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诸神之渴(我眼中的50位大师)
分类 文学艺术-艺术-摄影
作者 贾晓伟
出版社 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贾晓伟著的《诸神之渴(我眼中的50位大师)》选取50位西方现当代知名文化人物(诗人、思想家、小说家、画家、雕塑家为主),以一图一文的形式加以解读。在结构上分“诗”、“文”、“像”三个部分,表达上简洁、独特,观点原创,并充满当下感。以立体而多维的跨界阐释,为读者提供一个全新的视角,从而感受这些大师们对人类当今艺术与思想的影响。
目录

朝霞与黑夜

the poetry
奥登
在那里,有可以唤醒的自我
庞德
文化百衲衣与魔术师的大袍
艾略特
新古典主义,以及掉在地上的书袋
托马斯
深寒世界里的高蹈
叶芝
灵媒,神秘主义与冷眼死亡
策兰
词语破碎,诗人诞生
特拉克尔
惊弓的黑鸟
里尔克
进入事物的内部与深处
歌德
人,最终是时空里的实验与牺牲
瓦雷里
个人灵魂的迷醉风景与无限王国
马拉美
词语的朦胧与光影婆娑
兰圾
远方的夜,星空的大百合
佩索阿
阁楼里的隐士
洛尔迦
安达卢西亚的少年歌者
叶赛宁
一匹小马与隆隆列车的竞逐
马雅可夫斯基
高傲与挑衅
勃洛克
美人消亡,雪地上火焰燃烧

the literature
乔伊斯
世界是一头布满字谜的欲望怪兽
哈代
迷宫里,一个蒙面女巫为命运施咒
阿诺德
惶恐者的多佛海滩
博尔赫斯
如果文学出自书斋之夜盲人的想象
福克纳
一座美国南方小镇的史诗

恐惧,成就了象征与寓言
霍桑
那个影子活着,生出梦魇
菲茨杰拉德
海妖魅惑而疯狂的歌声
萨特
我控诉与我抗议
加缪
自由,是一块约柜般的巨石
热内
罪犯与圣面具
普鲁斯特
在一个支点上搭建向宇宙绵延的王国
司汤达
生命之血泛起大海的腥味
福楼拜
玫瑰与毒酒
雨果
慈父的大爱与世界失落的良心
托尔斯泰
国王出走
陀思妥耶夫斯基
唯有罪人方可拷问灵魂
卡夫卡
诸人的变形与死亡

威尼斯暮色里的告别
塞万提斯
圣人与小丑

the images
培根
恐怖的肉块
契里科
古老遗存与现代事物的并置
克利
宇宙里的秘语
席勒
粉红烟雾与黑暗底色
毕加索
欲望的猴子
达利
假装不在乎的古典守护
凡·高
躺在自己的血泊里慢慢冷却
塞尚
黑色凸显块面与结构
怀斯
家园,自然,人
马格利特
骗局也是一个悖论
贾科梅蒂
亡灵与悲痛
蒙克
生命即病
惠斯勒
夜曲的变奏
后记
序言
朝霞与黑夜
贾晓伟
2018年春,北京
100多年前,尼采出版了一部名叫《朝霞》的著
作。他格言体的书写,更改了此前西方大师在作品
里构筑思想体系的传统。其名“朝霞”,寓意在价
值重估的世界上,人作为从宗教麻木中醒来的新物
种,要汲取苏醒与新生的灵气,自信地行走在大地
之上。但尼采高估了“人”在生物性的直立行走之
后,又一次思想上的直立行走。他所谓的“朝霞”
与“诸神的黄昏”,慢慢变成了人这个原本属于大
地的物种在天空飞翔后的坠落。伊卡洛斯最终透支
了自身的能量,落入海水。而我们要问,人,真能
获得尼采所渴望的那种自由吗?在图腾与禁忌的对
抗中,人是否能够挣脱禁忌的锁链,面对未知与无
垠空间而前所未有地无所畏惧。
尼采写到,“统治吗?不!被统治吗?绝不!
