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最美的草木(第2版)/最美中国丛书 |
分类 | 科学技术-自然科学-生物科学 |
作者 | 莫幼群 |
出版社 | 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草木葱茏,华夏之福;葳蕤中国,诗意栖居。中国有着许多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珍奇树种,而那些看似普通的花花草草,也透射出奉献的精神,装点着我们的生活,提升着人类的思想境界。莫幼群著的这本《最美的草木(第2版)》精心选择了80多个草木品种。单篇约1000余字,力求在较短的篇幅,通过诗意化的描述和故事化的穿插,写出每一种草木的特点、趣味和精神。草木是地球最美丽的风景,也是人类最无私的朋友。本书力求唤起人们更厚重的环保意识和悲悯意识,与草木共喜共荣。 目录 人和之禾——水稻 多面之桃——桃树 仁爱之杏——杏树 劳作之桑——桑树 国器之漆——漆树 灵雾之茶——茶树 离别之柳——柳树 乡思之槐——槐树 肃穆之柏——柏树 冬舞之松——白皮松 郁郁之松——黄山松 清绝之桐——梧桐 忍冬之橘——橘树 不屈之梅——梅树 风骨之竹——毛竹 孑遗之杉——银杉 诗心之叶——银杏 恐龙之侣——桫椤 白鸽之翼——珙桐 梦笔之华——玉兰 满城之桂——桂树 扛鼎之楠——楠木 传奇之香——沉香 金石之木——紫檀 友朋之萸——茱萸 清洁之钩——构树 灼灼之桦——白桦 憨实之榆——榆树 瑰丽之桕——乌桕 护生之杨——枫杨 不死之杨——胡杨 济世之杉——红豆杉 孤绝之栎——普陀鹅耳枥 决绝之矢——箭毒木 水生之林——红树林 幽谷之兰——兰花 国画之丹——牡丹 水墨之荷——荷花 工笔之菊——菊花 童颜之卉——茶花 映山之红——杜鹃花 听雨之蕉——芭蕉 聚雪之梅——蜡梅 瀑布之欢——紫藤 轻愁之花——紫丁香 凌波之仙——水仙 泣血之棠——海棠 剪刀之爱——蟹爪兰 幸福之瓣——格桑花 深闺之秀——绣球花 染甲之花——指甲花 相思之豆——红豆 万果之宗——梨 平实之果——枇杷 民俗之枣——枣 离枝之果——荔枝 天赐之珠——葡萄 阳光之橙——橙 特立之甜——菠萝蜜 细雨之韭——韭菜 冬雪之助——大白菜 尘土之仁——花生 异香之椿——香椿 弥勒之瓜——冬瓜 确幸之豆——蚕豆 美极之菌——鸡枞菌 穿越之姜——生姜 家禽之株——鸡爪槭 割岩之草——虎耳草 寸心之草——萱草 医圣之草——甘草 军团之草——苜蓿 药神之子——枸杞子 精变之草——冬虫夏草 高山之莲——雪莲 草原之星——马兰花 飞翔之草——蒲公英 思想之苇——芦苇 隐逸之菱——菱角 浮水之萍——浮萍 创世之藻——紫菜 序言 一直以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从时间上说 ,是在明朝之前的。明朝之前,占据社会主流的, 是清明理性的孔孟之道。崇尚自然、游离社会的道 学,作为主流思想的补充,与儒学一起“相辅相成 ”、“一阴一阳”,使得社会主流思想具有强大活 力。从总体上来说,中国文化的源头,无论是周公 、老子、孔子,还是后来的诸子百家,比如说孟子 、苟子、庄子、韩非子、墨子等等,都对人生保持 清醒、冷静的理性态度,保持孔子学说实践理性的 基本精神,即对待人生、社会的积极进取精神;服 从理性的清醒态度;重实用轻思辨、重人事轻鬼神 的思维模式;善于协调,讲究秩序,在人伦日用中 保持满足和平衡的生活习惯……中国文化的源头如 此,决定了汉民族的心理结构和精神走向,包括汉 民族理想追求、文化风格以及审美倾向。 中国文化在明朝之前,占据社会主流的,是高 蹈的士大夫精神。最显著的表现在于:遵从天地人 伦之间的道德,有高远的理想,讲究人格的修炼, 反对人生世俗化,鄙视犬儒的人格特征。比如说孔 子,从他的言语来看,更像是倡导一种人生价值观 ,追求人生的美学意义。又比如说庄子,他的学说 ,不像是哲学,更像是一种生活美学:道是无情却 有情,看似说了很多超脱、冷酷的话,实际上透露 出对于生命、本真的眷恋和爱护,要求对整体人生 采取审美观照态度,不计功利是非,忘乎物我、主 客、人己,以达到安详和宁静,让自我与整个宇宙 合为一体。