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作为父母,什么时候你会不管孩子呢?什么时候,你会对孩子放心放手呢? 凯若妈妈著的《每一天的教养都为了孩子独立那天做准备》中既有中国妈妈的养育实践,又有德国婆婆的教育智慧,吸取东西方教育中的智慧,回答了这两个问题。正文包含这几个部分:孩子终将离开父母;孩子独立,父母先独立;学习自律,而非他律;挑战自我,为成长而学习;让孩子对自己负责;懂得生活,享受生活;独立,不代表独自一人等。涉及孩子的独立性、行动力、社会利益、生活学习习惯、人生态度等的培养,也涉及爸爸的育儿方式、德国教育体系、二孩养育等话题,轻松愉悦的文字散发着智慧的清香。 本书适合0~15岁孩子的家长阅读,也适合教育爱好者、研究者和从业者参考。 作者简介 凯若妈妈,资深妈妈,大女儿14岁正值青春期,小儿子2岁,一家四口旅居德国。台湾大学研究所高材生,曾经营婚纱店,现全职带娃,并经营“凯若妈妈的教育实验”博客,在《未来Family》开设教育专栏,分享德国生活与教育。 从自己的摸索中,从德国婆婆的教育智慧中认识到,教育孩子,都是为了有一天让孩子更好地走向独立! 目录 自序 中国妈妈的教育实验,遇上德国婆婆的教养智慧 第1部分 孩子终将离开父母 01 让孩子打自己的仗 02 向德国托儿所老师学习,为孩子独立那天做准备 03 独立不是取决于年龄,而是孩子准备好了没有 04 孩子你放心飞 第2部分 孩子独立,父母先独立 05 对孩子的教育,影响他们未来怎么当父母 06 孩子需要的,不只是母亲 07 向爸爸学习带孩子 08 妈妈也要下班 第3部分 学习自律,而非他律 09 手机万恶?能不能自我管理,才是重点 10 情绪管理大原则 11 情绪管理小技巧 12 两岁的孩子,也能跟大人好好沟通? 13 让孩子在餐厅好好吃一顿饭 14 教孩子在公共场合自律自重 第4部分 挑战自我,为成长而学习 15 德国人重不重视学历? 16 学这些有什么用? 17 从成绩单学到的事:学习可以不完美,但可以很快乐 18 从做作业学到的事:孩子懂了没,比标准答案重要 19 如果不行,就别试了? 20 孩子十岁之后,我就没再看过功课 第5部分 让孩子对自己负责 21 不开口,教孩子自立与负责:“陪伴”比“教”更有力量 22 总教练给孩子的一堂责任课 23 教孩子“背上要长眼睛”:不只享受,还要善后 24 给予孩子空间,对自己负责 第6部分 懂得生活,享受生活 25 教育中的美好,往往很没效率 26 爸妈,请给我一点时间去浪费 27 让孩子忘记网络的森林之旅 28 别怕孩子说“我好无聊” 第7部分 独立,不代表独自一人 29 温暖待人:教孩子打招呼,从好好介绍自己开始 30 尊重他人:规范是为了保护自己,关照他人 31 团队合作:家事,就是一家人的事 32 换位思考:为什么其他小朋友可以? 33 家人是就算意见不同,依然相互支持 结语 小编阿文的话
