉良 王延杰 陈是迩 毕光甫 詹云 陈小华 袁捷 丁永淮 田明庚 叶君健 蔡梦琳 何定华 方道南 陈楚才 尹斌庸 王水姣 田忠杰 翟攀蟾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陈大中 吴良吉 冯天驭 刘天和 周思久 钱敏 熊经 卢浚 何景明 熊吉 胡明庶 毛凤起 曹麟 周弘祖 吴心学 张步云 周思敬 吴自守 王升 梅之焕 刘侗 王泽宏 姚明恭 肖继忠 冯梦龙 邹知新 王追棋 程一荣 李天馥 汪炼南 宋荦 张希良 卢綋 张仁熙 李中素 蒋国祥 鲁之裕 王道明 陈大辇 张鹏翮 王懋绩 陈大章 钱鋆 刘梦鹏 喻钟 喻文鏊 张锦珩 钱灏 徐跃 宋治咸 程德楷 闻斯行 程之桢 帅承治 石产湖 卢镜亭 万承宗 张履恒 张廷赞 赵磊 李钧简 汪鹏 潘光照 张文藻 金耀远 陈琼甫 匡庆榆 潘焕龙 阎定邦 管贻葵 王豫修 陈士升 郑衍熙 汪作筠 王绂伟 王葆修 王佑修 王五玉 王丕鳌 潘贻福 郑一坊 叶良杞 黄云鹄 刘维桢 吴铎 张楷 胡松咏 周从煊 童德禧 陈台 叶朴臣 周龙骧 汪应蟾 吴东甲 李少缃 王楚乔 熊太晶 刘念祖 叶谓溪 张荆野 陈国棋 陈树屏 夏寿康 卢春山 吴伯云 何九香 王茂桓 刘运舟 王霭廷 周祺 叶溪铭 杨嗣震 陈荫林 颜行义 叶绳裘 蔡夔龙 王鉴 邓雅声 宛希俨 王博夫 张任铭 彭汉遗 陈子良 戴雪舫 刘锡侯 查光佛 郑行瑞 祝世菊 王佑作 李先树 胡鹤仙 江继应 刘孝贻 陈侠文 闵丹桂 李世贞 南庶熙 胡鉴莹 徐全直 萧伯唐 方震 余念先 柳真吾 吴致民 李子芬 何泮芹 胡介人 高秋浦 吴伯藩 罗鲲 帅畏斋 尚少月 郑衡之 闻亦传 张国恩 郑震谷 吴少端 刘慧凡 曾延寿 闻允志 郭焕周 徐安石 周颂万 童光悛 徐明我 郑介樵 余子谦 何炬新 陈南荪 潘怡如 张馨 姚涤泉 王文焕 程栋臣 李竹如 熊冕南 傅笠渔 胡震东 居励今 李学蕴 陈星伟 廖秩道 南夔 朱义扶 汪牧晋 董觉生 雷松涛 徐楚光 瞿文琳 何达夫 汪作蓥 段昭融 胡自翔 高寿康 陶行建 周敏 下卷 共和国成立后教育人物 第一章 传略 凌玉田 瞿瀛 居正 王觉民 石美玉 毛家骐 张海涛 程炳文 殷子衡 王文俊 陈微明 蔡天民 干铎 严仕佳 汤用彤 梅 精彩页 傅笠渔(1882~1945),原名新德,字卓夫,号西河,英山县金家铺傅学垸人。清光绪十七年(1891)应英山童生试,列榜首。光绪二十三年(1897),赴六安州会试,列案首。光绪三十年(1904)以官费留学日本,入东京经纬学校师范科,攻政法。其间,识孙中山,入同盟会。光绪三十四年(1908)归国,任安徽省视学官及巡抚部部院参议。1912年受孙中山之命,北上天津创办《新春秋报》。旋赴大连,任《泰东日报》编辑长。1915年,傅由大连赴山东。与居正等组成中华革命党东北军,任东北军外交部长兼总司令部参议。1916年末,重返大连,仍任新闻记者。傅尤关注社会教育,1918年,傅于《泰东日报》中倡议:“设夜校及半日学堂,让旅大人民于工作时间之外入学听讲。以提高觉悟。”曾历经数月努力,于1920年7月1日,成立大连中华青年会,傅选为第一任会长。青年会设有会馆,馆内设教室、讲堂、阅览室、武术房、台球房、食堂、办公室等。尚设有初级小学与高级小学。时有金念曾、毕乾一、英山安怀音、汪楚翘等。至青年会任职。 胡震东(1886~1945),字立夫。浠水关口人。父祖铨,为清末在县首开风气创办学堂者之一。胡幼随父就读于县城与黄州。民国初年。于武昌第一普通学校毕业后,随父去北京读民国大学。1918年,以公费留学日本明治大学。