这种贯穿着士大夫精神的人生价值观, 让人忘怀得失摆脱利害,超越种种庸俗无聊的现实 计较和生活束缚,或高举远慕,或怡然自适,或回 归自然,在前进和后退中获得生活的力量和生命的 意趣。这就是中国历代土大夫知识分子一以贯之的 艺术清洁精神。英国大哲学家罗素曾经说:“在艺 术上,他们(中国人)追求精美,在生活上,他们 追求情理。”这是说到关键了。 中国人的生活哲学就是如此,一方面高旷而幽 远,另一方面也连着“地气”,是自发的浪漫主义 和自发的经典主义的结合。道家是中国人思想的浪 漫派,儒家是思想的经典派。当东汉年间佛教传入 之后,这种以出世和解脱为目的的宗教体系遭到了 儒学和道教的抵抗,从而消解了印度佛教中很多寡 凉的成分。经过“中庸之道”的过滤,其中极端的 成分得到了淡化,避免了理论或实践上的过火行为 。也因此,一种中国特色的佛教观产生了,佛教在 中国更多变身为“生活禅”,变成一种热爱生活创 造人生的方式。中国人一方面避免了极端的“出世 ”之路,另一方面,由于心灵的滋养、美智的开发 ,使得东汉魏晋,包括后来的南北朝、隋唐、,五 代十国以及唐宋元产生了很多高妙的艺术,“艺术 人生”的观念也随之如植物一样葳蕤生长。可以说 ,这些朝代,是中国最具审美价值、最开人们心智 、也最出艺术珍品的年代。也因此,很多艺术种类 都在这个阶段达到了高峰,比如说唐诗、宋词、元 曲、书法、绘画、音乐、舞蹈等等,它们洋溢着一 种高蹈的精神追求,境界高远,洁净空旷,如清风 明月,如古松苍翠。从审美上看,由于存有或明或 暗的观照,存有人格与事物的交融,主题得到了提 升,感悟与生命同在,境界与天地相齐,一种深远 的“禅意”油然而生……从总体境界上来看,这一 阶段的各类艺术形式,达到了各自的高峰。它们是 最能代表中国文化精髓的。 中国的艺术精神到了明清之后,有低矮化的倾 向。明清以后,由于社会形态的变化,专制制度进 一步严酷;加上统治者出身和教育的局限,以及愚 民政策的目的,整体文化和审美呈低俗化的倾向, 社会和人生的自由度越来越窄,艺术的想象空间越 来越逼仄,艺术作品的精神高度下降。随着“程朱 理学”和科举制度的推行,人们的想象力、创造力 被扼制,审美弱化,艺术更趋“侏儒化”、“弱智 化”。大众普罗的喜好抬头,刚正不阿的风骨软化 ,崇尚自由、自然、提升的审美精神也在丧失。不 过尽管如此,在明清时代的中晚期,那种崇尚自然 、物我两忘的高贵精神仍时有抬头,一批有着真正 艺术精神的独立艺术作品或有出现。尽管如此,士 大夫精神已不是艺术美和生活美的主旋律,它只是 一种空谷幽兰的生命绝响。 近现代之后,由于社会动荡,战乱连连,再加 上西方现代化所导致的实用主义、功利主义的渗入 ,中国的文学艺术遭到了进一步摧残,传统的艺术 精神更进一步沉沦。艺术的政治化倾向、实用主义 倾向和世俗主义倾向抬头,这直接导致了真正的艺 术精神缺失,艺术的品位下降,高蹈精神向世俗俯 首,自然和自由变身为功利和实用,士大夫精神更 是变身为犬儒主义。中国近现代上百年的屈辱和战 乱,更使得中国自古以来高洁的审美观变得扭曲和 肤浅:黄钟大吕变成田野俚语,布衣青衫变成了披 红挂绿,古琴琵琶变成了锣鼓鞭炮,洁身自好变成 了争相取宠,安详宁静变成喧哗骚动,幽默风趣变 成庸俗不堪……如果说是与非,美与丑是人类最基 本标准的话,那么,很长一段时间里,这种基本标 准都在丧失,很多人已分辨不了是与非,也分辨不 了美与丑。“文革”时期八个脸谱化的样板戏在左 右着中国人的全部精神生活,这样的现象,又何尝 不令人扼腕叹息! 如果说中国当代教育存在着诸多问题的话,那 么,以我的理解,当代教育最大的失败,甚至不是 传统丢失、精神扭曲以及弱智低能,而是在美育上 的缺失。这一点,只要观察我们周围的人们,就可 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在我们的周围,到处都是对 于生活没有感觉,对于美丑没有鉴别的人。他们所 拥有的,只是功利,只是物质,只是金钱,只是对 美丑的弱智的鉴别和判断。这些人不仅仅是一些教 育低下的人,甚至,一些貌似受过良好教育的人也 是这样——他们虽然拥有很高的学历,有很好的教 育背景,但在美丑的辨别力,以及对于艺术、心灵 的觉察力、感悟力和理解力上,同样表现得能力低 下、缺乏常识。