!”从这句话来看,他是一个深受桎梏之苦的人。
尼采首先感到精神与信仰方面的压迫,这个压迫的
对象,他认为来自耶稣。一个绝对不能忍受有比他
的自我更大更高存在的人,对耶稣全部的仇十艮与
诅咒实际上是一种渴望破除神学之蛹,让“人蛾”
在霞光中起飞的冲动。有趣的是,尼采的自传用“
瞧!这个人”作为书名,而“瞧!这个人”这句话
,正是《圣经》里叙述的耶稣走向十字架,路途上
人们所说的。尼采还是把自己当成了现代耶稣,他
与诅咒的对象在此相遇。可见我们渴望挣脱的那个
传统,实际上根本不能挣脱。“那个人”是重力,
我们在这种重力里所能寻找的自由十分有限。
尼采说,“上帝死了”。这句话是19世纪下半
叶的一道闪电。闪电过后,20世纪上半叶以来,世
界性的主题是革命与战争,下半叶迄今则是资本与
技术双重力量对社会的主宰。福柯说,“人在死亡
”。果真如此吗?“上帝之死”与“人之死”,是
必然的多米诺骨牌式的联动效应吗?人,还能回家
吗?当今,人的状况是祖国与种族的认同感日渐式
微,故乡正被隐藏与忘记。人跌跌撞撞走着夜路。
贝克特说,世界与人都变得“看不清道不明”。此
前,荷尔德林“诗人何为”的问句,曾经在海德格
尔那里引起巨大的回响。他想回答与追问的,是人
在世界的黑夜深处何为——在资本的强力与科技的
魔术里,我们如何能从迷乱的丛林里走出。人对自
身的凝视
帕斯卡尔被看作存在主义的鼻祖,一位17世纪
的现代人。学者寻找存在主义的脉络,以他作为坐
标的开始。帕斯卡尔起先是物理学家、数学家,对
物质规律充满兴趣,但在经历一次濒临死亡的事故
之后(狂奔的马车坠入塞纳河,他人死亡而他幸免)
,开始了对人之为人这个命题的聚焦。他道出人的
生命布满厌倦与无聊的各种特征,而这种感觉,在
20世纪成了生者普遍的经验。重要的是,帕斯卡尔
说过不少震撼的话语:“万千星宿的沉默让我惊恐
”,“人,是一根思想之苇”。
帕斯卡尔的伟大之处,是他从宇宙的维度凝视
人。这个大空间,让他感慨人既是宇宙的全部光荣
,又是生物性垃圾;人既是全部,又是虚无。他用
博弈论的方式赌上帝的存在,因为上帝的存在对脆
弱的思想之苇无比重要。没有这个基础,人,什么
也不是。
另一个法国人,20世纪的阿尔都塞写过一篇不
长的文章《人,那个夜晚》。他引了黑格尔关于人
的一段论述。黑格尔这段话意思是,当他凝视人和
世界时,感到黑夜的上升。要知道黑格尔是一个营
造体系的人,属于人文主义的哲学家。他泛起了与
帕斯卡尔近似的感受。人作为一个主体在他面前摇
摇晃晃,如同鬼火,近似烟雾。可见黑格尔这重对
人自身的凝视,已经与我们今天所熟悉的虚无与荒
谬的概念相系。必须承认,尼采的格言体写作,此
前的鼻祖应是帕斯卡尔。尼采十分钦佩帕斯卡尔。
我们甚至可以这么说,尼采,是帕斯卡尔在19世纪
的显灵。只是帕斯卡尔从星宿的沉默里握有的是—
—畏惧,而尼采握有的是——无畏。畏惧与无畏都
让人陷入越来越深的茫然。
互联网蛛丝的韧度
如果说尼采的超人学说,是从高山之巅下坠,
接了地气后造就了卓别林饰演的“大独裁者”的权
力形象,那么当今人类在互联网中的生活(每个人手
持手机或电脑,通过小小视窗与世界相连),倒像是
一个个信息的超人。在这个被学者称为电子封建主
义的时代,信息,也呈现一种封建庄园的形态。粉
丝会簇拥着一个个蜂王与蚁后那样的角色。互联网
时代核心的词语是“移动”与“互联”,究其根本
,是“交流”这个词语前所未有的扩张与霸权。
在互联网一根根隐形的蛛丝上面,“交流”成
了一种悖论。廉价的交流与虚伪的交流比比皆是,
这里面涉及贝克特一直探讨的言说问题:交流,是
让我们更亲切了,还是更加孤独?一个个言说的虚
拟影子,真的愿意交流吗?偶像与粉丝在互动里打
造的嗡嗡作响的蜂房,最终变成了蜂群之间的争斗
;而朋友圈不停地晒出的各种菜单,让信息变成了
一种无意义的笑话。交流,成了交流的阻断。因为
真正有质量的交流,必定是困难的。俞伯牙与钟子
期的故事已经道出了这一点。贝克特反复写到交流