序言 我担任母亲这个角色已将近十四年了。怀女儿 是个意外,但自从知道有她存在的那一天开始,我 读遍了育儿书,研究各种教育法,希望能给女儿最 好的成长环境。 她出生之后,我坚持亲喂母乳,一直到她一岁 十个月自然离乳。我也毅然决然辞职,当个全职妈 妈,全心养育她。当时觉得她绝对是我唯一的孩子 。然而身为母亲,究竟教育者的角色该扮到何时, 又该教给孩子什么?不论我看了多少书,依旧时常 感到茫然。 我从小被贴上“优秀”的标签,一路从北一女 进到台大研究所,念书考试几乎成了我的“特长” 。然而,这对于我当母亲并没有太多帮助,有时反 而因为我被教育的方式与我想要教育女儿的方式刚 好相反,心生更多疑虑。 我全心爱着我的孩子。但因为对母亲角色的高 度要求,加上生活与教育上的挣扎,让我常常在“ 极度幸福”与“极度痛苦”之间摇摆。更多时候, 是“极度无助”,不知自己该如何扮演好这个最重 要,却从来没人教的角色。 我想陪伴孩子成长,但当时一穷二白的我,也 知道给孩子好的环境所费不赀,所以在怀孕的同时 ,我开始尝试许多不同的在家工作方式,最终选择 了创业,有了自己的婚礼顾问公司。 创业让我脱离女儿刚出生时计算每片尿布钱的 苦日子;但另一方面,却也让我无法如怀孕时设想 的那般,全天陪伴孩子。 外人总羡慕我没有老板,能够自由安排自己的 时间,殊不知老板这个角色,几乎没有下班时间。 刚创业时,我常一边回电邮、打电话,一边把女儿 放在腿上喂奶。等女儿更大的时候,我常在她睡着 后,加班到天亮。 我努力工作,也努力挤出时间陪伴女儿,但仍 不时在想,身为父母,我们每日辛苦教育孩子的目 标,究竟是什么?尤其女儿进入青春期后,我才发 现,闷着头努力做父母是不够的。也就是说,光当 一个好爸爸、好妈妈,只是完成了自己分内之事, 但并不代表那就是孩子未来所需要也想要的。 关于教育,有专家这样说,有朋友那样做。但 事实上,每个孩子与家庭都不同,有各种各样的排 列组合。大多时候,父母像在做实验一样,不断在 错误中调整。 我的教育实验 女儿从小在中国的台湾长大,十一岁才搬来德 国。在她到德国生活之前,我们有一年左右的时间 ,分居中国德国两地。对妈妈来说,那真是我心里 很苦的一段日子,但我也因此有了一次“暂停”的 机会,重新思考究竟想给女儿什么。 就在这时候,我又意外怀了第二胎。与女儿的 短暂分离,以及新生命的到来,给了我又一次当妈 妈的机会。 同时养育一个青春期的女儿,加上一个好动的 学步娃,两个孩子十一岁的年龄差距,以及中国和 德国不同的教育环境,给了我很多观察与反思的机 会,也开始了“凯若妈咪的教育实验”。 我深知,没有哪一个国家的环境或教育方式是 完美的,都需要父母用心观察聆听,随时学习调整 ,找到与自己孩子互动沟通的“频道”。 那段时间,我时常偷偷观察德国的孩子与年轻 人,也观察他们与父母的相处方式。德国婆婆与我 老公之间的亲子关系,和她的教育方式,成了我十 分重要的参考来源。 而我十分幸运,遇上一个充满智慧的德国婆婆 。 我的德国婆婆 我的德国婆婆有两段婚姻,几乎一个人带大了 三个孩子。而每个孩子都很独立,也都有着坚实的 价值观——善良、仁慈、正直。虽然三个孩子有着 不同的父亲与迥异的个性,但孩子们感情亲密,家 人之间也几乎无话不谈。 在与婆婆相处的几年里,让我最佩服的是,婆 婆实现了每位母亲的梦想:三个孩子都视母亲为自 己最好的朋友,也对母亲充满尊敬与深刻的爱。 我的老公小时候并不是好带的孩子。他和哥哥 从小性格刚烈又好动,相差一岁的他们总爱打闹, 也走过一段单亲的日子。但他们不约而同提到,妈 妈总是那个把他们的心抓回来的力量。一直到现在 ,都是如此。平时,他们并不处处依赖妈妈。却在 不知道怎么做时,会想知道她的看法。虽然最后不 一定会照着妈妈的话去做,但也清楚地知道,她总 是会支持他们。 婆婆总是直接表达对孩子的爱,她每次和我的 老公拥抱。