这样的现象,实际上是我们多年以 来的教育缺乏美育,缺乏精神导向的结果。一个人 的审美,是与道德和智慧联系在一起的,审美的缺 失,实际上也是道德和智慧的缺失。一个对美缺乏 判断力的人,很容易在人生中缺乏动力和方向,也 很容易被民族主义、法西斯主义、极端主义、工业 主义所奴役,成为过度现代化的牺牲品。在很多时 候,这种人不可能是一个丰富的生命,只是一架精 神匮乏的机器。 现在,这一套由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精心组织 的“最美中国丛书”,似乎在某种程度上,弥补了 一些“寻根”和美育上的缺失。该丛书旨在“重建 中国优美形象,重构华夏诗意生活”,通过对古代 思想、伦理道德、文学艺术、风景民俗、器物发明 等的重新梳理,重新发现中国特有的美,倾情向世 人推介这种美,以期真正的美得到传承。这套书知 识精准,图文并茂,力求童趣与大美的融合,悦目 和感人的统一。对于正在成长的青少年来说,这一 套书,应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最起码它可以让人知 道,什么是中国的最美,什么是中国真正的美。继 第一辑十本书受到业界、读者的广泛好评之后,合 肥工业大学出版社又趁势推出第二辑“物华灼灼” 和第三辑“文质彬彬”,加在一起又有20本,这两 辑丛书在第一辑相对比较宏大叙事的基础上,着力 聚焦中华文化的细节之美,视角更为开阔,叙述更 为细腻。无疑是值得期待的。 上个世纪初,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先生曾经提 出过著名的“五育并举”教育方针,“五育”为: 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 观教育、美感教育。其中,美感教育尤其有特色, 蔡先生还以“以美育代宗教”的口号闻名于世。在 蔡元培看来,美育是宗教的初级阶段,对于没有宗 教传统的中国人来说,美育教育是一种基础,并且 相对宗教,美育更安全,更普及,也更为人接受。 通过美育,可以培育出道德是非的基础,培育出向 上的力量。虽然蔡元培的这一观点引起过一番争论 ,但对于一个人来说,有美的熏陶,有对于美丑的 正确判断,怎么都不能说是一件坏事。并且,美与 是非,与善恶,与道德,与人类的心灵,与这个世 界的根本,是联系在一起的。以对美的判断和感知 为出发点,了解中国历史,了解中国文化,了解中 国人曾经的艺术生活,了解一个民族的内心世界; 从而进一步了解世界,了解世界的规律,与身边的 一切做到和谐相处,都是大有好处的。 也许,这套书的意义就在于此。 导语 《最美中国丛书》旨在“重建中国优美形象,重构华夏诗意生活”,通过对古代思想、伦理道德、文学艺术、风景民俗、器物发明等的重新梳理,重新发现中国特有的美,倾情向世人推介这种美,以期真正的美得到传承。这套书知识精准,图文并茂,力求童趣与大美的融合,悦目和感人的统一。对于正在成长的青少年来说,这一套书,应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最起码它可以让人知道,什么是中国的最美,什么是中国真正的美。 莫幼群著的这本《最美的草木(第2版)》就是该套丛书之一,选取我国81种草木做介绍,展示了中国花草树木的美。 精彩页 仁爱之杏——杏树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陆游的这两句诗写得太过优美,每每让人在“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的人间四月天,心甘情愿地于绮梦中沉醉。 曾拍出千万元天价的清雍正杏林春燕小碗,则刻画了一幅晴朗的画面,两只燕子欢快地穿过杏花丛中,让看客的心也似乎要随之飞翔。一首小诗,一只小碗,定格了千百年前的美好,也把杏花推举到我们眼前。 杏树是古老的花木,两千多年问世的《管子》中就有记载,因此,在我国至少已有两三千年的栽培历史。它既能采果又能赏花,在果木生产和城市美化上都处重要地位。 