的中断。人的言说,最终的命运是自言自语。
旧约里的摩西,曾率领流浪的以色列人过了红
海,回到应许之地。原本抵达了故乡与祖国,人与
人之间因为认同而可以和谐相处,但现实的状况是
不同的群落簇拥着不同的偶像,陷入了斗争。这与
今天粉丝与粉丝间的对决与互怼如出……也是小说
家与剧作家,坡与哈代都有诗人与小说家的双重身
份),以话题点的轻重放进了不同位置:而译名则以
英语为主体参照,便于读者阅读。书中所加的一些
简单注释,也是为了阅读轻松;已经属于书中所写
的人物,不再出现于注释之中。互联网时代,许多
人物与作品点击便知。
但必须说的是:通过互联网点击告诉我们的知
识,大多时候也是对审美体验的妨碍与悬置。方便
的工具正在打扰我们在体验时本应具有的未知与艰
难。那是没有冒险的,被他人之说控制下的对体验
的“谋杀”。知识的“肉冻”以口水的胶合质地,
取代了我们的感受与认识,仿佛被控制的无趣旅行
。“影响的焦虑”正变成“影响的恐怖”与“影响
的取代”,我们作为主体面临被“置换”的可能。
书中涉及的人物号型巨大,是人类文化与艺术
的重要构成,事关他们每个话题用一部书或若干部
书才能勉强说清楚。但我以大约一个词条的长度把
他们纳入自我感受的维度,不是为了简单化地管中
窥豹,而是从他们带给我的震颤之中见微知著,获
得起点。
他们作为“不可或缺的存在”,无需神话与美
化。我们需要的是凭借好的见识对他们准确地还原

我写的是“我眼中”的大师,从自己的兴趣点
出发展开话题,并非教科书式的学术表达,结论性
的全方位确认,也非时间框架下固定的建构(在行文
时我放下了“授业”与“解惑”的差使)。但愿这种
有点诗性的、新鲜的、碎片式的表达形式,让我完
成一次自我的心灵考古。碎片闪耀,为的是连接一
座巨大的文化废墟。
我喜欢立体、多维的言说方式,指向当下,而
非局部就事论事,落入为学术而学术的窠曰与俗套
。倘若没有在链接与跨界里生出新的意义,说出他
人未说出的,我宁愿不去说它。大约本雅明的随笔
与评论具有的现代性,正是我们这里匮乏的。因为
进入话题的方式,决定了一切,而穿靴戴帽式的读
解方式在学术界早就成了定式与滥调。改变这一困
境的方式是强调个人感觉与体验,只有它们才新颖
,生动,有温度,也是不再照本宣科的基础。
在一切都坍塌与倒伏的时代,写作于我充满了
自诩的责任,自设的命题,有时甚至涉及道德与伦
理。我时时感到一种告别的心绪,不是我在告别大
师,而是这个时代以特有的喧嚣在淹没他们,遗忘
他们。我说他们,是为了记住,因为这个世界的真
正存在者是他们,而非自行失效的一个个网红,流
量赢家。这说起来有点吓人,却证明了一种难以摆
脱的担负。于是在严肃的一瞬间,又有点喜剧了。
导语
《诸神之渴(我眼中的50位大师)》为文艺评论家、作家贾晓伟的最新原创力作,精选了世界范围内其阅读视野中的五十位大师,包括诗人、作家、音乐家、艺术家等。本书通过对这些大师作品及人生的阅读,构筑起一座群星闪耀的世界文艺长廊。尤其是作者绘制的大师肖像画,为本书增色不少。书稿整体设计也较到位,适合对世界文艺感兴趣的读者鉴赏、研读。
后记
1975年,我迷上了绘画。母亲送我到郑州市少
年宫(地址在今天人民公园苗圃一带)练习素描,从
难易不同的石膏像入手,所谓正规训练。少年宫分
大中小三班。大班是高中学生组合,由广州美院毕
业、画油画的曹新林老师指导,在一间小画室里绘
制石膏人体。中班,初中生居多,画工农兵头像,
以及高尔基等外国文化名人。我是小学生,待在小
班里,画各种几何形体,寻找石膏像的光影效果。
等画上人脸的五官时,已经进了一步。后来我发现
,石膏像的眼睛、鼻子与耳朵来自米开朗基罗大卫
像被拆分的面部,不知不觉里,我已经与文艺复兴
的视觉文化有了秘密接触。小班的指导老师叫刘健
,戴着镜片厚厚的眼镜。他对我友好,喜欢我画的
一只耳朵,还当成样板向其他同学讲解那张素描的
好处。
但因画画惹祸的事也会发生。上算术课时,我