虽然儿子早就比她高大,她还是会说一 声“我的宝贝”,拥抱许久才放开。一开始我不大 敢直视他们拥抱,觉得有点尴尬。但现在,我与孩 子们也常这样做,还不忘说声“我爱你”。我也希 望孩子不管多大了,我们都能这样紧紧相拥。 每次遇到我不知该怎么处理的教育问题,特别 是与青春期孩子的沟通问题,我总会问我老公:“ 当时你妈妈是怎么‘搞定,你们的?”甚至会直接 请教我的婆婆,而十之八九,她都能给我很有智慧 的回馈。 虽然中国、德国的社会文化不尽相同,但我发 现,亲子互动的原则都是相似的。所有孩子的基本 需求和发展进程,都同样需要爱、陪伴与指引。 有天孩子独立生活之后…… 我常问婆婆一些棘手的问题,例如:怎么看不 同年龄孩子的功课?如何与青春期孩子沟通整理房 间这件事?我会问她过去怎么处理,再搭配自己的 方式来试试看。然而,我学到最多的不是教育技巧 ,婆婆给建议时最常强调的一句话:有天他们独立 生活之后…… 当我问到怎么陪孩子做功课,她会用上班来比 喻。她说:“未来孩子上班,也会有上司或客户指 派他们‘功课’。我们不会希望孩子总要别人耳提 面命,才去做事,这样也不会有好的工作表现。” 婆婆会想,是什么让一个人有动机把工作做好?“ 喜好”当然是其一,“责任感”是其二,而“做完 之后的回馈”是其三。对大人孩子来说,都是一样 的。 婆婆会让孩子在愉快的环境下写作业,甚至她 就在一旁烘焙,做完了功课,他们就能一起吃蛋糕 。 婆婆随时都在思考,如何养成孩子自立自理的 能力。她很少要求孩子乖巧听话,但常教导孩子去 揣摩他人的想法与感受。如果是孩子自己的事,她 不会插手,反而让孩子从结果中学习自己负责任。 而这一切,不是从孩子快成年离家了才开始,而是 体现在每一天的教育过程中,从小就深植孩子心中 。 因此。我也开始用“为孩子独立那天做准备” 的思维,来教育孩子。以此为目标,所有恼人又模 糊的教育问题,突然变得清晰无比。
导语 育儿的道理万变不离其宗,三百年多前,英国伟大的启蒙思想家约翰?洛克在他影响欧美教育观至深的《教育漫话》中,就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几乎尽述了一个家庭如果想要培养出高素质的孩子,要注意哪些方面的教育,对欧美的教育工作者和父母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凯若妈妈著的《每一天的教养都为了孩子独立那天做准备》中既有受洛克思想影响的德国婆婆的教育智慧,又结合了中国妈妈的养育实践,还是发生在跟我们同一个时空下的事情,加上彭若妈妈亲和、有趣的笔触,读起来轻松、愉快,又触动我们的思考。彭若妈妈从中西方教育中吸收对孩子有利的教育智慧,也清醒地呼唤:孩子不是十八岁才长大的,每一天的教育,都要为了孩子独立那天而准备。书中还介绍了一些德国的教育趋势和细节,以及“教育以人为本”的思考,带给我们不同的视角看我们的教育、看我们自己的孩子。 愿读到这本小书的你,在每一天的生活中,和孩子安然相待。 精彩页 父亲在我十八岁的时候,因为癌症过世。从得知他患病到他离世,只有短短一年。那时我还只是个高中生,正在准备高考。 我们一家与奶奶同住。奶奶始终奉行“孩子只管好好读书,其他什么都别管”的最高原则。于是,我从小就被禁止进厨房帮忙,几乎没有自己做过一顿饭;打扫一年才做一次,平时也没有打扫自己房间的习惯。 