盛开时的杏花,艳态娇姿,繁花丽色,胭脂万点,占尽春风。居家庭院中如成列种植,春日里红云朵朵,非常壮观动人;也适于单植赏玩,如和垂柳混栽,在柳叶吐绿时,相互辉映,更具鲜明的色彩。十多年以上的老杏树,姿态苍劲,冠大枝垂,若孤植于水池边,可在水中形成古色古香的倒影,趣味无穷。 杏花有变色的特点,含苞待放时,朵朵艳红,随着花瓣的伸展,色彩由浓渐渐转淡,到谢落时就成雪白一片。“道白非真白,言红不若红,请君红白外,别眼看天工。”这是宋代诗人杨万里的咏杏五绝,他对杏花的观察可谓细致入微,仿佛19世纪法国印象派画家莫奈,一眼就看出了伦敦的雾是红色的,而一经莫奈点破,抬起眼睛向上看的世人才从平日的熟视无睹中醒来。顺便再说一句,杨万里总有一双最奇诡的看花之眼,他所留下的许多咏草木的诗篇,代表了古代咏物诗的最高水准,其中还蕴含着观察视角等方面的诸多变革。 杏花是春的信号,也是其他惊喜的符号,我们的诗人在杏花出场之前,总是喜欢抑扬顿挫。“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便是典型例子,先是对春色的渴念和对友人的抱怨,紧接着笔锋一转,一颗失落的心也得到了安慰。与之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是小杜的“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可以想象一下那烟雨蒙蒙的情景:劳乏的行人希望找个酒家,歇脚避雨,饮酒浇愁,于是问路牧童,牧童随手一指,那隐约可见的枝头红杏,那随风飘飘的古朴酒旗,顷刻之间唤起了行人心间多少热情和温馨啊!红杏出林,粉红似霞,遥而可及,望而心动。流浪漂泊的心在红杏林边的小小酒店得到了暂时的安顿,行人心头顿时涌起一股暖流——轻轻的喜悦,淡淡的欣慰。杏花在一幕幕微型诗剧中,总是拯救心魂的要角,于妩媚里藏着几分善意,甚至几分仁爱。 再从这一角度延伸下去,杏树竟与两大最崇高的事业联系在一起,一是教育,二是医疗。可见这杏在古人的潜意识里,占据了多大的分量。 先说杏坛。杏坛在山东省曲阜市孔庙的大成殿前。相传此处是孔子讲学之处。《庄子·渔父篇》载:“孔子游于缁帷之林,休坐乎杏坛之上。弟子读书,孔子弦歌鼓琴。”宋代以前此处为大成殿,天圣二年(1024年)孔子四十五代孙孔道辅监修孔庙时,在正殿旧址“除地为坛,环植以杏,名日杏坛”。于是,“杏坛”成为教育圣地的代名词。金代于杏坛上建亭,元世祖时重修,明代隆庆年间改造为重檐方亭,清代乾隆皇帝题匾。亭四周有石栏围护,四方有甬道可通。亭前石炉,雕刻精美,是金代文物。亭四周遍植杏树,每到春和景明,杏花盛开,灿然如火。孔子五十六代孙孔希学《题杏坛》诗云:“鲁城遗迹已成空,点瑟回琴想象中。独有杏坛春意早,年年花发旧时红。” 再说杏林。三国时期,吴国有一位医生,名叫董奉,家住庐山。他常年为人治病,却不接受别人的报酬。得重病的人,他给治好了,就让病人种植五棵杏树;病情不重的人,他给治好了,就要病人种植一棵杏树。这样十几年以后,杏树就有十多万棵了。春天来临,董奉眺望杏林,仿佛绿色的海洋。他感到十分欣慰,就在林中修了一间草房,住在里面。待到杏子熟了的时候,他对人们说,谁要买杏子,不必告诉我,只要装一盆米倒入我的米仓,便可以装一盆杏子。董奉又把用杏子换来的米,救济贫苦的农民。后来人们在董奉隐居处修建了杏坛、真人坛、报仙坛,以纪念董奉。根据这个传说,人们用“杏林”称颂医生,用“杏林春暖”“杏林春满”“杏林满园”或“誉满杏林”等成语来赞扬医生的高明医术和高尚医德。其实,杏花、杏子和杏仁本身就是最寻常的中药,杏花被称为“中医之花”。杏花味苦,性温,无毒,有美容作用,可治痤疮、黄褐斑。而药用最多的是杏仁。杏仁可分为苦、甜两种。入药苦杏仁为优,食用以甜杏仁为主。苦杏仁性温,有小毒,具有止咳、平喘、祛痰、润肠、通便等功效。 “客子光阴诗卷里,杏花消息雨声中。”和陆游同时代的陈与义这两句诗写得也同样优美。读书和受教,似乎就合该在种着杏花的地方,当杏花落在书页之间的时候,抬一抬倦眼,看看蓝天白云,想想前尘往事,吃一块杏脯,补气,嚼两枚杏仁,补脑。 P7-9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