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何燮侯传/诸暨乡贤文化系列丛书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冯丽佳
出版社 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冯丽佳著的这本《何燮侯传》主要讲述了何燮侯先生在清末民初风云激荡的岁月里的感人事迹。1912年末,何燮候先生接任北京大学校长职,立意整顿学风,创立新规。整顿中看到的各种社会问题令何燮候先生心灰意意冷,并对政府独断专行的做法非常失望,便于1913年末辞去北大校长职务。回到家乡的何燮侯仍不断探索着救国救民的路子,虽屡经挫折却不改初心,在花甲之年了解到共产主义之后更是成为了共产主义的支持者和宣传者。
作者简介
冯丽佳,笔名惊墨,生于20世纪80年代末,浙江省散文学会会员、绍兴市作家协会会员。平素爱好游历、写作,有散文、小说作品散见于《江南》《浙江作家》《青岛文学》《青春美文》《联谊报》《现代快报》等报刊。作品《独活》获2012年全国网络短篇小说三等奖,《良辰美景奈何天》获第二届丽水杯电影影评大赛优秀奖。
目录
序:激荡于时代大波中的何燮侯先生
楔子 花明泉里觅故人
一、雪月为邻交可耐
二、幸拜良师得益友
三、求学遇阻终成才
四、就任校长整校风
五、被迫辞职离官场
六、另谋出路遇坎坷
七、信仰马列得真知
八、花甲之年参抗日
九、锒铛入狱不变心
十、迎接胜利频添力
十一、因病离世悲痛怀
何燮侯大事记
后记
序言
激荡于时代大波中的何燮侯先生
布谷
惊墨走进花明泉何燮侯先生故居,是在一个盛夏
的午后。脚下竟生出了幽香,有炊烟袅袅地升起,惊
墨感受到了民国的气味。而我来到花明泉,则是在早
春二月的一个清早,天上下着细雨,村口的菜园子里
有一株桃花正开得缤纷。那天,我撑着伞,在黄檀溪
边站了很长的一段时间,黄檀溪是花明泉的母亲河,
缘村而走,“环抱花明泉村的河道有三公里之余”。
雨中的黄檀溪有些烟云意气,荡漾在溪间,溪水朝前
流着……
何燮侯先生离开花明泉赴杭州求是书院(浙江大
学前身)求学,是在1897年年初,这是一个风雨飘摇
的多事之秋,晚清已经走到末路。而身怀改良思想的
维新人物,如康有为等“公车上书”,毅然举起了变
法的大旗,一时风生水起。维新之风,将何燮侯送进
了求是书院,从此,何燮侯先生融入了时代的大波,
激荡其中,义无反顾,像是黄檀溪朝前流着的溪水…

杭州求是书院是一所沐浴着欧风西雨的新式学堂
,国学功夫扎实的何燮侯先生在这里接受了西学的熏
陶。先生发愤研读,尤对新学产生了浓厚兴趣,数理
化成绩为诸生之冠,深得师长青睐与厚爱。1898年4
月,何燮侯先生作为求是书院四名高才生之一,被清
政府选派赴日本留学,系我国第一批官派留日学生。
时年,何燮侯先生20岁。1905年7月,何燮侯先生从
日本最高学府日本帝国大学工科采矿冶金系毕业并获
学士学位,这是我国最早在日本获得学位的极少数人
之一。沈尹默后来在回忆中说道:“……在那以前,
中国留学生在日本正式大学毕业的只有两个人,其一
即何熵时(燮侯)。”
民国政府成立后不久的1912年年末,何燮侯先生
接任北京大学校长一职。当时,由京师大学堂改名不
久的北京大学,遗有旧式学堂的封建陋习。何燮侯接
手之初,即立意整顿学风,创立新规。首先入手改革
,预科满三年不能直接升入本科,须参加升学考试。
这一举措,可谓是切中了要害。预科生中有不少是晚