胡选修政治、经济两科。昼夜专于课业,勤奋不怠。1922年毕业归国,任黄州府八属所办启黄中学校监,不久转省财政厅任科员,同时尚于私立湖北省财政专门学校兼课。1935年至1936年,任京山县教育科长。1940年春,任湖北省联合中学鄂东分校三里畈分部主任。秋,转任该校浠水分部副主任。次年秋,学校更名浠水县立初级中学,胡任校长。时邻县蕲春、英山、罗田、鄂城、大冶诸县,有众多青年至浠中学习。胡配备教师,既聘请从教多年中老年教师,亦聘用优秀青年教师,各尽其才。胡于浠中任校长两年期间,学校愈办愈好,规模亦渐扩大。接任时5班367人,去职时有8班433人。1944年,任英山县教育科长,翌年病逝于任上。 居励今(1888~1945),广济人。毕业于北京邮电学堂,由田桐荐入同盟会。武昌起义负责交际事宜。南京临时政府成立,任职内务部。后自费留法,研习农业。归国后任天津孔德学校教务长兼《铁道时报》总编辑。应北京教育部留学生考试,列最优等。并再赴法入理昂大学理学院学化学。后历任湖北省第一师范学校校长兼武汉大学教授、湖北官矿局工程师、省立理化实验所所长、中山大学教授兼附中主任。极力提倡普通话,并于广济创办养正学校。 李学蕴(1892~1945),女,中共党员。浠水清泉镇人。父为塾师,母善诗词。李白幼好学,博览群书。清宣统二年(1910)考入湖北省立女子师范学堂。1913年毕业回县,创办振华女子学校。大革命时期,李剪去长发,全县数千名妇女随之响应。1925年该县大旱,李说服家庭开仓粜粮,随即动员豪绅富户出粜救灾。其时,外籍神甫拉李入教会,李严辞拒绝,并公开揭露外国神甫侮辱修女暴行。1927年,叛军夏斗寅部窜人蕲水,悬赏通缉李。李化装潜往武汉,至武昌女子职业学校从事教育。抗日战争时期,李组织职校学生成立妇女救亡工作队,支援前线。1938年率队由武汉撤退去宜昌。工作队解散,应聘至宜都任教。1944年后,辗转于巴东。1945年抗战胜利,李怀喜悦之情,写供菊诗一首:“摘取幽花供一枝,玉堂茅舍总相宜。而今涤得尘根尽,不是依人篱下时。”11月3日,偕女、女婿乘木船东下,至秭归船翻遇难。 陈星伟(1868~1946),名聚五,别号龙溪老人,原居英山县东庄畈陈上湾。父为清末举人,授定远县教谕。陈幼随父于定远、太和县就读,潜心研习数学,曾于太湖、霍山教书。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任英山县督学。1932年于“世安高等小学”教算术、地理、自然、美术课。1934年于陈氏宗祠自办“龙溪学社”,课授生徒,开设语文、数学、历史、地理、中医药诸课。教学之余,研习医理,并为当地人治病。1937年改“龙溪学社”为“龙溪医药社”,专事医疗,亦悉心培育医疗人才。常以《东医宝鉴》《医学集成》等书所载药物与针灸术相揉合,并以中医古方配制膏、丹、丸、散,对症施用。疗效好,花钱少。有生徒五七人,后皆为当地名医。晚年以行医、赋诗、植花、养鸟以自娱。曾撰《颐养曲》传世。 廖秩道(1883~1946),安壮修。黄梅人。曾就读于湖北方言学堂英语系。毕业后。历任湖北省议会议员、省平民教育促进会会长、武昌启黄中学教员。1932年任黄梅县立中学校长。 南夔(1897~1946),字经庸。浠水胡河人。曾人北京大学预科学习,1917年以官费入日本东京承应大学,攻读金融专业。1923年毕业归国,先后任教于武昌商科大学、湖北省立法科大学、国立武昌中山大学。1927年后。曾任张楚中学校长。抗战胜利后,拒绝官方所委湖北省政府财政厅长职。1946年12月逝世。 