假装听讲,埋头看书,实际上是拿着圆珠笔在作业
本上练习写生,右手画自己的左手。若干年后,在
荷兰画家艾舍尔的一张图像中,我见到了左手和右
手相互绘制彼此的画面一一个图像表达的悖论。那
时我画得非常入迷,不知道老师已经走下讲台,悄
悄站在了我的身边,而课堂上一片沉寂。当然,事
件的结果是我成了一个被罚的人,站到讲台上,向
同学一页页翻自己的作业本,展示图像一不务正业
的罪证。此番羞辱过后,我只可能画得更欢。通常
下午放学后,我会到铁路高架桥一带画远方的风景
,天黑时收起画夹。今天看来,对儿童的任何抑制
只能产生反方向的效果。
初中时,我已经从新华书店买到门采尔、伦勃
朗素描的小册子。十几年后,当我步入成年,便开
始购买各种大画册,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到了国外
。前些年,翻看画册里一张张拉斐尔的素描,又涌
起对西方视觉系统的迄今未变的兴趣。那个系统的
主体是一人,与中国绘画的指向与趣味完全不同。
仅凭这一点,我就不可能轻易变更对欧洲视觉文化
的尊重。一幅幅西方大师的人像感人至深。比如安
格尔绘制的帕格尼尼像,那种简练与精确,是今天
美术教育已经忽略的技艺。
十几年前,我出版了自己的第一本美术札记《
图像与溶解》,后来升级版做成了《视觉的人质》
。我以打造一本个人趣味小画册的形式,对自己喜
欢的画作进行了一番小小梳理,算是个人的西方图
像档案。其后为《爱乐》等报刊与个人的著作插图
,我一直喜欢线描与素描这种形式。当然我的那个
小小档案是拥抱过去,向一位位大师致敬。这种致
敬的意愿,一直延伸到十年前我编的《大家西学:
美术二十讲》一书里。
与此相关的,便是价值重估与价值解体的命题
。诸神愈是陷入无助的黄昏,我们则愈有责任把他
们放入自己今生的黎明。这就是我绘制50位大师的
头像,并以文字解读他们的原因。这些人物启示过
我,唤醒过我,照亮过我,也威逼过我。
四周是越来越深的渊潭。在这个喧哗与胡闹淹
没价值的时代,我知道那些大师是真正的人。他们
以自己伟大的作品保持着生命的高贵,纯粹,真实
,是世间不会为时间轻易腐蚀的灵魂重量与质量所
在,即使暂时被忽略,乃至遗忘。我动笔写他们,
有深重的心结。在互联网为主体传播渠道的世界,
大师的意义已经变味,诸多以美学谎言包裹下的虚
假文化,如好莱坞电影、迪士尼乐园、综艺电视节
目一样在攻占世界的领地,把一切变成可控制的消
遣与人工化的娱乐,而背后则是资本的魔术之手在
冷酷操弄。人,这个物种已经变异。大师们展现了
变异之前的深沉景致。
也许,这些逝去的大师不需要致敬,甚至他们
已不再关心我们所在的世界。但他们的作品里有里
尔克所说的“严重的时刻”。言说他们,不仅是我
们作为生者的一份良知,也是对时代命运的一种承
担。他们在生命的激流上,曾经是我们的船长、预
言家与罗盘。如今他们是我们梦里见到的来者,在
那边摁响警觉的门铃。
精彩页
新古典主义,以及掉在地上的书袋
Thomas Stearns Eliot
艾略特[英国]
1888-1965
《荒原》《四个四重奏》
美国百老汇制作的音乐剧《猫》,蓝本与诗人T.S.艾略特有关。这是他在流行文化里的一次现身。但这对于他这个挑剔并对粗俗世界厌恶的英籍美国人而言是一种讽刺。他在诗歌里不停讥讽那些假装高雅的英国妇人——满口米开朗基罗,却不过是拿名人与艺术遮挡并掩盖自己人生的贫乏与空洞。她们用不过心也不过脑的言辞粉饰自己,也粉饰世界与时代。
作为20世纪上半叶最具影响力的英语诗人,T.S.艾略特最常被人引用的是那句《四个四重奏》里的“我的开始是我的结束”。记得一位获得诺贝尔奖的华裔物理学家,在给北京的大学生讲座时用英文背诵此句,用来阐释现代物理学与新时空观。