清末世的遗老遗少、纨绔弟子,竟还带有随员仆从,
少数学生纵情声色,甚至还存在吸食鸦片等不良现象
。改革到了这帮人头上,自然遇到了极大的阻力,竟
“引发了由北京大学预科生掀起的北京大学史上最早
期的学潮”。后来,又接连遇到裁减教育经费,新建
校舍被强行划归陆军讲武堂,北京大学欲并入天津的
北洋大学等等,与自己办学理念有严重分岐的问题,
令何燮侯先生心烦意冷,并对政府独断专行的做法感
到非常失望,本是书生,又不善官场权术,深感举步
维艰,难遂心愿,便于1913年年末辞去北大校长职务
。何燮侯先生任北大校长时间虽不足两年,但在整顿
校风、制订校规等方面树立了新的办学标杆,为北大
注入了新风,并开创大学春、秋两季招生之先河,同
时,力揽国内一流人才到北大任教。沈尹默、马裕藻
、沈兼士、钱玄同等著名学者,皆是何燮侯先生主校
政时期进入北大的,为后来北大广开独立、民主风气
奠实了基础。
何燮侯先生离北大后,便回诸暨枫桥花明泉老家
隐居,并时与故友同好交游。
偶然的机会,何燮侯先生接触到了马克思的《资
本论》等著作。于是,何燮侯先生开始接受马克思主
义,据浙江省首任都督汤寿潜孙子汤彦森回忆。当年
,马一浮先生从国外带回《资本论》原著,并着手翻
译。马老每译一节,汤彦森父亲汤孝佶“就去把稿子
拿来同何燮侯一起在帐子里点一根蜡烛读”。何燮侯
与汤家是故交,何燮侯与汤孝佶先生还有马一浮先生
更有总角之交。或许,何燮侯先生是国内较早阅读《
资本论》的少数读者之一。何燮侯先生在日本学习矿
业,实业救国的思想根深蒂固。在《资本论》中,何
燮侯不但接触到了关于西方资本革命的理念,从中学
到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而且能解决资本分配等
重大问题,这无疑加深并牢固了何燮侯先生对马克思
主义的兴趣与信仰。
抗战全面爆发后,白发苍苍的何燮侯先生奔波在
险岭穷谷之间,积极参与抗日救亡活动。即使在抗日
战争最为艰难的岁月里,何燮侯先生还时常在花明泉
家中接待中共等抗日组织的成员,并与当地中共领导
人交谊颇深。对此,何燮侯儿子何荣穆等在《北京大
学前校长何燮侯先生传略》中有这样的记述:“……
花明泉地处五鹫山脉的边缘,人多地少,贫穷落后,
群众条件好,部队执行任务经过村中不下数十次,每
次都在村里小住或者休息,各级领导同志总要到先生
家中畅谈,碰到吃饭时就留下一同进餐,甚为亲密。
”何燮侯先生作为知名的爱国民主人士,产生了无可
比拟的积极影响,并被推举为游击区的人民代表,两
次参加浙东各界人民代表会议。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任浙江省委书记的谭启
龙,当时是浙东纵队的主要领导人,与何燮侯先生有
交集,对其评价颇高,记述在《坚强的爱国民主人士
何燮侯先生》一文中:“……1943年,为迎接新四军
浙西部队南下,我率部到达诸暨枫桥。那时,我早已
知道何燮侯先生曾当过北京大学校长,是一位有名望
、有影响的爱国民主人士……我们在诸暨枫桥附近的
坛岙村会晤了。何老先生见到我很高兴。他畅谈了自
己从清末到民国时期的经历以及他信奉马列主义的过
程……何燮侯先生是一位坚强的爱国民主人士。他一
生不图富贵,不贪钱财,刚正不阿,爱国忧民。他勤
奋读书,知识渊博,信仰马克思主义。我一直十分尊
敬他。”
何燮侯先生一生,主张并秉持独立的精神与民主
自由的胸怀,进入晚境后,依然不改初心,直至生命