P129-131 导语 黄冈名师荟萃,为成就黄冈教育,颇具奉献精神,堪称楷模,值得钦敬。 蔡新职、南东求、刘东山主编的《黄冈教育名人传录》作为一本带有史学意义的书,书中所收集的教育人物,达五百多名,其中入传者达一百四十多名,所集资料丰富,多据史志之载,且语言简洁凝炼,既可供阅读,获得启迪,也便于查考有关资料。 序言 “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 ”民族兴盛。国家富强,人才为要。而人才的产生赖 于教育。早在两千多年前,管子(管仲)就道出了育 人的重要,他说:“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 ,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孙中山先生则 指出,“人既尽其才,则百事俱举;百事举矣,则富 强不足谋也。”这句名言,已广为人知,言人才的重 要,言教育的重要。所以,当代著名学者张中行先生 说:“一个社会,诸种建设之中,育人应该是首要的 。” 论及教育,黄冈教育可谓闻名古今中外。在这里 诞生了许多杰出的人物。四大发明之一的活字印刷术 ,其发明者毕畀;被誉为“医圣”的著名临证医学家 万密斋;被世界东方奉为药物学宝典、被西方奉为博 物学百科全书的《本草纲目》,其作者李时珍被世界 公认为杰出的科学家;被世界植物学者称之为植物界 “明星”、“水杉之父”的著名科学家干铎;被《大 英百科全书》誉为“中国当代哲学的杰出人物”熊十 力;被世界公认为“中国冰川之父”的著名科学家李 四光.等等。他们都是这块土地养育的杰出人才。黄 冈人才辈出而功在教育。因为,在他们成才的背后, 有一大批辛勤耕耘的杰出教育者。 鉴于此,本书的六位作者蔡新职、南东求、刘东 山、屈银安、曾跃进、沈爱平等,在教学之余,细心 搜集资料,认真阅读有关书籍。寻找黄冈教育的历史 轨迹,探索黄冈教育的发展规律。以黄冈职业技术学 院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课题《黄冈职教名人研究》为基 础,从研究黄冈教育名人入手,完成了《黄冈教育名 人传录》。本书的编写团队,热爱教育事业,辛勘耕 耘在黄冈这块神奇的土地上。多年来,他们潜心于教 育,努力工作。南东求、屈银安、曾跃进三位作者, 是《黄冈教育志》的直接参撰者,南东求是《黄冈教 育志·人物志》的主笔撰稿人。主编蔡新职,在兰州 大学历史系就读期间,即发表史学研究论文。由于他 们的参与,增强了本书编写团队的实力,提供了有利 条件,从而使这本书能够顺利完成。 黄冈历来是人才荟萃之地。人才的成长,源于教 育者的辛勤浇灌和培育。如何探索个中的发展规律, 以利当代和未来,这是本书编写的目的和大旨。《黄 冈教育名人传录》正是从这一点出发,以史为主要线 索,将历代黄冈教育名人集于一起,从而展示其教育 的发展轨迹和规律。从入传者个体而言,述其生平简 历、主要业绩贡献及其著述,既可为后来研究者提供 依据。亦可供广大读者阅读,从中吸取营养。全书收 录的教育人物,对《黄冈教育志·人物志》有所增补 ,如选入了在世界文明发展史中起到巨大推动作用和 深远影响的四大发明者之一毕昇、贬谪黄州在文学上 取得巨大成就的苏轼、自晋以来至明清在医学史上具 有独特地位的鄂东五大医学家,等等。尤其是本书收 录对象遍及文、艺、理、工、农、医等领域对文化、 技艺传承有突出贡献者,没有局限于传统的教育人物 范围,作者们用更开阔的眼光看待他们心中的教育人 物。