但无论《猫》,还是复杂的《荒原》《四个四重奏》,都不及他的《小老头》与《空心人》写得好。两首中等长度的诗歌,写出了现代世界里人的“颓败”,极其震撼。而《荒原》太掉书袋,典型的知识分子写作方式,无所不在的典故与引文链接,是一出文本杂烩的“荒原”——以断壁残垣证明了作者的功力,但读者读起来没有快感,相反疙里疙瘩,为文本所累。据说,后来到台湾的清华教授叶公超曾是艾略特专家(钱钟书在《围城》里形射他是“四喜丸子”,引用他译的《荒原》诗句,作为中文不通的范例),晚年热衷品酒,再无兴致提《荒原》半句。
他的女弟子赵萝蕤译过的《荒原》,可能是最好的译本。钱钟书喜欢以学识攻人软肋,寻找皮袍里的虱子,对叶公超的艾略特吐槽,属于善意恩仇。有人说,叶公超并不欣赏钱钟书,这成了他“复仇”的原因。其实叶公超有学问,但当了外交官后进了另一个圈子,自然对艾略特懒得再说。有人见到叶公超,想听听其对艾略特的高见,发现他除了聊香槟之类的话题,根本不愿聊及学问。钱钟书对他的暗伤,也许成了他回避的理由。艾略特除写诗之外,还写诗剧。诗剧这种形式,介于诗与话剧之间,不高不低,不俗不雅,而诗歌一旦进入叙事,便变了味道。歌德的诗剧《浮士德》,普希金的诗剧《叶甫盖尼·奥涅金》,在今天看来都属跨界,但两边都不怎么讨好。相反,艾略特具有抒情性质的诗歌,精彩的意象纷呈。在抒情这个问题上,他躲避旧有的抒情方式(并以为这是19世纪浪漫主义的负面存在),但他最擅长的还是抒情(不过,已归属于新古典主义名号之下)——尽管是一种阴郁的反浪漫的腔调。那是一种新浪漫,一如他自称的新古典主义。而难以归类,不左不右,不上不下,其实就是现代主义表达的特征。
晚年的艾略特趋于保守,皈依宗教,过上了与女秘书结婚后的安稳生活,并言说这一成就大过了写诗。此前,他的婚姻苦闷,难堪,妻子情绪极不稳定,后来住进了精神病院。这番不准确的自况,大约是针对那段婚姻而言。不过,他年轻时太过艰辛。有一回参观梵蒂冈,面对米开朗基罗《哀悼基督》的雕塑,艾略特竟跪了下来。他从受难的基督身上看见了自己。学富五车的他,曾在一家银行里打工。无论生活,还是爱情,都面临过绝境。人生的转圜,除了时间与自我忍耐之外,艾略特际遇的转变主要得益于庞德的欣赏与推崇。《荒原》由庞德编辑,推出后震撼了英语诗歌界。如今《荒原》有两个版本,一个是庞德删节过的版本,一个是未删节的版本。《荒原》以庞德的定稿赢得了世界,读者认可后再读加长版,是另一种滋味。
艾略特除了是大诗人外,还是功力非凡的大批评家。其读解作品的能力,能够与其匹敌的恐怕只有博尔赫斯(博尔赫斯尽管是阿根廷人,却毕业于剑桥大学,曾任布宜诺斯艾利斯大学英国文学教授)。他的诗歌评论是英语世界的最高水平,比后来写《影响的焦虑》的美国学者布鲁姆要高。但他也会在文中诋毁旧时代的大师,比如拜伦。他认为拜伦的英文不好,被高估了。但诗歌的高低,有时并不是语言与修辞的问题。拜伦的意义是他人生的哲学与生命态度——所谓时代精神中的内涵。艾略特苛责了。
在所有诺贝尔文学奖获奖词中间,艾略特不长的一篇感言是最好的。他谦恭,自抑,不把聪明与才华当回事儿,是英国范儿的最佳诠释。那种自嘲,是贵族精神的一部分。艾略特终于把自己从一个美国人改造成了英国人。美国式的奔放,嚎叫,愤怒,与他彬彬有礼的个性太违和了。
据说,艾略特往往在感冒病毒的侵扰下文思泉涌。这恐怕是独一无二的灵感状态。魔鬼的影子让他人昏昏沉沉,他却格外清醒,得以开启表达模式。
深寒世界里的高蹈
Dyfan Thomas
托马斯[威尔士]
1914-1953
《诗十八首》《诗二十五首》美国音乐人克拉夫特…的《斯特拉文斯基访谈录》(此书曾列入法国的理想藏书),收录有斯特拉文斯基与狄兰·托马斯的通信。从两人交往的语气上来看,属于礼节性的往来。斯特拉文斯基喜欢读书,更愿意与诗人、文学家交往,很少说音乐家同行的好话。他是一个有思想深度与观察力的人,曾与狄兰相识,并约定为其诗歌谱曲。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3 2:5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