的最后时刻。何燮侯儿子何荣穆等在《北京大学前校
长何燮侯先生传略》中记录了其先父弥留之际留下的
遗嘱:
一、火葬,仅穿一长衫,或新制一身白布斜领长
衫,长过两脚,以绳缚之,不必穿袜矣。
二、骨灰能散置海宁钱塘江边最好,否则携归于
先茔旁边。
三、身后遗物由阿五召集兄弟姐妹公分,穷者多
得。
四、孙子女、外孙子女中有能力者应各家通力尽
量培植之。为国家培育英才,为社会培植劳工。
五、宗族戚友中之贫乏者,如其人非反革命,不
问其阶级出身,力所能及应尽力救济之。应以善恶是
非为准则,不问阶级,盖地主等阶级早经消灭,不使
子孙永袭也。
激荡于时代大波中的何燮侯先生,在遗嘱中依然
闪烁着维新思想的不朽光芒。
何燮侯先生一生更丰富更翔实的记述,读者可以
在惊墨的新著《何燮侯传》中去追索。是为序。
导语
何燏时(1878-1961),浙江省政协原副主席。字燮侯。浙江省诸暨县人,1878年8月10日生。早年赴日留学,是第一个在日本大学毕业的中国留学生。回国后,历任京师大学堂工科监督,工商部矿政司司长,北京大学校长。后开矿办厂,从事实业救国。抗日战争时期,积极参加抗日民主活动,被推举为游击区的人民代表,两次参加浙东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并当选为临时参议会副会长。曾两次被国民党特务逮捕入狱,坚贞不屈后被营救出狱。
冯丽佳著的这本《何燮侯传》辅以部分图片,记述了何燮侯先生丰富翔实的一生。
后记
何燮侯天性淡薄名利,本来不参与政治活动,居
余杭十余年,几乎没有人知道他的经历,就是他的儿
女们也很少听他谈起过去的事迹。他在中华人民共和
国成立初所写一的自传也十分简洁,许多历史资料包
括文件照片等在抗日战争和“文化大革命”两次浩劫
中被毁,令人痛惜。所以很多事迹都是从何燮侯旧时
好友和亲属的叙述回忆中汇集得来,但仍是支离片段

燮侯先生一生不为名利所动,不喜自我吹嘘,固
然是他的本性;但当时社会黑暗,他不屑于在龌龊的
官场中做事,则是主要原因。
何燮侯青年得志,才34岁就当上了中国第一所国
立大学的校长,只要随波逐流,本来可以一直飞黄腾
达下去,而且名扬中外。但他不图富贵,选择了一条
坎坷泥泞的道路,屡战屡败,屡败屡战,身体与精神
都遭受了一次次重创打击。直到后来找到马列主义这
一真理,才算找到了一个真正属于他的光明大道、温
暖港湾。
何燮侯的一生起伏波澜,尤其前半生如沧海浮萍
,茫然无助,只是无论历经何种磨难,他那爱国爱民
、正直善良、廉洁朴素、坚定无私的高尚品德却从未
失去。
我从何燮侯的故居告别。回望花明泉村,在这个
他曾出生、曾守护、曾挚爱的家乡,家家户户都住楼
房开小车,何曾有半点战火硝烟的模样?前人栽树后
人乘凉,我们有幸未出生在那个动荡的年代,但亦是
不幸,因为像何燮侯这样的人离我们越来越远,我们
能捕捉到的只有零星碎片。村民至今说到他,总会以
“燮侯白头”称呼,他的白头是为国家为民族而白的
,他的白头亦是花明泉村人的骄傲。
走出一段蜿蜒的水泥小路,大约步行5分钟。就
看到高耸的马头墙层层迭落在天边,远远望去一座白
墙黑瓦的大院坐落在杂乱的民房中,像一只惊醒的麻
雀傲立在瓦头群落。这就是何燮侯的故居,当地村民
也叫它新屋台门。
我远远望向这个普通的大院,在夕阳的笼罩下,
仿佛披上一件金色的外衣,但在众多新楼房之间,它
显得那样孤独,那样格格不入,就像何燮侯的一生。
我想象着从这里走出过多少士子学者。他们背井
离乡,挥别家人的时候,是否会不舍,会眼含热泪?