也许有人以为,书中收录的有的只是著名人物, 而不是职业的教育者,但细研他们的努力和成就,却 可以看出他们对于黄冈教育的发展,起到了不可估量 的作用。教育者,不仅仅是学校的教师,他应是家庭 、学校、社会三者合一的集中体现者。此可谓之大教 育。正如法国启蒙思想家查理·路易·孟德斯鸠所说 的,“我们接受三种教育:一种来自父母,一种来自 教师,另一种来自社会。第三种教育与前两种完全背 道而驰。”尤其是在现当代,更突现了这一教育特点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本书作者们选择收录人物的良 苦用心。他们的教育视角,在传统教育思想的基础上 。放得更宽.着眼更远。这是应该值得肯定的。 教育是民族振兴之基,是立国之本。强国兴邦是 教育的神圣使命,而实践这神圣使命者,当然是教育 者。而本书所写的是教育者,因此,本书应具有广泛 的社会作用。我认为,首先是其楷模作用。黄冈名师 荟萃,为成就黄冈教育,颇具奉献精神,堪称楷模, 值得钦敬。如南宋的毋制机分教黄州时.主张“教人 必明体适用”,遂开黄冈教研的先河;明代的耿定向 敢于学术争鸣,从而推动了当时的讲学运动;清代的 陈诗,被誉为“国士”、“楚北大儒”,主讲江汉书 院20余年,状元陈沆、探花陈銮,皆出其门下,是当 之无愧的一代名师;清末的李卓侯,为了让贫民子女 能受到教育,他倾其家财,开设私塾,创办新式学堂 ,林育南、林育英、林育容和其子李四光均受其启蒙 。五四运动之后,董必武、陈潭秋、林育南等革命先 驱,克服重重阻碍,发展平民教育、创建列宁小学, 兴办工农夜校,以教育为阵地,宣传马列主义,培植 革命力量。为黄冈大别山“三十年红旗不倒”奠定了 思想基础。正是因为有了这样一批黄冈教育先驱们的 共同努力,不息的奋斗,一代代传承下来,他们秉承 红烛精神,燃烧自己,点亮他人,才育得桃李成荫, 满园春色。其二,具教化作用。一本好书,就是一盏 明灯。它可以驱散灵魂的黑暗,可以点亮思想的光明 。这本书,写的是教育,选的是名师。师者,为人师 表。学高为师,德高为范。名师,既是学生的好老师 ,也是我们作为教育者的学习楷模。所以,它具有多 重的教化作用。其三,具有存史作用。本传作为一本 带有史学意义的书,书中所收集的教育人物,达五百 多名,其中入传者达一百四十多名。所集资料丰富, 多据史志之载,且语言简洁凝炼,既可供阅读,获得 启迪,也便于查考有关资料。可见。这是值得一读的 书。 正因如此,作者们在付梓之前,将书稿送我,恳 切要求我能提出意见,并为之作序。我欣然为之。我 希望我们广大教育者,学习黄冈教育先驱们可贵的红 烛精神,为我们的教育事业,奋力追求,努力创造, 为人民奉献更加满意的教育。 是为序。 陈年友 2013年4月16日
内容推荐 黄冈历来是人才荟萃之地。人才的成长,源于教育者的辛勤浇灌和培育。如何探索个中的发展规律,以利当代和未来,这是本书编写的目的和大旨。 蔡新职、南东求、刘东山主编的《黄冈教育名人传录》以《黄冈教育志·人物志》为蓝本,以史为主要线索,将历代黄冈教育名人集于一起,从而展示其教育的发展轨迹和规律。从入传者个体而言,述其生平简历、主要业绩贡献及其著述,既可为后来研究者提供依据,亦可供广大读者阅读,从中吸取营养。本书收录对象遍及文、艺、理、工、农、医等领域对文化、技艺传承有突出贡献者,没有局限于传统的教育人物范围,作者们用更开阔的眼光看待他们心中的教育人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