身份证上的年龄虽已十八,但成年的我会做的事,或者说“唯一”会做的事,就是“努力读书”,让父母为我感到开心与骄傲。我也习惯等待父母认可与认同我做的任何决定。 这样的我,不论生活上或心智上,完全无法独立,对未来更是一片茫然。 孩子不可能一夕独立 父亲的离世,让我惊觉,父母随时都可能离你而去,就算没有任何人“准备好了”。我多希望在那一刻到来之前,就已经准备好照顾自己,甚至照顾家人。但是这不可能一夕之间就发生。 当我成为母亲之后,更加明白,孩子不是过了一个特别的纪念日、放个烟花庆祝一下,从此就能自立生活了。教育孩子是一段渐进式的过程,有时感觉孩子一夜之间长大好多,有时却觉得永远在同一个问题上打转。 父母并不是在哪一天,突然就拍拍孩子的肩,对孩子说声“请独立,再联系!”,如此戏剧化地送走孩子。 从孩子出生的那一刻起,父母就要做好心理准备,明白并接受怀中这个连眼睛都还睁不开的小宝贝,终有一天会离开我们,我们始终要为自己而活。 孩子的成长经历在告诉我,孩子越大,就越有自己的意志、喜好、习惯,为自己要成为哪一种人而努力。在这段日子里,父母能做的,就是陪在孩子身旁,做好准备。 别太怕孩子受伤 女儿还在国内念书时,有一回约她的同学们到我们家玩。事前我就和女儿约好,我可能没办法跟前跟后,时时照顾到每一个人,而且他们已经五年级了,得自己打点午餐。女儿非常有信心,说:“交给我吧!”聚会之前,她就将菜单规划好了,西红柿炒蛋、意大利肉酱面、炒青菜……看起来挺不赖的。 当天,女儿担任大厨。我以为是因为她大姐大的个性,加上又在我们家,所以自然由她担起责任,原来不是这样的。因为所有同学中,只有她下过厨,也只有她有用刀子的经验,所以也只有她能够当大厨。 同学们看着女儿有模有样使着刀、切西红柿,也觉得好像没那么难,应该很好玩,一个个央求让他们“切几刀”。我在旁边提醒:“你们第一次用菜刀,慢慢来哦!”几个都已经十多岁的大孩子,切起菜来兴奋得像幼儿园的小孩子一样。 我问他们:“为什么没用过菜刀?” “妈妈说太危险。”“托管班下课都在外面吃完才回家。”“妈妈说不要碰。”他们都觉得煮饭还挺有趣的,但在家却没有机会尝试。 感觉到痛,也是学习照顾自己的必经之路 “使用工具”是孩子学习成长的重要一环。在练习使用方法、如何用力、保护自己的过程中,孩子除了精进手眼协调能力之外,也会从自己独立完成中收获成就感。会更有自信。 有时在父母眼中,孩子就是孩子,永远觉得他们好像太小,没办法照顾自己。但事实真是如此吗?孩子到底会不会照顾自己、保护自己?还是很多的意外之所以发生,其实是因为孩子不懂得保护自己昵? 就像大人走路也会跌倒,孩子一定也会有失手的时候。 女儿的手腕上有一处小小的烫伤的疤痕,就是她在小学一年级烤蛋糕的时候,因为太心急,要从烤箱拿蛋糕出来烫到的。虽然心疼,但还好我就在一旁,伸出了援手。 有时让孩子体会到疼痛,是让他们学会照顾自己、保护自己的关键。没有人喜欢痛,孩子下回就会更小心。 当然安全第一,要让孩子学会使用工具,或者学会保护自己,我们不能在他们非常熟练之前,就让他们自己玩。 我有个原则:任何人在独自陪伴两岁儿子的时候,绝不能自顾自看手机或电视,即使有重要电话要接也不例外。如果需要专心谈事情,一定要确定有另一个人陪着才行。很多意外都是在一瞬间就发生了,轻视不得。 P14-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