就像那个下午,年轻气盛的何燮侯破窗而出,不辞而
别,孤身前往日本寻求知识,寻求救国救民之路。他
无疑选择了一条最艰辛坎坷的路,但也是最光明荡然
的路,从那时就注定他的人生会与众不同。
何燮侯的故居建于1832年左右,距今已有180年
的历史。这座楼房里,不仅走出了何蒙孙、何燮侯父
子,还有何家的15名博士、13名硕士、38名本科生。
他们都与这个百年台门有关。
2006年,何燮侯的故居被列为市文物保护单位。
我离开何宅的时候,许永茂夫妇送我们至门口,
许永茂的妻子一直拉着我的手,问我何时再来。我想
我还会再来,不仅仅因为这是何燮侯的故居,更因为
我在这里感受到了一种人情温暖,这是何燮侯传递下
来,从父辈到子辈到孙辈,再到如今素不相识的许氏
夫妻。这座老宅是活着的,是有温度的。它懂这世间
的人情冷暖,懂爱恨情仇,也懂生离死别。
我知道何燮侯一直在那里,戴着眼镜的双眼微微
眯起,手抚着花白的长须,穿着最爱的藏青长衫,一
转身,就有朗朗不绝的读书声从老宅里传出来,经久
不息,响彻云霄。
完稿于诸暨市枫桥镇
2017年3月1日
书评(媒体评论)
惊墨试图为我们还原一个遥远的何燮侯,民国淡
如黄花的往事,在字里行间因此而变得生动。同样生
动的是花明泉、北大、枫桥小铁路,以及所有与何燮
侯有关的过往。一个年代或一种人生,如此精彩、安
好、波澜不惊地呈现在纸面上,供我们回忆和缅怀,
以及享受共同的人生经验:无论高贵贫贱,无论博学
无识,都曾春衫单薄,都曾意气风发。
——小说家、编剧海飞
精彩页
1906年的春天,归心似箭的何燮侯终于回到了阔别已久的祖国。
他带着极简的行囊回来,想到贺知章的名句“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不由心生感慨,泪湿衣衫。他虽未到双鬓斑白的耄耋之年,但离家数年,对故乡已然有了陌生感。他走在乡间小道,偶有牵着黄牛的农夫经过,他们说着他熟悉又陌生的乡音,农田里绿油油的稻苗在春风里微微摇着头,四周都是青草和泥土的气息,他甚至觉得连路上的牛粪都显得可爱可亲。
家人早在村口等他,弟弟远远见了他就跑过来。何燮侯有些吃惊,弟弟竟长得这样快,但他认出弟弟身上穿着的衣服是他的旧衣。母亲已控制不住,悄悄落下眼泪来,但脸上是笑着的。父亲拍拍他的肩膀,像那个难忘的午后,湿润的眼睛里亮光闪闪:“回来就好。赶紧回家吧,你母亲早就做好了你喜欢的吃食。”
回家的路上,一直有人跟他打招呼,他已经认不全人了,只能微笑着跟人点头示好。所谓故乡,就是无论过了多少年,只要提及仍然会热泪盈眶的地方。
何燮侯在家住了一月之余,内心五味陈杂,有欣喜也有心酸。
尤其是在他见过日本的先进繁华后,对国内混乱动荡的局势、清政府的迂腐专制统治更深恶痛绝,也为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的国民担忧。
何燮侯大学所学的专业是一门新兴专业,也是当时国内最匮缺的专业之一。他一回国就被任命为浙江省矿务局技正。上任后,何燮侯先是重点视察了金、衢、严三府的地质矿产,并进行深入研究调查,之后召集相关专业人员出具了很多详细的方案。只是还没来得及开始实施,他就被上调北京,就职学部专门司主事兼京师大学堂教习(当时没有教授、讲师等称谓,教师统称为教习)。那正是寒冬腊月,京师大学堂的教学条件很恶劣,北京气候寒冷,教室里又没有暖气。何燮侯为了能督促教导学生,也为了时刻为学生解惑,除了休息和吃饭,其余时间都杲在教室里与学生一起学习。他们坐在教室里看书,四肢都是冰凉的,那种寒冷仿佛破土而生,从脚底慢慢往身上蔓延。他的镜片上结起了薄薄的冰片,双手双脚都长满了红肿的冻疮,有些已经破脓发炎,不忍直视。学生劝他回宿舍休息,都被他婉拒。
何燮侯每天从清晨便开始陪读,一直到夜深。无论酷暑严寒,甚至感冒发烧也不例外。学生被他的敬业爱岗精神所感动,全班更无怠慢松懈者。他所教授的班级在年度考试中总是名列前茅,成为京师大学堂的“学霸班”,背后他所付出的艰辛却无几人知道。
第二年,何燮侯被学校升为学部员外郎,这就意味着除了教书育人外,还有更重的担子压到他的肩膀上。
也是这一年,因为学生数量逐渐增加,京师大学堂面临扩建校堂的问题,何燮侯当时被任命为学堂扩建小组的主要成员,他奉命前往日本考察大学制度,筹划图书设备及建筑等相关事宜。
P42-43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9 19:37:57